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四大名山与四大菩萨(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石 柱 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四大名山与四大菩萨(下)
  石 柱 园
  峨嵋山与普贤菩萨
  峨嵋山位于四川省峨嵋县的西南部。方圆二百平方公里,主峰万佛顶高达三O九九米。在中国名山之中,论高大巍峨,就算以峨嵋为首了。然而它的山形绮丽,却以秀著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引用《盖州记》的话语;“去成都南约百里处,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娥眉焉”,形容峨眉山形彷佛美女两道秀眉。故名峨嵋山。因其山峰巍峨秀丽,山中绿树参天,素有“峨嵋天下秀”之美誉。李白曾作诗赞道:“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
  峨嵋山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和四峨四座大山,主要游览区为大峨山。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画师给西坡寺和尚画了一幅四美女图,但要和尚放在箱于里四十九天后才能挂出。和尚不听此言,擅自将画挂在墙上。一天和尚回寺,匆见四个美丽姑娘在堂内说笑,而墙上的画已成白纸。姑娘们一见和尚来到,就惊慌奔跑·和尚紧追不舍,只拦住了四姑娘,她一著急便变成了一座山。三个姐姐在前见妹妹变成山也都立地成为三座大山。这四座山就是峨嵋山的大峨、二峨、三峨和四峨。
  峨嵋山是佛教普贤菩萨的道场。传说普贤骑著白象普济众生、功德圆满。在万年寺砖殿有铜铸的普贤骑象像一尊,象有六牙、四足分踏三尺莲座,普贤坐在象背,手持如意,整个铜像通高七,三五米,其中白象高三·三米,象背上莲台加普贤四·O五米,总重六二吨。据说这铜像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九八O年)宋太宗派张仁赞在成都分部铸造,然后运到峨嵋山焊接而成的。这尊像是有代表性的普贤法像。如今在海拔二干余米处还有一座普贤洗象池。
  洗象池座落在这一片冷杉林之中,前有二八角形小池,旁有一石象,相传是普贤菩萨的座骑白象归来吸水之处。每逢晴夜,皓月清辉,山峦树影蒙胧,构成了一个静谧而神奇的“象池夜月”的境界。
  隋唐时,佛教在峨嵋山上日益兴盛,原有的道观纷纷改成寺院。历代高僧先后在山上建筑了不少佛殿。据史料载称,从汉代至清末,共建有寺庵堂殿、楼阁院亭一七O座,僧侣最多时达三千之多。至今仍有不少佛徒香客,三步一跪、五步一叩前来进香朝拜,佛寺内终日香火缭绕,真不愧是佛国仙山。
  峨嵋金顶有云海、日出、神灯、佛光四大奇观。在金顶可看到云雾变幻在眼底之下,瞬间成为无边无际的白色大海,时而如波澜翻滚,时而如轻沙弥漫·晴朗天气的凌晨,在金顶上观赏日出,使人激动万分。入夜、万山静寂,又可俯见山谷中点点亮光,如灯火万盏,匆明匆暗,此即被称为“神灯”。
  在四大奇观中最令人兴奋的是“佛光”。它一般出现在晴朗无风、太阳斜射的午后,当山腰布满云海的时候,人们站在曙光台上,可以看到云海之上出现一个彩色光环,人影正好投在光环之中,人静影亦静,人动影亦动,这就是著名的“金顶佛光”。干百年来,令人如醉如痴,为峨嵋佛山增添神奇的色彩。
  洗象池一带常有猴群出没。山猴发现游客路过,就会从树上下地拦道素食,与游人拉拉扯扯,只要游客友好地拿出食物,猴子便会让道。倘若游人躲躲闪闪,胆大的野猴反而会抢夺背包,寻找食物。实在没有食品时,游人只要打开背包让猴子看过,并且双手一拍,然后手掌向上,猴子也会让道。这些山猴颇通“人性”,每当和尚和山民到来,则不敢轻举妄动。胆大的游客在此与猴子嬉戏逗乐,甚至与猴子勾肩搭背、合影留念,也是峨嵋山的一大特色。
  峨嵋山门牌楼上有郭沬若手书“天上名山”四个大字,当游人走出山门,不禁一再回首仰望高尊入云的峨嵋,企望再看一眼云雾之中的金顶,无不激起对峨嵋山的无限恋情。
  九华山与地藏菩萨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部,周围二百余里,原名九子山。有九十九座山峰,其中犹以天台峰、莲华峰、天柱峰、天王峰等九峰最为雄峻秀美,形似九朵莲花。山上群峰竞秀、怪石嵯峨、谷幽潭深、银瀑飞泉,景色绚丽,引人人胜,古今中外不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览九华山,赞叹不已,作一诗云: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
  因“花”与“华”同音,所以“九华”之名,更含溢美之意。自此,九子山便改称为九华山。
