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契丹大藏经略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山西大同大華嚴寺有契丹「薄伽敎藏」遺構,乃契丹重熙年間所建以庋新刻藏經者。金天眷初,補葺經本,至大定二年方訖,雲中段子卿撰碑記其事,(註一)略曰:
  「……異哉佛之敎化若此以大興,敎之簡牘亦從而浸廣,故纂成門類,印造頒宣,派而別之,則有大小權實頓漸偏圓顯密之類分焉。遂使都城郡郭山方蘭若,凡有僧尼佛像之所,往往聚而藏之,以其廣大悉備,故謂之敎藏。至大唐咸通間,沙門從梵者,集成「經源錄」以記敍之。其卷帙品目首末次第,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可使後人易為簽閱爾。及有遼重熙間,復加校正,通製為五百七十九帙,則有太保大師入藏錄具載云云。今此大華嚴寺往昔以來亦有此敎典矣。至保大末年,伏遇本朝大開正統,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閣樓觀俄而灰之,唯齋堂厨庫寶塔經藏洎守司徒大師影堂存焉。至天眷三年閏六月間,則有眾中之尊者僧錄通悟大師……洎首座義普上座德祚等,因遊歷於遺址之間,……禮於藥師佛壇,乃覩其薄伽敎藏,金碧嚴麗,煥乎如新,唯其敎本錯雜而不完,考其編目遺失者過半。遂潛運於悲心,庶重興於素敎。將棄其遺本,愍家之舊物;擬補以新經,慮字之訛錯。抽繹再三,皆不若擇其一同者補而全之。俄而具以其事言於當寺沙門惠志省涓德嚴三人焉。……然後遍歷乎各州城邑鄉村岩谷之間,驗其缺目,從而採之,或成帙者,或成卷者,有聽贖者,有奉施者。朝尋暮閱,曾不憚其勞;日就月將,益漸盈其數。歲歷三周,迄今方就。其卷軸式樣新舊不殊,字號詮題後先如一,此不亦艱哉!……」
  此文敘契丹藏經處着語不多,但於其開雕始末,卷帙類分,乃至文字校訂,莫不有重要之啟示。若據以參稽舊說,致意條疏,則契丹藏經之久佚於人間者,廬山真面未嘗不可想像得之。今試為考定數事如次:
  其一,契丹大藏經始雕于重熙初年,其後續有增修,迄咸雍時乃完成五百七十九帙。 契丹以聖宗太平元年(公元一○二一)得宋刻大藏之頒賜,繼即仿刊大般若等經版。(註二)華嚴寺碑謂興宗重熙間(公元一○三二——)編纂一切經目,當是進而開雕全藏之始。契丹僧覺苑「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一云,「洎我大遼興宗御宇,志宏藏敎,欲及遐邇,敕盡雕鎪」。與此脗合,可為佐證。全藏於何時刊成,雖無明文記載,然華嚴寺薄伽敎藏遺構之南樑,近時發現墨銘曰,「維重熙柒年歲次戊寅玖月甲午朔拾五日戊申午時建。」據此確定薄伽敎藏興築於重熙七年(公元一○三八),(註三)其時全藏刊版當已告一段落。下迨道宗,兼弘五敎,復於全藏中補入遺編新著甚多。其有年代可稽者,如一行撰「大日經義釋」十四卷於清寧五年(公元一○五九)入藏,(註四)「釋摩訶衍論」十卷於清寧八年(公元一○六二)入藏,(註五)非濁撰「往生集」二十卷於清寧九年(公元一○六三)入藏等,(註六)皆是。此外「大宗地玄文本論」二十卷,「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註七)行琳集「釋敎最上乘祕密藏陀羅尼集」三十卷、思孝集「一切佛菩薩名集」二十二卷等,(註八)亦在其列,都計二十餘帙。至咸雍四年(公元一○六八)暘臺山清水院募印藏經,已有五百七十九帙,(註九)自後記載即常舉此成數為言,蓋不復有增補也。華嚴寺碑謂重熙編目通製為五百七十九帙者,殆隨順後來完編之數而言之耳。
