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憨山大师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崔正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憨山大师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
  崔正森
  《清凉山志》卷3日:“或久栖胜地,道著清凉;或暂入兹山,感通大圣”者,就可为五台山的高僧。憨山大师不仅来过五台山两次,前后住了九年,而且修禅开悟,也是印证于五台山;他不仅研究宣传了五台山的佛教,而且也保护_r文殊圣境。所以.《清凉lIJ志》就把他列为了明代时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又因他是住在了塔院寺的住持大方和尚为其修建的妙德庵中,故又说他是五台山塔院寺的一位大法师。因此,于兹阐述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特色。
  坎坷的一生
  憨山人师(1546~1623),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南京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人。足五台山的薯名高僧,也足明代四高僧中尤为出色的僧人。
  《名山志》云:“五台龙门有山。秦始皇鞭石成桥渡海求神仙时,鞭此山不动,因呼日憨山。”憨山,在五台山尔北,是一座怪石嶙峋、风景秀丽的山峰。
  嘉靖十三年(1 564)冬天,憨山人师在栖霞寺听无极人师讲《华严玄淡》,听到“海印森罗常住时,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义菠慕澄观国师的为人,遂自命其字曰“澄印”。
  万历年元年(1573年)正月.憨山人师爷至台山, ——巡礼了《清凉传》所记的名胜古迹。当他到北台时,见到憨山,喜其奇秀,便默取为号。后到东海牢ljJ时,才易号为憨山,故时人不复知有澄印。
  憨111人师的母亲为洪氏。洪氏生平奉佛,尤信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当憨山大师刚满周岁时,因风疾病几乎天折,所以洪氏就向观音大士叩头祷告,且许出家,并以“和尚”作为乳名,遂于十二岁上出家f南京报恩禅寺,依西林永宁法孙俊公为师。卜几岁时,在栖霞寺请西林和尚披剃、无极火师受具足戒。是时,他已读完了四书、五经、《法华》、《华严》,且能涛述文,“·时童子,推无过者”(《憨山大师年谱疏》)。二十六岁时开始远游,先至庐山,再至青原,又游吴越,还到扬州,后到京师,旋往西山,遇见五台IIJ的妙峰禅师,“竟夕之谈,迟明‘笑而别”(同上)。二十九岁游至京师西山,参谒遍融、笑岩大师,拜访了当代名士二王二汪。是时,在两…又遇见妙峰禅师,相与再游五台。五十岁上.在东海牢山罹难,以私创寺院,遣戍雷州。五十九岁上。即万历四十二年时,因“圣母宾天,有恩诏,乃对灵龛披剃谢恩,还僧服”(同上),获得自由。在二十年的充军生活中,他虽然不能真作佛事.但还“思效大慧冠巾说法,构丈室于穹庐,时与诸来弟子作梦幻佛事。乃以金鼓为钟磬,以旗帜为幡幢,以刁斗为钵盂,以长戈为锡杖,以三军为法侣,以行伍为清规,以呐喊为潮音,以参谒为礼诵。以诸魔为眷属”(《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47。以F简称《全集》),真是“钟鼓胡笳总道场,旌旗影里坐焚香。思君力破群魔垒,自许心空见法王”(同上,卷49)。在下狱流放中作起了梦幻佛事。可见,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以后,他又中兴曹溪道场,漫游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并‘度定居于庐…五乳峰法云寺,效法远公六时刻香代漏,专心净业。最后,终于曹溪,世寿七十有八.僧腊六十有六,其著作有《全集》55卷、《华严法界境》1卷、《华严纲要》7卷、《楞严通义》10卷、《观楞伽笔记》4卷、《肇论略注》3卷、《唯识论解》、《圆觉直解》、《庄子内七篇解》、《中甫直解》、《奇门指掌》、《沦语通解》、《三教论》、《曹溪通志》、《东游集》若千卷等等。
