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阿耨楼陀造:摄阿毗达摩义论(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阿耨楼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一 五十四欲界心
  一、五十四欲界心
  此中欲界(心)是什么呢?即
  1.十二不善心(注4):
  (1)喜俱邪见相应无行一(注5),(2)(喜俱邪见相应)有行一(注6),
  (3)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4)(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
  (5)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 (6)(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
  (7)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8)(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
  此等八法名为贪俱心。
  (9)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 (10)(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
  此等二法名为嗔恚相应心。
  (11)舍俱疑相应一,   (12)舍俱掉举相应一。
  此等二法名为愚痴心。
  如是一切,称为十二不善心。
  <3>、  贪根有八种,嗔痴根各二,
  如是总称为:十二不善心。
  <4>、  2.十八无因心:
  (1)舍俱眼识, (2)(舍俱)耳识,(3)(舍俱)鼻识,
  (4)(舍俱)舌识,(5)苦俱身识, (6)舍俱领受心及
  (7)舍俱推度心(注7)。
  这七种名为不善异熟心(注8)。
  (1)舍俱眼识, (2)(舍俱)耳识,(3)(舍俱)鼻识,
  (4)(舍俱)舌识,(5)乐俱身识, (6)舍俱领受心,
  (7)喜俱推度心(注9)及(8)舍俱推度心。
  这八种名为无因善异熟心(注10)。
  (1)舍俱五门转向心,(2)(舍俱)意门转向心及
  (3)喜俱(阿罗汉)笑心。
  这三种名为无因唯作心(注11)。
  如是一切,称为十八无因心。
  <5>、  不善异熟七,善异熟有八,
  唯作心三种,为十八无因。
  除恶及无因,尚余五十九。
  或说九十一,是名为净心(注12)。
  <6>、  3.二十四有因心:
  (1)喜俱智相应无行一, (2)(喜俱智相应)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4)(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这是八种欲界善心(注13)。
  (1)喜俱智相应无行一, (2)(喜俱智相应)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4)(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这是八种欲界有因异熟心(注14)。
  (1)喜俱智相应无行一, (2)(喜俱智相应)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4)(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这是八种欲界有因唯作心(注15)。
  如是一切二十四种,称为欲界有因善、异熟、唯作心。
  <7>、 欲界中有因,善异熟唯作,
  由于受智行,区别二十四(注16)。
  欲异熟廿三,善不善二十,
  唯作有十一,共为五十四(注17)。
  二、十五色界心(注18)
  <8>、 (1)寻、伺、喜、乐、一境性俱(注19)初禅善心,
  (2)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
  (3)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
  (4)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善心。
  (1)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异熟心,
  (2)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异熟心,
  (3)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异熟心,
  (4)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异熟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异熟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异熟心。
  (1)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
  (2)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
  (3)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
  (4)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唯作心。
  如是一切十五种,名为色界善、异熟、唯作心。
  <9>、 由于禅差别,色界意有五。
  善、异熟、唯作,区别彼十五(注20)。
  三、十二无色界心(注21)
  <10>、 (1)空无边处善心,(2)识无边处善心,
  (3)无所有处善心,(4)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善心。
  (1)空无边处异熟心,(2)识无边处异熟心,
  (3)无所有处异熟心,(4)非想非非想处异熟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异熟心。
  (1)空无边处唯作心,(2)识无边处唯作心,
  (3)无所有处唯作心,(4)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唯作心。
  如是一切十二种,名为无色界善,异熟、唯作心。
  <11>、 由于所缘之差别,无色界意有四种。
  又依善、异熟、唯作、区别而立十二心。
  四、八出世间心(注22)
  <12>、 (1)须陀洹道心,(2)斯陀含道心,
  (3)阿那含道心,(4)阿罗汉道心,
  这四种名为出世间善心。
  (1)须陀洹果心,(2)斯陀含果心,
  (3)阿那含果心,(4)阿罗汉果心,
  这四种名为出世间异熟心。
  如是一切八种,名为出世间善、异熟心。
  <13>、 由于四道别,故善心有四,
  同彼异熟果,为无上八种(注23)。
  十二不善心,善心二十一,
  三十六异熟,二十唯作心;
  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
  无色心十二,出世间八种;
  如是应知意,区别八十九(注24)。
  智者再分别,一百二十一。
  五、一百二十一心
  <14>、 八十九心,怎样成为一百二十一心?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须陀洹道心,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须洹道心,
  喜、乐、一境性俱三禅须陀洹道心,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须陀洹道心,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须陀洹道心。
  这五种名为须陀洹道心。
  斯陀含道心、阿那含道心、阿罗汉道心,同样各有五种,正二十道心。如是果心亦有二十,则出世间心,共有四十(注25)。
  <15>、 由禅相应别,一一分作五,
  说此无上心,共有四十种(注26)。
  当知如色界,初禅等差别,
  无上心亦然。无色属第五(注27)。
  于是初禅等,各说十一种(注28)。
  最后第五禅,共有二十三(注29)。
  善心三十七(注30),异熟五十二(注31)。
  是故智者说:一百二十一(注32)。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分别品第一竟。
  [注  释]
  1.原文 Abhidhammattha-Sagaha 译为摄阿毗达摩义或阿毗达摩摄义,“论”字是译者加的。
  2.作者阿耨楼陀大约是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上半期的人(详见附录---阿耨楼陀及其《摄阿毗达摩义论》)。
  3.原文 Citta-Sagaha-Vibhga译为摄心分别。“品”字是译者加的。其它各品的品题都是这样。
  这一品的各种术语解释,可以参考《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中的识蕴。并可参考昙摩结:《南传的八十九心》,见本书《附录》。
  4.关于十二不善心的解说,参考 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454页。(按:页数是巴利文原本的页码,华宇版,下册28~29页)
  5.“无行”是不犹豫、没有他人怂恿教导而自动行业的意思。
  6.“有行”是有的犹豫或由他人怂恿教导而行业的意思。
  7.“舍俱领受心”及“舍俱推度心”,《清净道论》为“舍俱意界”及“舍俱意识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十一与《唯识枢要》第三卷译:“领受心”为“等寻求”;“推度心”为“等贯彻”。
