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经典常谈\五、般若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渡辺照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凡万物都是超越思虑分别的,
  只是名目上的存在,本来是清净的。
  万物的构成要素是无量,无形的,
  没有场所的限制,无自性,如虚空,如大海。
  般若波罗蜜多也是一样。
  大般若经
  大乘经典中,分量最庞大的是《般若经》,汉译占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卷到第八卷的四卷,其中的前三卷是玄奘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大般若》)六百卷。另外一卷,则收录其它译者所译的各种《般若经》。玄奘从660年正月开始到663年十月,完成《大般若》的翻译,664年二月五日入灭。
  玄奘所译的《大般若》是十六部经典的集成,各部分别独立,全部以「般若」的思想统一起来。第一部最为庞大,占最初的四百卷;第二部七十八卷,第三部五十九卷,第四部十八卷,第五部十卷。以上五部有广略之别,但几乎是相同的内容,章别、顺序共通之处甚多。其中,第二部现存有三世纪末以来的三种不同译本,第四部中现存有二世纪末以来的五种不同译本。再者,第一、第二和第四这三部甚至还现存有与其相应的梵语原典(注:在印度。以相当于诗的一节十二音节为一单位,名之为「颂」,并以此来表示散文的分量。《大般若》的第一、第二、第四各部的梵文原典,分别称为「十万颂」、「二万五千颂」、「八千颂」。藏译中,除了「十万颂」、「二万五千颂」、「八千颂」之外,还有「一万八千颂」和「一万颂」。)。
  第六部以下,每部内容和结构都各自独立,分别有其各自的名称,如第六部是「胜天王」,第七部是「文殊」,第八部是「濡首」,第九部是「金刚」,第十部是「理趣」,第十六部是「善勇猛」等,很多有不同的译本。其中,梵文原典现存的有第七、第九、第十、第十六这四部,这些也都有藏译本。剩下的第十一到第十五部的梵文原典不详,而在藏译本中,被集为一经,题名为《五波罗蜜多经》。
  总计以上,玄奘译的《大般若》六百卷中,现存有梵文原典的有五一八卷,相当于百分之八十五的分量。
  大品与小品
  玄奘译《大般若》的前五部中,第一部十万颂、第二部二万五千颂和第四部八千颂,资料最多,流传范围也广,被视为《般若经》文献的根本。在这些当中,何者是本来的,何者是派生的,对此,研究者之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最庞大的十万颂最早成立,之后再逐渐简化为八千颂,这种看法有其可能性。相反地,八千颂先成立,之后再慢慢增广为十万颂本,这种说法也有其道理。或许,在西历纪元初,已经有许多种大小不等的本子同时并行。实际上,在三本中挑选任何一本来阅读,大致就可推想其它二本的内容。而十万颂过于庞大,所以汉译也只有玄奘译本。在所有二万五千颂与八千颂的译本中,实际上最广为阅读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名为《大品般若》与《小品般若》。《大品般若》在东亚常为人所读诵,此本与在中亚发现的梵文本断片一致,由此可知其流传范围极广。现存有第三世纪末的两种汉译。
  《小品般若》前后有六种汉译本,最初是于179年翻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梵语原典(注:《八千颂》为尼泊尔所最尊重的「九法」之首。)的写本也很多,西藏译本也经常被改订。在此,拟介绍《小品般若》的梗概,作为《般若经》的范例。又所引乃根据鸠摩罗什的译本(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三八~五五五卷,玄奘译。《道行般若经》十卷,支娄迦谶译。《大明度经》六卷,支谦译。《摩诃般若钞经》五卷,竺佛念、昙摩蜱译。《佛母出
  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施护译。原典有印度版(1888年)和东京版(1932~1935年)。)。
  《小品般若》
  场景是王舍城(Rājagrha)郊外的「灵鹫山」(鹫峰),有修行僧一二五〇人在佛陀面前。主要人物除佛陀外,还有须菩提和舍利弗,须菩提奉佛陀之命,说般若波罗蜜多。以因陀罗为首的诸神出现,听闻此法相当欢喜。在遥远过去世,释迦牟尼也是修行此波罗蜜多而成为佛陀。
  此波罗蜜多也是「伟大的咒术」,受持读颂此咒者,即使在战场上也不会受伤。
  供奉佛陀遗骨有其功德,但书写、受持、读颂、供养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更大。
