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宝莲寺——花果满寺,兰桂飘香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朱钧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宝莲寺——花果满寺,兰桂飘香

  <<朱钧珍>>

  宝莲寺位于大屿山的昂平高原。大屿山是香港二百多个岛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昂平高原则是其中的一块山峡平原,面积约○.五平方英里,海拔高度达二千三百三十余呎,是香港境内地势最高的一所寺院。四面有莲花山、弥勒山、狮子头山和木鱼峰环绕。凤凰山是全港的第二高峰,宝莲寺就位于凤凰山与弥勒山之间。

  宝莲寺最早称为大茅蓬,始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是由大悦、顿修、悦明三位志同道合的禅师从江苏镇江金山寺南来香港后,见此处高山平地,为建立道场之最佳场所,乃决意开发,先筑小石室,再搭大茅蓬而成十方道场。

  以后十方云水僧众,闻风而至,同耕同修,草创了禅寺的规范,开起了香港佛教的农禅生活,并由此道接千载,汇契中原佛教主流、百丈丛林的精神。至一九二四年,纪修和尚亦从金山寺来港,应大茅蓬三禅师之请,出任大茅蓬第一代住持,并正式改名为宝莲寺。

  以后历年添建各种殿堂楼馆,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一九七六年开始策划在木鱼峰顶筹建天坛大佛,于一九八六年正式签署建造合约后开始动工,历时三年多,于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全部安装完毕,再加以外部环境的整修,终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廿九日举行了开光典礼。

  天坛大佛巍然屹立于海拔四百八十二米的木鱼峰上,大佛身高廿三米,(连基座高三十四米),重二百○二吨,造像是参照龙门石窟及敦煌石窟佛像,兼备隋唐佛教全盛时期的造像特色而成,大佛的每一个细致造型,皆有其象征意义,面部表情慈颜微笑,青莲花眼,手掌纤长圆润,柔中带刚。大佛的基座面积为二千二百三十九平方米,内有三层堂宇,而在大佛对面的地坛广场上,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祖国前,又添置了一座中西结合的铜鼎,鼎高四.一米,重二万三千公斤,鼎身有香港区徽紫荆花浮雕,上有云彩,下有海涛,寓意香港回归后如春回大地,欣欣向荣,故特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题写“香岛春暖”四个大字。

  天坛大佛的建成,不仅使宝莲寺成为香港最具规模,最有代表性的名寺。而大屿山也由于境内密布着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各类寺、观、祠、庙、精舍等群落,故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将之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相提并论,且称之为“一佛四菩萨”的第五大名山,亦不为过。

  在昂平地区由于山势之形胜,早已有“凤凰观日”、“云雾茶场”、“莲花石景”、“环山塔景”、“鼓响大石”、“鱼山夕照”等景观,由于宝莲寺的规模不断扩大,所行善事远及祖国大陆各省及东南亚地区,天坛大佛的建造,更使宝莲寺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名刹之一;而天坛大佛本身,也是世界少有的大佛之一,集宗教文化与雕塑艺术于一体,赵朴初先生曾写《卜算子》一词赞曰:“百二十年来,几见蓬莱浅,奋翼冲天破九霄,阊阖开宫殿,威德保和平,工巧观神变,兵气销为日月光,妙相庄严现”。足见大佛是祈求世界和平的象征,故将“宝莲禅寺”、“天坛大佛”与上述六景合称为“昂平八景”。

  就宝莲寺本身的园林来看,除穿插于佛寺各种建筑群落中的亭桥池石,树木花草之外,目前已有三块集中成片的园林。一是靠近山门的紫荆园,这是香港回归祖国时,为展示香港市花而建;二是寺院东部的兰花圃,此处不仅盆花数量多,品种丰富,养护管理也较为细致,兰花盆景,更是蔚然大观;三是后花园内以红楠(香港楠)为主的次生林,为自然森林的野趣。

  十一月廿三日,笔者专程拜访了数十年来对宝莲寺园林绿化悉心关注,并亲自经营实践的智慧法师。法师在百忙之中高兴地接待了我,并带我游遍了宝莲寺的一草一木,详加指导,介绍了他的实践经验与未来计划,聆听之余,深感法师对宝莲寺的园林绿化,不仅具有深刻的生态、环保的认识,而且也具有“古寺深林”那种中国传统的宗教丛林艺术的观念,现将法师所述汇总如下,作为宝莲寺园林绿化现状与未来的概略综述。

  寺院建筑群中轴线上的“森林”景观

  首先,在进入山门后是一片紫荆林,将目前面积较小的紫荆园扩大至中轴线以东,紫荆是香港市花,也是香港特区的标徽,在林中设甬道,向寺内层引伸,起著「引导林”的作用,也具有“寺在香港”的寓意。