  8.七种不善异熟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6页。(华宇版,下册31~32页)。
  9.喜俱推度心,《清净道论》为喜俱意识界。
  10.八种无因善异熟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4~455页。(华宇版,下册30~31页)
  11.三种无因唯作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6~457页。(华宇版,下册33页)这三种心在《清净道论》中名为:“舍俱意界,舍俱意识界,喜俱意识界”。
  12.这两个颂中的前一颂是总结十八无因心,后一颂是说下面要叙述的什么心。第二颂中的“恶”是指十二不善心,“无因”是指十八无因心。本品除了上述十二不善心及十八无因心共三十心之外,依八十九心计算,尚余五十九心未曾叙述,若依一百二十一心计算,还有九十一,这些将要叙述的心都名为“净心”。因为十二不善心是恶的,十八无因心是中立而无进取之力的,都不能称为“净心”,所以除外。
  13.八种欲界善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2~453 页。(华宇版,下册26~27页)。
  14.八种欲界有因异熟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5~456页。(华宇版,下册31页)。
  15.八种欲界有因唯作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7页。(华宇版,下册33~34页)。
  16.欲界的净心共有二十四个,即有因的善心八个、异熟心八个、唯作心八个。由于受、智、行的区别,故作如是分析。“受”即喜与舍,“智”即智相应与智不相应,“行”即有行及无行。
  17.本颂总结上述的五十四欲界心,即异熟心二十三个(无因心十五、有因心八)、善与不善心二十个(善心八、不善心十二)、唯作心十一个(无因心三有因心八)。
  18.下面所说色界的善心、异熟心及唯作心,参考(Visuddhi-magga)453、456、457 页。(华宇版,下册27、32、34页)。
  19.“一境性俱”,《清净道论》为“定相应”。
  20.“彼”是指色界的五种禅心:由于有善、异熟、唯作的区别,故有十五种。
  21.下面所说无色界善心、异熟心、唯作心,参考Visuddhi-magga 453、456 、457 页。(华宇版,下册28、32~34页)。
  22.八个出世间心,参考(Visuddhi-magga)453、456页。(华宇版,下册28、32页)。
  23.此颂是总结八个出世间心的。四道,为出世间的四种善心;他们的果为四种出世间异熟心。所以一共是八种无上心。这里的“无上”即指出世间。
  24.这两个半颂是以两种方法来总结全部八十九心的。前一颂用不善、善、异熟、唯作来统计: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欲界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四)、异熟三十六(无因心十五、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四)、唯作心二十(无因心三、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共为八十九心。第二颂是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来计算的:即欲界心五十四(不善心十二、无因心十八、善心八、善异熟心八、唯作心八)、色界心十五(善、异熟、唯作心各有五个)、无色界心十二(善、异熟、唯作心各有四个)。出世间心八(四道、四果),合为八十九(参考附录--南传的八十九心)。
  25.原来的八十九心是世界心八十一、出世间心八个。现在从八个出世间心开为四十个,再加世界心八十一,便成为一百二十一。
  26.由于禅支相应的差别,每种出世间心分为五种,则八个出世间心,共有四十种。
  27.色有五禅差别,无上(出世间)心也具五禅。“无色属第五”,因为所有无色界禅都只有舍与一境性二支,和色界第五禅一样,所以无色界心是被认为包摄于第五禅中的。
  28.“各说十一种”,因为色界初禅等,各各有善、异熟、唯作三种,再加上出世间的四道四果八种初禅等,故有十一种。
  29.“二十三”,即色界第五禅的善、异熟、唯作三种,加无色界十二种和出世间的八种第五禅,故有二十三种。
  30.“善心三十七”,即欲界八个、色界五个、无色界四个和出世间二十个。
  31.“异熟五十二”,即欲界二十三(无因十五、欲界有因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二十。
  32.“一百二十一”,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三十七、异熟心五十二、唯作心二十。
  第二 摄心所分别品
  作者:阿耨楼陀造
  <1>  心相应所,同生与同灭,
  同所缘所依(注1),有五十二法。
  一、五十二心所的分类
  <2>  如何(是五十二心所法)(注2)?
  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此等七法名遍一切心心所(注3)。
  寻、伺、胜解、精进、喜(注4)、欲,
  此等六法名为杂心所(注5)。
  如是当知此等十三法名为通一切心心所(注6)。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见、慢、
  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此等十四法名为不善心所。
  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
  身轻安(注7)、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
  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炼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此等十九法,名为遍一切净(善)心所。
  正语、正业、正命,此三法名为离心所。
  悲、喜二法,名为无量心所。
  若与慧根(注8)一起,则此等一切共二十五法,
  当知为净(善)心所。
  <3>  十三通一切,十四为不善,
  净有二十五,故说五十二。
  二、什么心所与什么心相应
  彼等心属性(注9),于心中生起,
  各各自相应,此后应当说:
  七遍行心所,一切皆相应,
  杂心所六种,适宜而相应。
  十四不善法,独在不善心,
  净心所十九,唯善心相应。
  <4>  1.与遍一切心心所及杂心所相应的心如何?
  先说此等(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得于八十九心中生起。
  其次在六个杂心所中,
  先说寻,唯在除去二种五识(注10)的
  其余四十四欲界心(注11)和
  十一初禅心(注12)共五十五心中生起。
  次说伺,于彼等(五十五心)及
  十一第二禅心共六十六心(注13)中生起。
  胜解,除了二种五识及疑俱心(十一心)外,
  在其余(七十八)心(注14)中生起。
  精进,
  于(八十九心中)除去五门转向心(一)、二种五识(十)、
  领受心(二)、推度心(三)(共十六心),
  在其余(七十三)心中生起。
  喜,
  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去忧俱心(二)、舍俱心(五十五)
  、身识(二)、第四禅心(十一)(共七十心),
  在其余(五十一)心中生起。
  欲,
  于(八十九心中)除去无因心(十八)、痴心(二)
  (共二十心),在其余(六十九)心中生起。
  再说,(与杂心所相应的)彼等心生起的次第如是:
  <5>  六十六与五十五,十一心与十六心,
  七十心与二十心,依次离去杂心所;
  五十五与六十六,七十八与七十三,
  五十一与六十九,次第与杂心所俱(注15)。
  <6>  2.与不善心所相应的心
  在不善(心所)中,痴、无惭、无愧及掉举四个,
  名为遍一切不善心所,得于一切十二不善心中(生起)。
  贪心所,唯于八贪相应心中(注16)(生起)。
  见心所,得于四邪见相应心中(注17)(生起)。
  慢心所,得于四邪见不相应心中(注18)(生起)。
  嗔、痴、悭及恶作四心所,得于二嗔恚相应心中(生起)。
  昏沉及睡眠心所,得于五有行心(注19)中(生起)。
  疑心所,唯于疑俱心中(生起)。
  <7>  痴等四心所,遍一切不善。
  贪见慢三种,贪根心中生。
  嗔嫉悭恶作,四在嗔根心。
  昏沉与睡眠,二在有行心。
  疑于疑心中。此十四心所,
  于十二不善、相应有五类。
  <8>  3.与净心所相应的心
  其次在(二十五)净(心所)中,先说遍一切净十九心所,得于一切五十九净心(注20)中(生起)。
  (正语、正业、正命)三个离心所,得于一切(八)出世间心中决定同时生起。但是在世间的欲界(八)善心中,则有时各别(生起)。
  (悲、喜二)无量,除第五禅(三)心,唯在其余十二大心
  (色界心)、(八)欲界善心及(八)欲界有因唯心共二十八心中,有时各别(生起)。有人说(注21)在舍俱心中没有悲和喜。慧(无痴)心所,与十二智相应欲界心及一切三十五大心
  (色、无色界心)、出世间心共四十七心相应(注22)。
  <9>  净唯在净心,相应有四种:
  一十九净法,生于五十九;
  三于十六心;二于二十八;
  当知慧心所,生于四十七。
  三、什么心与什么心所相应
  <10> 嫉悭与恶作,三离悲喜慢,
  有时各别起,昏沉与睡眠,
  相应生亦尔。其余四十一;
  所说心所法,决定相应起。
  我今说彼等,与心之相摄:
  在无上心中,摄三十六法;
  上界大心中,则为三十五;
  于欲界净心,得有三十八;
  在不善心中,二十七心所;
  于无因心中,则得十二法;
  如是相应生,相摄有五种。
  <11> 1.与出世间心相应的心所(心与心所相应)如何?
