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探秘汶上圣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探秘汶上圣物
  一九九四年初春,山东省汶上县文物管理部门正式启动对本县宝相寺内的佛塔进行全面修缮工作。上千根木杆,数百块架板将塔体整整围了一圈,施工人员小心翼翼地对每一块砖进行检查、替换,工地一片热闹繁忙。
  然而,每当夜幕降临,工地一片寂静的时候,两个人影总会出现在塔前,他们用手电筒不停地照照这里,又用手抠抠那里。更为蹊跷的是,另一个人影在午夜时分也会出现。
  他们在佛塔前一阵比划后就消失在夜幕之中。
  第1集 地宫探秘
  坐落在汶上县的宝相寺和县委、县政府院是一个院落,佛塔距离办公楼不远。
  那三个人离开佛塔以后就匆匆忙忙进了县政府的办公楼。
  原来,一直在塔前搜寻的人是县文化局局长王思勤和县文管所所长刘怀荣,后去的人叫杨春炳,是刚刚上任不久的常务副县长。
  杨春炳:时任山东省汶上县常务副县长
  佛塔维修工程开工以来,我和文化局长王思勤同志有个约定,那就是每天收工之后我们三个人在佛塔周围接头,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王思勤:时任山东省汶上县文化局局长
  晚上我们轮流值班,工地上的人都不知道我们正在执行一项十分神秘任务,如果发现问题直接向县长汇报。
  王思勤他们执行的是一项什么神秘任务呢?
  担任施工总指挥的杨春炳在佛塔开工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发现,这座被山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佛塔只有明、清两次修缮的记载,但却查不到建造时间,也没有塔名的出处。
  这座没有准确名字的佛塔因塔顶是金黄色的琉璃瓦覆盖,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特别是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所以当地的群众都叫黄金塔。另外,这座佛塔坐落在宝相寺的后院内,也有人叫宝相寺塔。
  宝相寺塔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北,是宝相寺的唯一遗存,也是汶上建城千百年来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建筑。
  被誉为古中都的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圣城曲阜,西靠水泊梁山,北依巍巍泰山,南临浩淼的微山湖,地理位置优越,人文景观众多。早在7300年前,县城东贾柏一带就有先民部落居住,并已开始使用石器。华夏民族的先祖蚩尤曾在这一带活动,死后葬于汶上城南。
  汶上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于公元前501年任中都宰,是汶上县的第一任县官。孔子制礼仪、行教化、兴水利、劝农耕,政绩卓著,并且,在这里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汶上县是儒释道三教融汇之地,尤其是佛教,经北魏至宋朝,发展到极盛,持续繁荣六百年之久。从佛教文化遗存与辐射影响来看,宝相寺也是北传佛教最重要的集聚地之一。
  这幅保存在中都博物馆的清代名画,叫《宝塔晚照》,画中的寺院就是现在的宝相寺,矗立在寺院中的佛塔就是今天的宝相寺塔。
  “佛塔”,梵语Stupa ,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等。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前,弟子曾经请教将来应该如何供养他的舍利?释迦牟尼当即将衣袍铺地、把托钵倒置于衣袍之上,再将锡杖立于钵上。于是圆形的塔身和朝上的塔尖即成为佛塔的基本形状。
  释迦牟尼去世后,被火化的遗体成为佛舍利,弟子们就修建佛塔,并将佛舍利供养在佛塔之中。
  据史料记载,佛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
  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魏晋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期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最高十三层。目前,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佛塔约有2万座。
  佛教界将埋葬在佛塔内的佛舍利和奇珍异宝称之为瘗藏圣物。
  那么,宝相寺塔有地宫吗?地宫里也有佛教圣物和奇珍异宝吗?
  片花1
  李继平:时任山东省汶上县博物馆馆长
  一般地讲,这个佛塔是由这样四部分组成,就是塔宫、塔基、塔身、塔刹这样四部分。说不定宝相寺塔也有塔宫,但是这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据有关资料记载,近几十年来,在中国,从佛塔中发掘出佛教奇珍异宝的事屡屡出现。
  1965年3月,广州市华林寺白塔塔基中心一米深处发掘出一个石函,内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二十二颗,这二十二粒舍利曾经被送到北京,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看后,断定确系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
  1981年11月27日,北京云居寺保管所的工作人员在清理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从地面拜石下发掘出一方石函,内有银函、玉函,函函相套,严密封存。在白玉函内,有两粒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着两颗珍珠。
  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内,从倾倒的佛塔底下发现塔基地宫,找到四枚佛指骨舍利,其中一枚是佛指真身舍利,这枚释迦牟尼佛中指骨舍利是目前唯一发现的佛指舍利。
  这么多的发现在常务副县长杨春炳看来是一次次的信号!同时,这也让他感觉到保护文物安全的责任更加重大。
  马玉申:山东省汶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
