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僧传里的善女人 ──以释宝唱《比丘尼传》为中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谢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僧传里的善女人 ──以释宝唱《比丘尼传》为中心
  作者:谢素
  论文中文名称僧传里的善女人 ──以释宝唱《比丘尼传》为中心
  作者中文姓名谢素文
  英文关键词 Pi-ch’iu-ni chuan
  biography
  paragon
  moral culture practice
  gender civilization
  中文关键词修身
  比丘尼传
  传记
  典范
  性别文化
  英文摘要 Pi-ch iu-ni chuan, written by Shih Pao-ch ang in the Liang Dynasty, is a precious historical record related to Chinese Buddhist nuns in the early periods and the only collection of Buddhism for the time being. This biography helps people to realize the beginning, development and life pattern of Chinese Buddhist nuns more concretely. Nowadays, studies on Buddhist nuns are focused on the viewpoint towards female in a religion, while studies on Buddhist nuns biography were focused on Buddhist nuns history. However, how do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s can be superior to saint position and be put down in Buddhism sage records under the concept of Men esteemed women humble ? This thesis is an observation, from a feminine-focus perspective, about the impact, effect and image of what the Buddhism as an external belief and life style has mad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s.
  Refer to the research category, the comparative and analysis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thesis, dividing into five parts:
  1. Compared with Lives of Illustrios Women written by Liu Hsiang in the Han Dynasty, discuss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viewpoints towards female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hina and India.
  3.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mage of nuns were in the biography.
  4. The tactic of the biography was written.
  5. Making use of the Foucault s idea of power to discuss the Body and Buddhist practice in the metaphor of the viewpoints towards gender of Buddhism.
  How much does it change in the social position for females once they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ligio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roles the females play of and sexual relationships are essential parts in history developing process. Rather than females lives themselves, what editors concern about is that people, males in particular, are encouraged to do what is right influenced by good deeds of the females have done. There is no exception for Buddhist nuns,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religious discipline and complete sincerity are the reasons why those Buddhist nuns could be put down in Pi-ch iu-ni chuan. The representation on character is the rigid confidence of the moral virtue, also the representation on behavior is the widespread of Buddhism s caree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s society. Pi-ch iu-ni, as a religious, is able to endow the female social position from a humble one to a superior level and good reput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Men clean women dirty in the religion, feminine body is equivalent to sexual desire. Therefore, Body becomes the field for Buddhist practice, it helps people to picture the image of holy nuns by means of practicing moral culture and obeying religious discipline.
  中文摘要 佛教东传为中国妇女带来思想与生活型态的冲击,女性集体出家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藉由目前唯一入藏,记录着早期女性出家众的尼传──梁释宝唱《比丘尼传》为中心,以比较观点的研究方法于既有的文献考证、尼史的研究基础上,对于中国史书「以史为鉴」、以明「教化」的传统,先以刘向《列女传》为对照,分析儒佛「女性」观的对辩与合流。再与原始佛教经典《长老尼偈》探讨:中、印不同社会文化下入传尼师的出家因缘。其次,从出自沙门律师修史的佛史传统于文本形塑的圣尼形象和「以戒为师」的修行重点,观看中土妇女由儒家进入佛门后,在社会与宗教不同身份的「才德观」。同时,传统性别文化的视野下,性别上的「尊卑」可因身份与地位而改变,而传记书写则以佛法众生平等精神为基本,强调「人」的自觉优先于对「性别」的关注,并营造属于宗教信仰的世界图象、生活世界与具美感的净土想象。最后则以「权力/身体」的理论,将「身体」视为有机的载体,从传统以「礼」为伦常尊卑标准的道德身体或后世以国土为「身体」的隐喻,深化「贞洁」为女体的神圣性。佛教经典中女身等同于情欲,为男僧、女尼共同凝视的客体;然而心灵「修行」的成就所呈现出的「理想身体」是如同佛陀庄严的男性圣体想象。于是「男净女垢」的宗教身体,遂也隐含「去女性化」、「男尊女卑」的性别预设立场。在由男性主笔的传本中,尼师抱持「厌恶此身」力行斋戒、素食、苦行的修行,在戒除「不净」的同时成就「贞定」圣体。是故藉由「修身」,俗家女子得以进入到神圣的形式而为佛教史传中的典范。