  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陀们都是藉此波罗蜜多证得最高的觉悟。它是伟大的咒文,可藉以得现世福德,不为毒害,不为火烧,不会意外死亡。般若波罗蜜多指导其它五个波罗蜜多。布施等也依般若(智慧)而成立。
  导人向善,使人修行以达圣者(阿罗汉)境地者,是殊胜的,但是给人《般若波罗蜜多经》,令其书写、读颂者,更为殊胜。
  此时,弥勒菩萨告诉须菩提说,菩萨的随喜以及依此所作的回向,比布施和持戒的福德更为殊胜。心服于佛陀之教,心里欢喜,称为随喜,将此回转以作为志向最高觉悟的资粮,即是回向。但是此随喜之回向甚深难解,所以不可告诉初发心菩萨,只能告诉信念已经非常坚定的菩萨。
  舍利弗告诉佛陀,般若波罗蜜多同于「一切智」(全智),是一切菩萨之母。
  佛陀教导须菩提说,毁谤般若波罗蜜多即毁谤一切智,毁谤一切佛陀,因此一定会长时堕入地狱受苦。此波罗蜜多很难理解,法性(真理)是唯一的,非二亦非三。不执着于事物以行实践,即是此波罗蜜多的修行。
  闻此波罗蜜多而能信解的菩萨,信念是已经非常坚定的人,将来必定可以成佛。旅行者看见放牧和田地等时,就知道不久就会到达村落;从风景的变化,就会知道靠近了海边;春天时看到树叶的变化,就知道不久将结果实;看到产妇的状况改变,就知道即将临盆。同样地,菩萨如果能够考察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保证成佛之日不远。
  佛陀入灭后,般若波罗蜜多流传于南方,从南往西,从西往北流布(注:此记载暗示了历史的事实,引诸学者的注意。《般若经》首先出现在南印度(案达罗王国等地),扩展到西海岸,最后到达西北印度。但是「从南方往土」方的二方说更古老;玄奘译则是始于东南以迄东北的六方说,但三方说似乎是最普遍的。参照《壶月全集》上,五二〇页。)。
  菩萨也会生起魔障。说法时感觉不耐烦,书写读诵之际心生傲慢、冷笑、心神涣散等,这些都是魔障。舍《般若经》于小乘经典中求一切智,也是魔障。就如有许多珍宝之处就有盗贼出现,同样地,有般若波罗蜜多之处也会有恶魔出现。但是就如同母亲生病,儿子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寻医药来医治母亲一样,十方诸佛都会心念般若波罗蜜多。
  此波罗蜜多不只能生佛陀的一切智,对佛陀如实知见世间亦有助益。佛陀是如实知见,所以称作「如来」。
  万物无有确固不定的性质,所以是「空」。佛陀依般若波罗蜜多得知万物皆空。
  在海上遇难时,若紧紧抓住救生圈或木片,就可以得救。把水倒进陶器里,就不会漏出来。建造得很坚固的船不会沉没。同样地,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守的菩萨必定能达到最高的觉悟。
  初发心菩萨亲近能说此波罗蜜多的优秀指导者(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信念坚定的菩萨知「诸法实相」(真实的状态),不言无益之事,不见他人长短。但是,恶魔还是会假扮修行僧来诱惑人。他们会说:「此经典不是佛陀的教法,那并不是在修一切智。」即使听闻此言,菩萨的信念仍不动摇,他们会不惜身命,为正法勤行精进。
  如同情爱炽热的男子若没碰到约好的女友,一日一夜间就会不断为爱恋所恼;同样地,菩萨跨越多次生死,一心一意只想要思惟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彼时,有一称作恒河的女神出现在佛陀面前,佛陀为她授记:「将来会生为男子,降生在阿閦佛的佛国土,修行而成为名叫「金花」的佛陀。」
  有能力的人即使带着父母妻儿行走于危险的道路,也不害怕盗贼等恶人;鸟在空中飞翔,不会坠落;杰出的弓箭手不论远近都可以随心所欲一发中的。同样地,菩萨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守,必能达到最高的觉悟。
  但是,恶魔一直在等待机会诱惑,即使外现修行僧形貌,仍然可能是冒牌的菩萨,所以一定要小心。绝不可以忘记慈悲喜舍(注:盼望他人幸福(慈),排除他人的不幸(悲),满足于这样的工作(喜),而且没有执着(舍),称此四者为「四无量心」。)的心。
  能教导六种波罗蜜多者是好的指导者。诸佛都是由六种波罗蜜多生,因此波罗蜜多就是父、是母、是住家、是依处、是救济。菩萨最勤于实践般若波罗蜜多。诸恶魔见此也不禁嗟叹。
  但是,就如同世界上少有地方生产黄金;理想的皇帝(转轮圣王)也是世所罕见一样,能实践般若波罗蜜多者并不多见。
  虚空无有远近之念。魔术师所幻现的人物、物影或傀儡,它们也都没有各种的念头。般若波罗蜜多也是一样,没有思虑分别,随应不同的情况以实践修行,无有思虑分别。
  不管有多少恶魔,都不能阻挠菩萨实践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菩萨观察到万物皆空,而且不舍众生。再者,因为依教奉行,就能为诸佛所护念。
  所有会众听闻到也有菩萨在阿閦佛前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时,都依释迦牟尼佛的威神力,能在瞬间得见彼佛说法的相貌。