  先说在八出世间的初禅心中,摄十三通一切心所及
  除去二无量的(其余)二十三净心所共三十六法。
  如是
  在第二禅(八)心中,除寻(摄三十五法)。
  在第三禅(八)心中,除寻与伺(摄三十四法)。
  在第四禅(八)心中,除寻、伺、喜(摄三十三法)。
  在第五禅(八)心中,与舍俱,而摄彼等(三十三法)(注23)。
  在一切八出世间心中(的心所法),依据五种禅,相摄有五类。
  <12> 于无上心中,心所立五类:
  一为三十六,一为三十五,
  一种三十四,三十三二种。
  <13> 2.与色、无色界心相应的心所
  次于大(上二界)心中,
  先说在(善、异熟、唯作)三初禅心中,摄十三通一切心所
  及除去三离的其余二十二净心所共三十五法。
  然而这里的悲与喜,只是各别相应的(不能同时生起)。
  如是
  于第二禅心中除寻(摄三十四法)。
  于第三禅心中除寻、伺(摄三十三法)。
  于第四禅心中除寻、伺、喜(摄三十二法)。
  于第五禅十五心(注24)中更无(悲、喜二)无量(摄三十法)
  在这一切二十七大心中(的心所),
  依照五种禅的差别相应有五种。
  <14> 三十五与三十四,三十三与三十二,
  以及三十法次第,在大心中有五种。
  <15> 3.与欲界净心相应的心所
  于欲界净(心)中,
  先说(八)善心中的初二种
  (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
  摄三十八(心所)法:
  即十三通一切心所及二十五净心所。
  当知此中(二)无量及(三)离共五(心所),
  只是各别相应生起的(注25)。
  如是于第二种的二善心
  (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中,
  (如上三十八法中)除智(摄三十七法)。
  于第三的两种智相应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中,
  (有智)除喜(摄三十七法)。
  于第四的二善心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中,
  除智与喜,唯摄彼等(三十六法)。
  次于(八有因)唯作心中,其所摄(的心所)如前
  (八善心的)四种四双中的一样,
  唯再除去(三)离法(注26)。
  在(八有因善)异熟(心)中,亦如前(八善心),
  唯除(二)无量及(三)离而摄彼等(其余心所)法(注27)。
  如是一切,在二十四欲界净心中(的心所法),
  依二(心为一组),相摄有十二种(即分为十二双)。
  <16> 欲界有因心,  善异熟唯作:
  善中三十八,  二种三十七,
  以及三十六。  唯作三十五,
  三种三十四,  以及三十三。
  异熟三十三,  二种三十二,
  以及三十一。  唯作与大心(注28)。
  不现三离法。  无上亦复然,
  更除二无量。  欲界异熟中,
  无有此二类(注29)。  无上禅法异(注30)。
  无量与禅法,  而在中界异(注31),
  离智喜于小,  各各有差别(注32)。
  <17> 4.与不善心相应的心所
  在不善心中,先说贪根中的第一
  (喜俱邪见相应)无行心,摄十九法:即十三通一切心心所及四遍一切不善(心所)的十七(法),加贪、见(二心所,共成十九法)。
  在第二(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中,所摄同上,以贪、慢不同(除见加慢,摄十九法)。
  在第三(舍俱邪见相应无行心)中,同上(第二无行心),除喜,与贪、见俱,摄十八(法)。
  在第四(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中,同上,与贪、慢俱(摄十八法)。
  次于第五(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中,与嗔、嫉、悭、恶作四(心所)俱,除喜而摄彼等二十法(注33)。然而这里的嫉、悭、恶作、唯各别相应(实际只有十八法同时生起)。
  于(五种)有行心中,亦复如是(如五种无行心)。其所不同的,当如(有行心)更与昏沉、睡眠相应。
  其次,除去欲、喜的其余十一通一切心心所及四个遍一切不善(心所)共十五法,于(舍俱)掉举相应(心)中生起。于疑俱心中,除去胜解而与疑俱,亦摄十五法。
  如是一切于十二不善心中生起,各别相应,依(所相应的心所法)数的差别,可摄为七种。
  <18> 十九十八及二十,  二十一与二十法,
  二十二与一十五,  不善心中立七种(注34)。
  所说此等十四法(注35),  一切不善心相应。
  <19> 5.与无因心相应的心所  
  在无因(心)中,
  先说于(喜俱阿罗汉)笑心中,
  (在十三通一切心心所中)除欲,
  摄十二通一切心(心所)法。
  同样的,于确定(舍俱意门转向唯作)心中,
  除欲及喜,(摄十一法)。
  于乐俱(喜俱)推度(心)中,除欲及精进(摄十一法)。
  于无因意界三心(注36)及结生二心(注37)中,
  除欲、喜及精进(摄十法)。
  于二种(前)五识中,除去(六个)杂(心所),
  唯摄彼等(七法)(注38)。
  如是一切,于十八无因心中(的心所法),
  依数的差别,相摄有四种。
  <20>  于十八无因,生起摄四类:
  十二与十一,以及十与七。
  遍一切处七,于无因心中,
  其余杂心所,适宜而相应。
  如是详细说,三十三种摄(注39)。
  既知心所法,与心不相离,
  相应而相摄,如是分别说。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所分别品第二竟。
  [注 释]
  1. 原文Vatthu,意译为“所依”。有些地方也译为“事”或“基”。
  2. 关于心所法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460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9页以下)所说的受、想、行三蕴。并可参考昙摩结:《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见本书《附录》。
  3. “遍一切心心所”古译为“遍行心所”。
  4. 杂心所中的喜(Pti)与无量心所中的喜(Mudit),在巴利原文中两个字是不同的,但古时都译为喜。
  5. “杂心所”,古译为“别境心所”。
  6. “通一切心心所”是意译。原文为Aasamna是“其他”的意思,Samna是“共通的”意思,若直译应为“与其他共通的”。
  7. 身的安息为“身轻安”。这里的“身”不是平常所说的身体,而是心所法的主体受、想、行三蕴。
  8. “慧根”,即“无痴”。
  9. “心属性”,即指心所,因为他们是附属于心的,所以叫心属性。
  10. 二种五识,即无因善异熟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乐俱身识五种及无因不善异熟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苦俱身识五种。
  11. 四十四欲界心,即在五十四欲界心中除去二种前五识的其余四十四欲界心。
  12. 十一初禅心,即初禅的善、异熟、唯作三心加出世间四道四果共十一心。这是依一百二十一心计算的。
  13. 六十六心,是依一百二十一心计算的,即与寻相应的五十五心加第二禅的十一心。
  14. □七十八心,是依八十九心计算的。
  15. 本颂简略地叙述杂心所与心的相应的数字如是:
  一、寻,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六十六得五十五。