  其二,契丹大藏經兼收貞元釋敎錄各經四十三帙,宋代新譯各經三十帙。 大藏經之編次以開元入藏錄為一大刊定,唐宋寫刻經卷莫不奉為準繩。但貞元續錄各經之寫本原在燕晉一帶流行,(註一○)契丹刻藏資取甚易。「演密鈔」謂興宗志宏藏敎,故盡雕鎪,須人詳勘,覺苑承旨與聞校事。華嚴寺碑亦謂重熙時編目就貞元一切經源品次錄復加校正,詳見太保大師入藏錄云云。所謂太保大師者即覺苑其人也。(註一一)契丹刻藏之初意旣在求其詳備,覺苑編目又以「經源錄」為衡,是則大藏經中兼收貞元錄各籍殆無疑義。據恒安「保大續貞元釋敎錄」所載,「經源錄」乃循從貞元入藏錄之作,綜合開貞兩代諸經糅成一體,此與宋刻大藏專以開元錄為主者,次序齟齬,對勘匪易。契丹刻藏模擬宋雕而應用是書,自深感其不便。覺苑編目復加之以校正者,當係析出貞元錄續收諸籍,彙列於開元錄各經之後。考其次序,則應依貞元釋敎錄卷首總敘,初為四十卷華嚴經,次為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新譯,末為大佛名經等,更附入華嚴經論,千臂千鉢經,有部毗奈耶諸事等籍,則有四十三帙,略與保大續貞元錄所列相同。此徵諸高麗文宗因得契丹大藏印本而補刻麗藏四十餘帙之內容,可信其必然也。(註一二)復次,契丹大藏全篇都計五百七十九帙,今合開元貞元兩錄諸經,不過五百二十餘帙。此外數十帙果為何書歟?攷宋刻大藏咸平時所印卽已有隨藏添賜之宋代新譯三十帙,(註一三)其天禧時印本賜於契丹者當亦有之,則契丹賡續刊版不應不兼收此三十帙於內。契丹道宗時,僧道[厄+殳]撰「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推崇准提陀羅尼,以為總攝諸部之要,詳開十門,證成所說,引據之密典有最上大乘莊嚴寶王經,普賢陀羅尼,聖六字陀羅尼,最上大乘金剛大敎寶王經等,皆宋代新譯刻本在隨藏添賜之三十帙以內者。道[厄+殳]書末並言,「天佑皇帝(道宗)率土之內流通二敎」云云,是則此三十帙之新書必已於道宗時入藏流行,乃易得資取以為參證也。契丹大藏於開貞兩錄諸經以外兼收宋譯,所餘卷帙為數無幾,當卽純為拾遺新編之籍,(註一四)由此想像大藏內容,亦易得其全貌矣。
  其三,契丹大藏卷帙品次乃至文字校訂大體遵依宋藏之天禧時印本。 契丹因宋刻大藏天禧本之輸入而後開雕藏經,其校訂以天禧本為主要資料可不俟言。此宋藏天禧本乃曾經再校者,改刻之處極多,大非宋藏初印本可比。舉其一例,如宋藏初印本放光般若經原為二十卷兩帙,而天禧本改刻成三十卷三帙,以致全藏編號自「芥」字以次全體差違。華嚴寺碑謂薄伽敎藏經本散佚,必蒐求舊物補之,而後字號詮題始終如一。蓋當時已有崔氏募刻之新版藏經,係覆宋藏初印之本,帙號參差,不能彌補,故云爾也。(註一五)其次,據高麗大藏校註所出各本之異點觀之,契丹藏經改正卷帙品次之處猶有勝於宋藏天禧本者。例如月燈三昧經之分品,賢愚經之改正品次,五佛頂三昧陀羅尼經四卷之改為五卷,修行道地經七卷之改為六卷等,皆契丹大藏所獨異,或者其據乃在「經源錄」耶?審若是,今存「至元法寶勘同錄」中猶多依據「經源錄」之處,殆亦由當時所見契丹大藏展轉得之也。至於契丹大藏文字校訂,甚為精當。蓋燕晉間舊有一切經寫本,契丹僧人希麟,行均,可洪等,先後為之音釋。行均之作名「龍龕手鑑」,於寫本俗訛之字改正尤多。(註十六)後來開雕全藏取材諸籍,宜其校訂易於為力矣。華嚴寺碑謂補以新經慮字訛錯,金大定初,崔氏刻藏一以覆版出之,亥豕魯魚,觸目皆是,相形見絀,亦當然之事也。
  趙宋一代大藏經之刻本,遍海內外計之,不下十餘種,近二十年來發見殆盡。其無殘篇可得,以致內容難詳者,僅一契丹大藏而已。今因華嚴寺碑文所記,略加考定,見其一斑。若求詳備,固有俟於異日新資料之出現也。