  在我们汶上县乃至整个大汶河流域,民间世代传颂着一个神秘的故事,说是黄金塔地宫里藏了无数珍宝。塔的旁边有一个白奶奶庙,白奶奶庙里有一个白蛇专门护着塔宫里的宝贝。但这都是些传说,从来也没有人见到过,我们这座千年的黄金塔一直被一层神秘的色彩笼罩着。
  一九九四年初春的那段时间,杨春炳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是夜夜通明。这天夜里,他们又聚集在一起讨论:宝相寺塔十三级,是佛塔层级最高的建筑形式,应当是为瘗藏释迦牟尼遗骨、舍利、佛像、佛经以及奇珍异宝而建造。
  他们的共同愿望是,维修好佛塔,保护好佛塔。但是,如果一旦在维修过程中发现佛教文物,一定做好抢救性发掘的准备。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保持文物的原样。当时,修缮佛塔是从上往下修,脚手架直接搭到顶层,然后修一层拆掉一层。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四日,工程进行到最底层。这一层的墙皮是1970年左右文革期间用水泥抹上的,如今要全部铲掉,再用仿宋的青砖填补。
  上午8点钟,正当施工人员清理时,他们突然发现据地面半米左右,有一道齐缝的砖与正常砌垒的砖缝不一致,就像一个堵塞的洞口。
  刘怀荣:时任山东省汶上县文管所所长
  我们当时判断,这是一个通向塔宫的隐门,我叫来了施工队长对他说,这肯定是一个通向塔里的隐门,往里要有圈门和甬道。
  杨春炳和文化局长王思勤很快赶到现场,经过仔细观察后,认定这有可能就是塔宫的隐门。杨春炳告诉王思勤说:“不要暴露现场,不要动,这是省级重点文物,马上向市文物局汇报。”
  此时的杨春炳已经隐约地感到一个重大的发现即将来临。
  当天,济宁市文物局接到汶上县发现塔基隐门的急电,并请求对塔宫进行抢救性发掘。
  第二天,济宁市文物局宫衍星局长带领专家赶到汶上县。
  宫衍星:时任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局长
  根据国家的考古发掘有关规定,在建设中碰见文物或可能存在文物,这个呢,要立即组织抢救,叫抢救性发掘。如果是科学发掘,必须报告,国家批准以后才能动工,这个建设中碰见的,为了保护安全不受损失,也可以边进行抢救边发掘边给国家报告。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
  汶上县县公安局八名民警现场保卫,县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全体专业人员参加,济宁市文物局四位文物专家现场指导,对宝相寺塔发现的地宫进行抢救性发掘。
  佛塔发现地宫的消息很快传开,尽管有公安干警执行警戒,但前来围观的群众还是络绎不绝,将发掘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考古人员仔细地将塔宫隐门的外层砖一块一块地取下来,并有秩序地放好。他们知道,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对佛塔造成破坏。当拆掉了外层砖以后,一个圆形的圈门出现在眼前,这个圈门就是塔宫的宫门,宫门往里是甬道。
  考古人员发现,整个甬道是用大城砖和白灰浇筑而成,非常结实。
  发掘继续进行,整个甬道清出来了,甬道南北长3.93米,宽0.97米,高1.65米。
  杨春炳:
  这时我们看到甬道尽头宫门已完全显露出来。当施工人员刚刚把宫门打通一个洞时,一股馨香的清气扑面而来。我们急切地用强光手电筒向里面照,当灯光打过去以后,一白一黄两束亮光迎面刺来,让人惊喜中不寒而栗,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光?从哪里发出来的?
  塔宫内部到底什么样?有没有淤泥或者井?有没有毒蛇或蝎子?是否缺氧?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面对种种疑团,考古人员作了认真地准备。
  为了试探塔宫是否缺氧,考古人员在一根长竹竿上绑了两支蜡烛,小心地伸进塔宫。
  他们很快发现火焰燃烧十分正常,地宫内并不缺氧。
  片花2
  董文华:原山东省汶上县博物馆馆长
  当时,我携带发掘工具和手电筒第一个爬进去,进去以后有些紧张,里面是黑乎乎的,不知道有多大,又看不太清楚,里面是凉飕飕的。
  董文华虽然学的是考古发掘专业,却从来没有进过佛塔地宫。当他爬进地宫时,一股清凉、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董文华明白,这是来自遥远年代的气息。
  这时,参加发掘的专家们半蹲半跪地守候在甬道口,静静地等待董文华的回音。
  董文华:
  当时我在塔宫里喊:塔宫里和秋天一样,很凉爽,香气扑鼻。这时,大家放心了,高兴了。接着,发掘总指挥杨春炳陆续和一些专家爬进了地宫。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这天,尘封已久的地宫迎来了第一批“不速之客”。他们一时难以相信,这,就是想象中的地宫吗?
  借助手电光,他们很快发现:塔宫位于塔基的正中部,由甬道、宫室组成。经初步测量,宫室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43米,高4.2米。
  塔宫底部中心有一园井,井口盖一方石,方石正中有一园孔与井口相吻合,是13层佛塔的中心。井口周围装饰有莲花图案。
  在塔宫正北面有一座佛龛,上面摆放着一件石匣。
  杨春炳:
  根据考古一般规则和要求,应该是由表及里,由近到远,由下到上,由外到内。因此,我们没有动石匣,而是先找它周围的暴露在外面的文物。
  尽管石匣就摆在眼前,但他们还不能轻举妄动,考古人员又借助手电光在寻找暴露在外面的文物。
  突然,在地宫南壁发现手书墨迹,上面清晰地写着:
  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迎佛牙归葬。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
  在地宫西壁也发现有墨书:
  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送葬佛牙舍利。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
  政和二年就是公元1112年,距1994年已有882年。
  此时,考古人员非常激动,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荣义、荣世、束德孺这三个人是谁,但是他们已经隐约感觉到在这座地宫里埋藏着佛牙舍利!
  大家屏着呼吸,神经高度紧张。就在这时,董文华发出一声喊叫:这里有一尊菩萨!
