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加强寺庙管理与创建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迦光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加强寺庙管理与创建和谐社会
  释迦光超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是人类的一个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与佛教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佛教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为宗旨。以庄严国土,利乐友情为出发点的。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邻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典礼的讲话中曾指出: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即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我们的佛教的精神理念也正是可以净化社会人心,提高人类内在素质的多元文化的道德教育。寺庙是社会文化教育的场所。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我们佛教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全部内容都是在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无论在何时,处何地,待何人,对何物都要树立佛教的形象。对待一切众生都应该恭敬。至诚。平等。把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亲人,慈悲喜舍,救助苦难众生。要有一颗克己奉公。以身作则的心。让学佛的人真正以佛菩萨的行为来衡量自己;语言造作,行住坐卧都向佛菩萨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佛。所以学佛必须先学做人。太虚大师说过:仰止依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的人在在处处形象很重要。我们要学习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无缘大慈,就是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视为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同时对没有亲戚朋友的人也要慈爱。甚至对一切从不交往。素不相识的人也要一样地去关怀爱护。同体大悲。就是把宇宙一切的众生看成人我的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这种悲心不仅仅局限万物之灵的人。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植物。我们都要去关心爱护。
  如何使信徒的行为得到规范。最大的责任在于僧人。僧人是学佛信众的老师及模范。树立好点点滴滴的楷模。用智慧的语言启发人。引导人。用自己的身体立行去感化人。人们的思想觉悟了。社会也就和谐了。众生心灵健康。社会才能和谐。因此。佛教能够转化人的心态。降伏贪嗔痴,增长诸善根。有些众生的恶习气严重。难调难服。怎么办?寺庙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摇篮。人们来到如法的道场,多少都会得到受益。再经过和僧人时常的相处。他的心态就能得到转变。他的言行举止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佛教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徒应该遵守的。戒杀护生。对保护人类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尊重生命是佛门的根本观念。不杀生是佛教约束佛教徒的第一根本大戒。佛教素食是落实不杀生的有力保证。故以吃素放生来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社会中的矛盾。斗争。家庭的不和睦。人与人之间的不团结。都是以上的因素造成的。这是佛教所不允许的。只要守好五戒就能给社会带来安定团结。
  佛教的六和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真正内涵。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即同处在一个空间的人们。个人的习惯要恒顺大众。不可以单独行事。要和平相处;口和无诤:说话要说别人爱听的话,不说伤害他人的语言。时刻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说谗言。谎言。恶言等。不给他人和社会制造矛盾。意和同悦:不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让欢乐的事情大家共同分享;戒和同修:国家有国家的法制,单位有单位的制度。大家必须共同遵守;见和同解:见指见地。意见。见解。在一个集体或一个单位思想的见解一定要统一。不然大家各持己见,自以为是。只会,造成矛盾,那什么也干不成;利和同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财富要合理的分配。假如人人都能这样做到。依照六和敬的精神去实行,世界的战争,社会各自的矛盾,家庭的分裂就会减小到最低度。甚至不会发生。国家自然安定,世界也自然会和平。
  总之,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自律精神和菩萨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精神。是有益与人类,有益与构建社会的和谐。佛教致力于人我自心的反省与自我的觉悟。内大同心的忏悔于心灵的清净。心灵深处的探索与完美。向往与忘我无私大同的世界。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和谐;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和谐。和谐是人品识见;和谐是高风亮节;和谐是人格风范;和谐是清净无染;和谐是生命境界。让我们把佛陀的教化带给人们;带给所有正处于矛盾的人;带给世界所有的人群。愿由此唤醒而自觉。提高各自的心灵素质。达到世界和谐及社会和谐的目标——这正是我们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来吧!努力吧!让我们共同携手来创造美好的明天——和谐社会!
  弥陀寺光超
  二零零七年八月二十六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