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贤首五教的心识观(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如 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贤首五教的心识观(三)
  如 释
  (3)终与所依心识
  终教的所依心识说是指“真常唯心”系而说的。真常唯心系的经论极少,不及法相唯识的丰富;事实上,法相的论(十一论)都靠论师们在经典上深切的探究而得来的结论。好像唯识所依的六经中也不完全与唯识系相符合,相反与真常唯心互应的亦很多。真心派的经论虽极少,而起信论却是彻底的绝对的唯心思想。妄心派的一心或多心尽管不一致,唯识无境义该是大家共认的,虚妄识不现便罢,一现便有两种相起;一是能取的精神知识作用,一是所取的境界作用;也就是说心的自体起用时便有见相二分同时生起。妄心派就这样剖析心的二分—色与心同是从虚妄分别识的自种子变现的;至于色,不过是现似心外存在的心相而已!这是妄心派的一切法唯识现的主张。
  真心派的思想确实进步多了!所说的“心”是众生心。众生心不但摄有有为杂染法,更持有无为清净法;“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印顺导师说“从不离真心而现起的生灭心说,含摄得本觉与不觉。不觉,即生死杂染的心;本觉,即展开为清净解脱的心。从不顺真如而发展为生灭、杂染的;即依不觉为本,叉开展为一般的精神物质”。所以说生灭心和真如是不相离而合为一体的东西—阿黎耶识。起信论说我们现前的精神和物质(色心二法)都是从不觉而生起的,不觉又是依众生心体而存在的。从这点而显出真心派的见地比较妄心派高明得多。真心派的“阿黎耶识”(法相宗的妄心—阿赖耶识)是生灭不生灭的和合统一体。众生的生死流转和圣者的解脱还灭,全都依这众生心而建立,众生心体(阿黎耶)应立二分义:一、一依如来藏故有”,二、“依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而得成立的。阿黎耶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统一体,强割划线,阿黎耶是生灭心,不生不灭是如来藏,即真如。所以成为生灭心,除一分不生灭真如,更应立一分生灭的(刹那灭的有漏法),如此一来,这个统一体的阿黎耶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了!为什么?因为和合体中的染净二分是一又是异故。生灭和不生灭融合成一体,是非异义;虽合成一体,而不生灭还是不生灭,并不成为生灭;生灭还是生灭,并没成为不生灭;这是非一义。从这非一非异义,而显示了矛盾的统一体(阿黎耶识)中也不失生灭与不生灭的差别相。因此,阿黎耶—不得肯定是生灭或是不生灭的染或净之心,而是生灭与不生灭的矛盾综合统一体。就此生灭染心之中含摄有不生灭的净心(如来藏),诸修行者才有去妄显真的希望。起信论的生灭不灭不生的染净二分,就如同楞严经的二种根本:一、生死根本,二、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佛告阿难的二种根本一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绿心,为自性者”(生灭的有漏心)“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元明,能生诸缘,绿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菩提涅槃即不生灭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妙真如心。)楞严思想也主张“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却说心境互生,随净缘则成佛果,随染绿则生九界。而一叨众生无始来不识真妄二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馊,纵经尘沙而历万劫,终不得妙明心体(阿黎耶识的不生灭心体),因而说缘所遗者—即元清净体。诸如此类的说明,都重视“真心”的思想,当然是超彼相宗妄心派的上张。终教的真心论思想,现举其一二说