  五台的作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自北魏以来就是研习《华严经》的重镇,也是华严四祖澄观国师撰写《华严经疏》的地方。五台山气侯凉爽,清静幽雅,自古以来就是思玄栖禅的理想地方。因此,对于志入《华严》、渴望习禅的憨山大师来说,就是一个适合志趣的道场。早在十九岁时他就说:“因见清凉有冬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号清凉之语,自此行住冰雪之境,居然在目,矢志愿住其中。”(《全集》卷53)所以在万历元年(1573)正月,憨山大师游历了京师西山之后,就来到了五台山。他依据《清凉传》的记载,一一游礼了五台山的名胜古迹,且取“憨山”为号,并留下了“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同上)的诗句。到冬天时,他“以不禁冰雪苦寒”(同上)而返回了京师。在五台山居住了将近一年
  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憨山大师跟妙峰禅师第二次上五台山。二月十五日,憨山大师抵达五台山,住在塔院寺。塔院寺的住持大方为其卜居于北台龙门。龙门在北台南麓。其“裂石为崩,涛声如雷。北有藏云谷,下有留云石。云出为雨,云入为雾”(《清凉山志》卷2),是一个幽雅峻秀之处。大方住持和妙峰禅师于三月三日为憨山大师于此修盖了一座修禅息心的茅屋,名之日妙德庵。憨山大师在此居住了八年,首先是学会厂修禅,得到了开悟。其次是结识了山西巡抚高文荐和河东道兵备胡来贡,通过他俩解除了人们对塔院寺住持大方和尚的诬讼,护持了五台山的森林植被。又通过雁平道兵备张惟诚免除了五台山的赋税。万历六年(1578年),刺血泥金书写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后来连同《血书(华严经>愿文》一卷,藏在了大白塔之中。万历九年(1581年),又自己设计,自募资金,制造了华藏世界转轮藏,安置在大慈延寿宝殿之中;是年,为庆祝慈圣李太后修复舍利宝塔,也为万历皇帝祈皇储,他和妙峰禅师共同举办了规模盛大的无遮大会。万历十年(1582年),又举办了讲解《华严玄谈》的法会,制造了沉香文殊菩萨像,还写下了《五台山观来石金莲社序》、《修五台山风林寺下院方顺桥大慈宣文寺碑记》、《敕赐清凉山竹林寺空印澄法师塔铭》、《清凉国师赞》和《怀五台山旧居》等数十篇文章、礼赞、诗歌、塔铭。所有这些史料,都是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的珍贵资料。
  憨山大师对五台山佛教圣地贡献很大,而五台山文殊道场也对憨山大师影响很大。正如中州曾弘所言:“其作略大都从五台水观中来,故其楮墨所宣,莫不有千峰积雪,万壑轰雷之雄概。”(《全集》卷55)
  憨山大师不仅研究宣传了五台山的佛教,而且也保护了五台山文殊圣境。明代时候,五台山的森林不仅受到皇室采伐,而且当地老百姓也大量砍伐。《清凉山志》卷6记载:“傍山居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川原既穷,又入谷中。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奸商“夏则干百成群,肆行窃取;秋则假买旧木,因之驾运……依山取利,每年动以万数。”使五台山森林受到极大破坏,文殊圣境也几为不毛之地!憨山大师和台山僧众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由是,着憨山大师于万历四年(1576年)往雁门,向河东山西道兵备胡来贡反映台山林木被砍伐的情况。他“居署中,入定五昼夜。胡公撼之不动,鸣引磬数声,乃出定”(《全集》卷53)。憨山大师以静坐入定的至诚之心,祈请胡兵备护持台山森林,保护文殊圣境。于是,次年,胡兵备亲到五台山查看森林被砍伐的情况,并向山西巡抚高文荐汇报了台山森林被砍伐殆尽的严重问题,遂二人具上奏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准奏,下诏严禁于五台山砍伐林木。这样,憨山大师、胡来贡和高文荐三人鼎力合作,才免使五台山森林再遭砍伐,为保护五台山森林植被和自然景观作出了贡献。