  其次是大雄宝殿前庭的榕树林,今年四月已在前庭栽植有十株近百年的大榕树,大榕树之旁,以高低盆花如筋杜鹃,大红花等环绕,将大前庭分隔成“绿色的小庭院”,林中设置坐椅供休憩。榕树是华南一带的乡土树种,常绿,生长较快,适应性强,以大树苗栽植,可较快成林。

  再次,是拟建中的万佛殿前庭,拟在此设桂花林,现已购备了卅余株数十至百龄的大桂花树。桂花系慢长树,初种时,可稍稍密植,使树冠较快成荫后,则在树林下栽植喜阴的各色兰花,可以做到兰桂相配,四季飘香,此处也正是参拜的主要殿堂,花香四溢,可加强参禅时的净化,神圣之感。

  最后是中轴线结尾的后花园,地势逐步上升,这里已有宝莲寺的第一、二代住持纪修和尚、筏可和尚的坟墓,将来拟发展为碑林或塔林。此处面积较大,现在已是一片以红楠为主的次生天然林,近年在其中加种了常绿的罗汉松,计划大量栽种银杏树,逐步更新一些杂树。银杏是一种寿命长、树形美而果可食的落叶大乔木,在长江流域或以北地区,秋季经霜而叶呈金黄色,叶形也很美观,是一种十分优良的色叶木,在后花园栽植银杏树,既可丰富秋景,也寓意佛教精神永久流传不息。

  从上述构想已将寺院中轴线上的四块绿地形成了一个系列的片林,由紫荆林—榕树林—桂花林—银杏、红楠的落叶与常绿的混合林,必将形成“苍翠馥郁,鸟语花香”的景观,这是自然山林与人工造林的互补结合,也是建筑物与植物的相互交融,它不仅是良好的生态、环保之所必需,也是体现“深山藏古寺”的寺观艺术形态之所必备。

  花、果、香齐备的庭院景观

  在宝莲寺内,可看到各种花木和盆花,点缀着屋旁,树基、台阶、栏杆、径路、坐椅等等之旁,其中尤以兰花和宝巾花(即筋杜鹃)最盛。兰花中既有碧叶修长,花蕊含薰的国兰如素心兰、墨兰、竹节兰、君子兰等等;也有色泽艳丽,花展瓣舞的各色洋兰(如蝴蝶兰等),而且能逐步做到“四季有花香”。而筋杜鹃花则或沿墙壁直上,或于盆中直立,或并列携手用作花屏,以分隔空间,或修剪成树状,层层如云,这两种盆花已成为宝莲寺近万盆花中的主角,点缀于庭院各处,使寺院空间生机勃勃。

  而寺院的果树,已有年桔、沙田柚、木瓜、蒲桃、龙眼、荔枝、芒果等,犹以年桔最多,成片栽植,可作供果。秋深果熟,橙黄的果实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如金蛋般逗人喜爱,增加了寺院的秋景,也具有食用价值。果树之多,在香港寺观中或为首屈一指,故宝莲寺的园林绿化堪可称:“花果满寺,兰桂飘香”也。

  宝莲池景观

  现在的宝莲池位于聿驮殿的左侧,中心的圆形鱼池直径约六.一米,圆心有莲花瓣喷泉,池周有路环绕,可细赏池中莲花,并形成小岛,岛外环水,小桥通入,外池也种满了荷花与睡莲,但从宝莲寺的整体规模来看,此处颇嫌局促。故计划在倡建的佛教艺术工程中于中轴线,天坛大佛的脚底,修建一个规模较大的“七宝莲池”,拟采用金色的玻璃幕墙,砌成莲花外形,内藏舍利子,池中则种莲。

  “七宝莲池”之名,取自《阿弥陀经》,据称在极乐世界内,有“七宝莲池”,七宝者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及玫瑰等七种宝物构成莲花池,其中有“八功德水”,是蕴含着八种功能的净水,包括:澄清、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寿善根等,池中可藉功德水的淙淙流水声来演绎苦、空、无常、无我的真貌。这实际上是藉七宝莲池的具体形相作为比喻,而将极乐世界的美与善,用世人的想像表达出来,是极具佛教特色的一种设施。因此,也可将数十个莲花品种,接七宝八德的内容,分植池中而成为寺院“宝莲”含义的标志性园林。

  后花园的面积较大,地势逐步升高而略有起伏,是一处次生的自然山林,除前述增加银杏,罗汉松大树或更新杂木之外,可在林中开辟不同植物的小山径,形成“林中穿路”、“花中取道”的径路植物景观,适当增添休憩凉亭、坐椅、石桌、路灯、果皮箱等建筑小品,使之成为一处可游、可憩、可参拜的小小山地公园。

  法师的以上构想实现后,则宝莲寺不仅是一座香港的著名佛寺,也将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宗教旅游胜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笑口常开永葆青春
下一篇:善巧化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