  菩萨摆放在石匣的左侧,初步判断是泥塑的,面部已剥落不清。
  菩萨发髻高束,身躯微躬,双手于胸前呈恭捧姿,双膝跪于莲台上。因年长日久,加之地宫潮湿,泥塑大部分脱落,露出里面的铁胎。
  这尊菩萨身高五十厘米,底座直径二十厘米。
  李成伟:山东省汶上县宗教局局长
  我们常见的佛菩萨造像一般是站立式、坐式或者卧式,而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的这尊菩萨造像呈双膝下跪姿势,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从未有过的。这是一尊举世无双的菩萨造像,这尊菩萨应是唐宋皇室专门为供养真身佛牙舍利而特别制作的。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里也出土过相似的“捧真身菩萨”,不过,法门寺的“捧真身菩萨”双腿呈“左屈右跪”姿,与宝相寺出土的双膝跪姿菩萨在规格上有明显的不同。
  接着,一块断裂的造像石出现在眼前,它平放在石匣的右后侧。
  这块造像石高二十八厘米,宽二十厘米,为石灰石质。
  正面是浮雕弥勒佛造像,神情安祥。背面的铭文记载了供养者的姓氏名号及供养因缘,铭文镌刻为大魏武定六年,是一块北魏时期的佛造像石,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入葬时也有近六百年。它不仅为宝相寺初建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而且它的断裂和残坏也是历史上灭佛的见证。
  片花3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灭佛运动,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四次,从毁坏佛像、拆除寺庙、焚毁经书、限令还俗、没收寺产,乃至对僧人处以极刑等等。
  公元1112年,正是宋徽宗崇道灭佛的政和二年,汶上县宝相寺塔地宫内的佛教圣物应该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秘密埋藏的。
  根据考古人员的判断,这块造像石应该出自山东青州。
  山东青州是南朝和北朝之间联系的纽带,而作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带,青州也成为佛教石窟、佛教造像集中的地区。
  青州的佛教造像,绝大多数都是用石灰石雕刻而成,这种石灰石是青州盛产的一种石材,当地人称它为青石。青石质地细腻、硬度适中,特别适合制作精美的雕像。利用青石进行雕刻的传统,至今仍在当地延续,不少工匠是绵延几代的石刻世家。
  今天在青州市附近,还保留着几处公元6世纪到7世纪建造的佛教石窟。
  宝相寺塔地宫发现的青石造像石就是那一时期青州石窟的产物。
  地宫内能看得见得的文物已被大家清理了一遍,现在只剩下这座石匣了。
  几柱手电筒的光照在石匣顶盖的缝隙上,突然,几束亮光在缝隙里闪烁。
  杨春炳:
  我下意识地往后一退,这个心呀一下就紧张起来,我立刻想到这两束亮光如同进地宫前见到的那两束光一样。
  杨春炳他们再次围向石匣,仔细观察时才发现,石匣的顶盖和匣体密闭不严,用手电再次往里照时,缝隙里又有亮光闪烁。地宫里一片寂静。
  作为这次地宫发掘总指挥的杨春炳,在函授学习期间,曾在老师的指导下开挖过探方,清理过建筑遗址和墓穴,但他并不是专业考古人员。并且,参加这次发掘的所有专家和工作人员也都没有参加过塔宫的清理和佛教文物的发掘工作。
  杨春炳有些紧张了,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异常冷静地说:先不要开顶盖,检查石匣上有没有文字记录。
  考古人员又挤在一起,开始细细查看这件神秘的石匣。
  这座石匣高45.5厘米,厚61.5厘米,宽47.7厘米,由匣体和顶盖组成。靠着手电筒的光线隐约可见石匣头部刻有铭文,铭文写道:
  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于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今以自备及有施主将到者,以金为棺,以银为椁,以石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时大宋元丰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记于此……
  杨春炳:
  有了这段铭文,应该说我们就比较清楚了。第一,这座塔的始名搞清楚了,叫太子灵踪塔,顾名思义,令人有所思有所解。第二,这座塔的建造年代比较清楚了,就是大宋元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081年。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石匣内瘗藏的佛牙舍利的实物,但是我们应该非常清楚了这座太子灵踪塔应该是专门为瘗葬佛牙舍利而建造的。
  文字,在考古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极其难得的依据。
  这段铭文给考古人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它记载了赵世昌这位古人从京师请来的佛牙、舍利,葬在此地,还包括参加葬礼的僧人及俗家弟子的情况。
  详尽的记载,足以说明所葬之物的真实和宝贵。
  在场的所有人都隐约意识到,一个重大的发现已经是触手可及了。
  或许,与古人的对话即将开始。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山东省汶上县文物管理部门在对本县宝相寺内的佛塔进行修缮时,一道不起眼的砖缝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当他们拆除塔砖,清理甬道后,一座瘗葬佛教圣物的地宫展现在眼前。
  很快,考古人员在地宫南壁和西壁发现了手书墨迹,上面清晰地写着迎送葬佛牙舍利的人名和时间。接着他们又在地宫佛龛上的石匣旁边发现了一尊菩萨,这尊铁胎泥塑、双膝下跪的菩萨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发现。
  这尊菩萨为什么要双膝跪在石匣的旁边?石匣里真的有佛牙舍利吗?佛牙的神秘面纱能否就此揭开?
  第2集 聚焦石匣
  在这座只有两平方米的地宫里,考古人员把暴露在外的和看得见得的文物清理了一遍,现在只剩下这座石匣了,在这座石匣的头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段十分清晰的铭文。
  这段铭文共计171个字,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宝相寺塔原名叫太子灵踪塔,建造时间是大宋元丰四年,就是公元1081年前后。同时,铭文详尽地记载了佛牙、舍利的来历和瘗葬此地的时间以及参加葬礼的人员等等。
  所有进入地宫的考古人员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大量的信息告诉他们,这座石匣里应该有佛牙舍利!
  正当他们准备打开石匣的时候,石匣缝隙里突然出现了亮光!这是什么光?难道八百多年前的古人为了防止佛牙舍利被盗,专门在石匣里安放了暗器?或者是,这座石匣曾经被人打开过,佛牙舍利已经被人盗走?这,让考古专家们的心崩紧了。
  张科亭:时任山东省汶上县文化局副局长
  我们在市文物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每发掘一步都进行拍照取证。整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全部使用三合土、青砖砌的非常结实。可以完全证实,甬道没有被破坏的痕迹。
  董文华:原山东省汶上县博物馆馆长
  当时塔宫里的文物摆放有序,没有任何破坏的痕迹,如果遭到破坏呢,应该是地宫有盗洞,这里的文物留下会比较散乱,也留不下什么文物。
  种种迹象表明,尘封近千年的塔宫无人光顾过。
  考古人员开始慢慢揭开石匣的顶盖。
  石匣里摆放着考古人员从未见过的奇珍异宝,最令他们惊讶的是摆放在石匣正中的一座金质棺椁。
  杨春炳:时任山东省汶上县常务副县长
  大家兴奋起来,几双眼睛聚焦在这个金棺上,谁也没有见过金棺,今天见到了。
  金棺上有金质封箍,将棺盖、棺体固定在一起。
  晶莹剔透的水晶念珠搭落在金棺之上,这种天然的水晶珠被称为摩尼串珠,珠体直径约0.8厘米,椭圆形,中有绳穿,共有一百零八粒,是当时高僧的随身法器,也是修炼者所持串珠的上品,级别最高,代表了北宋时期水晶加工水平。
  这时,手电筒的光照射在水晶珠上,一道一道的亮光不断地闪烁,光束小但很刺眼,这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杨春炳:
  我们反复照射,反复仔细地观察,发现在甬道口原先看到的黄、白两束光,就是水晶摩尼珠通过石匣的缝隙反射出去的光。
  这神奇的亮光在不明究竟的情况下,增添了不少神异、玄奥的气氛。
  立于金棺前的银质菩萨,造型精美绝伦,体态轻盈、袖垂飘带,银丝披风;立在莲台之上,高15厘米,头背部有光环,称为“请真身引路菩萨”。
  金棺一侧放一个水晶净瓶,葫芦宝刹造型。水晶净瓶为天然水晶雕刻,通体透明,华贵典雅,瓶壁厚重,分盖、体两部分。高8厘米,最大腰直径4.8厘米。
  这件铜舍利盒内,盛有舍利、舍利棒、舍利花、舍利灰共200余颗。
  这是由玛瑙、水晶、绿松石制作的管状串饰。
  这件琉璃舍利宝瓶,通体绿中泛蓝,高9厘米,半透明,内装舍利400余颗。
  大量珍宝陪伴着这座金棺,那么,金棺里真的有铭文中记载的佛牙舍利吗?