  二、伺,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五十五得六十六。
  三、胜解,于八十九心中除十一得七十八。
  四、精进,于八十九心中除十六得七十三。
  五、喜,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七十得五十一。
  六、欲,于八十九心中除二十得六十九。
  16. 八贪相应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前八个心。
  17. 四邪见相应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心。
  18. 四邪见不相应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三、第四、第七、第八心。
  19. 五有行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心。
  20. 五十九净心,即八十九心中除十八无因心及十二不善心的其余五十九心。
  21. “有人说”,是指佛授论师等所说。(见日文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五卷第十九页注)。
  22. 四十七心,即十二智相应欲界心加三十五大心及出世间心(色界十五、无色界十二、出世间八)。
  23. 这里是在上面的三十三法中,除乐加舍而成的三十三法。
  24. 十五心,即色界第五禅的三心加无色界的十二心。
  25. 悲、喜二无量及离身恶行、离语恶作、离邪命三离法,此五心所,只是各别相应,不能有二法同时生起。所以在初二种善心中,实际只有三十四法同时生起。
  26. 初二种如初二善心的三十八法,除三离法,只摄三十五法;第二双三十七,除三离摄三十四法;第三双三十七,除三离摄三十四法;第四双三十六,除三离摄三十三法。
  27.第一双三十八法减五,等于三十三;第二双三十七减五,等于三十二;第三双三十七减五,等于三十二;第四双三十六减五,等于三十一。
  28. “大心”是指色界、无色界心。
  29. “二类”即是三离及二无量。
  30. “禅法”即禅支。在无上(出世间)心中的禅支是有区别的,即出世间心根据五种禅来分析,则有关的禅支犹如各禅一样是不同的。
  31. 这里的“中界”是指色界及无色界。根据二无量及禅支,在各各色、无色界心中有所不同。
  32. 这里的“小”字是欲界。在欲界的净心中,关于离法,在善与异熟唯作不同。关于无量,在善及唯作与异熟不同。关于智与喜,在各对净心中也不同。所以他们是各各有差别的。
  33. 二十法:十三通一切心心所中除喜的十二加遍一切不善心所四,再加嗔、嫉、悭、恶作四,等于二十。
  34. 七种:一、第一、第二无行心摄十九法;
  二、第三、第四无行心摄十八法;
  三、第五无行心摄二十法;
  四、第一,第二有行心摄二十一法;
  五、第三、第四有行心摄二十法;
  六、第五有行心摄二十二法;
  七、与疑、掉举相应的二痴根心摄十五法。
  35. 十四法:即遍一切不善心所四法(痴、无惭、无愧、掉举)及十三通一切心心所中除去欲、喜、胜解的其余十法(触、受、想、思、定、命、作意、寻、伺、精进)。
  36. 无因意界三心:即无因善异熟心中的舍俱领受心、无因不善异熟心中的舍俱领受心及无因唯作心中的舍俱五门转向心。
  37. 结生二心:即无因善异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及无因不善异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38. “彼等”是指触、受、想、思、定、命、作意七个遍一切心心所。
  39. 依照上面所说的什么心与什么心所相应、相摄,有三十三种如下:一、于出世间心有五种;二、于上二界(大心)有五种;三、于欲界净心有十二种;四、于不善心有七种;五、于无因心有四种。
  第三 摄杂分别品
  作者:阿耨楼陀造
  <1>  心与心所法,依自性相应,
  彼等次第现,数有五十三(注1)。
  受因及作用、门所缘所依,
  依照心生起,随宜而相摄。
  一、摄受(注2)
  <2>  此中先说摄受,受有乐、苦与不苦不乐的三种。
  又依乐、苦、喜、忧、舍的差别有五种。
  此中乐俱善异身识只有一个,同样的苦俱不善异熟
  (身识也只有一个)。
  其次喜俱心:有贪根四个(注3)、欲界净(心)十二个(注4)、
  乐(俱)推度(心)(注5)及笑(心)二个,
  如果十八欲界喜俱心、以及称为第一(禅)、第二(禅)、
  第三(禅)、第四禅的四十四个(注6)大(色界心)及
  出世间心,共有六十二心。
  关于忧俱心,唯有嗔恚相应的二心,其余一切五十五(心)(注7)
  唯是舍俱心。
  <3>  乐及苦与舍,是名三种受。
  应知由喜忧,差别成五种。
  乐苦各一处,忧在于二处,
  喜有六十二,舍俱五十五。
  二、摄因
  <4>  在摄因中:
  所谓因中,即贪、嗔、痴及无贪、无嗔、无痴的六种。
  此中的五门转向(心一),二种(前)五识(十)、领受(心二)
  、推度(心三)、确定(心、即意门转向心一)及笑(心一),
  名为十八无因心。(八十九心除十八无因心),其余一切七十一心
  唯是有因。
  于此(有因心)中:二种痴心,唯一(痴)因,其余十种不善心
  (贪根八心,嗔根二心)及十二智不相应欲界净心,如是二十二心
  则具有二因(注8)。十二智相应欲界净心及三十五个大(上二界)
  与出世间心,如是四十七心(注9),具足三因(注10)。
  <5>  贪嗔及愚痴,是三不善因。
  无贪无嗔痴,善因无记因(注11)。
  无因十八心。二心唯一因。
  二因二十二。四十七三因。
  三、摄作用(注12)
  <6>  在摄作用中:
  所谓作用,即结生、有分、转向、见、闻、嗅、尝、触、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及死的十四种。
  其次应知由结生、有分、转向、五识处等的区别,则彼等(八十九心)的差别处但成十种(注13)。
  此中二舍俱处推度(心)、八大异熟(心)(注14)及九色界、无色界异熟(心)共十九心,名为结生、有分及死的作用。
  其次(于无因唯作心中的五门转向及意门转向)二(心)是转向作用。
  同样的(二种前识的各二心及二领受心)是见、闻、嗅、尝、触、领受(中)的(各一)作用(注15)。
  (无因异熟)三(心)(注16),是推度作用。意门转向(心)于五门中成为确定作用(注17)。
  (以上)除了(世间异熟及)二种转向(唯作心)之外,其余的善(心二十一)、不善(心十二)、(圣)果(心四)、唯作心(十八)共五十五(心)(注18)为速行作用。八大异熟(心)及三推度(心)共十一(心)为彼所缘作用。次于彼等(八十九心)中,二舍俱推度(心)(注19)、依结生、有分、死、彼所缘及推度的差别,有五作用。八大异熟(心),依结生、有分、死、彼所缘的差别,有四作用。九个大(上二界)异熟(心)(注20),(依)结生、有分及死(的差别)有三作用。喜俱推度(心),依推度及彼所缘的差别,有二作用。同样的确定(心,即意门转向心),依确定、转向的差别,(也有二作用)。其余一切(五十五)速行(心),三种意界(心)、及(二种前)五识(十心,共六十八心),依次发生成为一作用。
  <7>  作用有十四,名为结生等。
  依心生起处,区别为十种。
  六十八二九,八二心次第。
  一二三四五,说示作用处(注21)。
  四、摄 门
  <8>  在摄门中:
  所谓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及意门六种。
  此如,眼即眼门,同样的耳等即耳门等,但意门是说(转向之前的)有分。
