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內院佛學五科講習綱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科講習乃依先師釋教之說而立,意在直指精微,以階深造,故編次群書,三周區別。周各以一要義貫通,反復研尋,歴三五載,亦可與入道矣。初周,主於心性本寂,自覺有此心,而後有此學,故心存則學存,異於外鑠,此之謂知本。次周,盡心之用,寂相著明,則眞智沛發,捨染趨淨必循軌轉依而不可遏。三周,充用之量,佛與衆生遍具此心,交感緣起,依等而相同,謂之一法界,弘願行於無極,期全界之圓淨,斯乃此學之終鵠也。講習所資,凡五十書,初周先取根本要文,五經七論而已。
  《法句經》二卷 吳譯,《藏要》本。佛說以《法句》始,原構不可得而見矣。此從《阿含》輯之,品類次第,略具舊觀,由此知佛教之本也。南傳《法句》,始於雙品,心性本淨,宗義最明。《瑜伽?思所成地》節引《法句》古注,可先參研。再及《出曜》、《譬喻》諸譯。
  《阿毘曇心論頌》一卷 晉譯,院刻稿本。毘曇,所以解佛說也。迦延九分結集,佛語自詮,是為《毘曇本經》。《心論》抉擇舊文,上座正傳,則又為晚出諸論所據。九分始於界品,意在明因。有部毘曇改其次第,未可從也。今取法勝自釋,並參考《論經》、《雜心》、《甘露味》等繹其文義。
  右毘曇科兩種
  《能斷金剛般若經》一卷 淨譯,院刻本。《金剛經》結九部般若之終,所以明般若歸趣於一心也。發無上心,乃有何住何行云何調伏之問,所以住行調伏者,乃在般若。羅什譯傳《大品》,於摩訶薩大心一章別開為《金剛品》,經要於此見矣。宜用隋譯《無著論》對讀。
  《菩提資糧論頌》一卷 隋譯,《藏要》本。般若必取資於方便,菩提莊嚴,燦然始末,龍樹所以建菩薩正行之典範也,今存自在比丘釋文,可參讀。又可取《十住婆沙》參考。
  右般若科兩種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 失譯,院刻會《瑜伽釋》本。瑜伽三乘階梯終歸於菩薩藏,《寶積經?迦葉品》舉十六相以攝藏中教授,今經其異譯也。經談中道,以離言心性實之,瑜伽本此開宗,抉擇分中,解經全文,豈無故歟。今卽用《瑜伽釋》合讀。
  《辨中邊論頌》一卷 唐譯,《藏要》本。論據《般若》《寶積》以建立者三,心性勝義,以空性為心性也。平等方便,唯識待於無境,有無義相等也。漸次觀門,能所因果,由境而後及識也。此瑜伽究竟義,亦卽大乘究竟義。後世中觀學徒,雖力破之,安能動其毫末哉。唐譯論釋,改易文次,應取陳譯合讀。
  右瑜伽科兩種
  《勝鬘師子吼經》一卷 宋譯,《藏要》本。涅槃明法身不壞,因於攝持正法。勝鬘十四義,由此輾轉而生。至說如來藏心感受生死,故為出世正因,則尤屬內學大本之談矣。可用唐譯本參讀。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 唐譯,院刻稿本。必於菩提存心,乃涉涅槃之樊,論稱菩提心者,此也。十二門義,曲暢其宗,可作《如來藏章》異門而讀。
  右涅槃科兩種
  《淸淨毘尼方廣經》一卷 秦譯,院刻稿本。經說一切衆生界卽法界,探此心源,以得戒體。又詳大戒殊勝因緣,亦本於心勝也。《攝論》所謂《毘奈耶瞿沙方廣契經》,卽是此書。可與晉宋異譯及《攝論釋》文參讀。
  《菩薩戒本羯磨》二卷 唐譯,《藏要》本。攝六度為學處,菩薩心戒增上之義著矣。備列科條,此為通軌。唐譯文義最勝。可取慧沼《勸發心集》參讀。
  右戒律科兩種
  上舉五經五論悉歸於性寂自心一義,故成一周。如何保任此心,固有待於嫻習止觀,從容踐履。次下兩籍,堪作凖繩,可熟習之。