  片花1
  董文华:
  按照佛教瘗藏圣物的方式和这么尊贵的金棺葬具来推断,金棺里应该是有佛牙和舍利。
  这是一座纯金打造的金棺,长二十六厘米,高二十八厘米,宽八点四厘米。棺体头大尾小,棺盖为五棱体。
  在金棺头部悬吊着两枚金质“太平通宝”钱。这两枚金币是皇室为赏赐道观、寺院而专门制作的,也叫供养钱。入葬时就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了,存世罕见,非帝王之家是得不到如此重宝的。
  此时的杨春炳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双手将金棺捧起。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封箍从尾部取下来。
  掀开棺盖后,一个长方形银椁置放在金棺正中。
  银椁造型如棺,考古人员又小心翼翼地取下银箍,打开银椁。
  银椁有前后两室, 一颗牙齿静放在银椁的前室。
  面对圣物,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宫内又是一片寂静。
  这颗佛牙颜色白而微黄,形状微曲,牙根参差不齐,神经纹络依稀可见,牙体有不规则细小裂纹。牙长约五点五厘米,牙上有明显的毛笔墨迹,墨迹虽不十分清晰但可以隐约看出是“东府”二字。
  在银椁的后室内有黄色锦绸包裹,锦稠已经腐烂,但包裹状完整。包裹内有三百多颗舍利,颜色为红、白、黑三色的半透明结晶体,胶质状,圆润光洁。
  地宫里的文物发掘结束时已是傍晚时分。
  出土文物一一装上专车,由专业人员护送到文物管理所。
  宝相寺塔出土佛牙舍利的消息已传遍全城,不少人直到深夜还聚集在佛塔附近。
  王思勤:时任山东省汶上县文化局局长
  文物发掘后,我们连夜向当时的县委书记杜庆生同志作了汇报。他十分关心,非常重视,立即做了三条指示:一是要认真清点登记;二是由公安、卫生协助文物部门做好文物的监护与技术防护,确保安全,万无一失;三是暂拨款一万元,立即组织人员考证并向上级文物、宗教部门写出发掘报告。
  文物发掘后的第二天,即一九九四年三月十六日,文化局副局长张科亭带领专家开始对出土文物进行全面清理。
  张科亭:时任山东省汶上县文化局副局长
  当时由我负责清点文物,正象石匣铭文记载的那样,佛牙、舍利就在其中。这次共出土文物141件,佛牙一肢,舍利936颗。
  很快,山东省文物局接到了汶上县发掘文物的正式报告。
  蒋英炬:时任山东省文物局局长
  我们接到汶上县文化局关于宝相寺塔出土的文物以后,我们一行三位同志来到县上进行了考察。根据现场的考察情况,当时是在维修过程当中在地下空心石,北边的壁龛里出土了众多的佛教文物。根据出土形式来看,这是典型的佛教圣物的瘗藏方式,规格也比较高,一次性发掘如此众多的佛教文物,特别是在铜盒里面出土那么多的舍利子,这在佛教文物发现史上还是罕见的。
  根据山东省文物局蒋英炬局长介绍,佛家瘗藏舍利的葬具最初用函瓶、钵、罐及函棺、函塔等器具。舍利流入中国后,葬具发生了变化,在唐代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金棺银椁”。
  片花2
  金棺银椁或其它舍利储器一般安置在佛塔中。在中国各地,从目前已知的发掘出土的金棺看,均属唐宋两代皇家制作,而民间财力、工艺和供奉佛牙的等级规格都是不具备的。
  1985年5月,陕西临潼庆山寺塔基地宫里出土了盛唐时期的金棺银椁、舍利及一批珍贵供具,具有很高的工艺考古价值,这是目前发现的最精美繁缛的金棺银椁。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甘肃、陕西、江苏等地也相继出土了用于供养佛牙舍利的金棺银椁,这些葬具都是出自唐宋时期的皇宫。
  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里所发现的金棺也应该是随同佛牙舍利一起来自京师的皇宫。
  当然,金棺银椁并非只是储殓佛舍利的专用品。据史料记载,三国曹操死后,留下了“众官入殓金棺银椁,星夜赴邺郡”的记载。唐玄奘死后 ,唐高宗为他安排了极其隆重的葬礼,也是用金棺银椁下葬。唐宋时期多以金棺银椁储存佛舍利已演变为一种习俗和固定法事。
  古印度供养舍利的方式是瘗埋,即安置于塔中、塔上的天宫或塔基下的地宫。在中国,较多的是瘗藏在佛塔的地宫。
  随同舍利瘗葬的供养品主要是“七宝”,这“七宝”是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珍珠、琥珀。
  1994年3月15日,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里发掘出了大量的佛教文物,按照国家文物部门的相关原则,这批文物是怎样定性的呢?
