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让心做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让心做主(发贴人:同成佛道)

《楞严经》中告诉我们:“见性是我,而身非我”;“见性是心非眼”;“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汝身及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身体只是个物,终究要有坏灭,而妙明真心不生不灭,但我们不识妙明真心,常常被身体这个物和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所转,轮回生死之中。

比如:当身体饥饿时,人们往往是寻找好吃的食物,大吃一顿,挑口味,挑食物,有时已经吃饱了,贪爱好吃的食物,还要多吃几口。其实,此时我们的心已经被身体这个物轮转了,生了贪心,自己还不知。如果明了,身体终将要有生灭,它只是个生灭的物,我们只要在身体饥渴时,补充其必要的食物、水、养分,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存就可以了,让我们得以借用身体这个物--假我,来修心,证回清净真如本性--真我。常常能够这样摄心,不被身体这个物来流转,生贪嗔痴慢,这就是如法修行。同理,当身体受外人打、骂、嘲笑、讥讽时,明了自己的清净真如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清净......,此时正是修心、修定的时候,摄心不动,常常能使心不随外面境界所转,做“主”,不做“客尘”,久而久之,必得大利。我们看看佛的弟子和菩萨们当初是怎样修行证果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中有经文:“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縳、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音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蛟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邻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中有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注:观世音菩萨对佛说:“佛啊,我常常想起我在过去无量劫之前,当时有佛出现于世,佛号叫做观世音,我在观世音佛前发出了要成就无上菩提的誓愿,观世音佛就教授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的法门’。然后我就开始进行这个法门的修行,在刚开始进行听闻训练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所听闻的声音,和能够进行听闻的闻性,这两个‘入’,这两个处,在发挥作用,让我能够产生听闻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地就没有了‘所’能够听闻的声音的存在,也没有了我身体的场所‘入’,‘所’和‘入’都逐渐消亡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所谓的能够听到声音的‘动’,和听不到声音的‘静’,这两种外相的执著。就这样不断地在听闻中进行训练,不断地深入,接着就发现了原来我所认为的‘能听闻’和‘所听闻’这两种执著,也都是虚妄不实的,这个时候,我能够听到一切的音声,但却不会对任何音声产生丝毫的执著。进而,就连我的‘能够知觉之性’,和‘所能够知觉到的种种’,全部都了悟了其中的空性。而当这个空的证悟越来越趋于圆满的时候,就连对于‘空’、‘所空’的执著也消亡了,也就是说一切的生灭表现,全部都不能对我产生任何的干扰和障碍,也就是说一切的生灭表现,对我来说全部都消亡了,也就是所谓的‘寂灭’出现了。其实,究竟而言,就连‘寂灭’,也仅仅只是个名词概念而已。这个时候,突然之间,我就成就了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正果,十方一切全部都圆满光明,也获得了两种殊胜:一种殊胜,就是对上,我已经和十方一切诸佛的本来菩提妙觉之心和合一味,毫无二致,和十方一切诸佛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慈威能;二种殊胜,就是对下,我也已经和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完全和合无别,和十方一切众生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悲仰渴。”--《楞严经的秘密》)

