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嘉木扬·凯朝教授:如何才是正信的信仰?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嘉木扬·凯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嘉木扬·凯朝教授:如何才是正信的信仰?

  如果是佛教徒的话,当然是“以法为师”,以释迦牟尼佛说的法为准绳。释迦牟尼佛给众生留下的法已经是非常明确了。就看众生去实践不实践的问题了。他老人家说了,只要大家都按佛法去做的话,都能离苦得乐,断尽烦恼,究竟大彻大悟,就是涅槃。

  季羡林老先生说:“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

  就是说不管任何众生,只要知道佛讲的“缘起有、自性空”的道理,就是觉者。

  释迦牟尼佛留下的遗教就是今天的佛法。佛法是他大彻大悟的真谛,具体来说即四圣谛,“苦、集、灭、道”也以苦为中心。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又“苦”来自生死轮回是因愚昧造业所产生的果报;“集”的意思是业力和愚痴,它们是“苦”的真正原因;所谓“灭”是前面所说的苦与集的完全消失;“道”是达成“灭”的正道。正道又称八正道,即“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是为了苦中解脱而修行的方法。总之,释尊认为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释尊也相信业报,相信轮回。他的最高目标就是铲除无明,了解或认识存在的因果关系,从而跳出轮回,达到涅槃。原始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可能就是这些。

  人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个事情做了之后,对自己有利益,对他人有利益,对社会有利益的话,这个事情可努力去做,要不然绝对不可做。

  香客拜佛的心理误区及导入正信的方式探讨

  真正的佛教徒拜佛,不只是为了自己,也应是为了其他人和社会,也应该知道拜佛的动机,拜佛动机应该是学佛、学菩萨们是怎样去普度众生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应该学佛行佛,学习佛、学习菩萨的那种理念,不是做自了汉。学习如阿弥陀佛的48愿,普贤菩萨的那种“行愿无尽”的精神,众生应该理智地去信佛,要智信不能迷信。要明明白白地信佛,不要稀里糊涂地信佛,稀里糊涂地信佛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都没有任何利益,所以说,还是要正确地了解佛法的基础上信佛为妥。

  食素是否有助于培养慈悲心,有利于学佛?

  素食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要吃素食的动机。佛教主要还是以修心为主,修行者的心态非常重要。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修行者吃饭时,应该想到,不只是为了自己本人吃饱肚子,而更应该想到肚子里还有几千个生灵需要生存,所以,修行者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应该适当地进食。经中说:“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应当思念绕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于法摄。”宗喀巴大师把吃饭喝水都看作是药来比喻,来体现出大慈大悲的菩提心。《金刚经》中云:“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中略,不应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身相得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提道次第心传录》中云:“死亡降临时,钱财、亲朋好友、娇艳丽色等今世的一切权势财富都对死者帮不了任何忙,同时,与自己与生俱来的躯体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唯一能起到帮助作用的只有佛法。”所以说,过去蒙藏地区佛教徒去世之后,把尸体施舍给动物的习惯,来回报众生之恩的宗教意识。

  金融危机下六千善信涌向观音庙祈求“保住工作”

  在这金融危机的时代,如果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放弃肉食,将产生的后果又将如何?将会出现多少肉食关系的企业倒闭,将多少人失业,整个牧区将变成什么情况,这是一个大问题,国家提出和谐社会,佛教将如何与时具进,正因为有矛盾有冲突,所以我们要求和谐,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研究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佛教是讲缘起法的,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众生都是互相依赖,才能生存。当务之急如果是佛教徒的话,应该从关心对方的利益开始做起。学习地藏菩萨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为利益“为父为母有情愿成佛”的弘愿精神

  佛教,尤其蒙藏佛教强调为了利益“为父为母有情愿成佛”的弘愿,“一切众生(人民大众和自然界的生命)是我的幸福田”对待一切众生,像对待自己今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去关心,去帮助,是修行者的积累福德资粮的机会。大家想一想,没有我们的父母,哪有我们的今天,从生下来,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养育,父母之爱是世间最纯洁的爱,真诚的爱,所以佛经上说,把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众生、都看作我们今生的父母来对待,知恩、念恩、报恩、慈爱、大悲、增上意乐(广大的责任心)、发菩提心。这里说的“一切众生是我的幸福田”,是指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我服务,假如没有人民大众,我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也生存不了。所以佛教界提出善待众生,感恩回报社会的理念。《上师供养仪轨》(上师指宗喀巴大师)中说:

  爱执自己衰损门,爱执诸母功德本;

  故以自他等换行,作修心要祈加持。

  至尊上师大悲者,慈母有情罪障苦;

  今于我身令成熟,尽我乐善施舍他,

  众生具乐祈加持。

  蒙藏地区广大僧俗在纪念宗喀巴大师恩德的同时善发菩提之心,学佛修佛,以大师的教诲为明灯,树立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愿成佛的信心。

  宗喀巴大师的把一切众生视为亲生父母,把慈母有情的一切烦恼、业障、苦恼,当下都由自己一人代受;把自己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喜乐皆奉献给众生,这是自他相换的高尚品德。我们在悲心方面要学习大师的那种舍身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精神。

  密宗公案:(仅供参考)

  小沙弥问,老比丘。

  菩萨与凡夫,做事有何区别?

  老比丘道到,菩萨做事,自己主动,不图回报;凡夫做事,受他指令,专求回扣,无可奈何才做。菩萨每天做很多事,过得愉快,凡夫每天虚度年华,活得很累。老比丘又说:其实密宗不密,显宗不显,禅宗不禅,“净宗乃是密宗显说也”。人若知道了自己的心,就法法圆融,万法归一。以心作佛即可。和谐人生,潇洒人生全仗心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