  蒋英炬:时任山东省文物局局长
  在宝相寺塔出土的这一批佛教文物当中,其中像金棺银椁还有水晶瓶、水晶串珠这些都属于一级文物,都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还有一个石匣,这个石匣就是藏这些文物的外包装,这些文物都在石匣里面。它这个石匣上面刻的铭文,它具体地记载了佛牙流传的过程。这对研究佛牙的历史是具有资料价值的,很有价值的文字资料,所以它也定为了国家的珍贵文物。在金棺银椁内有一颗佛牙,这在佛教圣物当中可以说是稀世之宝。
  这颗用金棺、银椁和奇珍异宝供养的稀世之宝,宗教界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李成伟:山东省汶上县宗教局局长
  我们汶上县发现的佛牙是确定无疑的圣物,是国宝。
  根据史料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2500年前的一个月圆之夜离开尘世,时年80岁。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被焚化,焚化后的尸骨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被称为舍利,由他的家族和弟子们作为圣物收藏起来。
  1898年,法国考古学家佩普在位于印度和尼泊尔边境附近的毕波罗瓦遗址上,发现了五个装有骨灰的舍利容器。其中一个舍利壶上,用古老的菠罗密文字刻着:“这是释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
  这个发现很快震惊了世界,不但肯定了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真实存在,同时开启了西方学术界对东方文明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释迦牟尼的舍利不仅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他去世的时候就极为宝贵。当时各国为了争夺舍利,曾陈兵城下,严阵以待,不惜生命,誓取佛牙。
  在释迦牟尼死后二百五十多年,古印度一位伟大的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部族纷争的印度。这位晚年皈依佛门的国王为了传播佛教,将佛祖留下的舍利收集起来,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
  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佛舍利因各种因缘,逐渐流散到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舍利传到了中国,中国各地便有了佛教舍利塔,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就是其中一个。
  关于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到底有多少,自古以来一直为佛学界和史学家所特别关注。中国的佛牙,史籍典藏记载很多,有关佛牙输入的记载也不止一种说法,佛牙也不只一颗。
  汪林:山东省济宁市作协副主席
  如“法献佛牙”,系南齐僧法献西游时自新疆的于阗获得的,“道宣佛牙”是唐朝僧人道宣律师感得“神授佛牙”,“吐蕃佛牙”是传说中的“龙宫佛牙”,唐时流入长安城。这三颗佛牙也是有名的传世佛牙,另外,还有北魏“辟支佛牙”、南梁“盘盘佛牙”、后晋“室哩佛牙”和北宋“法渊佛牙”等等,
  然而,我们在《宋高僧传》和《大正藏》中的《悟空入竺记》里看到了一颗记载清晰的佛牙:
  唐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唐玄宗派内侍省宦官张韬光出使西域。天宝十二年到达犍陀罗王城,犍陀罗位于今天克什米尔地区。张韬光的部将车奉朝因病滞留在迦湿弥罗,车奉朝病愈后,投在国师舍利越摩门下出家,削发为僧,取法名法界。车奉朝在古印度游历40余载,60多岁时携带经书、佛牙舍利等佛教无上至宝,历尽千辛万苦,于贞元六年即公元790年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回到长安的车奉朝把他带回的经书翻译成汉语,连同佛牙、舍利一起进奉给当朝皇帝唐德宗。唐德宗对车奉朝出国四十余载,不忘故国、不忘君亲、求来佛教至宝的行动大为赞赏,亲自赐法名悟空,并授予壮武将军兼试太常卿的爵位以示荣耀,让他住持长安城的章敬寺。
  悟空是继玄奘西天取经之后影响最大的唐朝高僧,是滞留天竺时间最久的求法人,也是有记载的唐朝最后一个取经人。正像明朝吴承恩借重玄奘的名气塑造了唐僧形象一样,《西游记》的作者同样借用了这位唐朝高僧悟空的盛名,演绎出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后人将他带回来的佛牙叫“悟空佛牙”。
  片花3
  悟空归国四年后,佛牙由皇宫移入长安城西南部的大庄严寺新修的佛牙宝塔供奉。当时,长安城是个国际大都会,很多国家的使节、僧人来这里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日本僧人圆仁当时就在长安,他亲自瞻仰过佛牙,还写下了著名的被誉为古代东方三大游记之一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说皇帝召开“佛牙供养会”的空前盛况。
  这样过了九十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城。据王钦若《册府元龟》记载,皇帝唐僖宗仓皇出逃到四川,在带走的少量珍宝中就有这颗曾经供奉在大庄严寺的悟空佛牙。到达成都后,唐僖宗在大慈寺建了一座“佛牙楼”,专门供养佛牙。
  佛牙在成都滞留了将近五十年,直到五代后唐时,即公元927年,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洛阳,为皇帝唐明宗祝贺生日。
  十年后,一位主管国家佛教的官员叫可肇,把佛牙送到当时的京师开封,献给皇帝石敬瑭。石敬瑭是契丹国扶持的“儿皇帝”,他惧怕契丹人贪得无厌的索要,把佛牙隐藏于宫中,秘而不宣。这一年是后晋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期间,大力扶持佛教,使佛教的传播得到迅猛发展。
  北宋建国后,历代皇帝供养佛牙的记载有很多,仅皇帝在大相国寺题赞佛牙的诗今天能看到的就有五首。
  宋太宗就曾这样题赞佛牙:
  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
  炼经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彩完。
  中国古代对佛牙的考证是多样性的,佛家认为,真身佛舍利有“四性”。
  一是坚固性:焚之不毁,击之不碎,示金刚不坏身;二是光明性:视之光泽,奉之,心力感应故,则大放光明;三是生发性:舍利更生舍利,或由少变多、由小变大,或无中生有、有还变无,灵性使然,不可思议故。
  当然,这些判断佛舍利真伪的依据只是佛家的定理。
  对于佛牙的形制,唐宋时期曾留有观察的记录:佛牙其长“寸余”、“余一寸”、“寸半”。按唐度制与公制换算,1分=0.3厘米,1寸=3厘米,那么,佛牙长度相当5厘米左右;直径八、九分,折合3厘米左右。
  从比例上计算,中国古代对佛牙的考证是非常接近山东省汶上县佛塔地宫所发现的佛牙。这颗佛牙长约五点五厘米、直径约三点三厘米,颜色黄白,具有三只牙根,这符合唐宋典藏的记载。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认为,认定佛牙舍利真伪要符合三条原则:第一,经典上要有根据;第二,历史上要有传承;第三,事实上要有证明。
  那么,唐朝高僧车奉朝带回的悟空佛牙是否符合这三条原则呢?