  A终教的“唯心”义
  印顺导师的见地判圆满的唯心所现义,必经过三个层次:主观的唯心论—能缘的六识认识境界之时,了解所绿色等外界是非实有的,是认识心上现起的影像;所取相可以是虚行无实的,而能取相却许可是实有的。这叫以心夺境的主观唯心论。如同我国理学者,有主观唯心的性质。譬如说这张桌子是心识变现的!心识不现起桌子的影像桌子也不得存有,桌子之所以有是心识变现故。但是这样的理论确是不圆满,因为除了桌凳之外更有很多东西(境界),我们心识不去认识它时仍然可以存在的,而不容许任何人否认的!客观的唯心论—这是虚妄唯心者的赖耶变现说。宇宙上的诸差别法都依虚妄识变现的,而妄境又是与妄心俱生的,虚妄识不生则已,一生则有见相二分起故。六识去分别时是依境界相为本质而现影像相的;而六识不起分别作用,这些诸差别法的境界相仍旧存在。(赖耶有执受种子义故)。也可以说,唯识无境,并不否定外境的存在,所以说“唯识”是因为在万物的诸法生起上,心识的影响力最大,不是说万有都由这唯一无二的识所创造的!识是生起诸事物的重要因缘之一环—有力的一环而已。应该说“识和境是互依生而不必离的,说心外无境,是约识为最胜故曰之唯识”。真心系的唯心论—唯有真实心的真常唯心义,才达唯心的极致说。因客观的唯心思想还不够澈底,清净无为法(真如)不应从虚妄心变现故。所以,唯心论应进展到“真常唯心”的真实心的思想才算圆满义。因为不但妄境依妄心而现起,妄心亦不离真心而有的;至于一切染净理性事项等等都统摄归入剧真心之内来。(楞伽经的唯心思想亦贯澈这三种层次的唯心义)。所以终教的真常唯心思想,是比妄心派高明。
  B终教的“熏习”义
  众生心体—生灭与不生灭的和合统一体(阿黎耶识),也就是染净二分的因素构成的,而染净法又是以真如、无明为二根本元素组成的,但成为染净的事实,还由于熏习的作用来的!诸有情自无始劫来的无明与真如二根本,早巳滚成一团打成一片了,故无始妄动(无明妄动,真如不守自性即随无明妄动之缘)而转有妄心妄境的现起。而这黎耶识的染净因素,是得之于真妄的彼此互熏而构成的,染净的熏习自无始来有四种。“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三一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孔目章说能所熏习义通性,相宗。四种听熏,相性宗的名称同而道理却各有所宗。详阅华严教义所依心识章——六十三。而能熏四种两宗的名称道理截然的两种解释。孔目章的性宗四种能熏是与起信论的“四种法熏习义”完全相同)。所谓“熏习”是动作,以甲法熏乙法,乙法熏甲法,即以己法而对他法的发生力量义。譬如说“世间衣服本来完全无香气,若人持香去熏习它,那衣服就熏有一种香味了”。赖耶的和合体染净二分的展转熏习亦复如是。众生自无始来真妄始终合成一团,就由于真如与无明的相互熏习而变成染净现法。(印顺导师说“真如为无明所熏,只可说现起染相,不可说真如成为杂染;无明为真如所熏,只可说现起净用,不可说无明成为清净”。)现将性相宗的熏义比较一下。相宗的熏习义偏重“同类的,潜能的一,即现行熏入赖耶而成的新种——功能性;自类熏成自类种的,如同色法熏成色种,心法熏成心种,及有漏法熏成有漏种,无漏法熏成无漏种。可是性宗的熏义是主张此法熏彼法,彼法熏此法,而从此一法中(或彼一法)现起彼此融化而起的新现象。如水乳的渗杂而成另一美味的饮料。相宗是唯许无记性的果报体有受熏义,除经部不许外也不顺世俗义,香臭、善恶事实可互熏,是世俗法显然有的。故性宗的染净互熏是可成立的。相宗说真如(真实平等性的真如,看成抽象的理性化,与具体物隔别而不起一点德用了)决非种子义,故不应有能所熏义。性宗可不许了,因为真如即如来藏,如来藏含摄无量性德,故有治伏染法的力量(修学佛法的行者),同时无始的无明——杂染法也不断的蒙蔽了真如(即互熏义)。因此之故,性宗说真净与妄染是不断的搏斗(互熏),有一天,功行到家自会粉粹妄染的黑漆筒,而净德的业用自然现起,明现暗自灭故。否则诸修行者的精进加行岂不枉然吗?这也是真常唯心论者之所以偏重“真实心”的用意。