见色不着色相,闻声不着声相,尝味不着味相,觉触不着触相……入不二法门。

《禅法要解》中有经文:“行者初来欲受法时。师问五众戒净已。若淫欲多者。应教观不净。不净有二种。一者恶厌不净。二者非恶厌不净。何以故。众生有六种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仪。四者著言声。五者著细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种欲者令观恶厌不净。著人相者令观白骨人相。又观死尸若坏若不坏。观不坏断二种欲威仪言声。观已坏悉断六种欲。习不净有二种。一者观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死尸一等无有异也。如是观己心生恶厌。取是相已。至闲静处若树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观不净。处处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驰散还摄缘中。二者虽不眼见。从师受法忆想分别。自观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发毛爪齿涕泪涎涶。汗垢肪[月*冊]皮膜肌肉。筋脉髓脑心肝脾肾肺胃肠肚胞胆痰癊。生藏脓血屎尿诸虫。如是等种种不净聚。假名为身。自观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观。若心厌恶淫欲。心息则已。若心不息当勤精进。呵责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为至近。命如电逝。人身难得善师难遇。佛法欲灭如晓时灯。有破定法众患甚多。内诸烦恼外有魔民。国土饥荒内外老病。死贼其力甚大坏习禅定。我身可畏。于诸烦恼贼中未有微损。于禅定法中未有所得。虽服法衣。内实空虚俗人无异。诸恶趣门一切皆开。诸善法中未入正定。于诸恶法未能必不为恶。我今云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贤圣所呵。不净可恶九孔流出。而贪著此身。与畜生同死。俱投黑闇甚所不应。如是鞭心思惟自责还摄本处。又时亦复应令心悦。作是念言。佛是一切智人。直说道教易解易行。是我大师。如是不应忧畏。如依大王无有怖畏。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是我同伴。已能伏心如奴衷主。心已调伏具种种果六通自在。我亦应自伏其心求得此事。唯有此道无复异路。如是思惟已还观不净。复自欣欢作是念言。初习道时。诸烦恼风吹破我心。我欲得道。上妙五欲尚不能坏。何况弊者。如长老摩诃目揵连得阿罗汉道。本妇将从伎乐盛自庄严饰欲坏目连。目连尔时说偈言。

汝身骨干立  皮肉相缠裹

不净内充满  无一是好物

韦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无所直  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弃远  如人舍厕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厌恶

一切皆远离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严饰  华香以璎珞

凡夫所贪爱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净聚  集诸秽恶物

如庄严厕舍  愚者以为好

汝胁肋著脊  如椽依栋住

五藏在腹内  不净如屎箧

汝身如粪舍  愚夫所保爱

饰以珠璎珞  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  终始不可著

汝欲来娆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诸欲毒  我今已灭尽

五欲已远离  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  一切无所著

正使天欲来  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决定坚固。住心本缘不畏众欲。若利根者。一心精勤。远至七日心得定住。中根者。乃至三七。钝根者。久久乃得。如攒酪成酥。必可得也。若不任习行。是身虽复久习种种方喻。空无所得。譬如攒水终不成酥。问曰。何事不中。答曰。若犯禁戒不可忏者。若邪见不舍。若断善根及三覆障。所谓厚利烦恼。五无间罪。三恶道报。如是等罪不应习行。又摩诃衍中。菩萨利根。有实智慧福德因缘。不同其事。若不任习行。当诵经修福起塔供养。说法教化行十善道。问曰。云何当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软轻乐。嗔恚愁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乐未曾所得胜于五欲。心净不浊故身有光明。如清净镜光现于外。如明珠在净水中光明显照。行者见是相己心安喜悦。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已见湿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习行时如掘干土。久而不止得见湿相。自知不久当得禅定。一心信乐精勤摄心转入深定。作是念已毁訾五欲。见求欲者甚为可恶。如人见狗不得好食而啖臭粪。如是种种因缘。呵欲为过。心生怜愍。受五欲者。自心有乐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净罪乐。行者常应精进,昼夜集诸善法助成禅定。诸障禅法令心远离。集诸善法者。观欲界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痈如箭入心。三毒炽燃,起诸斗诤、嫉妒烟相,甚为恶厌。如是观者。是名初习禅法。若习法时。中间或有五盖覆心。即应除灭。如黑云翳日风力破散。

(1)若淫欲盖起。心念五欲即应思惟。我今在道,自舍五欲云何复念。如人还食其吐。此是世间罪法。我今学道。除剃须发,被著法衣。尽其形寿。五欲情愿永离永断。云何还复生著。甚非所宜。即令除灭。如贼毒蛇不令入室。以其为祸甚深重故。复次五欲之法。众恶住处。无有反复。初时尚可。久后欺诳受诸苦毒。嫉妒恚怒无恶不作。如囊盛众刀以手抱触,左右伤坏。复次设得五欲犹不厌足。若无厌足则无有乐。如渴饮浆。未及除渴不得有乐。犹如搔疥。其患未差不可为乐。复次欲染其心,不见好丑。不畏今世、后世罪报。以是之故除却淫欲。

(2)已却淫欲或生嗔恼。嗔恼心生即应除却。众生可念。处胎已来无时不苦。众苦备具云何更增其恼。如人临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苦痛。又复行道之人。应舍吾我爱慢等结。虽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生念。何况嗔恚拔乐根本。复次如水沸动不见面像。嗔恚心生,不识尊卑父母师长。乃至不受佛教。嗔为大病。残害无道犹如罗刹。当以思惟。慈心消灭嗔恚。