  现在,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车奉朝的悟空佛牙于公元790年从古印度的犍陀罗带到中国的长安城;公元880年,皇帝唐僖宗仓皇出逃时,又将这颗佛牙带到四川的成都;公元927年,蜀守孟知祥把佛牙又送到洛阳;公元938年,佛教官员可肇把佛牙送到了京师开封。
  然而,在一千零五十六年后的1994年,山东省汶上县出土了一颗佛牙和大批的佛教文物。在出土的石匣铭文上,记述了这颗佛牙是来自京师的开封,难道说这颗佛牙与京师开封的悟空佛牙是同一颗?
  还有,这段铭文记述的赵世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嘉王宫和古中都又是什么关系?
  虽然,出土铭文记述翔实,但相关人物和事件在历史典籍中是否能够得到考证?
  汶上县出土的佛教圣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94年6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走进了汶上县的办公楼。
  正是由于史学界和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和精细考证,才揭开了太子灵踪塔佛教圣物的瘗葬之谜。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这天,考古人员在山东省汶上县太子灵踪塔地宫内发掘出大批佛教文物。
  经文物专家认定,这些文物件件都是圣品,价值连城。
  特别是这尊双膝跪拜式铁胎泥彩菩萨举世无双,珍罕无比;出土的舍利936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史无前例的;
  更为重大的发现是这颗被金棺、银椁供养的佛牙。在这颗佛牙中部有明显的毛笔墨迹,墨迹虽不十分清晰,但可以隐约看出是“东府”二字。
  专家们在考证时发现,公元790年,唐朝高僧车奉朝将一颗佛牙从古印度的犍陀罗带回中国的长安城,皇帝唐德宗对车奉朝求来佛牙的行动大为赞赏,并为车奉朝赐法名悟空,后人就将他带回来的佛牙叫“悟空佛牙”。一百四十八年后,即公元938年,“悟空佛牙”几经辗转又流传到宋朝的京师开封。石匣铭文中记述了一个叫赵世昌的人于公元1073年2月23日在京师嘉王宫求得佛牙一颗,这颗佛牙是“悟空佛牙”吗?与山东汶上出土的“东府佛牙”是同一颗吗?如果是,那个叫赵世昌的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将佛牙请到古中都汶上呢?
  第3集 佛牙东来
  担任这次考古发掘总指挥的汶上县常务副县长杨春炳在文物出土后,编著了《佛日重光——汶上宝相寺塔宫发掘纪实》。
  但是,佛牙舍利是如何来到汶上县的?出土铭文中的赵世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身份在历史典籍中是否能够得到考证?面对这些疑问,杨春炳希望尽快找到答案。
  一时间,地宫里的秘密成为汶上市民的头号话题,也是史学家和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各种各样的线索纷纷汇集到了杨春炳的手上。
  一九九四年六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受汶上县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开始考证佛牙舍利的的来历,这位学者的名字叫汪海波。
  汪海波:学者
  我是汶上人,从小就爱在太子灵踪塔下玩耍,是听着黄金塔的故事长大的。
  为了收集资料,汪海波三上北京,到国家图书馆和琉璃厂以及中国佛教协会和有关寺院查阅史料,并购买了大量的宋人笔记,潜心钻研。
  汪海波的哥哥、山东省济宁市作协副主席汪林也投入到汶上佛牙的研究工作。
  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我们才由此追溯出佛牙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即公元1073年流入汶上的全过程,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北宋时期,有一位博学多识、成就卓著的旷世奇才,他就是沈括。
  沈括,字存中,官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熙宁二年即1069,他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是变法运动的中坚成员。
  他晚年的著作《梦溪笔谈》内容极为丰富,记载了那个时代和他本人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他居住的宰相府也叫东府。
  王安石崇尚佛教,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称“半山居士”。王安石对博学多识的沈括十分信任和器重,任用他为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
  熙宁五年九月,沈括受王安石的委派要到各地视察。
  一天,他在咸平县知县刘定的陪同下,在一座寺院里见到了一颗十分奇异的佛牙。
  汪海波:学者
  他记说:熙宁年间,我作为察访使路过咸平县,咸平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开封的通许。那时刘定做知县,我们俩一起路过一个佛寺,刘知县对我讲:这个寺院里有一颗佛牙很不一般。
  于是我就斋戒沐浴后,虔诚地拿出佛牙来观看:这颗佛牙忽然冒出舍利,就象人身上的汗滴,突然冒出来,多得不计其数!有的飞向空中,有的掉到地上,用手去接,舍利马上就透过(手掌)。舍利落到床榻上,哔叭作响,然后又透到床下去了。舍利晶莹剔透、光明耀眼。
  后来,沈括把这次亲身经历载入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梦溪笔谈》整部笔记609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是有凭有据,是沈括细密观察、思虑精详的结果。
  片花1
  沈括视察结束回到京师,前往宰相府。
  沈括把自己在咸平所见佛牙之事报告了王安石。
  王安石虽早有所闻,但从未亲眼见过,惊异之余,便有意要拜瞻这颗神奇的佛牙。
  咸平知县刘定闻讯后,急忙携佛牙舍利赶往东府向王安石进献。
  刘知县告诉王安石,这颗佛牙是唐朝和尚悟空从天竺国求来的。
  王安石惊叹之余,就在佛牙中部用小楷墨书题写了“东府”二字。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考古人员在山东省汶上县太子灵踪塔地宫出土的佛牙牙中部就有两个模糊的字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这两个字为行楷,因佛牙本身不平坦并且有细小裂痕,笔峰顺势,稍有走墨。
  青年学者汪海波为此专门请教了原河北省文化厅厅长、王安石研究专家郑熙亭教授,郑教授研究后确信是王安石的手迹,这一发现得到多数专家和研究者的普遍认可。
  如果说,太子灵踪塔地宫出土的佛牙就是宋朝宰相王安石“东府”收藏过的佛牙,那么石匣铭文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佛牙是从嘉王宫求得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神宗皇帝有一幼弟叫赵頵,被封为嘉王。此时就住在京师开封的嘉王宫。嘉王当时只有十八岁,在朝中却是个重量级的人物,听说东府藏有佛牙,便传话,要到宰相府拜瞻。
  王安石听说后,亲自将佛牙送进嘉王宫。
  这样,王安石“东府”里的佛牙又被嘉王精心供养。那么,这颗佛牙又是如何从嘉王宫来到汶上的?还有,地宫石匣铭文中提到的中都县、赵世昌,这个地名、人名是否可以查证呢?
