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魏晋佛教的神不灭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魏晋佛教的神不灭论
  陈兵
  佛教入华之初,便发现了中土知识界兴起的人死神灭思潮对佛教弘传之阻力,着力宣扬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之说。在翻译佛典、弘扬佛法时,佛教弘传者们往往借助、顺应中土本有的宗教观念,这在宣扬生死轮回方面,表现颇为突出。早期汉译佛典中,普逼采用中土传统的“魂神”、“魂灵”、“神”等现成词语,沿袭中土传统的鬼神观念,来介绍翻译佛典中的生死轮回思想。如传为后汉安世高译的‘阿含正行经’说:“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识去//心去、意去”,“身体当断于土,魂神当不复入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言:“命尽神去,四大各离。”康译‘察微王经’还采用了中土二兀气”的概念,有云:“魂灵与元气相合,终而复始,轮转无际”。三国吴维只难译的‘法句经·生死品’有偈说: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
  “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生。”
  (此二偈不见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诵的同一书‘法句’中)
  这类译法,在原典中也可能有其依据,但翻译并未能准确表达出佛家人死五蕴相续的基本思想,有近于婆罗门救“自我一轮回之嫌,尤其是“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一偈,与“奥义书”中以从这间屋子走向那间屋子比喻“自我”轮回于三道中,完全相同。再加上中土的“神”、“魂”本来就有住在身体中的独立精神实体的意味,导致中土佛教界内外人士普遍将生死轮回理解为人死神不灭,魂神入天鬼地狱等处,脱离了印度佛学轮回观的基本思路。
  中土最早的佛学论著——传为汉末牟子所撰的“理惑论’,便利用中土人死为鬼神的传统观念,论证“人死当更复生”。谓人临死,其家人要上屋呼其魂魄归于肉体,若呼唤不回,才确认为死。这种习俗说明人死“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又说:“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并引证儒家‘孝经”“为之宗庙,以惠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等言,证明人死神不灭,亦东土圣人之教。这种顺应,利用中土本有观念来宣扬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说法,固然有其有利于佛教在中土传扬的作用,但也给中土佛教的轮回报应说造成理论漏洞,使佛家本有的缘起、中道的生死轮回说,难于被中土人士全面、正确地把握。
  后来东晋人罗含著『更生论’,则用当时流行的玄学崇有思想,论证人死更生,谓“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聚散隐显,环转于无穷之涂:贤愚寿夭,还复其物,自然贯次,毫分不差。”他以神、形质为对偶关系,说对偶分离,身死神在,而散必有聚,到头来形神还会再次结合,形成新的生命。新的生命其实便是旧的生命,“凡今生之生,为即昔生”、“今谈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抹煞了前世今生的区别。这种崇有论的神不灭论,离佛家轮回说的本意更远。罗含同时代人孙盛,即就‘更生论”提出相反意见:“吾谓形既粉碎,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弘明集’卷五)从“万物一理”的二兀论角度,论证形体既死,知觉也会跟着化为异物,不能回复旧观。
  佛教界较深入地论证人死神不灭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江南佛教领袖庐山慧远法师(三三四——四一六年)。他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从反击当时社会上反佛思潮的论战角度,专论“形尽神不灭”。慧远论证形尽神不灭,主要依两大论据。
  首先,他强调神非形体,具神妙之特性,说神这个东西,是一精妙而为灵者”,作用神妙,体质幽微,超越阴阳,非卦象所能图,即使上智,也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
  神本来与无生的理性相应,超出了语言所能诠表的范围,是无形无名而有神妙作用的形而上的东西,虽然能感物而起心动念,但它并不就是物,所以物(包括形体)尽管变化,而神却不会变化:虽然借助于数(时间的流逝)而发起活动,但它并不是数,所以时数(寿命)即使终尽,神并不会终尽。在‘明报应论’中,慧远从神的有知有情,说明神与四大等物质截然不同:“神既有知,宅又受痛痒以接物,固不得同天地间水火风明矣。”以形体为宅、有痛痒等知觉作用的神,与无知觉的水火风等有质的不同,不能将高级的、形而上的精神混同,降低为低级的、形而下的物质。慧远还引证中土古圣先贤的有关言论,如文子称黄帚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一等,以证明神因精妙不变故,不会随形体之死亡而断灭。
