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智慧的攀升--儒道佛家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起人生的意义来,几乎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一个回答来,而且各有道理。我把人生看做这样的过程:不停地完美自己;摆脱欲望的过程(先是不良欲望,最终是所有欲望);不停的增加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这三种说法只是不同的描述而已,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不同的人总是为着不同的欲望忙碌,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后,功、名、利、禄、情也就成了大多数人忙碌的焦点。儒家思想就是针对在社会中为着不同欲望忙碌的人服务的。它的最基本观点是人性本善,欲望也是正常的,各种欲望的满足都必须要建立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守中,是儒家思想很有代表的一个观点,所谓的中,也就是性格的中庸,不偏激的看问题。对任何事情都做负责任的评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之所以要建立,主要是为它以后的理论做基础,或者说为整个社会负责的。孟子曰:道人之不善,其后患何?非常明显的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儒家思想的逻辑性并不是很强,有很多不完美或者有破绽的地方,而且他们更喜欢通过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思想,一方面是为了造福人民,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在满足自己的功德心。他们对于自己事业的追求非常的执着,比如颜回的话: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不过其实孔子也很讲究审时度世,所以在自己无法得到国君的赏识后,一心教学。
  如果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儒家思想是把正面的看的重,也就是说从正面的入手开始分析,或者说不拐弯。比如为了说服人不应该伤害别人,他就说人性本善等等。而道家思想则更多的是从反面着手,反其道而行之。最具代表的是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讲究阴柔,枉则直的观点始终贯彻其中。他不去标榜任何人和行为,而只是说明利害,更讲究顺其自然。甚至说天下皆知美为美斯丑也,皆知善为善斯不善也。道家的思想看上去有一些偏激,其实他是从事物的反面入手,再去分析,然后让人知道那样做不行,自然就会选择正面的行为。或者说选择什么行为是一定的,在他眼里只是道或者说是客观规律而已,并不是说一定要靠标榜弘扬什么来说服教育民众。他还讲究事物的好坏也是在不停变化的,所以也没有必要为有些自身无法控制的事情感伤或者兴奋不已。或许这有点宿命的观点,不过我们要知道一点,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客观规律,说说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改变一些事情,而不是蛮干,《庖丁解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发现运用了客观规律,就会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做可为之事就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不可为之事也不会让人增烦。
  佛教的思想非常朴素,平和,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的思想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任何哲学和宗教门派,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他不完全否认任何思想。正是因为他站的足够高,智慧足够大,才明白几乎每一个人心里的想法,明白为什么此人会有那种思想。佛教思想跟儒家道家思想其实一脉相承的,是智慧的不断升华。儒家思想可以说处在规律的摸索阶段,而道家则基本掌握了这个世界杯的规律,讲究顺其自然,而佛教则更高一层,讲究随遇而安,我们平常所说的谋事在人,成是在天其实多少也有这思想。而佛教思想更注重的是人的心态,他要求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保持自己一个平常心,对失去与得到的问题也就看的很淡。佛教思想非常明确的指出有顿悟这种感受,当一个人觉得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解释这世界的一切社会现象,而且不会有逻辑冲突的地方,或者说其思想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可以解释任何质疑,这就是掌握了这个世界规律的明显标志。所以很多得道的高僧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实归根到底是一样的。佛教思想一眼看透,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有欲望,而这个社会纷杂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同境界的人的境界或者说是层次不一样,从而所追求的欲望也不一样。人要摆脱欲望或者是满足欲望,顺其自然的摆脱,或者是彻底的戒掉不良欲望,于是就有了很多佛教门派的产生。其实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发的满足或者摆脱欲望的,只是因为自己不能理性的看问题,会导致很多的痛苦。如果智慧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荣辱不惊,快乐与痛苦都是暂时的。当然了,佛教哲学因为走的太高,一般人不可能完全领悟他的真谛,更谈不上时刻用此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断章取义是佛教思想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也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求上进,甚至一心修炼,想做神仙,要知道那也是一种欲望的,也是佛教思想里所谓的小乘之道,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如果说人生是不停的完美自己,不妨看一下儒道佛三家的行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其实已经非常的不简单了,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的确是很谦虚的一个人。而佛教则说:佛度人人,人人度佛。人人皆佛。完全人人平等的理论,那自然是向任何一个人学习了。道家有点人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当然智慧到达一定高度,难免有点狂,这也就是道家思想的薄弱点:反思自己不够。孔子讲究仁义,可是他也杀过自己的辩敌。而道家干脆清静无为,离群索居,不与俗人伍,当然也不会伤害别人。佛家悟道之人则讲究入世,仅凭自己的智慧来帮助别人,绝对不伤害别人。当然,因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客观规律,只按规律办事,正常人也不会伤害他们。总起来看,他们都是追求自身完美的人,完美的程度与自身智慧的高度有关。