  汪林:
  铭文中提到的郓州就是今天的东平县,管辖中都等6个县。中都县就是今之汶上县,金灭北宋后改为现名,沿用至今,整整八百年。
  据《宋室世系表》记载,赵世昌是宋神宗赵顼的堂兄弟,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玄孙,被封为洋州侯。
  原来,地宫石匣铭文中提到的赵世昌竟然是北宋皇室的王公贵族。
  在北宋初年,太宗规定,宗室子弟均居住在京城,“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不允参加科举考试,但仍授予官爵,虽有职但无权,就是有名无实却奉禄优厚的贵族。并且,还规定不准出补外官,只能留在京师,养尊处优。
  但是,在开国百年后,到了宋神宗一朝,宗室家族已经发展到数百户,需要一笔庞大的财政开支来供养。为此,宋神宗对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
  熙宁二年十一月下诏,不再给予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赐名、授官、拿国家补贴等特殊待遇,只允许宗室通过科举考试,量才授官。这一变革直接触及大多数宗室成员的利益,使不少远房的王公贵族失去了得到官爵的机会。大批远房宗室离开京城,自谋生路。
  汪海波:学者
  这正符合石匣铭文记载,铭文写“中都县郭内赵世昌”,没有写爵位、官职,叙述平淡低调。事实上,此时的赵世昌已经被迫离开京师,在中都县安家落户,充其量算是个有着皇家血统的远房“富家翁”而已。
  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赵世昌率儿女举家离开京师,迁居到中都,就是今天汶上县,赵世昌在城内建了一片豪宅。
  片花2
  在中都县最令赵世昌感兴趣的去处,是城内的宝相寺。
  宝相寺是一座唐代建筑群,原来叫昭空寺,咸平五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路经中都,曾驻在寺院,并将昭空寺改名为皇家功德道场——宝相寺。
  赵世昌经常出入于宝相寺,与住持院主僧永坚等僧人交往频繁,他们常常品茗论禅。
  不久,一场变故打破了赵世昌无忧无虑平淡无奇的生活,一年之内,他的二女儿和妻子李氏因病相继去世,给了他很大的精神打击。
  宝相寺的僧人们觉察到了赵世昌心灵的痛苦,于是仍像往常一样,同他谈佛论经,渐渐地,赵世昌迷上了佛教,居家修行。
  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秋后的一天,朝廷一位钦差大臣途经中都,顺路来看望赵世昌。赵世昌从钦差口中了解了京城的情况,并得知嘉王宫中有一颗佛牙的消息。
  于是赵世昌就到宝相寺与僧人们谈起此事。永实、永坚等僧人闻知,都极仰慕,说:“如今宝相寺田园、山林众多,寺院经济富裕。侯爷若能把佛牙请来,众僧愿倾其所有,在宝相寺起塔供奉 ”
  考古人员从地宫石匣的铭文中得知:“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 说的就是公元1073年2月23日,赵世昌从中都县启程前往京师的日期。
  我们这样推测赵世昌这次启程赴京的目的,一是为清明祭祖;二是有为儿子求取“荫补”功名的可能;当然,赵世昌最大的愿望还是到嘉王宫求取佛牙舍利。
  公元1073年2月23日,赵世昌告别家人,从中都县启程前往京师开封。
  北宋时期,由中都去开封需绕过水泊梁山大野泽,到京师开封,约六百余里路程。
  经过十余天的远途劳累,赵世昌一行来到京师。
  熙宁年间,北宋进入了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东京开封表现得尤为明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是今人识读这一繁华盛世的最佳图文资料。
  到达京城后的赵世昌,立即敲开了嘉王宫的大门。
  嘉王赵頵当初做郡王时,就与赵世昌多有来往,如今晋封为嘉王,位高权重。嘉王虽然与赵世昌是同辈,但年龄却相差悬殊,这位“外放”的宗室大哥理当受到嘉王的特别优厚款待。当赵世昌向堂弟求取佛牙、舍利时,嘉王当即答应,还亲自安排亲事官孙政到嘉王宫的佛牙阁迎取。
  回到中都后,赵世昌向宝相寺住持显示了所求得的佛牙舍利,众僧无不感动。
  赵世昌从京师求来佛牙和舍利的消息传遍中都,县内的善男信女纷纷赶到宝相寺瞻礼膜拜。
  一晃半年过去了,宝相寺主僧永坚和尚给赵世昌建议说:今日佛牙迎至中都,我们应该在宝相寺内起塔供奉。严遵佛言法则,起塔十三层,以示佛祖之灵踪在我中都宝相寺。
  永坚大师的提议得到众人的响应,大家一致推举赵世昌和永实大师具体负责建塔工程。并且为即将修建的佛塔取名为太子灵踪塔,向世人证明释迦牟尼佛牙灵踪就在此塔。
  考古人员在地宫西壁和南壁上看到的手书墨迹,清晰地写着: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送葬佛牙舍利。根据铭文字义分析,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荣义、荣世和束德孺这三个人应该就是修建太子灵踪塔的出资者,那么,他们又是什么人呢?