  此中依五门转向(心一)、眼识(二)(注22)、领受(心二)(注23)、推度(心三)(注24)、确定(心一)(注25)、欲界速行(心二十九)(注26)及彼所缘(八)(注27)的差别,有四十六(心)于眼门中相应生起。同样的依五门转向及耳识等(注28)的差别,也有四十六(心)于耳门等相应生起。于一切五门中的五十四心(注29),唯是欲界(心)。其次于意门中:依意门转向(心一),速行(心)五十五(注30)及彼所缘(十一)的差别,有六十七心(相应生起)。有结生、有分及死的作用的十九(心)(注31)、是离(诸根)门而生起(即不从任何门而生起)。次于彼等(八十九心)中,(二种前)五识(十)、及大(上二界速行心)、出世间速行(心二十六)共三十六(注32)(心),如是依次适当地(于六门中)唯从一门(注33)生起。
  其次三意界(注34)从五门生起。
  乐俱推度(心一)、确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
  共三十一心)从六门生。
  舍俱推度(心二)、大异熟(心八)、从六门生与离门生(注35)。
  大(上二界)异熟(心九)唯离(诸根)门生。
  <9>  心生由一门,五门与六门,
  六门或离门,及离一切门,
  如次三十六,三与三十一,
  十种及九种,作五类显示(注36)。
  五、摄所缘
  <10> 于摄所缘中,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
  触所缘及法所缘。
  此中色即色所缘,同样的声等(注37)即声等所缘。
  其次法所缘又摄净(色)、细色、心、心所、涅槃、施设
  (名言和概念)六种。
  此中一切从眼门(所生之)心,唯以色为所缘,而此(所缘必定)
  唯是现在的。如是从耳门等(所生之)心,亦唯以声等(为所缘),
  此等(所缘)也唯是现在的。其次意门心的六种所缘,或为现在、
  过去、未来,甚至离时的(涅槃、施设等),
  均适当也相应以为所缘。
  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的所缘亦有六种,
  大多是于过去有之末(即前生临死时),由六门摄门的现在、
  或过去、或施设(概念)的称为业、业相和趣相(注38)。
  彼等(色等、现在等、业等所缘诸心)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随其次第唯以色(声、香、味、触)等一一为所缘。三意界(领受心二、五门转向心一)以色(声、香、味、触)等五为所缘。
  其余(十一)欲界异熟(心)(注39)与笑(心),
  唯以欲界的一切为所缘。(十二)不善(心)及
  (八个)智不相应(注40)(共二十个)欲界速行(心),
  除去出世间,以其余的一切为所缘。(四个)智相应欲界善(心)
  及(一个)称为第五禅的神通善(心共五心),
  除阿罗汉道(与阿罗汉)果,以其余的一切为所缘。
  (四个)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和(第五禅的)唯作神通(心)
  及确定(心),普遍于一切所缘。
  在第二(识无边处)和第四(非想非非想处)
  的无色界(心)中(注41),只以大(无色界)为所缘。
  其余(二十一个)大(上二界)心等(注42),
  以一切施设(假法)为所缘。
  出世间(八)心(注43),以涅槃为所缘。
  <11> 二十五心缘小界,
  六心缘无色界境,
  二十一心缘名言,
  八心唯缘涅槃境,
  二十心中离无上,
  五心除最上道果,
  六心普缘一切境,
  如是相摄有七类(注44)。
  六、摄所依
  <12> 于所依(注45)中:所依,即眼、耳、鼻、舌、身及心所依处(注46)六种。
  此等(所依),于欲界中得有一切,于色界无鼻(舌、身)等三,于无色界一切都不显现。
  此中五识界(注47),如其次第、各别依止五净所依(注48)而转起。
  称为五门转向(心)及(二)领受(心)的意界,
  唯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其余称为意识界的推度(心三)、
  大异熟(心八)、嗔恚(心)二、初道(心一),笑(心一)、
  及色界(心十五),唯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
  其余的善、不善、唯作(心)及无上(出世间心)有依止
  (心所依处)或不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无色界异熟(心四)
  ,则不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
  <13> 欲界七识(注49)依六事,
  色界四种(注50)三所依(注51),
  无色中一意识界,
  应知彼唯不依止(注52),
  四十三心(注53)有依止,
  四十二心(注54)生起时,
  或有依止或无依,
  无色异熟无依止。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杂分别品第三竟。
  [注 释]
  1. 心所法五十二,一切心法合为一,故说五十三。
  2. 说明受的问题,参考 Visuddhi-magga 460~461页(华宇版,下册39~40页)“受蕴”。
  3. 贪根四个是:喜俱邪见相应无行、喜俱邪见相应有行、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4. 欲界净心十二个:即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的四个,于欲界善心、异熟心、唯作心中各有四个,便成十二个。
  5. “乐俱推度”,原文 Sukha-santraa 等于Somanassa-santraa喜俱推度心。
  6. 四十四心是:色界初禅有善、异熟、唯作及出世间四道四果共十一心,如是二禅十一心、三禅十一心、四禅十一心,共四十四心。
  7. 五十五心:贪根中四个舍俱心、痴根中二个舍俱心、
  无因善异熟心中除乐俱身识及喜俱推度心的其余六个舍俱心
  (舍俱眼识、舍俱耳识、舍俱鼻识、
  舍俱舌识、舍俱领受心、舍俱推度心)。
  无因不善异熟心中除苦俱身识的其余六个舍俱心
  (名如善异熟心中所列),无因唯作心中除笑心的其余二舍俱心。
  欲界净心中的十二个舍俱心(善心中四个、有因善异熟心中四个、
  有因唯作心四个),及第五禅二十三个舍俱心
  (色界善、异熟、唯作三个、无色界十二个、出世间八个)。
  8. 二十二心具二因,即贪根八心具贪、痴二因,嗔根二心具嗔、痴二因,十二个智不相应欲界净心具无贪、无嗔二因(因智不相应故没有无痴因)。
  9. 四十七心是:十二智相应欲界净心,色界十五心、无色界十二心、出世间八心。
  10. 三因是:无贪、无嗔、无痴。
  11. 无贪、无嗔、无痴,在善心中为三善因;但在异熟、唯作的净心中则为无记因。
  12. 关于心的作用,参考 Visuddhi-magga 457 页以下
  (华宇版,下册34~39页)。并可参考昙摩结:
  《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与心识活动》,见本书《附录》。
  13. 十种是:结生、有分、转向、前五识处(见、闻、嗅、尝、触)、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及死。
  14. 八大异熟心,即指八个有因善异熟心。
  15. 各二心、各一作用;即二个眼识(善异熟、不善异熟)为见作用,二耳识为闻作用,二鼻识为嗅作用,二舌识为尝作用,二身识为触作用,二领受心为一领受作用。
  16. 三心,即善异熟善俱推度心、善异熟舍俱推度心 及不善异熟舍俱推度心。
  17. 意门转向心,有识知(色、声等)六所缘的特相。依其作用。
  则于五(根)门及意门中有确定、转向的(二种)作用。
