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三藏十二分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叔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藏十二分教
  周叔迦
  第一节 绪 说
  研究世间学问,第一须要知道世间书籍的种类,所谓经、史、子、集;第二要知道世间书籍的体裁,譬如《书经》有典谟训诰,《诗经》有风雅颂,文学有诗词歌赋等。研究佛学当然也是如此,第一:佛经的种类即是“三藏”,所谓经藏、律藏、论藏。第二:佛经的体裁即是“十二分教”,所谓长行、偈颂、重颂、方广、希有、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授记、自说、论议。
  第二节 三 藏
  经是汉语,梵文是“修多罗”。古来对于“修多罗”这个字应当翻不应当翻,有甚多的辩论。对于这个字的意义有许多的解释,现在仅略举几个重要而普通的来解释:第一,修多罗翻作“经本”。经是佛的言教,这些言教都根据真理,便是有本,所谓“理为教本”。佛有言语之后,他的徒众方能有所讨论,便是为本,所谓“经为论本”。因为经是总说,是先说,是略说;论是别说,是后说,是广说。总是别本,先是后本,略是广本,所以经是论本。第二,修多罗翻作“契经”。契是契当,契合的义思,佛所说的言教是一方面契当于人情,同时又契合于法相的。第三,修多罗又翻作“直说语言”,是即无有声韵,散文的意思。第四,修多罗又翻作“蜒”,蜒之贯穿散漫的花朵而成为花鬘的。世间散漫的真理,经佛的言教而贯穿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学问。虽然有五种翻译,但是普通只用“经”字,是借用中土圣人之言为六经的意思。律也是汉语,梵文有四个不同的名字:第一,“毗尼”,意思是“灭”,有两层意思:一就作用说,律是解释灭除过恶:二借成就说,律能生起寂灭的果证。第二,“木叉”,意思是解脱,亦有两层意思:一就作用说,律能免除过恶,二借成就说,律能生起解脱的果证。第三,“尸罗”,意思是清凉,戒律能止息身、口、意三业的过恶,令身心得到清凉。第四,“优波罗叉”,意思是律,即是调伏过恶。四种名词之中,梵文多用毗尼,中文多用“戒律”。论也是汉语,梵文有三种不同的名字:第一,“优婆提舍”,意思是“论议”,大凡解释经文的叫作优婆提舍。第二,“阿毗昙”,意思是“无比法”,何以无比呢?因为所讨论的道理,在一切分别之中是最好的;能讨论的智慧在一切智慧之中也是最高的。第三,“摩德勒伽”,意思是“行境界”,是生起修行所依止的。这三种名词之分别,即是释经的论是优婆提舍,宗经的论谈理论的是阿毗昙,宗理的论谈行持的是摩德勒伽。
  佛教的学问,总括起来只有三种,第一是戒学,第二是定学,第三是慧学。修行的次第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三藏之中全都是讨论这三种学问,但是各有偏主。经藏是以定学为主的。何以呢?佛经都是直接彰明法的本体,目的在使修学的人能安心正念的。律藏是以戒学为主的,这是明显的了。论藏是以慧学为主的,因为论中是详细解释一切法的义理,令修学的人能明白了知的。所以修学三藏的次第,是应当在严格持律之下,先研究经,后研究论。可见三藏之中,经、律二藏是根本,论藏是枝末。经、律二藏之中,经为本,律为末,经是“化教”,律是“行教”,经是令人集善的,律是令人离恶的。单就论藏之中也有二种,阿毗昙为本,摩得勒伽是末,阿毗昙是演绎经的,是泛释法相的,也是化教;摩德勒伽演绎律的,是辩宣行仪的,也是行教。
  当佛在世的时候,不过到处演讲,并无记载,佛涅架之后,诸大弟子召集一千阿罗汉共同纂集佛的遗言,成为经、律、论三藏。这叫作“结集”。结集三藏的主持人是迦叶尊者。结集经藏的提出人是阿难,结集律经的提出人是优婆离,结集论藏的提出人有说是阿难,有说是迦叶,这是指小乘经典而言;至于结集大乘经的主持是文殊师利菩萨,提出人是阿难等。其后小乘经过数次的整理,所以在印度小乘经有一个有系统的藏:其中经藏即是《四部阿含经》,律藏即是《五部律》,论藏即是《六足发智毗婆沙》等。大乘经典多是各部单行,始终未曾合并整理,所以在印度统指大乘经典为“方广经论”。至传来中国以后,所有佛教经典不在四部之内,经梁、隋、唐诸代帝王国家的整理,总汇大小乘经、律、论编纂目录刻板流通,而成为《释藏经》。
  三藏是一般最普通的分类法。但是还有其他的分类法。第一,总括起来都名叫“内典”。第二,就两门来分即是大乘经与小乘经,大乘经是“菩萨藏”,小乘经是“声闻藏”。第三,就三门来分类有三不同:一即是经、律、论三藏;二是就三乘来分作“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三是分“圆、渐、顿”三藏,圆即是小乘经,渐是由小乘进人大乘的,顿是直谈大乘的经。第四,就四门来分有两种:一是于经、律、论三藏之外又加“杂藏”一种,二是于声闻、缘觉、菩萨之外又添“人天”一种经。第五,就五门来分,即是于经、律、论、杂之外单辟一分菩萨藏。第六,就六门来分就是大小乘各分经、律、论三藏。第七,就八门来分,就是大小乘各分经、律、论、杂四藏。虽有种种的分类法,还是分三分为最普及而合法。
  第三节 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即是佛经的体例。古来叫作“十二部经”,因为“部”的名字太含混,所以唐玄奘改称十二分教。十二分中前三分是就文体说,中六分是就事情说,后三分是合体、事说的。前三分中就是文与诗。第一是文,就叫作“长行”,普通用梵文译音,叫作“修多罗”;第二是“偈颂”,就是韵言,偈是梵音,颂是汉语;第三是“重颂”,是在长行之后重述的韵言;第四是“方广”,就是谈论高深玄理的;第五是“希有”,就是叙佛的神通感应,而世间所未曾有的;第六是“因缘”,就是叙述说法的因由;第七是“譬喻”,借浅近的事来显明真理;第八是“本事”,是说弟子或他人过去生中的事实;第九“本生”,是佛说自己过去生中的事迹。以上六门是就所说而分的。第十“授记”,是佛叙述弟子等将来的成就,成佛的状态;第十一“自说”,是不经弟子请问而佛自说的;第十二“论议”,是为第子等分别法相的。以上三门中授、自、论即是文体,记、说、议即是事实,所以是体、事合论的。十二分教之中,本事、本生是说过去事的。授记是说未来事的,方广所说是不属于三世的。其余九分是通三世的。一部经之中,可以具足一分,以至于十二分全有,是不一定的。
  至于大乘经有几分,小乘经有几分?这个解释是各家不同。可以有三种不同:第一家说:大乘经总名叫方广,所以只是一分。小乘经谈的理浅所以是其余十一分。第二家说,大乘经只有九分,即是除去因缘、譬喻、论议三分;小乘经也只有九分,即是除去授记、自说、方广三分。第三家说大小乘经各各都有十二分。三说之中以第三说为合理。
  (载于三十年十月《佛学月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