  毕业学校 国立中央大学
  出版单位 国立中央大学
  论文目次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次…………………………………………………………………………… Ⅳ
  表目次………………………………………………………………………… Ⅶ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前言:佛教比丘尼的「台湾经验」…………………………… 1
  第二节 研究概况………………………………………………………… 10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大纲…………………………………………… 24
  第二章 「妇德」与「名尼」──德操典范……………………………… 27
  第一节 前言:「性 / 别」社会与迷思………………………………… 27
  第二节 「妇德」与「名尼」…………………………………………… 29
  第三节 从俗「家」到释「门」………………………………………… 32
  一、佛教功德现报下的社经地位……………………………………… 35
  二、宣扬佛教大爱下的孝亲显家……………………………………… 36
  三、佛道争斗下「卫教」的宗教身份………………………………… 38
  四、儒佛共通的守贞德操……………………………………………… 39
  第四节 佛制与家法……………………………………………………… 41
  第五节 小结──以「戒」为师………………………………………… 42
  第三章 信仰 / 救赎──出家因缘……………………………………… 45
  第一节 前言:法之轮初转………………………………………………… 45
  第二节 外缘之社会脉络与文化容受…………………………………… 49
  第三节 内因之「人的觉醒」与「业」的宿缘………………………… 54
  一、晋-认同期………………………………………………………… 55
  二、宋-开展期………………………………………………………… 56
  三、齐、梁-成熟期…………………………………………………… 57
  第四节 小结──佛渡「有缘」人……………………………………… 58
  第四章 修行与形象──超凡入圣………………………………………… 68
  第一节 前言:传统女性才德观………………………………………… 68
  第二节 《比丘尼传》尼师形象与特质………………………………… 70
  一、持戒守律、立志贞固……………………………………………… 78
  二、习禅神异、诵经感应……………………………………………… 79
  三、法师义解、才辩夙慧……………………………………………… 83
  四、苦节遗身,建寺兴福……………………………………………… 84
  第三节 小结──戒、定、慧…………………………………………… 91
  第五章 性别文化与书写观点──尼传中的性别意识………………… 93
  第一节 前言:君权神授、菩萨皇帝…………………………………… 93
  第二节 大小传统下的女性地位………………………………………… 95
  第三节 传统女神崇拜到母仪天下……………………………………… 100
  第四节 尼传中的性别书写……………………………………………… 102
  一、 「世界图像」的叙事观──天命与业力……………………… 102
  二、 「涅槃境界」的叙事模式──封闭与开放…………………… 106
  三、 「同一性」的生活世界──高僧与名尼……………………… 111
  第五节 小结──在叙事中佛性平等…………………………………… 116
  第六章 身体与权力──「宗教女性」的修行场域…………………… 119
  第一节 前言:理想身体………………………………………………… 119
  第二节 身体宗教化……………………………………………………… 125
  第三节 宗教的身体……………………………………………………… 131
  第四节 小结──凝视下的女性身体…………………………………… 137
  第七章 总结………………………………………………………………… 139
  参考书目……………………………………………………………………… 144
  表目次
  表一:《比丘尼传》出家因缘简表…………………………………………… 60
  表二:《比丘尼传》修行入道简表…………………………………………… 70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一、 佛典
  参引版本: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编辑《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 电子佛典 Big5 App 版http://www.cbeta.org
  (依译出先后)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阿难同学经》,册2经号149。
  吴?支谦译《佛说老女人经》,册14经号559。
  吴?支谦译《佛说龙施女经》,册14经号557。
  吴?支谦译《佛说七女经》,册14经号556。
  晋?竺法护译《佛说无垢贤女经》,册14经号562。
  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册4经号211。
  晋?道安撰《增壹阿含经》 ,册2经号125。
  失译人名附西晋录《佛说玉耶女经》,册2经号142。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册12经号375。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福田经》,册1经号26
  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四分律》,册22经号1428。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马血天子问八政品》,册2经号125。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册15经号643。
  东晋?法显自记游天竺事《法显传》,册51经号2085。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瞿昙弥经》《阿含部.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册1经号60。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册22经号1428。
  姚秦?鸠摩罗什译《法华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龙树菩萨造论、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卷四),册25经号1509。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六,册1经号1。
  刘宋?昙摩蜜多译《佛说转女身经》,册14经号564。
  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册22经号1421。
  刘宋?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槃经.瞿昙经》,册12经号375。
  梁?僧伽婆罗译《大育王经》,册50经号2059。
  梁?释宝唱《比丘尼传》,册50经号2063。
  梁?僧佑撰《弘明集》卷12,册52经号2102。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经》六卷,册12经号387。
  北凉失译经《大爱道比丘尼经》,册24经号1478。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条,册51经号2092。
  隋?吉藏撰《金光明经》卷四,册16经号663。
  唐?慧详撰《弘赞法华传》,册51经号2067。
  唐?道宣《续高僧传》,册50经号2060。
  宋?赞宁《宋高僧传》,台北 : 文津, 1990。
  二、 专书(依朝代先后)