  即意门转向心所缘之境,如果是从五根门而来的,即起确定作用。故说于五门中,成为确定作用。
  18. 五十五速行心:
  即
  二十一善心(欲界八个、色界五禅五个、无色界四个、出世间四道四个)、
  十二不善心(贪根八个、嗔根二个、痴根二个)、四异熟心(出世间四圣果)、
  十八唯作心(二十唯作心中除去五门转向及意门转向二个)共五十五心。
  19. 二个舍俱推度心:即无因善异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及无因不善异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20. 九大异熟心:即色界五禅五个,无色界四个。
  21. (一)六十八心(五十五速行心、一五门转向心、二领受心、十个二种五识)唯一个作用与一处;
  (二)二心(喜俱推度心及意门转向心)有两个作用与二处;
  (三)九心(色界五个异熟心、无色界四个异熟心)有三个作用与三处;
  (四)八心(八个有因善异熟心)有四个作用与四处;
  (五)二心(两个舍俱推度心)有五个作用与五处。
  22. 眼识二:即善异熟和不善异熟二。
  23. 领受心二:即善异熟和不善异熟二。
  24. 推度心三:即善异熟二、不善异熟一。
  25. 确定:即意门转向心。
  26. 欲界速行心二十九:即善心八、不善心十二、唯作心八、笑心一。
  27. 彼所缘八:即欲界八个大异熟心。彼所缘作用心共有十一个,因三个推度心前已别列,所以这里只提八个。
  28. 耳识等的等字,是指鼻、舌、身三。
  29. 五十四心,即如上述的四十六心,加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各二个,共成五十四。
  30. 五十五速行心,见本品注十八。
  31. 十九:即舍俱推度心二、大异熟心八、色界及无色界异熟心九个。
  32. 三十六心:即二种前五识十、色界及无色界速行心十八(即善心九、唯作心九)及出世间八心。
  33. 从一门生:即二种五识中的二个眼识从一眼门生,两个耳识从一耳门生,两个鼻识从一鼻门生,两个舌识从一舌门生,两个身识从一身门生,以及二十六个速行心从一意门生。
  34. 三意界:即两个领受心及一个意门转向心。
  35. 从六门生与离门生:两个舍俱推度心和八个大异熟心,
  在彼所缘作用时,从六门生。但是他们在结生、有分、死的作用时,
  不从任何门而生(离门生)。
  36. 五类:
  第一类:三十六心(二种五识十、上二界及出世间速行心二十六)从一门生。
  第二类:三心(领受心二、意门转向心一)从五门生。
  第三类:三十一心(乐俱推度心一、确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从六门生。
  第四类:十心(舍俱推度心二、大异熟心八)从六门或离门生。
  第五类:九心(色界无色界异熟心九)不从任何门生。
  37. 声等的等字,即指香、味、触。
  38. 这一段文,原文不很清楚,兹引其他三种英译本文以作参考。
  (1)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by Shwe zan Aung P.120
  其次,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也有六种境,通常它们是在前生之末(临死时)由六门而被摄取(为所缘的);他们无论是现在或过去事物的对象、或者是概念(施设)它们即名为业、业相和趣相。
  (2)A Manual of Abhidhamma by Naarada Vol. 1. P.174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的生起,以前述的六种为所缘,它们大多数是在前生之末经过六门而被摄取的现在或过去所缘或者概念。它们即名为业、业相和趣相。
  (3)The Abhidhamma Philosophy by J. Kashyap Vol. l. p.111有结生、有分和死的作用的心称为离门,此等心的所缘可能全是在前生转死之时的现在或过去的经验,此等所缘也可能是一种概念(施设),不是(1)前生所作的业,就是(2)与业有关的工具(业相),或(3)等候他的趣相。(关于业、业相和趣相,参考本论第五品第十二段;或参考Visudhi-magga 548~550 页)。(华宇版,下册187 页以下)
  39. 其余十一个,即指八个大异熟及三个推度心。
  40. 八个智不相应,即欲界善心中的四个及唯作心中的四个。
  41. 第二、第四的无色界心,即色无边处有善、异熟、唯作三。非想非非想处有善、异熟,唯作三,共有六心。
  42. 其余二十一个大心,即色界十五心加无色界空无边处三心和无所有处三心。
  43. 出世间八心,即四道、四果。
  44. 七类:
  第一类:二十五心(二十三欲界异熟心及五门转向心和笑心),以小(欲界为所缘)。
  第二类:六心(识无边处及非想非非想处的善、异熟、唯作各三心)唯以无色界为所缘。
  第三类:二十一心(色界十五心加空无边处及无所有处的善、异熟、唯作各三心)唯以名言(施设)为所缘。
  第四类:八出世间心(四道、四果)唯以涅槃为缘。
  第五类:二十心(十二个不善心加四个欲界智不相应善心 及四个智不相应唯作心),除了无上出世间之外,以其余一切为所缘。
  第六类:五心(四个欲界智相应善心及第五禅的神通善心),除了阿罗汉道与阿罗汉果以外,以其余一切为所缘。
  第七类:六心(四个欲界智相应唯作心、一个第五禅的唯作神通心及一个确定心),普缘一切境。
  45. 所依,原文 Vatthu ,可译为事、所依、依处及基等之义。
  46. 心所依处( Hadaya-Vatthu),原文 Hadaya ,即心脏,旧译肉团心。
  47. 五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
  48. 五净所依:即眼、耳、鼻、舌、身所依。
  49. 七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
  50. 色界四种:即眼识、耳识、意界、意识界。
  51. 三所依:即眼所依、耳所依、心所依处。
  52. 无色界中只有一意识界,没有其它的心,此意识界不依止任何处而独自存在。
  53. 四十三心:即欲界异熟心二十三个、无因唯作心两个(五门转向心、笑心)、嗔恚心两个、须陀洹道心一个、色界心十五个。
  54. 四十二心:即欲界善心八个、不善心(除二嗔恚)十个、唯作心八个、意门转向心一个、无色界善心四个、无色界唯作心四个、出世间心(除须陀洹道心)七个。
  第四 摄路分别品
  作者:阿耨楼陀造
  <1>心生起纲要,已如前略说。
  依地人差别,前后所决定,(注2)
  我将再简述:在结生(注3)转起。
  心生之过程。此乃摄转起(注4)。
  一、六种六法
  <2>在摄路中(注5),当知有六种六法:即六所依、六门、六所缘、六识、六路、六种境转起。
  但于离路(注6)(的心),只有三种境转起,即业、业相、趣相
  此中:(六)所依、(六)门、(六)所缘,即如前(第三品)中所说。
  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路:(心的过程)依门的区别,即眼门路、耳门路、鼻门路、舌门路、身门路、意门路;或者依识的区别,各为眼识路、耳识路、鼻识路、舌识路、身识路、意识路。依门的过程及依心(识)的过程当这样使其调合。
  <3> 于五门(眼、耳、鼻、舌、身),有极大、大、小、极小(的所缘境);于意门则有明了不明了(的所缘境)。如是当知有六种境转起(现前)。
  二、通过五门的心识过程