  如果说人生就是为了摆脱欲望,那儒家的人是基本清理了自己的不良欲望,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人。道教是有能力满足一般人的正常欲望,但是又不屑于满足这些欲望的人,或者说他们基本已经不是俗人了。而佛家的人则是有能力满足自己正常的欲望,而看轻那些欲望,把帮助别人,从别人的快乐里寻找快乐作为自己的行为目的。当然了,所谓的这些都都是真正达到了这种智慧高度,才会到达这样一种境界,而绝不是一般的所谓儒、道、佛家弟子可以做到的。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细节:高僧南帝的一个叫书生的弟子,读的不是佛教经典,而是在读孔子的书,足以说明金老先生对儒佛两家思想高度的洞察力。孔子的思想都搞不懂,更高智慧的书还是迟些再看吧。
  其实社会的存在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比如说我们如果遇到外敌侵略,如果都是佛的话,那就只有等着别人杀自己了。而如果都是以牙还牙的话,那我们胜利后就会反过来去灭掉别人。也正是有不同层次或者说是不同境界的人的存在,才构成了整个世界。所以说,不同境界的人只认可自己所掌握的真理,为自己的真理奋斗。黑格尔所说的真理是主观的这话其原因正是如此。
  儒家学说讲的最多的是做人的最起码原则,和整个社会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他关注的是人本身与周围大环境的和谐。而道家学说,则更多的从人本身着手,把自己了解的非常透彻以后再去关注社会,所以说到家的思想进可以入世,参与社会的建设,退可以出世,提高自己做人的境界。佛教思想,是只从自己内心找原因,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可以说是自己有问题。然后抱着这种态度入世,用自己的智慧给民众造福。其实这只是不同智慧的三种必然表现而已,也没必要非把谁归于哪种门派。智慧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是完全融会贯通的。我们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正弦曲线,智慧越低的人起伏就会越大,欲望满足会快乐,得不到满足会痛苦。随着智慧的增加,人就会慢慢的看开一些事情,于是心态就会变的相对平和,曲线的起伏就会变小。道家经常提到物极必反,也就是说,在他得到一些东西以前,他就做好了失去这些东西的思想准备了。物质的东西我们或许还可以想办法留住,但是欲望得到满足的感觉则无法留住,始终会变的。智慧再往前走,心态的曲线起伏基本已经不存在了,物质的得到与知趣根本无法影响其心态,仅仅是一条直线而已,甚至连生死都不会引起一丝心乱,也就是所谓的参透生死。我们常说的心静如水就是这种境界,不过这要跟心如死灰区别开来。心如死灰是说自己无论是心态还是智慧都不前进了,而且那也只是暂时的状态。而心静如水,静的只是心态,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智慧却是依然在向前走的。有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人活着就是有欲望的,既然都有欲望,都为着不同的欲望奔波,也就没有必要谁看不起谁,境界高的想办法帮助境界低的,没个人想办法让自己快乐,才是最应该的。当然,弗洛伊德就说了一个快乐原则,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快乐。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如何让自己快乐。当然,这个问题太大,绝对不是多看点书,多想想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经历,思考,学习,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自身足够的智慧。不过在我看来,人的智商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大脑在非睡眠状态都是在不停思考的,只是每个人因为状态的不同,思考的问题也不一样。有人整天想如何当官,有人则想如何发财,还有则为一些感情上的事情费神,或者说自己的思想被自己的欲望限制住了,无法达到另一个高度。所以即使的清理自己的思想,自己觉得弄明白自己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道理是人为制定的,而规律则只有一个,人怎样才会最快乐,或者说没有痛苦,这问题思考到最终,就必要要谈到良心。任何人和道理都不可能完全的制约一个人,制约人的其实最终是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通过自己境界的提高,慢慢的减弱,而且我们越来越会发现,人最终所受的制约来自于自己的良心,谁也无法摆脱。
  智慧这种东西不是靠多看两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西方哲学家,只有康德和黑格尔既是哲学教授,又是哲学家,这就足以说明别人的思想并不见得可以启发自己的智慧。但是一个好的哲学家又可以启发别人的智慧,比如说苏格拉底就把自己比喻成智慧的接生婆。很多人在听到一些素质比较高的人的一番话后,会说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这种感慨就是自己智慧被唤醒的感受。
  一个活的很快乐的人是没必要看任何哲学理论的。其实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所说的道理是很简单的,或者说能够用简单的语言阐述深奥的道理,而且经的起时间和事实的证明。毛泽东的文章,尤其是解放前的就是这样。但是一个被欲望煎熬的人则有必要及时的清理一下自己,思考,学习,总有一本书会对自己有帮助的。不过我觉得看不懂的书是没必要硬啃的。思想是慢慢成熟的,智慧是逐渐升华的,境界是慢慢提高的,有的时候,一句话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有共鸣的书或许是最值得看的。
  哲学上经常被提到的一句话:万物一理。世界很奥妙,大到无极限,小到无尽头。而研究社会的科学,只要是把一个生命的单体彻底的搞清楚,就可以将起道理应用于社会。所以很多思想家的口号是,无情的剖析别人,残酷的解剖自己,其实这本身就需要有极大的勇气。自信,自强,善良,自尊,永远是做人的真理。真理无尽头,智慧无尽头,做人的境界也无尽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