  汉?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台北:鼎文,1975。
  汉?班固着、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1962。
  汉?刘向撰、张敬注译《列女传》,台北 : 台湾商务, 1994。
  汉?郑玄、唐?贾公彦疏、李学勒主编《周礼注疏》,台北:台湾古籍,2002。
  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大荒西经》,台北:启业,1977。
  梁?沈约《宋书》,台北:鼎文书局,1993。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二,<曲礼>上,台北:中华书局,2001。
  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成本疏》,台北:新文丰,1977。
  唐?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1985。
  唐?姚思廉《梁书》收录在《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书局,1975。
  唐?刘知几《史通》收录在《四部丛刊》,台北:商务,1975。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78,台北:商务,1967。
  宋?赞宁《大宋僧史略》,上海:上海古籍,1995。
  宋?赞宁《宋高僧传》,台北:文津,1991。
  清?阮元校堪《十三经注疏》本,台北:新文丰,1977。
  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台北:洪氏,1978。
  (依姓氏笔划)
  王治河《福柯》,湖南:湖南教育出版,1999。
  王儒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王锦贵《中国记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1996。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
  吉儿?法瑞—霍尔斯(Gill Farrer-Halls)着、周和君译《女性宁静的变革》,台北:法鼓文化,2005。
  朱大渭、刘驰、陈勇等着《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梁释宝唱撰,朱志良、詹绪左释译《比丘尼传》,高雄:佛光出版,1996。
  艾美?史密特(Amy Schmidt)着、周和君译《佛陀的女儿:南传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台北:橡树林文化出版,2003。
  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哈尔滨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克莉丝蒂娃(Lulia Kristeva)着、彭仁郁译、刘纪蕙导读《恐怖的力量》,台北县:桂冠出版,2003。
  李玉珍、林美玫合编《妇女与宗教:跨领域的视野》,台北:里仁, 2003。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学生书局,1989。
  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李哲良《中国女尼》,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李富华《中国古代僧人生活》,台北:台湾商务,1998。
  李丰懋等主编,《性别、神格与台湾宗教论述》,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
  汪建达《在叙事中成就德性──哈弗罗斯思想导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周姚萍《第一位比丘尼──大爱道》,台北:法鼓文化,1996。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5。
  周庆华《中国符号学》,台北:扬智文化,2000。
  岩本裕着;刘欣如译《佛教与女性》,台北:大展,1998。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义与流派》,台北:女书文化,2000。
  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星云大师《宗教与体验.修证篇》,台北:香海文化,2005。
  洪丕谟、姜玉珍《佛教生活风情》,台北:大展,1994。
  洪丕谟《中国名尼》,大陆:上海人民出版,1995。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5。
  韦伯着,刘援、王予文译《宗教社会学》,台北:桂冠,1997。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孙雄《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
  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中国:北京大学出版,2005。
  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高寿仙《中国宗教礼俗》,台北:百观出版,1994。
  曼素恩《兰闺宝录:晚明至盛清时的中国妇女》,台北左岸出版,2005。
  曹仕邦《中国佛教史学史──东晋到五代》,台北:法鼓文化,1999。
  梁庆寅释译《牟子理惑论》高雄县 : 佛光, 1996。
  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着;何开松译《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2003。
  许理和着、李四龙、裴勇译《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 :上海书店, 1990。
  章学诚《文史通义》,台北: 台湾商务, 1969。
  渌钦立《逯书.梁诗卷二十四》《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堪布卡塔仁波切着;何文心译《证悟的女性》,台北:众生文化出版,1995。
  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2。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绪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上海:上海古籍,1995。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
  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与身体观》,台北 : 巨流, 1993。
  圣严法师《律制生活》,台北:法鼓文化,1996。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台北:法鼓文化,1999。
  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2。
  葛洪《抱朴子》卷六<微旨>《四部备要.子部》,北京:中华书局,1998。
  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6
  刘咏聪《德才色权:论中国古代女性》,台北:麦田出版,1998。
  德吉卓玛《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
  摩奴一世着、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摩奴法典》,台北:台湾商务,1998。
  乐蘅军《意志与命运──中国古典小说世界观综论》,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
