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褪去了阴影的心谁发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首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褪去了阴影的心谁发现
  首愚
  《楞严经》有两句话,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昼龙点睛地为我们点出了生死轮回及解脱轮回。第一句“生因识有’,生生灭灭的生死现象来自我们念头起伏的识的分别,我们会进入生生灭灭的生死流转现象之门是从我们认识来的,只是这样的认识不正确。因此整个佛法修行的重点就在一个“转识成智”,不要依识逐妄,但自息心自然觉照,去了解、消解整个业感缘起。第二句“灭从色除”,即是消解业感缘起的还灭门。色怎么灭?除了息心而转识咸智外,这“色’所指的众生的四大,要能消解脱落,还得有转化的方便法门才行。身体四大就好比是一个温度计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对由四大所成的这色身都有很重很强的身见之执,你修行得力不得力,还要先从这色身的解放开始,色身从粗重到轻安,一步一步松开它的压力的东缚,让心不要因在它上面一直作文章而掉在识的妄想分别中。当然若识的分别作用减低,色身的障碍也就相对减少,修行者身心的转化就这样良性地进行,心不落在分别的识阴中,不但能消除识阴,同时也等于同时在消除行阴、想阴、受阴及色阴,因为没了识阴,心自然不会掉在色的生理及受想的心理和行的流转之本来不存在的阴影中。这就是“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之道。基本上识阴是无明本,也即转化四大的关键,修行能否得到解脱的一个标竿,
  静坐时身体抖动,不要跟著他起舞,因为一抖你跟著它抖动的话,你的整个精神状况就被它拉著跑,身心没有办法从粗重转入微细。修行不管走静坐或持咒,整个用功当然要以心地为主,若跟著粗的现象跑,那你就很难突破了。所以你一定要去体会什么是空?什么是无我?什么是无相?这样你转化才快。我们要晓得这一切是幻化的,色身的变化,以及各种觉受,都是修持过程中沿途幻化的风光,你若执著反而不能去除色受想行识五阴。古德有云一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正是这个意思。
  我们凡夫通通都在境界中,光影变化是境界,腰酸腿麻也是境界,境界好坏,你要“不思善不思恶’地不思才对,好坏不贪著,这样修才能达到“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一。“物一代表境界,你能够转一切境界,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必须先做到不著于物上,而“当净其意如虚空”;当化掉一切境界,让自心进入一切不著的虚空中。能这样的话,便是“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的如来境界。有个道友问:“坐得好,到了下座跑香的时间,该不该下座?不下座,算不算贪著?”你有本事坐个一天不下来,这样若算走贪著,那也很好,就怕你没有这个本事?所谓贪著禅定犯菩萨戒,我们谈不上啦!一般学习过程中能久坐走好事。
  贪著禅定,这可是一个很美的名词,而所谓贪著禅定犯菩萨戒,好比说你正在用功,可是大众有个更重要的、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去做,但是你舍不得下座,这就涉及犯菩萨戒的问题了。我们修行人此时就要权衡轻重缓急,要懂得用功之道也不是单翠靠打坐而已。有些事你把它做好了,你心更安更静。而且做了人家需要你帮忙的事,那也是功德,功德也是修行中紧要的一项。但是事情做了,结果接著就在那边游手好闲,到处串门子,做无谓的应酬,那就又有犯菩萨戒之嫌了,你不精进,那你功夫怎么会进步?禅定波罗蜜肯定走我们修菩萨道很重要的一课。
  修行中,各方面过与不及都不对的。你要能布拖,但你若不努力充实自己,你又有什么能布施的。你把自己修得好好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信手拈来都可以供养大众。所以你有本事,就趁现在是专修期间,从早上坐到晚上,不吃不喝不拉,那有什么过错?
  修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不要怕慢,成果的快慢只是我们的妄想心。但那些生活上颠颠倒倒的言行要能改过来,却是极真实而马虎不得的。日常中,如果才有一些风吹草动你就垮掉了,不要谈修道;如果稍微一点不如意,你就挂个死相在脸上,或发刮反弹,那修的定凡夫法,不是圣人法,不懂一念自我开解,直透不附不著完全被色、受、想、行、识五阴所拘,不得自由。
  我们现代的修行人,似乎越来越好高骛远,只想要求得个无上大法,好像那样便能比行走高速公路还快地修咸。但我们不方看《阿含经》中的这些罗汉尊者,心性都很纯朴,修习一个法门,一信就信到底,而且论其修证的方法来讲,他们所得所用的方法都很简翠,大都修单一法门就成就。佛陀的亲生儿子罗喉罗,也就是罗云比丘,跟著佛陀要去舍卫城托钵。到一半途,佛就跟他讲:“罗云比丘,你看看世间无常,这色受想行识都走无常的。”你看罗喉罗根器多利,他马上就跟佛陀告假,他不去托钵了,吃饭的事情小,悟透无常法才定最重要的。于走罗云比丘找了一棵树下,就在那边思维。佛托钵回来,吃饱饭,看到罗云比丘,根器这么利,一点,脑子便不那么糊涂了,慢慢有些清醒过来了,佛便赞叹他一下,然后传他修行方法。什么方法?安般法门。佛要罗云比丘系意鼻端,出息长,知息长;出息短,知息短;这样出入息的粗细、冷暖都知;并且,有时有息,有时无息,也都要清清楚楚的。佛教自己的儿子罗云比丘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安般法门,只要你好好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可是这法让我们来修就不简单了,因为我们的心太复杂了,而且不曾真正警觉到五阴无常的事实,总是恋著太多,不能死心塌地地依此息法“灭从色除’地一路破除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而得解脱。五阴的破除等于让我们回光返照到自己的心源,那时便走“心月孤悬,气吞万象’,也即是达到能所双亡、心光无量的自性之地,也即是“心净国土净’的无量光佛刹现前。这一切,终究只在你我能否放下,如罗云比丘一样老实本份地修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