  (註一)此碑現存,題「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經記」。段子卿撰記,張公徽篆額,沙門法慧書。見大同府志卷六,山西通志卷九十五。
  (註二)遼文存卷四,契丹太平二年蔡忠順撰「大慈恩玄化寺碑陰記」云,「兼以昨令差使將紙墨價資去入中華,奏其事由,欲求大藏經,特蒙許送金文一藏,卻不收納將去價資物色。……聖上特命工人雕造大般若經六百卷,並大華嚴經,金光明經,妙法蓮華經等印版,著於此寺仍別立為般若經寶,令永施印十方。」據是,宋藏之贈契丹應在太平元年。佛祖統記卷四十四謂宋天禧三年(即契丹開泰八 年)賜大藏於契丹者,疑誤。
  (註三)大同府志卷十五原有薄伽敎藏建於重熙七年之記載,今人發現樑銘,益證其不誣。參照關野貞「大同大華嚴寺」,文載「常盤還曆紀念佛敎論叢」一五一頁至一六六頁。
  (註四)見覺苑「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一。
  (註五)見法悟「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一。
  (註六)見「遼文存」卷四,真延撰「非濁禪師實行記」。
  (註七)見守其「高麗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五、卷三十,皆契丹大藏所有之籍。
  (註八)見慶吉祥等「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弘法入藏著述內,皆出於契丹大藏。
  (註九)見「遼文存」卷四,志延撰「淸水院創造藏經記」。記云,「創內外藏而龕措之」,或卽以本藏與補刻之籍分別安置也。
  (註一○)南唐昇元年同,釋恒安從五臺關右始寫得貞元錄經;宋咸平初,釋雲勝又雲遊五台始訪得貞元錄經,表請刊板。可見五代以來貞元錄經祇流行於北地也。參照恒安「保大續貞元釋敎錄」,又智炬「寶林傳」卷二金刻本尾跋。
  (註一一)覺苑撰「演密鈔」,題稱燕京圓福寺崇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崇祿卿總祕大師賜紫沙門。又金石萃編巷一百五十三載淸水院藏經記末題,右街檢校太保大卿沙門覺苑。
  (註一二)高麗大藏經舊版於文宗時補刻策字至密字四十三帙,屬於「校正別錄」所謂「國後本」,皆有契丹經本可以對勘。據禿氏祐祥研究,是等補刻之籍蓋即以契丹大藏為底本也。見「佛敎學之諸問題」二四九至二五O頁。
  (註一三)見圖書月刊二卷八期所載拙著「宋藏蜀版異本考」。又參照惟白「大藏綱目指要錄」第十三卷。
  (註一四)守其「高麗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五謂契丹大藏感字帙有補遺本「蘇悉地羯羅供養法」。感字編號當於第五百五十八帙,可證丹藏末尾二十余帙皆續增之籍也。
  (註一五)金代刻藏卷帙編次見蔣唯心「金藏雕印始末考」附綠。又金藏覆宋蜀板每行十四字,丹藏依守其「校正別錄」卷四卷二十七所記,則已改為每行十七字,兩藏行格全殊,亦不能互補也。
  (註一六)龍龕手鑑于宋熙寧中流入內地,據夢溪筆談應有重熙二年序文,南宋覆版之序乃為統和十五年,故其撰述時期頗難確考。但所據新舊藏經皆屬契丹大藏刊版以前之寫本,則無可疑耳。
  (現代佛學一卷五期1951.1)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