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心现”与“心生”之辨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永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法唯心”是佛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对这一命题的阐释历来是存在异解的。今就万法与心的关系问题上抉择,将它们区分为两大主流,即“万法唯心所现”和“万法唯心所生”。
  法相唯识学,其真实义旨,讲的是“心现”。自心现境界相,境界唯是识之相分,并无如是实际外在自性,若认此相分为实际外在境界,则属自心妄想。由此义故,说境界唯识---唯识所现。
  但是唯识学进一步以为,境界相在心识上的现起,乃是一个缘起法,有着多方的缘起依据。唯识讲四缘:亲因缘,即是心识自身,含藏能变的诸多种子,是境界现起的最重要依因;所缘缘,是心识可及可缘的缘,为心识之所行所缘地带的总说,它以变带挟带的方式于阿赖耶识上生起相分;等无间缘,亦属心识,是心识等无间相续之因;增上缘,意义宽泛,要则指心识所依的胜义根,对心识发起现行有辅助作用。以上四缘,楞伽经则略说为二,谓内缘及外缘。若以此内外缘约之,亲因缘和等无间缘属内,所缘缘和增上缘属外。有说所缘缘是心识内分,这其实只是就其在赖耶上变带之相分而言,但指亲所缘缘,考其本际,还当属外。比如,自己心识是内缘,其他有情的根身心识则是外缘,外缘变带于自内心识(熏),内外诸缘因而相和合相作用,自己心识因“不思议熏变”,于是现起其他有情的音容笑貌等境相(即世俗所谓的看见了某某)。唯识学象这样讲内外缘起,讲依他起性,已明白地指出了心识现是缘起法,是众缘所成。
  所以可以明确地讲,心识所现境界,并非只是由于自内心识,而是还有外缘依据的。比如我看到某个人,这个人的音容笑貌等境相并不只是我心识无缘无故现出的,而是还有外在于我心识的那个人的根身心识作缘起依据的,是它带相于我的心识之中。境界相既有内心识的能变缘依,也有外界待变缘依,那么“法”这一词,在唯识学体系里的含义就不是单一的,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两层所指。第一是指心识所现的境界,即是专门指对心识内所现之相的。第二则是指境界相的如实缘依,即是专门指对使境界相现出的诸内外缘---由于心法(内缘)可以别立而说,所以“法”的如实缘依尤指外缘。这两层含义,是有根本区别的,绝不可混淆,否则会引起种种混乱和误会。世俗所说的“法”,其实是指心识内境相,妄执此境相为实际外在,不了其为心内幻现,所以这时说“法”,是在第一层意义内转,是单就其相而说的世俗有。若从胜义谛上了知境相其实是内外诸缘所成,于心内所现,并非实际外有,没有实境,但有诸缘,这时候说“法”,便不指境相而转指诸缘,是在第二层意义上转,是就真如缘依而说的胜义谛。第一层含义是相分,见分,第二层含义则是现相的诸缘依之实际如如。缘非是相,离世俗一切不实妄想,称为如如,如如成相,相非如如,“法”究竟指如如还是指相,必须严格区别,方不生混乱。比如说张三,世俗只是就自己心内所现的张三之相而起分别,是自己心内的那个“张三”,纯属于相分的;而实际引起我心识显现张三之相的,还有外缘依据,那就是张三的身心诸缘,(为了遮谴执相,不说张三,而说为张三根身心识诸缘,张三之境相非如俗认之实在外有故)是属于如如实际的。不只张三如此,山河大地,草木虫鱼,一切有情无情之“法”也都如此,不仅仅是心内所现的一个相,而且也有外在于心识的缘起依据。比如常见的例子,同一恒河,人见为水,鬼见为脓血,天见为甘露,这里说“同一恒河”,固已指此有一缘依为人天鬼所共缘,它为人天鬼俱做所缘缘而分别在其心识中现起“水”“甘露”“脓血”的相,“恒河”究竟指那个缘依还是指“水”“甘露”等相,是要区别对待的。所以凡说到这些山河大地等情无情之“法”,即可指为心识内现的境界相,说为世俗有,也可指为外在于心识的如如缘依,说为胜义有。象楞伽经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这里的“境界”,就不是指内现的境相,而是外在之胜义有。
  既然“法”有两层含义,那么“万法唯心”也就相应地有了两层含义。“法”的第一层含义是“相”,所以“万法唯心”就是指“万相唯心”。一切相,都是心内的,从心内现起,全属于心,离心则无有相,有相则必从心生,心生则相生,心离则相离。这里的“唯”就是“只属于”、“只存在于”和“出生于”的意思。“法”的第二层含义是胜义的“如如”缘依,这层意义上的“万法唯心”,便不能理解为万法只存在于心识、只属于心识和出生于心识了,因为内缘外缘诸“法”平等,外缘并不是心识生出来的,而是和心识平等的。所以这时候的“唯”,就不是“出生于”的意思,乃是“不离”的意思。因为一切法必是心所了法,存在的必定是被感知的,必是要带相于心的,所以说一切法皆不离心识。这种“唯”意,唯识新学特为发明,成唯识论中有明确表述。这两层含义,可通过比喻来了解。比如我看到张三,我看到的张三是我心识内现的一个相,此相是我心生心现,在我心内,全属我心;但是其外在胜义的缘依,即张三的根身与心识,则不是我的心识出生的,而是与我心识是平等的,只不过不离我心识的能缘了知罢了,不能说张三出生于我的心识。张三如此,当知一切情无情法皆是如此。