  明朝中后期时,赋税越来越重。当时五台“藩府庄田,散佃于民,其赋皆租课”(《五台新志》卷2)。五台县衙“因观五台山地,前此未有征税,今亦应与民同编征粮”(《清凉山志卷6》),并屡次查报地土,欲向五台山征粮五百石,遂使“合山丛林静室,无一人可安者”(《全集》卷53)。因此,五台山高僧、大德、耆旧、长老共同推举憨山大师,请他宛转设法白于当道,请免赋税。憨山大师以“台山从来未入版额”(《全集》卷52)为由,辗转白于雁平道兵备张惟诚。张惟诚同意憨山大师意见,并向皇上申述了免征台山赋税的理由。万历皇帝看了张惟诚的奏帖后,准予施行。这样,经由憨山大师和张惟诚的合力,护持,遂免去了五台山的赋税,保全了文殊道场。
  思想的特色
  憨山大师是曹溪里的一滴闪光的水珠,研池里的一朵洁白的莲花。他的唯心识智,梦授于慈氏;华严法界,悟彻于清凉;真参实悟,印证于五台;他的身心,原是妙明真心中物。他说:
  真心本来清净,因妄想污染,而苦恼旋生。佛身元是自心,因无明障蔽,而光明不现。即心是佛,
  自心作佛。念佛念心,观心观佛。一念妄心起,佛做众生;’一念恶心起,佛即造业。一念觉心起,众
  生即化佛;一念善心起,地狱变天堂。所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造天堂,心造地狱。心净即佛
  土净,心秽则佛土秽。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续藏经》第127册,《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14,
  《上山东德王》,第999页)
  心造天堂,心造地狱,三界唯心之心,就是本来清净的真心。因此说,憨山大师是地地道道的真心一元论者。
  憨山大师继承了清凉澄观、圭峰宗密的华严思想,在禅与华严融合的基础上,提倡宗教一眼、禅教一致、性相一源、禅净兼修,终生致力于调和诸宗。他又以佛释儒,以佛注老,会通三教。因此说,他的思想特色是万法归一,一归于心;宗教归一,一归净土;三教归一,一归于心。
  会通三教 摄于一心
  憨山大师九岁上就诵《观音经》。《观音经》是禅门的一部启蒙读物,也是一部培养菩萨利他思想和精进精神以及吸引民众归于佛法的最好经典。因此,他在幼小的心灵上就种下了皈依佛门的种子。十五岁上,他连同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一齐读,这就奠定了博学多才、能诗述文的良好基础。憨山大师认为:
  学佛而不通百氏,不但不知是法,而亦不知佛法。解《庄》而谓(未)尽佛经,不但不知佛意,
  而亦不知庄意…….余尝以三事自勖日:“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
  不参禅,不能出世。’(同上册,卷45,《观老庄影响论·论学问》第819页)
  因此,他就世出世书一齐读,赅通三教。其目的是“佛法世法一肩担”(《大藏经补编》14册,《憨山大师年谱疏》卷上,第465页),宏扬佛法,济世救民。
  憨山大师在讲经说法、著述内典之余,还以佛释儒,以佛注老,其著作有:《论语解》、《中庸直指》、《大学决疑》、《春秋左氏心法》、《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庄子七篇解》、《三教论》和《奇门指掌》等等。综观这些著述,无一不是三教一道,道归于心的旨趣。如《憨山绪言》一书的“章法句法,似《老子》,而立言大旨,则在教三道一。后此十四年,在牢山作《观老庄影响论》,实先后互发明也”(同上,第489页)。