  蔡鸿生《尼姑谭》,中国: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邓殿臣先生所译《长老偈、长老尼偈》《南传佛教小部经典之第八》,北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卢蕙馨,陈德光,林长宽主编《宗教神圣:现象与诠释》,台北:五南,2003。
  萧虹着、张威译《阴之德──中国妇女研究论文集》,北京:新世界出版,1999。
  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戴锦华着、王德威主编《性别中国》,台北:麦田,2006。
  谢和耐着;何高济译《中国人的智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谢和耐着耿升译《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4。
  魏道儒《佛教史话》,台北:国家,2004。
  释永明《佛教的女性观》,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0。
  释见晔编着《走过台湾佛教转型期的比丘尼──释天乙》序文,台北:中天,1999。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释昭慧《千载沉吟-新世纪佛教女性思惟》:台北,法界出版,2002。
  释圣严等作、释惠敏主编《佛教与二十一世纪: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中文论文集》,台北:法鼓文化,2005。
  顾燕翎、郑至慧主编《女性主义经典: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二十世纪本土反思》,台北:女书文化,1999。
  奥托着、成穷、周邦宪译:《论神圣(the Idea of the Holy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Annette Simmons着、陈智文译《说故事的力量》,台北:脸谱出版,2004。
  Sandy Boucher着、叶文可译《法之轮常转:女性灵修之路》,台北县:立绪文化,1997。
  Tsai, Kathryn A. [Kathryn A. Cissell] trans.:《 Lives of the nuns: Biographies of Chinese Buddhist Nuns from the 4th-6th Centuries》, Honolulu: University Hawaii Press,1994。
  三、 期刊论文
  于君方<台湾尼僧史研究方法──以香光尼僧团为例>《青松萌芽》第四期,1997。
  元弼圣<原始佛教的佛陀观>《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2。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及现代意义>收录在《1996年佛学论文集三──当代宗教的发展驱势》,1996。
  王小明<「尼传」与「尼史」──《比丘尼传》浅论>《法音》,2000。
  王雅各布<男性研究──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妇女与两性研究通讯》41期,1996。
  王行<回家的路也太长──「男性研究」杂感>《妇女与两性研究通讯》41期,1996。
  古正美<佛教与女性歧视>《当代杂志》第十一期,1987。
  成令方<女性主义历史的挑战:概念与理论-二十年来英美女性历史学者关注的议题¬->《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3。
  衣若兰<「后汉书」的书写女性:兼论传统中国女性史之建构>《暨大学报》,2000。
  何乏笔<修身?个人?身体──对杨儒宾《儒家身体观》之反省>《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三期,1996。
  何乏笔<修身与身体(一)心灵的系谱与身体的规训──试论阿多诺与傅柯>《文明探索丛刊》《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6。
  吴季霏<《比丘尼传》研究>《法光学坛》第四卷,2000。
  李玉珍<《长老尼偈》的修辞叙事──兼以对照《长老偈》>《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九期,2004。
  李玉珍<比丘尼研究──佛教与性别研究的交涉>,《法光杂志》第148期,2002。
  李玉珍<出家入世:战后台湾佛教女性僧侣生涯之变迁>,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文献会主编《回顾老台湾、展望新故乡-台湾社会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献会, 2000。
  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近二十年来中英文的佛教妇女研究>《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2。
  李玉珍<佛教譬喻文学(Adavana)中的男女美色与情欲──追求美丽的宗教意涵>《新史学》第十卷第四期1999。
  李玉珍:<佛学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简介>《新史学》第七卷第四期1996。
  李玉珍<评The Eminent Monk: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by John Kieschnick>《新史学》第九卷第二期,1998。
  李贞德〈最近中国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问题〉《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4。
  李传军<从比丘尼律看两晋南北朝时期比丘尼的信仰与生活──以梁释宝唱撰《比丘尼传》为中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三十二卷,第一期,2006。
  李辉:<男性视角下的传统女性形象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3卷第3期2006。
  卓玫君<理想的身体:传统戏曲中的身体政治>《戏剧学刊》第三期,2006。
  周次吉<尼师成道典型之研究──读汉译巴利文原典《长老尼偈》>《朝阳学报》第6期,2001。
  周金言<佛教与社会读后感>《佛教图书馆讯》第38期,2004。
  林素玟<人间佛教的女性观--以星云大师为主的考察>《普门学报》,2001。
  林惠胜<燃指焚身──中国中世法华信仰之一面向>《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第一期,2001。
  颜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萨」形成基础的理念及政策之形成基础>,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 17 期,1989。
  昭慧法师〈台湾比丘尼僧团〉《自立早报》第五版,1993。
  洪修平<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二期,1999。
  孙燕<女性的文化心理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2005。
  祝平次<从礼的观点论先秦儒道身体/主体观念的差异>收录在杨儒宾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台北:巨流图书,1933。
  马洪良,周海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丘尼>《平顶山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2005。
  张美樱<《金莲正宗记》的叙述结构分析>《中国文学与宗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
  曹仕邦<中国佛教史传与目录源出律学沙门之探讨>,上,中篇,《新亚学报》六卷一期1964;七卷一期,1965。