  可见唯识学意义上的“万法唯心”,一是说万相唯心,二是说法不离心。作为世俗有的“相”,可以说为心生心现,但并不能笼统地把作为胜义缘依的“法”也说为心生,而只能说“法”不离于心,为心所缘,现相于心。“法有必待心缘,缘有必待心现”,吕澄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唯识学“心现”之妙旨。
  以上说了唯识学的“心现”之义,接下来要说的是一类以“心生”为归的“万法唯心”论,这种“心生”说在楞严经里得到了集大成,对中国佛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现且就楞严来举证辨析其义。
  楞严经也讲境界唯心,若不加辨别,初看之下似乎与唯识的义旨相同,但实际上却有着根本区别。
  唯识讲境界相的变现出于内外缘起,境界相的变现是由于内外缘成,内缘外缘,等不可缺;而楞严则只讲一心,一心故无有内外,无有所谓外缘依据,境界相的现起全属于心,全在心内,只待内缘。其次,唯识所说的心识,也是个缘起法,是各种能变种子聚集和合所成的一个总体,假名为赖耶,并非具有一个真常的实体,“一切种子如瀑流”故;而楞严所说的心,则是一种常住真心,非因缘亦非自然性,是超乎万有而又能生因缘的一种东西,“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楞严讲境界相的现起,便成了一种真心起妄,妄缘生相的过程。真心本是性净明体,根本无妄的,因为有了病,于是发生妄见妄相,就象病目因有翳而妄见空华一样。“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象这样真心起妄,说为真心病缘,病缘之妄生则相生,妄灭则相灭;而这病缘不从外有,全在真心,从真心生起,妄本是真。以上思想,便是所谓的“一真缘起”,妄缘全属真心,全待真心生起或者灭除。可见这种缘起说与真心说,和唯识学的义旨迥然大异。
  真心所现境界相,并无实际,只是真心因病缘而妄现,是以真心中的病缘为依据的。比如病目而见空中华,华并无实体,但是目翳而已。从楞严经这种思想出发,“法”,也当有两层含义,两层指对。第一也是指真心所现的境界相,即是专门指对真心内所现之相的,这可通于唯识。第二则是指此境界相在真心中的缘依,即是专门指对真心中的病缘。在第二层意义上,它与唯识学就有了根本区别,只说这病缘是真心所妄生,只在真心之内,并没有所谓的外缘依据,唯一真心本无外故。比如说到山河大地国土等“法”,即可指为境界相,也可指为真心中妄现此等境界相的相应病缘。
  楞严所说的“法”有这样两层含义, 所以“万法唯心”也就相应地有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也是指“万相唯心”。一切相,都是真心之内的,皆是心生心现心住,这层含义和唯识学是可通的。这里的“唯”也是“只属于”、“只存在于”和“出生于”的意思。“法”的第二层含义呢,乃是真心中的病缘。因为病缘是真心生起的,所以相应地,这层意义上的“万法唯心”,就是指病缘出生于真心,只在真心之内;所以这里的“唯”,同样也是“只属于”,“只存在于”和“出生于”的意思。这就和唯识学所说的“不离”的义趣有了根本差别,万法唯心在这里就成了“万法唯心所生”,成了彻底的心生论。楞严中阐述这一“心生”思想的句段,真是不胜枚举。比如,“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这即是说,这等病缘,是只存在于真心之内,只属于真心,以真心为体。病缘不从他生,正从真心而生,因为真心是“能生诸缘”的,例如它讲,“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这讲的就是山河大地空色等皆是真心发生的妄想病缘。此外,楞严还详细地讲解了世界从真心生起的过程,“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世界虚空乃是真心所生之劳病。接下来还讲了地水火风金等妄缘在真心中的生起次第。可见,“法”在楞严里纯指真心中的病缘及病相,而病缘全由真心生起,全由真心除灭,这样的万法唯心说,乃是一种彻底的“心生”论,与唯识学“心现”之谈有根本上的区别。