  (心识的活动过程)怎么样?以生、住、灭(注7)的三刹那名为一心刹那。如是有十七心刹那为色法(生灭的)寿命。经过一心刹那或多心刹那(到达)住位之时,而五所缘来现于五根门。因此,如果那色所缘是经过一刹那来现于眼前的,则从此以后有分心波动二次,遮断了(注8)有分之流,转向(唤起注意)那色所缘而有五门转向心(的一次)生灭。此后无间,便生起见色的眼识、领受(所缘)的领受心、推度的推度心、确定的确定心,如其次第(各有一次)生灭。此后在欲界二十九速行心(注9)中的任何一心,获得(生起之)缘便波动七次,随于速行之后而有二(刹那)彼所缘异熟心适宜地转起。从此以后便堕入有分。
  至此有十四(刹那)路心的生起,二(刹那)有分的波动,以及前面经过的一心刹那,(那色法)便具足十七心刹那。此后(那个所缘境便)消灭了。那样(经过十七刹那相续的)所缘名为极大的境。
  (如果)来现的所缘不可能延至彼所缘的生起,是名大境。这就是说在速行终了便堕入有分,没有彼所缘的生起。
  (如果)来现的所缘不可能延至速行(心)的生起,是名小境。这就是说连速行(心)也不生起,仅仅有二或三次的确定(心)转起,此后便堕入有分。
  (如果)来现的所缘不可能延至确定(心)的生起便临近于灭的,则名为极小境。这就是说仅仅是有分波动而无路心的生起。
  在眼门如是,在耳门等也是一样。当知于一切五门有四种时分即:彼所缘时分、速行时分、确定时分、空时分(注10)。如是次第为四种所缘境的转起(注11)。
  <4>路心唯七种(注12),心生有十四(注13),
  如是依五门,详说五十四(注14)。
  这是五门路的转起法。
  三、通过欲界意门的心识过程
  <5>其次于意门中,如果是明了的所缘境来现,从此在(二刹那)有分波动、(一刹那的)意门转向(心)、(七刹那的)速行(心)之末(后),转起(二刹那的)彼所缘异熟(心),此后便堕入有分。如果在不明了的所缘,则于速行心之后,便堕入有分,没有彼所缘的生起。
  <6>路心唯三种(注15),心生说为十(注16)。若再详分释,欲界四十一(注17)。
  这是小(欲界)速行时分(的转起法)。
  四、上二界及出世间的禅心过程
  <7>其次于安止(根本定)速行时分,(所缘)是没有明了不明了的区别,也没有彼所缘(心)的生起。此处即在八个智相应(注18)欲界速行(心)中的任何一个生起四次或三次,次第的名为遍作、近行、随顺和种姓(心)。它们灭了以后,依适当的(行道),即在第四或第五(注19)(速行刹那)引发那二十六个大界(上二界)、出世间速行心(注20)中任何一个速行心入安止路。此后在安止速行之末便堕入有分(注21)。
  这里如果在喜俱(欲界)速行心之后,则安止(定)也是喜俱(心)。若在舍俱(欲界)速行之后,则安止定也是舍俱(心)。此中如果是在(欲界)善速行之后(非阿罗汉的),(则安止定)也是善速行心,以及决定是下面的三界(心)。如果是在(欲界)唯作(阿罗汉的)速行(心)之后,(则安止定)也是唯作速行心,以及(决定是)阿罗汉果(心)。
  <8>乐善三十二(注22),舍善生十二(注23),
  乐唯作有八(注24),舍唯作生六(注25),
  凡夫与有学,从欲善三因(注26),
  离欲者安止,三因欲唯作(注27)
  这是(六门中的)意门路心的转起法。
  五、彼所缘的决定
  <9>于(六门的)一切处,对于不可意的所缘(逆境),那是不善异熟(注28)的(前)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缘(心的生起)。对于可意的(所缘──顺境),则唯是善异熟的(前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缘心)。如果极可意的(所)则唯喜俱的推度(心)和彼所缘(心)。此(彼所缘)中,如果是在(阿罗汉的)喜俱唯作速行(心)之末,则唯是喜俱彼所缘(心生起)。如果在舍俱的唯作速行(心)之末,则唯是舍俱(彼所缘心)。但于忧俱速行(心)之末,则彼所缘及有分(注29)也必是舍俱。是故若以喜俱(心)结生者(注30),则在忧俱速行之末不生彼所缘心。此时便对于任何过去已熟练的小(欲界)所缘,生起舍俱推度心。诸阿阇黎说:在那(推度心)之后,便堕入有分。他们(诸阿阇黎)并且主张(1)仅在欲界速行(心)之末、(2)欲界的有情、(3)欲界诸所缘法,才有彼所缘心。
  <10>在欲界速行,有情及所缘,
  于明了极大,说有彼所缘。
  这是(路心转起中)彼所缘的决定。
  六、速行的决定
  <11>在速行之中:于小(欲界)的速行路中,欲界速行(心)速行(跳动)七次或六次。如果在命终或发晕等的时候而转起昏弱的(速行心)则唯速行(跳动)五次。他们(诸义疏师)也说:当世尊(示现)双神变(注31)等的时候,(他那)迅速转起的观察(速行)心,只有四至五刹那、但在初学者第一次修习(安止定的速行)不论是上二界速行心的神通速行心都只速行(跳动)一次便堕入有分。
  四(圣)道(速行心)的生起,(各)有一心刹那。从此以后有二三(刹那)的果心依次生起,然后堕入有分(注32)。在入灭尽定的时候,第四无色的速行(心)速行(跳动)了二次之后便证得灭尽定。在从灭尽定出定的时候,获得一次阿那含果心或阿罗汉果心的生灭之后,便堕入有分(注33)。
  如是,于一切处的三摩钵底(注34)(等至)路(过程)中,不象在有分之流那样有一定不变的路。然而亦可有多数的(速行)。
  <12>欲界速行七,道神通各一,其余诸速行,多数亦可得。
  这是(路心转起中)速行的决定。
  七、路心依人的区别
  <13>二因者及无因者(注35),不得唯作速行(心)和安止速行(心)。他们纵生于善趣亦不得智相应异熟心。如果(无因者)生于恶趣,则智不相应大异熟心亦不能得。
  在三因者:(1)漏尽者不得善与不善速行(心)。(2)有学与凡夫不得唯作速行(心)。(3)有学不得恶见相应(心)及疑俱速行(心)(注36)。(4)阿那含人不得嗔恚速行(心)(注37)。(5)出世间速行心只适合圣者得以相应生起。
  <14>无学四十四(注38),有学五十六(注39)。
  余者心生起,说有五十四(注40)。
  这是(路心转起中)依人的区别。
  八、诸地路心的区别
  <15>于欲界地,一切(八十)路心(注41)都得相应生起。
  于色界地,除去嗔恚速行及彼所缘(得六十四心)(注42)。
  于无色界地,除去初道(心)、色界(心)、笑(心)及下无色界心。
  于一切处,如果缺乏某些净(根)之人,则不得经过那些(根)门的路心。无想有情则没有一切心转起。
  <16>八十路心在欲界,色界相应六十四,
  无色界中之路心,可得生起四十二(注43)。
  这是诸地(路心生起)的区别。
  <17>如是(经过)六门而心转起,随其发生,堕入有分(注44),直至寿存、不断地活动。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路分别品第四竟。
  注  释]
  1. 对于此颂,各种译本都有些出入。本译者依据前后文的意思作此意译。全颂的大意是这样的:在前一品,已经根据受、因等简略地讨论了心与心所法的生起。现在我将依照地和人的差别以及依在前和在后所决定再进一步简单地叙述在结生与转起的两种心识活动过程。在本品是说在转起的心识活动过程纲要。关于在结生的心识活动过程,将在下一品说。
  2. 颂中“前后所决定”一句,即“在前和在后所决定”的意思;在巴利文注释是这样解释的:“此心是在某些心识作用之后生起及某些心识作用是在此心之后生起”。
  3. “结生”,是指新生命在怀胎刹那发生最初的心识活动过程。
  4. “转起”,是指我们在整个生活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心识活动过程。
  5. 摄路──是指由五门转向或意门转向所起的心的程序或一系列的心生起的路线(过程)。
  6. 离路──是指路心以外的结生、有分、死的潜在意识作用。因为它们是不经过认识的顺序的,所以叫离路。
  7. 灭(Bha□a)底本(Bhavamga)误。
  8. 这个字的原文有遮断、中断、切断、阻止、妨碍等意思。
  9. 欲界二十九速行心:即十二不善心、八欲界善心、一个笑心、八欲界有因唯作心。