  汪海波:学者
  任城荣氏今有后人,据汶上演马的祖谱《荣氏家谱》记载,荣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古中都,始祖荣子期应该算是孔子的老师。唐时荣氏的一支迁至现在的任城八里店一带,传至荣义、荣世应为第四十九世。
  另外,束氏族人也在今天的汶上,祖居至今七十余代,人丁兴旺。
  宝相寺要建太子灵踪塔的消息传出后,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就带着弟子们来了。公元1073年深秋的一天,太子灵踪塔修建工程开工,供养佛牙舍利的金棺、银椁也开始在京师筹备打造。
  八年后,元丰四年即公元1081年,金棺、银椁以及石匣从京师运到中都。
  二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按照佛教礼仪,宝相寺主僧永坚和尚将佛牙舍利放置在金棺、银椁内。 108粒水晶摩尼珠恭放在金棺上,还有水晶瓶、七宝瓶、银佛像、水晶宝珠、玛瑙、玉石坠等堪称价值连城的宝物相继放入石匣内,金棺上面覆盖着黄色的丝绸,刻石铭记,以备太子灵踪塔建成后一起瘗葬。
  又过了三十年,一座高十三层,41.75米的太子灵踪塔终于建好了,这年是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
  新建成的太子灵踪塔巍峨壮观,仿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也就是今天的开封“铁塔”,造型挺拔、端庄秀美,给人以稳固刚毅之感。不论是垒砌塔身的条砖、建造券门的拱砖,还是每层密檐的菱角牙子砖、半方砖、三角砖、扑角砖,全按照预先设计烧磨而成,各种砖式计八十余种。因此留下了“黄金塔,地接天,垒塔不用刀砍砖”的民谣。
  但是,这座耗资巨大,又完全符合佛教建造规格的佛塔并没有象赵世昌想象的那样,三十多年前他用金棺、银椁和珍奇异宝供养的佛牙舍利竟然是在匆忙之下瘗藏的。
  公元1112年,正逢“道君皇帝”崇信道教、剪灭佛教时期。宋徽宗诏令天下寺院改名为宫观,释迦牟尼佛改称大觉金仙,大相国寺供奉的另一颗道宣佛牙流放大海。
  在这样的形势下,宝相寺住持永坚和尚和出资建塔的荣氏兄弟以及中都的束德孺在三月十五日这一天,秘密将装有佛牙、舍利、金棺、银椁的石匣安放在地宫里。
  尽管佛牙舍利是秘密埋葬,但这尊“跪捧真身菩萨”却这样安详地守候在石匣的左侧,虔诚地跪奉了近九百年!
  片花3
  1994年,考古人员从地宫西壁和南壁的墨迹里看出,迎、送葬佛牙舍利没有赵世昌以及他的家人。
  我们不妨这样推测,公元1112年佛牙入葬时,赵世昌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或者是,举家迁回了京师开封。
  公元1073年2月23日赵世昌从京师嘉王宫求得的佛牙舍利,到公元1112年3月15日被秘密埋葬,整整三十八年过去了,赵世昌的心声连同他的宿怨随着佛塔宫门的关闭而一起封存。
  然而,在882年后的公元1994年3月15日,这座佛塔的宫门在不经意间被打开,封存近千年的佛牙舍利重见天日。
  就在发现地宫佛宝的那个月,1994年3月29日,主管文物的副县长李朝敬和王思勤、董文华携带出土文物赶赴北京,到中国佛教协会进行了专题汇报。当时,中国佛协副会长、秘书长周绍良,副秘书长肖炳权热情接待了他们,并仔细察看了这批出土文物。
  李朝敬:时任山东省汶上县副县长
  周绍良先生讲,这是千年难遇的稀世之宝,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并欣然同意于6月上旬到山东汶上进行专题考察。
  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的佛教文物,是文物发掘史上的一大喜事,也是汶上县的重大新闻。但是,汶上县委、县政府并没有急于向外界公布,而是到了五月下旬在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专家来汶上实地考察之前才把这个消息对媒体公布。
  一九九四年六月三日,人民日报首先作了报道。随后,中央电视台和国内上百家报刊杂志都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消息。
  新华社山东分社就这批圣物向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了通讯。
  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发现佛牙的消息传遍了世界。
  一时间,汶上轰动起来了,海内外的大德高僧、善男信女,纷纷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一九九四年六月八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史学家、佛学家周绍良先生,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到汶上县观瞻了佛牙舍利和出土的佛教文物,作了客观评定。
  周绍良说:这批文物是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并讲了三条理论依据:一是十三级佛塔是佛塔建造的最高品位,只有安葬佛祖的灵骨舍利才能建十三级;二是安葬的规格也属最高等级,石匣、金棺、银椁,也只有安葬佛祖的灵骨才用这种规格;三是石匣棺头有跪拜式铁胎泥塑菩萨,叫“捧真身菩萨”。这尊菩萨造像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珍罕无比。作为佛舍利,汶上是继法门寺发现佛指舍利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佛牙舍利在佛教界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在文物界是稀世珍宝。佛舍利一次发掘数百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史无前例的。
  就在佛牙舍利出土的一年后,即1995年,山东省宗教局批准汶上县重建宝相寺。3月15日这天,宝相寺内聚集了近十万从各地赶来的善男信女渭又亟ūο嗨碌旎鞘健
  2006年,汶上县政府又在宝相寺的院外建成了大雄宝殿;目前,汶上县正在规划建设山门、天王殿、钟鼓楼、观音殿、文书殿等一大批寺庙建筑。同时,还要建设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的太子灵踪塔地宫,来更好地展示佛牙圣物。
  对于一个城市,博物馆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山东省汶上县的古中都博物馆里,我们的时间记忆已经上溯至七千三百年前。这里收藏的,不仅仅只是时间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与古人不期而遇、礼仪交接,聆听他们敬奉佛祖,奉献佛宝的心声。
  (撰稿:刘勇、汪海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