  如名为香象(Gandhahastin)的菩萨,即使现在也还在阿閦佛处修菩萨行,精进地实践般若波罗蜜多。
  凡万物都是超越思虑分别的,只是名目上的存在,其本来是清净的。万物的构成要素(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无量、无形的,没有场所的限制,无自性,如虚空,如人海。般若波罗蜜多也是一样。
  常啼求法的故事
  《小品般若》接着描述一位菩萨辛苦追求般若波罗蜜多的故事,此菩萨名「常啼」(Sadāprarudita,或音译作「萨陀波仑」)。他原本就一直追求般若波罗蜜多,在听闻空中的声音后,就出发前往东方。空中的声音告诉他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城市名为「众香」(Gandhavati)(注:此城市被描写得很理想,与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士等的记载有很多共同点,因此被认为有共同的起源。也有人认为由西往东去追求般若波罗蜜多的故事,暗示了《般若经》源自东方。),有一名叫「法上」(Dharmodgata,或音译作「昙无竭」)的菩萨住在那里,一直讲述般若波罗蜜多。
  常啼菩萨在旅行途中,信心愈来愈坚定,途中曾受到恶魔的阻挠,但有因陀罗神帮忙化解,也有富豪女及其侍女加入行列,最后终于到达目的地。此时,法上菩萨正从七年的冥想中出来,开始说法。
  《小品般若》至此结束,佛陀嘱咐阿难陀说:「我入灭后,将般若波罗蜜多视同我一样地供养、恭敬、尊重。」
  《大品般若》
  《大品般若》的主要部分与《小品般若》的架构大致上是一样的,只是说得更仔细些。玄奘译《大般若》第一部亦即十万颂本,大约相当《小品般若》的二十几倍,《大品般若》的五倍,而其基本架构都是相同。
  《大品般若》的注释书方面,有《大智度论》百卷,现存的只有汉译本。原书是否为龙树所作,仍有待商榷,至少译者鸠摩罗什加笔不少。本书是以中观派的立场写成,在东亚被当作佛教百科事典广为读诵。
  相对于此,弥勒以瑜伽师派立场所作的《现观庄严论》(Abhisamayalamkāra)是短篇作品,除有梵文原典外,也有藏译本。因为没有汉译本,所以与东亚佛教没有关连,但是在印度却成为「般若」研究的指南。《大品般若》的原典也是根据此书编辑而成的,此书有庞大的注释(梵语原典与藏译),期待日后的研究。
  《金刚般若经》
  玄奘译《大般若》从第一部到第五部其结构大致上都是一样的,相对于此,第六部以下虽然内容一样还是般若思想,但处理方法则各有不同。
  第九部「金刚」的梵语原典在印度内外分别被保存在几个地方。汉译则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最广为阅读,但是另外还有五个译本。现存的还有藏译以及其它多国语译,可知流传极广。在东亚,特别为禅宗所尊重。
  场景是舍卫城郊外的只园精舍,系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完全不像什么大事件。思想内容与其它的《般若经》并无不同,但是以下的诗句是本经特有的。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又有以下的诗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再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文,透过禅宗在日本为大家所熟知。日文读作「住するニろなㄑその心を生ずべし」(应该无所住处,而生起其心),但梵文本来只是「不要生起执着的心」之意。
  即使在印度,《金刚般若经》特别为瑜伽师派所研究,其注释书有数种,留有梵语原典、汉译和藏译等。
  《仁王般若经》
  《仁王般若经》不在玄奘译的《大般若》里,梵文原典和藏译也都不详,而且内容上也有些问题,因此有人怀疑这部经典或许是在中国所制作。但是,若从曾有四次翻译,其中有二译还存在来看,或许仍是源自印度的经典。此经以国王为对象,宣说护国思想,向来在中国和日本的皇宫中受到重视。在《般若经》中可算是相当独特的。
  《般若心经》
  此经不在玄奘译的《大般若》里,它非常简短,以《般若心经》一名广为大众所熟知。有大小两种版本,大本有序(如是我闻……)和结语(……信受奉行),但一般读诵的是小本。梵语原本和藏译本都有大小两种;汉译中,小本的有两个译本,大本则有五个译本。