  《解脫道論》十二卷 粱譯《藏要》本。此集上座學說精英,舊師軌範,所存僅此。唐宋習止觀者,皆未及知。由有相而無相,則在運用之妙,又未可拘拘論說也。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唐譯《藏要》本。此依《瑜伽?修所成地》而嚴密組織之。寂因作意一義,創見於此譯文,蓋所謂不離一切智相應心也。據以通習般若、瑜伽、涅槃三科,觀行皆無疑矣。
  次周所習,皆各科正宗,故卷帙稍繁,凡十九種。
  《四阿含經毘曇讀》十六卷 晉宋等譯,院刻稿本。佛說歸於分別,毘曇家言從此而出。今用毘曇九分之意,選錄經文,畧見後先學說相承之跡而已。以四諦義通經,歸極於無餘涅槃,經亦謂之盡有漏成無漏,可知原有轉依之義。惜乎小乘毘曇,終不得其解也。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一卷 唐譯,院刻會譯本。世親依分別說之方法料簡有宗,撰茲頌本。兼取有、經兩部之長,故盡一書而諸義備,印土傳習謂之聰明論也。分別三科,謂蘊假而界處實者,蓋欲由種子依創明大本。迨後一聞《攝論》,卽盡棄所學而學焉,非無故矣。頌義應用世親自釋與《顯宗》對讀。
  《大乘阿毘達磨經頌》一卷 唐譯,院編稿本。此經久已失傳,今從《攝論》《莊嚴》等書對勘輯之。經說十類佛語,首以無始時界為依。又謂一依具染淨二分,由是釋成「轉依」新義,以易「解脫」舊言,故結之曰,轉依卽解脫也。通般若之微言,闢瑜伽之廣軌,樞機在此,顧可忽諸。應取《攝論》《莊嚴》釋文合讀。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 唐譯《藏要》本。此集《大乘論經》諸思擇處,蓋由所見之眞,所涉之廣,所用之切而集之也。故本事分諸門分別,法執不存,抉擇諦得條疏,終歸無住,此其為大乘毘曇不共義歟。可與《雜集論》合讀。
  右毘曇科四種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 秦譯,《藏要》本。經以菩薩解脫法門為宗,不盡有為而不住無為一語盡之,可謂能得方便般若之神髓者矣。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惟聲聞學人,不知衆生性,故不知心性,不知佛性,無上菩提,望而却步,是誠愚不可及。維摩提嘶警策,用全力以周旋,又何其眞切也。經文可與唐譯對讀。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廿七卷 秦譯,院刻稿本。
  《大智度論》節本二十卷 秦譯,院刻稿本。龍樹創宏般若,羅什得其眞傳,故所譯經論,篇章開合,具見匠心。經以法名受三假開宗,以涅槃如幻結論,遮小宗之拘執,示佛語之眞詮,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是般若之正義也。論判般若、方便兩道,貫攝全經,運空自在,後得智無住行,方以建立,與瑜伽說何殊。乃其義不傳印度,遂有中觀紛執,以迄於今,亦憾事矣。論文繁重,今節錄解經文句成二十卷,以便研學。
  《中論頌》一卷 秦譯,院刻本。般若歴百八法而觀空,《中論》示其方隅之作也。緣起法如幻化而有自性執者,蓋由取因假設為之。論以假名成空,滅除戲論,要旨在此。惟青目釋能得其意。據《無畏論》銷文,不逾規矩。今應以唐譯《般若燈》刊定文義,更於青目釋求其正解。又可參考《順中論》。
  右般若科四種