  曹仕邦<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沉的原因>《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
  陈美华<另类典范:当代台湾比丘尼的社会实践>《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七期,2002。
  陈美华<解读「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隐含>收录在李玉珍、林美玫合编,《妇女与宗教:跨领域的视野》台北:里仁书局,2003。
  陈静容<「观看自我」的艺术──试论魏晋时人「身体思维」的释放与转向>《东华人文学报》第九期,2006。
  彭树欣<论佛经中的女性观──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佛经>,江西:《红河学院学报》第四卷第四期,2006。
  汤用彤<康复札记四则>《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北京 : 中华书局出版 , 1983。
  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
  黄俊儒<傅柯「权力/知识/主体性」与多重课程论述>《教育研究月刊》,2003。
  逯耀东<汉晋间史学思想变迁的痕迹>《台大历史学报》22期,1998。
  杨莉<「女冠刍议」:一种宗教、性别与象征的解读>《汉学研究》第十九卷,第一期,2001。
  刘苑如<众生入佛国神灵降人间──《冥祥记》的空间与欲望诠释>,《政大中文学报》第二期,2004。
  刘婉俐<智慧的女性:藏传佛教上师传记与佛教女性身份认同议题>《中外文学》第二十八卷,第四期,1999。
  刘增贵《门户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4份,1997。
  刘静贞<刘向《列女传》的性别意识>,《东吴历史学报》,1999。
  蔡文婷<菩提道上女儿多>《光华杂志》第二十二卷第一期1998。
  卢建荣<从男行书写材料看三至七世纪女性的社会形象塑模>《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1998。
  卢蕙馨<现代佛教女性的身体语言与性别重建:以慈济功德会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000。
  简吟慧<从《比丘尼传》看东晋南朝比丘尼所从事之社会活动>《如学禅师纪念论文集》1982。
  萨孟武<南北朝佛教流行的原因>《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册,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1980。
  蓝吉富:<大乘经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角色功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1990。
  蓝吉富:<传灯的人──中国历代僧侣的分类考察>《听雨僧庐佛学杂集》台北:现代禅出版社,2003。
  颜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萨」形成基础的理念及政策之形成基础>,《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 17 期,1989。
  罗传红<宗教与妇女的心理需求>,《妇女研究论丛》,第二期,1997。
  严琬宜,曹大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1994。
  觉启法师<佛教的自我教育与生活实践──以天台宗二十五方便为例>《普门学报》第六期,2001。
  释能融<早期佛教僧众教育略谈>《中华佛学研究》第四期 ,2000。
  释惠敏<中土比丘尼传承与西藏比丘尼僧团之重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1998。
  龚隽<唐宋佛教史传中的禅师想象──比较僧传与灯录有关禅师传的书写>《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期,2005。
  四、 研究论文
  周次吉《比丘尼传研究》(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编号:经号SC89-2411-H-324-006),2000。
  杨孝容《中国历史上的比丘尼》,中国:四川联合大学宗教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收录在《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五辑,高雄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
  王志宏《梁?《高僧传》福慧观之分析与省思-兴福篇「论」之研究》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江美玲《从《长老尼偈》看小乘佛教的女性观》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5。
  陈岳玲《皈依的叙说式探究──以比丘尼与优婆夷为例》南华大学生死学系硕士论文2005。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3。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1996。
  曾美云《六朝女教问题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为中心》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00。
  五、 网络文章
  吴秀瑾<傅科和布尔厄身体观之比较>《文化研究学会2002年会》(重返东亚:全球、区域、国家、公民)
  http://140.112.191.178/csa/year2002/papers/Foucault4_2.doc
  颜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007_07.htm
  德吉卓玛<妇女与宗教研究>中国藏学网
  www.tibetology.ac.cn
  汪民安<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权>网络文章http://www.zisi.net/htm/ztlw2/xfzx/2005-
  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儒学联合论坛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0472&page=2
  张子开<《比丘尼传》所见蜀地尼僧传记及其语言学价值>
  http://www.taoism.org.hk/religious-studies/9902/gb/art11.htm
  黄俊杰:<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http://homepage.ntu.edu.tw/~philo/Chinese/conference/200607korea/pp/301.htm
  六、工具书
  大藏经刊行会编《大藏经》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新文丰发行,1983-1988。
  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台北:天华,1982。
  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编修委员会,1988。
  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北: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委会,1994。
  口试委员 万金川 - 指导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