  九华山北距长江不远,与著名的黄山同出一脉。寺庙众多,晨钟暮鼓,自古以来即以佛教圣地名扬海内外。历代慕名前来的文人名士、达官显贵不计其数,有唐代李白、刘禹锡、杜牧、末代苏轼、苏辙、王安石、文天祥、明代王阳明、汤显祖,清代袁牧等三百多人,共留下赞美九华胜景的诗篇不下五佰余首。
  九华山峰顶上有一天台山,海拔二三一八米,为九华主峰,此峰高尊人云,与黄山隔青弋江相望。山上松竹葱郁,怪石嶙峋,瀑布齐天,溪水潺潺。山峰尊峙纤细,山顶如同朵朵莲花盛开。著名的莲花峰置于云海之中,真有亭亭出水之态,所以,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中,九华山又以莲花佛国著称于世。
  九华山曾为道教所据。自唐代以后,由于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唐开元年间,新罗国(即今朝鲜)王子金乔觉来到九华山隐居修身,苦行七十五年,至九十九岁坐化。金氏高僧曾为九华山古刹化城寺的祖师,他学识渊博,擅写汉诗,曾与李白携手共游九华,以诗唱答。他去世后,葬身于月身宝殿,俗称月身塔。因为他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他的容貌也酷似地藏瑞相,于足九华佛徒都认为他是地藏王菩萨转世,遂称他为金地藏,九华山由此成为四大佛山中专门供奉地藏菩萨的道场。金氏高僧品行高洁,修身成佛,从此九华山名声大振,一时僧尼云集,寺庙林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王纷纷谕赐,拨款修寺。到清代时,全山僧尼达五千余人,寺庙有三百多座,“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成为“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的佛教圣地。
  九华山地处我国江南,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山问涧溪众多,成为装点山色的幽美清秀的水景。从九华山北麓登山,先抵五溪桥,桥下是从九华山诸峰中流淌下五条清澈溪水汇合成的龙溪。伫立桥上,近可听溪水哗哗有声,远可见五华诸峰均在云雾之中。“五溪山色”为九华十景之一。沿龙溪河谷的山间小道上山,沿途有著名的碧桃瀑布倾泻而下,溅玉喷珠,十分壮观。一路上深潭清泉点缀在苍崖翠岩之间,景色深幽迷人。登山道上,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三座过街亭,其间还有甘露寺、定心石、通天桥、望江亭和大,小仙桥等景点。甘露寺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与只园寺、百岁宫、东崖寺齐名,依山而等,寺高五层,深藏在幽谷之中,恰似人间仙境。
  过了三天门,只见地势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山问盆地,建筑密集,一条热闹的九华街贯穿其问,商店、旅馆、民舍,寺庙交错为邻。沿途一排小摊,出售各式佛珠、佛像、香烛和当地土特产等,上山进香的信徒和前来观光的游客均云集于此,充满了极其浓厚的佛教气氛。
  只园寺红墙金瓦,与其他寺庙均为民房式朴素的式样截然不同,规模为众寺之冠。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寺前铺有石雕莲花和金钱图案的走道,门楣上“只园禅寺”四个大字,是用特制的白瓷片拼成。寺内有八口大锅,称为干僧灶,最大一口直径约有一丈左右,可煮二佰九十多斤大米,由此可见九华山当时僧侣之多。
  百岁宫又称万年寺,依摩空岭的悬崖峭壁所筑,大有非凡的气势。明代万历年间,僧人无暇曾在摩空岭上结茅而居,以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抄写“血经”八十一卷,花去整整二十八年时问,逝世时寿已一百二十六岁,人们尊称他为“百岁公”,并建寺纪念。明代崇祯皇帝封他为“应身菩萨”。至今,无暇真身和“血经”仍保存完好,成为九华山上的重要佛教文物。在百岁宫内的肉身殿内,可以看到保存了三百五十多年的肉身菩萨——无暇和尚的金身,头戴僧帽、身披袈裟、端坐在莲花台上,这是九华山保存的第一座肉身菩萨。
  月身宝殿建于神光岭之顶,专供地藏王菩萨,有八十余级台阶,旁有铁索栏杆,供游人攀扶。在阶下仰观殿宇,气势雄伟。殿前悬挂“东南第一山”的巨大区额。矗立在大殿中央的是一座七层八面的朱漆木塔,高约十七米,每层有佛龛八座,全塔内外共有地藏金身塑像一百多尊。两旁配有地府十大阎罗王塑像。此殿为安葬地藏王肉身所建。古时“月”、“肉”二字同音,故称为月身宝殿。
  在岭落坡旁的石缝裂隙中,生长著许多铁骨冰肌、挺拔苍劲的黄山松。迎客松、凤凰松、鹦鹉松为九华“三松”,其中凤凰松主干粗矮,枝分三叉,三片松叶树冠,一像凤凰昂首、一像凤凰展翼、一像凤凰择尾,树龄已达一千四百多年,被称为“天下第一松”。
  摘自《海潮音》第83卷第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