  (4)顿教所依心识
  贤首大师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五个阶段,第四顿教是摄禅宗义,以禅宗立的“顿悟”旨意是诸大小乘的共同承认故。而禅宗之所以成立“顿悟”的宗趣,其悟境的根本是不离一“心”字,也就是依“心”为本而有悟境的结果。只是顿悟的“心”绝不同于前渐的虚妄心识(真常唯心的心还是未澈底,渗杂有一分染心故)罢了!华严教义章说:“若依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这是表显“摄相归性”的顿悟思想。起信论释心真如也有“……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也正显示究竟无差别的唯是一真如心的“唯一真心”的注脚。
  A顿悟的源流
  禅定的顿悟思想渊源应该回溯到佛陀。佛陀之所以尊称为佛陀(三觉圆满之尊号),就是始于菩提树下豁然澈底的顿悟缘起真理;所以说佛陀的成道是以禅定的方法获得的,佛陀每登法座吹大法螺之前均入三昧(定)的习惯(然后放光说法)。佛后的象圣弟子们(从部派至小乘而大乘)的各种修行的法门当亦不离禅定的工夫;至于达摩(印度禅定廿八祖)东来传授禅机给二祖慧可(东土初祖起于达摩故)乃至六租慧能(北尊神秀为六租),禅宗顿悟的宗风实也是有过长时期的盛兴。
  B禅宋的经论
  禅宗的修行者都一再的强调说:禅宗是“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即心是佛”的教外别传独特立宗。就因这一独特的宗风一传,千年来的许多人受熏染而被蒙遮了眼睛;事实上禅宗历代传下的禅宗语录,(祖师语录)公案(参话头的禅机)都比谁家的著作多呢!说禅宗的顿悟见地高超是可以,而否认了如来的诠显经教,岂不是在说谎?“依文释义”尽管是三世佛怨,而“离经一字”便成魔说的罪过难道容许吗?(禅宗的悟后境界不同悟前要受理论,语言的限制,故说什么十露柱会怀胎”,“木头会唱歌”,“石头会跳舞”,“大磨盘会走”,是见性后的境界。故说有说无,论是论非等超常识的话,叶做游戏三昧的境界。故呵佛骂租亦无所谓。而禅宗的行者就容许可以,是悟后的人才会不必依教而传之心法。
  其实,达摩授慧可的禅法是以楞伽心要印证的,至五祖弘忍未授慧能的楞伽心要,是随机说教罢了!(六祖未到东山学法之前,曾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契悟,到了黄梅也是不离金刚经为用功之所依经典)到了慧能以后的禅师都特别喜爱金刚经,理由是楞伽经,虽也明法性真如,离四句绝百非,但是,全文还是偏向于法相方面(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然后才由法相渐入于法性,是渐非顿故(神秀就依楞伽渐悟的指示而修心,故不及慧能的顿悟境界,结果失去了传授衣钵的机会)。而金刚经是偏扬无相性空,和禅宗讲的“明心见性”的宗义相契合,正是禅宗的目标,故一般好简单厌繁琐(法相之多)的禅师们,很自然的欢迎这部截接了当的专讲法性之金刚经了。
  C顿教的殊特心识
  上来渐教的所依心识是指“虚妄分别心”(真常唯心的真如心虽非虚妄识,还是去染而显净的渐教故),顿教的所依心识是“一真如心”;同时渐教也都著重“依心立境”,“境无心有”的唯心所现而分析解说,顿教(宋译楞伽)虽也说唯心所现,安立心境等教义,而其意许的重心点却完全不相同于渐教之说。一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若说真实者,心即无真实”。“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宋那跋陀罗译的楞伽经说的)。从这段经文知道,顿教的唯心义,的确比渐教的唯心特殊高超。顿教说唯心所现是为引导愚夫入胜第一谛的方便说,真正的究竟义是离除心意意识,而契真实心——真如——如来藏妙真如心。——待续
  摘自《内明》第4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