  《解深密經》五卷 唐譯《藏要》本。經解不了義佛語,於空性義,尤三致意焉。三相以成無性,七如以判勝義,皆分別說空而示異於一切說也。依他無執而知圓成,唯識眞如,唯識所現,此悉繫於瑜伽,故《分別瑜伽》一品,至詳且盡,論之宗經中可見也。經分染淨法為依圓,而發起觀行必從依他著力,此又旁通於《大乘毘曇經》矣。可取宋陳異譯對讀。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十六卷 唐譯,《藏要》本。《瑜伽》繫重心於《菩薩地》,亦猶《華嚴》之有《十地品》也。十法四周,敷陳道果,而獨詳明持法。自種姓發心,以至一切菩提分,無不攝焉。蓋三祇難行,精勤不息,必任持此心不失,乃有堪能。則捨六度萬行,觸處憑依,又何以致其操存之功歟。此論可取涼宋異譯及《大乘莊嚴經論》對讀。又宜參考《瑜伽抉擇分?眞實品》一段。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唐譯,院刻本。
  《攝大乘論本》一卷 唐譯,《藏要》本。《顯揚》宗《深密經》,《攝論》宗《毘曇經》,俱說依他為雜染。而一則別淨法為圓成,一則通依他有淨分,立意不無微異矣。《顯揚》以二諦立綱,視慧度、瑜伽為一,此承前般若之說。《攝論》由名言種而說自性緣起,藉意言而入所知相,此啟後唯識之宗。學說潛移,亦不可不知也。《顯揚》釋《思所成》,謂離九事,《攝論》解無分別智,謂離五相,無思其所不思,無分別其所不分別,如此而已矣。《顯揚頌》可取《釋論》尋繹文義,《攝論》可取陳魏隋異譯及《世親釋論》合讀。
  右瑜伽科四種
  《玅法蓮華經》七卷 秦譯,《藏要》本。
  《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八卷 涼譯,院刻本。三乘方便之義不著,聲聞回大之事無徵,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亦未易言也。《法華》於此,著語無多,曲譬而喻,堪云《涅槃》之先河矣。佛出世間,唯一因緣,開示佛智。說法意無不慈,而聞者或未能信,以是究竟勝義,垂滅乃宣。涅槃卅二問,最初長壽因緣,卽在慈護衆生。又說一闡提於佛語無絲毫信受,此與《法華》之義可謂後先相貫也。惟一闡提,窮極世欲,故於佛語漠然。衆生有佛性云者,直下承當,由己所欲,而由人乎哉。《法華》可以魏譯《優婆提舍》參讀。梵藏僅傳畧本,今判為《正法分》先讀,并以《大法鼓經》及《本有今無偈論》參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宋譯,《藏要》本。經依毘曇百八句推闡諸佛內證聖智第一義心,原始要終,為涅槃學之正軌。唯佛與佛乃盡實際,故經說自共法相,一出於法佛等流,誠所謂佛境也。至以阿賴耶識解如來藏,謂為善不善因,及其致也,心轉依而卽眞如,亦卽解脫。三法會歸,則又益窮《勝鬘》之奧蘊矣。可用唐譯本合讀。
  《究竟一乘寶性論偈》一卷 魏譯,《藏要》本。涅槃宣說三寶同一性相,常住不變,論初三句,抉擇此宗。餘四句說性、菩提、功德、業,蓋又今本《涅槃》未傳之義也。空寂與佛性,一法而異詮,斯乃說意之殊,豈空性而外別有佛性也哉!拘拘空有之見,難以得其眞矣。頌本取釋繹文,又可用《佛性論》參攷。
  右涅槃科四種
  《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 曹魏譯,院刻稿本。經說菩薩二衆居家出家戒德行處,各盡其極,入道之實,未容稍忽也。出家功德殊勝,而在家地亦可以方便度行學出家戒,是乃不共之談,堪以建立居士道場者也。可用《優婆塞戒經》參讀。
  右戒律科一種
  此周要旨在於轉依,道遠時長,困行艱慮,果何以增上相資。習次兩書,當有所得。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唐譯,《藏要》本。思惟論議,有軌可循,則致用宏而事功倍,因明其必學也。方式運用,或逐時推移,而眞實簡持,酌中立說,無逾於《入論》矣。可用《理門論》參讀,以盡其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 唐譯,院刻稿本。《涅槃經》謂慈為善本,慈卽佛性,誠哉有得於道心實德之言也!唯心有慈,乃不忍於己,而難已於圓滿佛智之求。不忍於人,而弗捨於成熟有情之願,菩提根本,豈不在是歟!《修慈分》說三劫廣行,應修慈心以自調伏,庶幾於菩提分安樂不疲,處流轉中,無感苦逼。學者欲習增上止觀,應知所務矣。
