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圣开法师:四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四谛
  圣开法师
  谛者,含有至理的意思,就是真实的谛理。四谛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此四种义理,凡愚不知,唯圣者所见,故名为“四圣谛”。
  (一)苦谛—痛苦是快乐的相反,身心遭受逼恼名为苦,苦有苦因、苦缘与苦集,凡因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染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起分别的六识,内外交会,生诸恶法,因缘相聚为苦缘,产生烦恼为苦果。如不知修行的人,深著苦因,不能暂舍,三界之内,六道轮回,无有出期,终不能离苦。“苦、空、无常、无我”是苦谛的四种行相,大乘义章日:“苦海迁流,说为无常;苦非我所,故名为空;苦非我体,名为无我。”苦有内苦与外苦:身内身外一切伤害、疾病、饥渴、毒菌,为身苦;凡因内心所感受的不善之法及忧愁、嫉妒等为心苦,均为内苦。因风、雨、寒、热等一切灾害为外苦。依身心所感之内苦、依人祸及物所伤害之外苦、依风云雷雨及不可抗力的天灾之苦,合称为三苦。人之生、老、病、死为四苦。又加上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谓之八苦,由此苦因苦缘辗转增加,从苦生苦,谓之苦苦,以及坏苦、行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这些苦,皆三界生死大患,何止八万四千苦,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为苦谛。
  (二)集谛—集是招聚集起的意思,此乃我们人生多生累劫以来,所作所行,一切善恶业的行为,都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种子,一齐聚集在八识心田里,假若某一个时候的心,与八识中的某一种烦恼的结业种于相应时,又会产生新的业行,而再薰习种子,这些业行种子又牢固不破的系缚在八识心中,不肯舍离,形成了一切烦恼苦痛的根源,这就是众生生死的根本,这种业力就是宿命,能支配著未来新的生命,使人的生命,在这三界火宅之中,六道轮回,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有了期,不能出离,能审察这种未来烦恼惑业的道理,名为集谛。
  (三)灭谛—又名“尽谛”。灭是寂灭、度灭的意思。知苦是因为集,要离苦必须把已薰习在八识心中的一切善恶烦恼习气种子,通通都能消灭,结业灭尽时,自性众生度尽,即证菩提,证了菩提,即无生死苦恼之患,无生死,即离三界火宅,六道轮回之因,在生即入“有余涅槃”;因灭,故将来的果亦灭,到临命终分段生死舍此色躯报身之时,后世苦果:水不相续,即入“无余涅槃”,如此即证得小乘罗汉之果。如修大乘菩萨则不然,就大乘来说,“变易生死”之因尽,谓之“有余涅槃一:“变易生死”之果尽,而得佛之常身,谓之“无余涅槃” (凡夫的生死,谓之分段生死,菩萨的生死,谓之变易生死)。就大小乘相对说,小乘之无余涅槃,街有“惑业苦”三者之残余习气,故云“有余”,唯大乘之无余涅槃,究竟而无残余的习气,故云“无余”,能证入涅槃,谓之寂灭,所以叫灭谛。
  (四)道谛—道者路也。道乃能通达的意思,可由生死苦恼的众生境界,到达无忧无患,不生不灭,光寿无量的涅槃微妙圣境之途径,故名为道。在此之道,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如上所举之道,是悟的因,能体解如是之道,谓之道谛。
  在此四种圣谛之前二者,苦谛与集谛,是流转之因果,乃世间之有漏因果;后二者为还灭因果,故为出世间因果,四者都是真实的道理。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使众生生起厌离之心,然后示众生,要没有苦的果,就当先断苦的因。又示灭谛,说出涅槃的妙境,而使众生生起欣然向往之心,欲达到涅槃,就当行其道,这是佛陀的悲心,要接引行道者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法要。
  这四种圣谛,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初转法轮时,第一次说法。由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所说,彼等闻之,即证道果。希望世间立志修行的人,亦能深切体解这四圣谛的道理,依法修持,皆可入道,而达到涅槃之乐也。
  世五欲
  “世”是指我们这个地球世界,也就是忍苦世间。一切人们都有“色、声、香、味、触”,这五种贪欲,都会启发世人生一切烦恼,故叫世五欲。
  这五种欲能污染真理,故又名之为五尘。
  在华严大疏钞上说:“五欲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利欲、睡眠欲。”虽然是欲,但乃人类生活生存之所必须者:可是,若有限度、分量、适可而止,即不谓之欲,若有过份、过量、过度的贪求,就有害身心,也就谓之为“欲”。
  比如说:形容情欲炽然,像火一般,叫“欲火”;贪得无厌叫“欲念”。欲之障害人类身心,就谓之为“欲障”:人心有无限量、无止境的贪欲,难有满足之日,故曰“欲壑难填”,此乃障道之因缘也。
  摘自《十方》19卷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