(3)淫欲嗔恚既止。若得禅定则为快乐。若未得禅乐。情散愁愦心转沉重。瞪瞢不了。即知睡眠害心之贼。尚破世利。何况道事。睡眠法者与死无异。气息为别。如水衣覆水不睹面像。睡眠覆心不见好丑。诸法之实亦复如是。即时除却应作是念。诸烦恼贼皆欲危害何可安眠。如对贼阵。锋刃之间不应睡眠。未离老病死患。未脱三恶道苦。于道法中乃至暖法未有所得。不应睡眠。作是念已若睡犹不止即,应起行冷水洗面。瞻视四方仰观星宿。念于三事除灭睡眠不令覆心。一者怖畏。当自思惟。死王大力常欲为害。念死甚近如贼疾来,无可恃怙。又如拔刀临项。睡则斩首。二者欣慰。当作是念。佛为大师。所有妙法未曾有也。我以受学自幸欣庆。睡心即灭。三者愁忧。当复念言。后世展转受身经历。苦痛毒害无边无量。如是种种因缘呵睡眠法。如是思惟睡眠则止。

(4)若掉悔盖起。应作是念。世人欲除忧。求欢喜故而生掉戏。今我苦行坐禅求道。云何自恣放心掉戏。甚所不应。佛法所重摄心为本。不应轻躁纵心自放。如水波动不见面像。掉戏动心不见好丑。悔如禅度中说。问曰。贪欲恚疑各别为盖。何故睡眠掉悔二合为盖。答曰。睡虽烦恼势力微薄。眠不助成则不覆心。掉戏无悔不能成盖。以是故二合为盖。譬如以绳系物单则无力,合而能系。复次睡眠心法因睡心重。以心重故身亦俱重。因睡微覆,眠覆转增,遮坏道法。是故二合为盖。眠既觉已心不专一。驰念五欲行诸烦恼。是名为掉。譬如猕猴得出羁闭。自恣跳踯戏诸林木。掉亦如是。已念五欲行诸结使。身口意失而生忧悔。作是念言。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是故掉悔相因二合为盖。问曰。作恶能悔不应为盖。答曰。如犯戒自悔。从今以往不复更作。如是非盖。若心作罪常念不息。忧恼乱心故名为盖。如是种种因缘。呵掉悔盖。

(5)系心缘中。若心生疑即应令灭。所以者何。疑之为法非如爱慢。今世不生欢心。后世令堕地狱。有疑遮诸善法。如岐路犹豫不知那进。便自止息。行者如是。本所习法疑不复进。即知疑患遮覆正道。当疾除却。复作是念。佛为一切智人。分别诸法。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善、是不善。是利、是害。了了分明。今但受行不应生疑。当随教法不应拒违。复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如实、如法。我无是智云何自心筹量诸法。如人手执利器。乃可与贼相御。若无所执而对强敌反以为害。我今未得修定智慧。云何欲筹量诸法实相。是不应然。复次外道非佛弟子故应生疑。我是弟子云何于佛而复生疑。佛常毁訾疑患。是覆是盖,是遮是碍。自诳之法。如人既知刺客即应除避。疑亦如是。诳惑行者。欲与疑慧而碍实智。譬如病疥,搔之转多,身坏增剧。良医授药,疥痒自止。行者如是。种种诸法而生疑想。随事欲解疑心转多。是以佛教直令断疑。疑生即灭。如是种种呵疑。当疾除却。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盖集诸善法。深入一心。断欲界烦恼得初禅定。如佛经说。行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问曰。得初禅相云何。答曰。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未得到地。身心快乐,柔和轻软,身有光明。得初禅相转复增胜。色界四大遍满身故。柔和轻软,离欲恶不善,一心定故能令快乐。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者见妙光明照身内外。行者如是心意转异。嗔处不嗔,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信敬惭愧转多增倍。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著。但以诸善功德为贵。余者为贱。于天五欲尚不系心。何况世间不净五欲。得初禅人有如是等相。”

查看原文

编辑:笑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