  10. 时分(Vra),这个字的原文有时、时分、时期、时机、机会等意思。英译本也有把它译作“等级”的。这里的意思是说:现于五门的对象经过的认识过程分为四级。“彼所缘时分”,是说这个过程到达彼所缘为止。余者亦然。“空时分”,是说它根本没有路心(过程)生起,只是有分波动二次。
  11. 四种时分的四种缘境:即彼所缘时分的极大境,速行时分的大境,确定时分的小境,空时分的极小境。
  12. 七种路心:(一)五门转向心,(二)五识,(三)领受心,(四)推度心,(五)确定心,(六)速行心,(七)彼所缘心。
  13. 十四:即本品中的十四心刹那(五门转向心、五识之一、领受心一、推度心一、确定心一、速行心七、彼所缘心二)。
  14. 五十四:即全部欲界五十四心。
  15. 路心唯三种:(一)意门转向心,(二)速行心,(三)彼所缘心。
  16. 心生说为十:是说此心生起要经过十刹那,即意门转向心一刹那、速行心七刹那、彼所缘心二刹那。
  17. 四十一:即欲界的五十四心除去十三心(两种前五识十个、五门转向心一个、领受心两个。这十三心不能在意门中转起)。
  18. 八个智相应心:即欲界善心中的四个智相应心及欲界有因唯作心中的四个智相应心。
  19. 在第四或第五:这里指安止心生起有速通达和迟通达两种,速通达者,即在欲界速行三次生灭之后,在第四刹那生起安止心。迟通达者则在第五刹那生起安止心。
  20. 二十六个速行是:色界善心五个、唯作心五个、无色界善心四个、唯作心四个、出世间心八个,共二十六个。
  21. 关于在禅定的心识过程,参考 Visuddhi-magga 137 页以下。
  22. 乐善三十二:即从乐俱善速行心生起三十二安止心。这里的乐善,指喜俱三因(无贪、无嗔、无痴)善心,即欲界八善心中的第一和第二心。三十二喜俱安止心,即色界初、二、三、四禅的四个乐俱善心,出世间道心十六个(四道乘四禅等于十六),果心十二个(除阿罗汉,初、二、三果乘四禅等于十二),共三十二心。
  23. 舍善生十二:即从三因舍俱善速行心(八欲界善心中的第五、第六心)生起十二安止心(即色界第五禅善心一个、无色界善心四个、出世间除阿罗汉果心的其余七个第五禅心)。
  24. 乐唯作有八:即从三因喜俱欲界唯作心(欲界八唯作心中的第一第二心)生起八个安止心(八个喜俱唯作安止心:即色界初、二、三、四禅唯作心四个),出世间阿罗汉果的下四禅四个)。
  25. 舍唯作生六:即从三因舍俱欲界唯作心(八大唯作心中的第五第六心)生起六个安止心(色界第五禅唯作一个、无色界唯作四个、出世间阿罗汉果心一个)。
  26. 从欲界善三因心生起凡夫及有学的安止。即凡夫及有学,从欲界八善心中的第一喜俱智相应无行及第二喜俱智相应有行二善速行心生起三十二个喜俱安止心。并从第五舍俱智相应无行及第六舍俱智相应有行二善速行心生起十二个舍俱安止心。
  27. 从欲界唯作三因心生起离欲者(阿罗汉)的安止。即阿罗汉从欲界八大唯作心中的第一喜俱智相应无行及第二喜俱智相应有行二唯作速行心生起八个喜俱安止心,并从第五舍俱智相应无行及第六舍俱智相应有行二唯作速行心生起六个舍俱安止心。
  28. 不善异熟:即由过去不善业所感的果。
  29. 有分(Bhava□ni):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单数的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刹那相续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这里是表示偶然的有分心( 朑antuka-bhava□a),与根本有分(Mula-bhava□ga)相反。
  30. 以喜俱心结生者,则人在入胎时,若以喜俱心来结生,则此人生性为乐观者,自然常常快乐,不待鼓励。
  31. 双神变,参考Visuddhi-magga 393页。(华宇版,中册255~257页)
  32. 四道的速行心,参考 Visuddhi-magga 675页。(华宇版,下册395页)
  33. 关于此等法说,参考 Visuddhi-magga 137~139页。(华宇版,上册216~217页)
  34. 于一切三摩钵底:即五种禅及四道之果。
  35. 二因者及无因者:二因者具有无贪、无嗔的善因,没有无痴的善因;无因者则根本没有善因,所以他们不可能获得禅或阿罗汉,也不得唯作速行和安止速行。为什么生于善趣亦不得智相应异熟心?因为他们具有痴根没有智相应善心。
  36. 因为他们已断除身见与疑见二种烦恼。
  37. 因为阿那含断除嗔恚烦恼。
  38. 无学四十四:阿罗汉只有四十四心。有四十五心不能生起,即不善心十二、欲界善心八、色界善心五、无色界善心四、道心四、上二界异熟心九、前三果心三,合计四十五心。89-45=44 。
  39. 有学五十六:有学人有三十三心不能生起,即唯作速行十八(笑心一、欲界有因唯作心八、上二界唯作心九)、邪见相应不善心四、疑俱不善心一、阿罗汉果心一、上二界异熟心九,合计三十三。89-33=56。
  40. 余者五十四:余者是指凡夫而言,有三十五心不能生起,即唯作速行心十八、出世间心八、上二界异熟九,共三十五心。89-35=54。
  41. 八十路心:即八十九心中除去色界异熟心五个及无色界异熟心四个。
  42. 六十四心:即八十路心减去十六心等于六十四心。十八心是嗔恚速行心两个、彼所缘(即大异熟心或者说欲界有因善异熟心)八个、鼻识、舌识、身识六个。
  43. 四十二心:八十路心减三十八等于四十二。即不善心十(除嗔恚心二)、意门转向心一、欲界净心十六(八个善心、八个唯作速行心)、无色界心八、出世间心七(除阿罗汉果心一),合计四十二心。三十八心是大异熟心八个、嗔恚心二个、前五识十个、色异善心、唯作心十个、笑心一个、五门转向心一个、领受心两个、推度心三个、初道心一个,共计三十八心。
  44. 底本 Bhava□antarit直译为有分渡,文意不明确。应该是落入有分(Bhava□antarita=bhava□a-antarit)。
  第五 摄离路分别品
  作者:阿耨楼陀造
  <1>依路心转起,已如上所述;在结生活动,概要今当说。
  <2>当知摄离路有四种四法:即四地、四种结生、四种业及四种死的生起。
  一、四地
  此中恶趣地、欲(界)善趣地、色(界)地及无色(界)地,名为四地。
  (一)在彼等(四地)中,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与阿修罗众四种,是(欲界)恶趣地。
  (二)人、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与他化自在(天)七种,是欲界善趣地。
  以上这十一种构成为欲界地。
  (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初禅地。少光(天)、无量光(天)与光音(天),是第二禅地。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第三禅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净居(天),是第四禅地,色界地有十六种(天)(注1),(其中)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与色究竟(天),是净居地的五种。
  (四)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与非想非非想处地,是无色(界)地的四种。
  <3>于诸净居天,凡夫不得生,
  预流及一来,亦不生此天。
  圣者皆不生,无想与恶趣。
  圣者非圣者,得出余诸处。
  这是(四种四法中)地的四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