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谦卑心----林清玄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谦卑比慈悲更难。
  
慈悲是把众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从心底生起自然的慈爱与关怀。

谦卑是把众生当成自己的父母,从心波生起自然的尊祟与敬爱。
  
我们知道,五条件地爱子女是容易的,无条件地敬父母则很少人可以做到。
  
所以,谦卑比慈悲更难。
  
通常,我们对身份地位权势比我们高的人,容易生起谦卑之念,不易生起悲悯的心。
  
反而,我们对身份地位权势比我们低的人,容易生起悲悯之念,不易生起谦卑的心。
  
这是我们的我执未破,在人中有了高低。
  
修行的人应该训练自己,对众人敬畏位高权重的人,发起悲悯,对地位卑微生活困顿的人,生起谦卑。

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同情悲悯吗?
  
没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感恩尊敬吗?
  
对富贵豪强的人悲悯很难,对贫贱残弱者的谦卑更难。

悲悯使我们心胸宽广,善于包容,谦卑令我们人格高洁,善于感恩。
  
慈悲是由感恩而生的,感恩则源于真正的谦卑,骄傲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而由于感恩,我们才可以无憾地喜舍。这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发起,谦卑的感恩是其中的要素。
  
有一位伟大的噶玛巴上师教导我们,思考某些因果关系,来发展我们的四无量心,这思考的方法是:
  
“我必须成佛,是第一要务。
  
我必须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因。
  
悲是发菩提心的因。
  
慈是悲的因。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
  
体认众生皆我父母,这个事实是不忘恩的因。
  
我必须体认这一点!
  
首先,我必须念念不忘今世母亲的恩,而观想慈。然后,我必须扩大这种态度,以包括所有还活着的众生。”透过这种思考,我们可以愉快地观想,不断地念:
  
“当我愉快时,愿我的功德流入他人!
  
愿众生的福泽充满天空!
  
当我不愉快时,愿众生的烦恼都变成我的!
  
愿苦海干涸!”
  
我们的观想可以得到真实的谦卑,谦卑乃是感恩,感恩乃是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谦卑就是谦虚,还有卑微。
  
谦虚要如广大的天空,有蔚蓝的颜色,能容受风云日月,不会被雷电乌云遮蔽,而失去其光明。
  
卑微要如无边的大地,有翠绿的光泽,能承担雨露花树,不会被污秽垃圾沉埋,而失去其生机。
  
谦虚的天空不会因破坏而嗔恨,卑微的大地不致因践踏而委屈。
  
永远不生起嗔恨,不感到委屈,是真实的谦卑。

我一向不愿穿戴昂贵的服饰,不愿拥有名牌,因为深感自己没有那样名贵。我一向不喜出入西装革履、衣香鬓影的场合,因为深感自己没有那样高级。
  
我要谦虚卑微一如山上的一株野草。
  
谦卑的野草是自在地生活于大地,但野草也有高贵的自尊,顺着野草的方向看去,俯视这红尘的大地,会看见名贵高级的人住在拥挤的大楼,只有一个小小的窗口。
  
我不要人人都看见我,但我要有自己的算严。

一株野草、一朵小花都是没有执著的。
  
它们不会比较自己是不是比别的花草美丽,它们不会因为自己要开放就禁止别人开放。
  
它们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
  
谦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

宋朝的高僧佛果禅师,在舒州太平寺当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给了他四个戒律:
  
(一)、势不可使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
  
(二)、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分必断。
  
(三)、规矩不可行尽——若将规矩行尽,会予人麻烦。
  
(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
  
这四戒比“过犹不及”还深奥,它的意思是“永远保持不及”,不及就是谦卑的态度。
  
高傲的人常表现出“大愚若智”,谦卑的人则是“大智若愚”。

南泉普愿禅师将圆寂的时候,首座弟子问道:“师父百年后,向什么处去?”
  
他说:“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
  
弟子说:“我随师父一起去。”
  
禅师说:“你如果想随我去,必须衔一茎草来。”
  
在举世滔滔求净土的时代,愿做一头山下的水牛,这是真正的谦卑。

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在街路上对他见到的每一个众生礼拜,即使被喝骂棒打也不停止,只因为他相信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都可以成佛。
  
我们做不到那样,但至少可以在心里做到对每一众生尊敬顶礼,做到印光大师说的:“看人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
  
是的,只有我是凡夫,切记。

我愿,常起感恩之念。
  
我愿,常生谦卑之心。
  
我愿,我的谦卑永远向天空与大地学习。

编辑: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