  三周窮各科之究竟,所習之書,亦十九種。
  《諸法集要經》十卷 宋譯,院刻本。《阿含》別裁有《正法念處經》,晚世一分小乘之所宗也。今准《法句》集其伽陀,義本唯心,說詳業感,而以慈忍教授,不捨有情,推論至於六度,亦幾與大乘相通矣。可用《念處經》對讀。
  《入阿毘達磨論》二卷 唐譯,院刻稿本。
  《四諦論》四卷 陳譯,院刻本。《俱舍論》出,而有部、經部學說變通,各極其致,二論略表見之。《入論》視佛說為法句,乃謂名、句、文身依語而生,如智帶義影像而現,儼然外宗,是執自性實有之極也。《四諦論》力反一切有說,矯枉過正,至不惜與分別論者合流,而謂涅槃因滅為有餘,果滅為無餘,則又沈空之至也。各趨一端,迷途不反,其難語於法界之眞,為失均矣。
  《論事標目》一卷 院編稿本。《論事》為錫蘭(今斯裏蘭卡)所傳小乘部執異論,標目二百有餘,一一據上座本宗破之。今條列所破,而諸家異義燦然畢見矣。其中時出新說,如案達派謂有生法二空,中觀家嘗據以自餙其宗,亦可見小乘之善變也。宜與《異部宗輪論》對讀。
  右毘曇科四種
  《大般若經?曼殊室利分》二卷 唐譯,院刻稿本。法界以平等相建立,惟甚深般若得之,無住縱橫,莊嚴一相,此文殊學與龍樹無著鼎峙者也。經謂法界卽是如來,更無所證,我來親近,專為利樂一切有情。蓋由無得研窮,乃能利生純摯,言外之意,可不深長思歟!宜用梁譯本參讀。
  《佛母般若圓集要義論》一卷 宋譯,院刻合釋論本。論有二殊勝義,文字般若之為法界等流也,實相般若之為自性淨識也。淨識其境,法界其依,而般若緣起源泉混混矣。三十二門,總攝經要,差別十六空,對治十散動,瑜伽正軌,不紊絲毫,是尤難能可貴也。今存《三寶尊釋論》,可以參讀。
  《廣百論釋》十卷 唐譯,院刻稿本。《百論》廣破法自性執,護法以眞無俗有釋之最精。蓋謂俗諦親證為先,方乃起說,意兼後得依他而有之也。又謂俗有,託佛悲願,信順修行,意不失於世出世間勝道也。眞無以端其趣,俗有以得其通,遂能生死蕭然,利樂無盡,此證性空最極善巧者,又豈徒託空言一法不立已哉!晚世中觀亦以二諦為說,紫朱鄭雅,應知有辨矣。可以《百字論》參讀。
  《大乘掌珍論》二卷 唐譯,《藏要》本。般若而瑜伽,一相而三相,說固一貫也。空性實然而於有情未能恝置,其立說之大本一也。空不異色,妄法是常,依他後得之必為利生,所據又一也。淸辨獨以中觀標異,緣無所緣,行無所行,蕩然無寄,一往趨空,是齊末之玄談,曾何與於實際。正學銷沉,竟與噲伍,馴至分河空有,視若固然,亦迷倒之甚矣。今附其書《掌珍》於末,以見異萌之田,應加料簡而已。
  右般若科四種
  《華嚴七品頌本》三卷 唐譯,院編稿本。展轉一心,深入法界,此菩薩瑜伽之極致,而《華嚴》所備詳者也。今以《十地品》為總樞,取三處讚及十回向翼其前,如來出現及普賢行願從其後,各集頌文,以便研誦。蓋倣龍樹《婆沙》但釋本偈之意也。回向所以連一心於法界。出現又舉法界以感赴有情,法界緣起之義,由此見之矣。頌文仍用長行繹文而讀。
  《觀所緣論釋》一卷 唐譯,《藏要》本。唯識觀行之所據,萬法備於一心而已。法有待於心緣,緣有待於心現,故內境建立又最為根本之義也。意識繼前五識而起,不能逕緣外色,護法釋特簡別之,根境互因,而本識功能渾然無跡,又別具深意焉。孰謂此師立說遂支離滅裂歟。今傳譯本不全,應取陳、唐兩譯論文合讀,得其全蘊。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 唐譯,《藏要》本。能所唯心現,此無境唯識也。貪信亦唯心現,此染淨唯識也。徒解無境不謂之善住大乘,深識愛源唯自心,而後謂之善住也。此護法之所以釋成《二十唯識》者也。省識心源,兩離欣戚,殷勤意樂,度極無邊,此淸淨方便而為善住也。由是而友教有功,身語成業,以至他心得實,佛境是歸,唯識之要,均確然可指,斯之謂成唯識也。未有至誠而不動者,求其在我而已矣。論文殘缺,應以奘譯《二十唯識》補之。