  此经的大意是,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远的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到万物的构成要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空。于是对舍利子说,始于迷(无明)而终于生老死的生死轮回(十二因缘)也是空,克服(尽)此者也是空。四种神圣的真理(四圣谛)、真理的念知(智)、觉悟(得)也一样是空。菩萨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陀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不拘泥于心,而到达最高的觉悟。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最伟大的咒语。其咒语如下: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mgate bodhisvāhā弘五.
  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此文是根据空海的《般若心经秘键》所示,因为此本在日本最广被读诵,最接近玄奘所译,但是收在《大正藏》的玄奘译中,没有最初的「佛说摩诃」以及「远离」之后的「一切」。再者,题号之下,
  加上了「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呈碍。无呈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莎诃(注:《大正藏》是「僧莎诃」。)。
  《般若心经》原来是摘录《大般若》的要文组合而成。尤其是「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句,在《大般若》中也常反复出现。此外,还可以指出与此有相同或类似文句的几个地方,以《大正藏》的页数表示如下。
  五.二二中(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二四一中下(色即是空)。五六八中(是大神咒)。六.五五三中以下(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无明)。七.一一中下、一四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参照八.二二一中下、二二三上)。三一〇上(不恐不怖,无疑无滞……无呈碍)。三一二下(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出生无上正等菩提=四四六上亦同)。七七四中(是大神咒。参照八.二八三中、五四三中)。九三七上中(超一切苦……真实远离颠倒)。
  相较之下,出现在《心经》中但未见于《大般若》的部分是开头和结尾。《大般若》就一般菩萨的修行来说,而《心经》则把焦点放在「观自在菩萨」一人身上。
  末尾出现的「揭帝……」的咒文,和见于《陀罗尼集经》卷三(《大正藏》一八.八〇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大心经》中的咒语相同。在《大般若》中说,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可以保护其信徒,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咒术。但是《心经》把一般的菩萨换成观自在菩萨,同样地,在此也提出了特定的咒语。此即《大般若》与《心经》的差异。
  咒语本来原则上是不翻译的,不论汉译或藏译都采音译。由于现代的读者无法就此理解,所以解说者就附上各种的翻译。最后的「svāhā」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梨具畎陀》以来用以呼请诸神的感叹词,有「祝福」的意思。
  到,到,到彼岸,到达彼岸,成菩提。圆满。
  最初的四个词话是阳性、单数、主格(摩竭陀方言),「菩提」是受格。
  《般若心经》阐明般若波罗蜜多是实践(行),因为说此实践是深远(深)的,所以暗示此实践即是冥想。亦即与禅有关。又因是波罗蜜多故,发愿利他,愿意救济一切众生的苦恼(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冥想的内容是空观,因此观察到不只一切的构成要素,甚至连证悟本身都是无(无智亦无得)。藉此到达绝对自由的境地(心无圣碍……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此即佛陀的境地(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是实践,是冥想,是自由,因此,也是万能的伟大力量。将此摄聚在观自在菩萨一人身上,并以咒语结尾,这是《心经》特异之处。在大乘佛教盛行的国家中,没有像《般若心经》这样广被读诵的经典。从藏译现存的六部注释书亦可推知它在印度亦曾被热烈研究;中国与日本的注释书也都多达数十种。除了信仰阿弥陀佛的净土教以外,大概没有不重视《心经》的宗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