  慧远强调神的形而上、具“妙物之灵”的特性,以论证人死神不灭,虽然不是一般印度佛典中常用以论证人死非断灭的方法,但因抓住了形神关系中被神灭论者所忽视的重要方面,因而具有一定说服力。把具创造性、自主性、发达理性、顽强意志、丰富感情,能掌握客观规律而超越自然的精神或人心,等同于低层次的物质和生物性的肉体,论证它与肉体同灭,显然是有问题的。只要暑作内心反省,便不难发现精神的神妙特性和形而上的性质。后来,唐代译出的‘楞严经’,记述佛为波斯匿王破析人死非断灭的方法,就与慧远强调神之精妙以论证人死神不灭的思路,有所相近。经言:佛令波斯匿王自省其身,无常变坏,“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必灭无疑:然肉身虽无常变灭,身中却有个不变灭的东西,那就是心性、精神之本体,就其能见能知的性能,名曰“见精”(能见之性)。如波斯匿王三岁时曾见过恒河水,今虽衰老,发白面皱,身非往昔,而能见恒河水的见性,并未尝改变,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减,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既然见精本不变灭,则当然下会随肉体之死亡而永灭了。不过,这裹所说不变灭的,并非一般的心理、精神活动,而是能出生心理、精神活动的心性,经中称为“菩提妙净明心”、“妙明真精妙心”者,是从体用论、真心二兀论角度所建立的一种绝对心,较慧远以笼统的“神一的神妙特性论证死后神不灭,在理论上要深刻、严密。
  慧远论证人死神不减的第二个论据,是薪火之喻。这一譬喻为神灭论和神不减论者所共同使用,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慧远的论证是: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二刚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
  以火喻神,以薪喻形。薪靠火种点燃,火靠柴薪延续,就像形体从精神而有生命,精神依形体而发生其作用。柴薪虽会燃尽,但火会从此薪传向彼薪,展转相燃无尽;形体虽有死亡,但精神会从此形生起彼形,生生无有穷尽二肘薪非后薪,而彼此相燃:今生的形体非前世的形体,却以维系前世形体生命的精神为其本原和主宰。若无前世之神为因,则生命源出何处?若说受之于形,形能生神,那么一切万物都应化而为精神;若说受之于神,“以神传神”,神具遗传性,那么丹朱便应与其父帚尧齐圣,大舜便应与其父瞽叟同愚了,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固知冥缘之构,著于在昔;明暗之分,定于形初。”由此可知,人们的生命之因,在于刚世:愚智之别,在受形降生之初便已由宿世的业所决定,既非决定于形体,也非其父母精神之遗传。
  魏晋以来,印度佛典被纷纷传译,中土人士研习佛典渐成风气,与当时玄学思潮相通的般若学,尤盛行于两晋间。由于佛典翻译未齐,华人研究未深,尚未能脱离佛教入华之初尽量顺应、依附中土传统思想的路子,对佛学义理的把握,往往从本土思想的视角着眼。当时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多依玄学本体论的框架解释佛家般若“空”义,未能准确理解“缘起性空”的原义。神不灭论更是如此。
  印度佛典中论证生死轮回的基本主导思想,是缘起法则。依缘起法则观察,生命现象是五蕴合集、生灭相续的无穷进程,既非死后断灭,亦非有实常不变之神、灵魂或自我出入生死,断、常两极,皆属违背真实的偏见。从印度佛学中道的轮回观来看,说人死神灭,固属断见,而说形尽神不灭,亦有常见之嫌,两者都未能依缘起法则正观生死。中土佛教界以神不灭论反驳神灭论,未准确把握印度佛学中道的轮回观,与系统、准确地论述中道的轮回观之印度佛典译出较晚有关。系统论述轮回、破斥断见的‘长阿念·弊宿经’、‘大智度论”等,东晋时始由鸠摩罗什、佛陀耶舍等人在后秦译出,尚未广泛流传。慧远虽撰有‘大智度论钞序’,但他在写‘形尽神不灭论’时,还未研读过‘大智度论”,后来也未能渗透该论中的缘起性空思想,其佛学思想体系尚带有浓厚的玄学本体论色彩。
  神不灭论本是中土的出产,其出发点是中土自古相传的人死为鬼神、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形、神为二,形尽神不灭,在哲学观上属二元论。‘淮南子’、罗含“更生论’、慧远‘形尽神下灭论’分别从道家的万物本原论、玄学崇有论、玄学本体论的角度深化了中土的神不灭论,中土形神关系及神灭神不灭论中的“神”,字义本为“伸”(引出万物等),引伸为无形而有神妙作用的东西,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实际主要指人的精神,有佛学所说心识(五蕴中的识蕴)和婆罗门教所说“神一(神我)的双重含义,本来是一含义宽泛、浑沦不清的概念,神灭论、神不灭论诸家对它的理解也不无差别。按佛家中道的轮回观,只能说五蕴相续不断,不能单独说识蕴或神不减。当时中土佛教界的神不灭论者,基本上都未以佛家的中道为原则,依缘起法则论证轮回。其中影响最大的慧远,也主要从玄学本体论出发,以神为超越物质、本不生灭、“精极而为灵”的“本根一,有似于玄学所说的万物本根、本体——“本无”。这种意义上的神,具有浓厚玄学气息,接近了后来在佛学中才明朗化的本不生灭之“心性”。而且,慧远还将“情”(人心之烦恼贪爱等)与“神”分开,说“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一,以神为人心理活动、精神活动的根本,与心性、真心的含义相近,但论述毕竟不太明晰,太多玄学气味。慧远强调神的超物质性、神妙性,以火传异薪喻神传异形,对佛家轮回说不无深化,但他论证形尽神不灭的思路基本上仍是中国式的、玄学化的,与印度佛教缘起的、中道的轮回观基本思路不同。这种中国式的神不灭论,难免忽视精神对形体依赖关系的理论漏洞,既堕于不灭之一端,自难免神灭论者从另一极端发起攻讦。至南北朝,神灭论与神不减论的诤讼成为当时思想界的重大事件,持续了一百多年。
  原载《内明》第266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