  《成唯識論》節本四卷 唐譯,院編稿本。有成唯識而不足以見護法之眞,此旁論深蕪,師說雜錯為之障也。今凖頌本,略刪節之,則可觀矣。唯識以染淨立極,染淨唯意識憑依,故由習氣濁心,能所自轉,而說二取有異於二分,由內外取纏而說自證是而證境非。由所緣非離自性,而說境不離心,心亦不離心。由見眞而了幻,遣實而假詮,而說識現非眞亦可安立致用。是皆護法創義,一一取證於《密嚴》以成之者。《密嚴》善淨賴耶等同法界之極唱者也,護法所宗,豈不在斯歟。唐譯頌文,多所改削,可取《轉識論》刊之。
  右瑜伽科四種
  《大方等大雲經?大衆犍度》一卷 涼譯,院刻稿本。此為《涅槃經》之別裁,以百千不共法門宣說衆生實性,佛性常住。傳譯未全,今取初品存其綱要。經說佛以法界為身,法界等而慧等,而後悉施衆生服甘露味,是則涅槃之有緣起固不外乎法界緣起也。
  《大乘密嚴經》三卷 唐譯,《藏要》本。
  《佛地經論》七卷 唐譯,《藏要》本。二經均說佛之所以為佛者,又均以覺與所覺說之。《密嚴》窮其源,故曰善淨賴耶;《佛地》極其致,故曰淸淨法界,其實一也。賴耶為瑜伽行境,以無相為指歸,衆生之所以合於佛也。法界為聖智所緣,由平等而顯實,佛之所以契乎衆生也。此生佛交感為一法界者也。無相平等云者,徧如虛空,法乃成用,繪事後素,必有以為之質也。識淨而知心同,界淨而知理同,入道之要,亦以賢聖之心為心而已矣。《密嚴》見護法所宗,《佛地》存戒賢緒論,那爛陀學之重涅槃也,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右涅槃科三種
  《六度集經》八卷 吳譯,院刻稿本。菩薩戒學之難,以其精神貫徹行事之難也。長劫三祇,受生千萬,學處不廢六度,卽六度皆有難行,此釋尊往事之足徵,非徒載之空言也。今習《集經》以知其概。本事本生繫之律藏,從毘曇家之所判也。可以《菩薩本生鬘論》參讀。
  《佛所行贊》五卷 涼譯,院刻稿本。釋尊行事,五部有共同之說。馬鳴能文,略藻飾之,遂以傳千古矣。隨緣起化,事本不常,而一期行跡,眞誠流露。小宗所見雖淺,亦多所啟發也。援本事例,附戒律科末習之,可與宋譯本對讀。
  右戒律科二種
  是周義理以一法界為主,學不能已於利他也,長養菩提,資糧善集,亦有方便之書,應知研習。
  《集量論釋節本》六卷 院編稿本。陳那自輯《量論》,所以為深入佛說之門也。佛語所詮,無非遮說,《集量》發明比量因喻,用在簡餘,遮詮顯義。故以意逆志,而般若非執,瑜伽離言,涅槃無倒,一以貫之矣。可用《理門論》對讀。
  《大集虛空藏所問經?抉擇分》三卷 唐譯,《藏要》稿本。大經之有《大集》,亦猶阿含之誦八衆。問非一義,法非一途。所以結衆會之終也。虛空藏問以三十五義抉擇,概括正宗,罄無遺蘊,而入般若理趣平等甚深,入瑜伽理趣亦平等甚深,菩薩所行同於涅槃,入法界理趣又無不平等甚深。通習各科,善知抉擇,捨此無由矣。
  五科佛學。各以義理推闡,逐時開展,故必歴三周而盡其學,合五科而識其全,經之緯之,成章以達,此純異乎判教之陋說也。所習五十書,時有一二精義,足以省發,華鬘莊嚴,此學乃益深切著明。融洽身心,不離塵濁,以曲致其運用。由是學者,道為己任而自成剛健篤實之風。則千百年來,此學交困於神秘虛浮偏枯滯寂者,必可一旦昭蘇,復以眞精神著見於世。今茲講習,所以植院學之基,卽所以立此學之本,關係至重,願共學者知所勉焉。
  一九四三年九月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