  “心现”与“心生”之说,两相比照可知,“心现”方为佛法正宗,而“心生”之说,则不仅处处违背佛法正义,而且还极相违于世间法。
  佛法的根本要旨,是“缘起性空”,众缘相待,众缘相成,凡有自性似现之法,其自性皆是众缘所成,只是假有,故说之为性空。但是这个缘起法,必待表示,能表之法,即是众生心识。心识住于缘起海中,自己亦必是缘起法,方能表此缘起法海。所谓心识表法,即是心识因外缘变带而内现境相,“表”即是“现”。所以讲缘起有两种,一是即心相而说的缘起,表为境相与及名言的俗有缘起。这时,若执相为实在外有之法,说因说缘,皆妄认实外,便落生灭有无等见,成生灭因缘,为世俗戏论。若知相非外在实有而只是自心现,此时说因说缘,则成圣教假立顺世俗之方便,是为俗谛。二是离心相而住,不待名相表示的如如之缘起,是为胜义谛。缘起如如,离言绝相,非生灭法,不可破坏,内缘外缘,平等而住。
  但是“心生”之说,误会了唯识学“万法唯识”的“唯心显现”的真义,搞成了“唯心所生”。不知道外缘如如,不知道内缘如如,也不知道外内变带互缘、内外平等之义,所以不知外缘之实际,颠倒说为真心内生一切妄缘。又不知道如如缘起不可破坏非生非灭的意义,所以说为真心妄缘,本自于真心所生,成了一种真心内可生可灭之法。又不知道心识的如如本性,是缘起法,非真常性,所以建立常住真心,不待因缘,反而说因缘非第一义谛,实际上是它不了解因缘的如如之胜义谛。正因为如此,中道唯识正观说证真解空时,是“破想不破法”,但“除识心现流”,心内“无分别无影相”,与如如缘起法冥然而会,现观哑受,而如如之缘本不可破,今亦不破,破的只是就境相所起的妄执,心不再随外缘妄现罢了,而外缘却是不灭。但楞严中说证真解空时则对此义全无领会,因为山河大地诸法本体乃是真心病缘故,心内病缘除灭,所以山河大地万法随之全破,“虚空粉碎,大地陆沉”,“国土振裂”,乃至魔天和凡夫天的宫殿都要毁灭而引起魔的骚扰和反抗。这就是破想即破法,破法即破想,也就是所谓的“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对于这种“心生”之流,楞伽已经说为外道见。心生,即是作者,诸法是真心之病缘,由心造作,造作而出者则是实有,造作息已法灭,则是实无,这就必将完全堕入生灭有无见中,大大有悖于缘起性空不立一法以为真实的旨趣。
  佛法是出世间法,完全落在自心自觉范畴,向内求证的同时,不会破坏世间法。佛法讲的都是有情众生的缘起业感和迷悟因缘,对于外器世间的缘起则是避而不谈的。对外器世间的缘起,不仅很少就境相上谈其俗谛,也更少谈其胜义谛上的如如实相,对于它如何缘带心识的,也只略说为根境识三合,此外就并不大作注意。就现象上了解器世间的缘起法则,乃是世俗学问的任务,现代科学可以说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世间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其不可坏缘起之实际依据的,虽然它是依俗谛建立名相来研究,却是以器世间缘起之如如本际为对象为所依的,这个如如的缘起依据,是不可坏的,是独立于心识之外,有其胜义实际和精妙的缘起法则的,并非是什么真心妄缘,随心不定,妄生妄灭的。唯识学里说器世间也是赖耶变现,当知此但就其在赖耶中变带出的相分而说,其真如缘依,是不在心内的,“心生”说正误会在此。原始佛学谈四大,六尘,固已以之并列于心,是心外之法,其称“四大”“六尘”,究竟指为胜义缘依还是世俗有,佛未明说耳。后代小乘学者执其为外实,所以有大乘兴,以缘生、唯心现之说破其迷误,都绝不说从心中出生器世间。所以正宗的佛法,“心现”之说,并不会违背科学这类世间法,不会破坏它的真如缘依,反而可以与之相安无事,相辅相成。但是“心生”之说,则把器世间建立在真心的虚妄病缘上,生灭无定,生灭随心,虚浮无实,会因为修行人“发真归元”而销毁,所以就谈不上其自身精妙的具体缘起法则了,这就夺去了科学的胜义缘依基础,与这种世间法极相违背。方今科学昌明,若任这种“心生”说继续泛滥,势必对佛法造成深刻的损害,因为科学恰恰证成其荒谬不稽耳。
  究其本质,“心生”说乃是由于对唯识学的误会而来,发展成了近于神我论的唯心主义,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与佛法的合流,偏离了佛法本旨。“心现”与“心生”尚有许多其他深细差别,比如修行观,性空观,如来藏观等等等,这些差别与及它们造成的深远影响,还有许多需要辨别说明,限于篇幅,先就此打住。
  [后记]:在吕澂先生的文章中,也曾谈到“心生”“心现”问题。在经典中,如《楞伽经》中就广说“自心现”,“自心见”,不说“自心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祐录伪经开列
下一篇: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