  在《观老庄影响论》中,憨山大师从《论教乘》、《论工夫》、《论宗趣》等方面,对儒、释、道三教,加以评论。他认为三教一理,三圣一体,都是摄于一心,三教之学,也都是提防学者的放心而已。
  佛教修行的根本工夫是止观。止观分为大乘、小乘、人天乘、四禅八定、九通明禅五种。而孔子的“知止而后有定”和“自诚明”,即是人乘止观。老子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万物并作,吾以观其腹”及庄子的“莫若以明”、“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心,能止众止也”、“大定持之,至若百骸九窍,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乃至黄帝之退居、颜子之心斋、丈人承蜩之喻、仲尼梦觉之论,都是静定工夫,即是天乘止观。总之,三教修行的工夫都是止观,不过儒教是人乘止观,道教是天乘止观,佛教则是三乘止观。三教止观有深有浅,但其所治之病都是我执。如老子的“贵大患若身”、孔子的“克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谓己者,私我;意者,生心;必者,待心:固者,执心;我者,我心。克者,尽绝;毋者,禁绝。总之,孔子教人尽绝上述四者。佛教则教人破除我、法二执。三教比较而言,佛教比儒道二教工夫颇深。
  憨山大师还认为,孔子所宗的妙道,即是《唯识论》所说的末那识。老子所宗的虚无大道,即是《唯识论》所说的阿赖耶识。田为阿赖耶识细微精明,深远莫测,而老子以为它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所以名之日“天地之根”、“众妙之门”。但是,庄子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因此称为自然。佛则离心意识,不涉因缘,不堕自然,故能了悟一心之源。所以说,三教一道,佛道颇深。
  在《道德经解发题》巾,憨山大师又从三教体用、归趣等方面,对三教加以沦述。他说:
  三圣无我之体.利生之用,皆同。但用处大小不同耳。
  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
  孔子主张克己,老子认为大患若身,释氏宣扬五蕴皆空。三位圣人力破我执,都是主张无我为体。孔子匡持世道,以仁为本,号召人人皆做尧舜。因他攘斥夷狄,所以教化止于中国。老子因见当时人心浇薄,所以思复太古,尊祖轩黄,主张无为而治。释氏慈悲为怀,以戒为本,以菩萨精神教化众生,所以教被三千大千世界。因此说三教体用皆同,只是用处大小不同;三位圣人心同,只是行迹有所不同。所以,憨山大师说:“孔老即佛之化身。”(《续藏经》.127册,《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45,《道德经解发题·发明归趣》,第830页)“观老庄,而知诸子未尽也;观西方圣人,而知老庄未尽也”(同上,《憨山绪言》,第837页)。故日:“孔子人乘之圣,老子天乘之圣,佛能圣能凡,能人能天之圣。”(同上,《观老庄影响论·论宗趣》,第827页)这是因为,儒教是经世的,道教是忘世的,佛教则是经世出世的,其三教作用大小不同之故。儒教、佛教、道教.经世出世之学兼备。但是“后世学者,各束于教。习儒者拘,习老者狂,学佛者隘。此学者之弊,皆执我之害也。果能力破我执,则剖破藩篱,即大家矣”(同上,《道德经解发题·发明体用》,第830页)。力破我执,剖破藩篱。心迹相忘.即大家矣!这就是憨山大师竭力调和三教的目的之所在。
  禅教一道 性相一源
  憨山大师不仅是一位谙练义理的高僧,而且也是一位逢缘契机的禅师。这是由于在他所处的时代里,禅宗出现了一种“趋宗避教”的禅弊。所谓趋宗避教,就是只重视禅修,忽略了教义。憨山大师为l『振兴曹溪宗风,挽救衰微着的佛教,一面修复了曹溪祖庭.且到处说法,化度众生,足迹遍及了东海、岭南、燕晋;法音被及了公卿、宰夫、四众。另一面则著书立说,宣扬禅教一道,性相一源。在禅与华严的融合上,和会诸宗。他敬慕清凉的为人,也继承了清凉、宗密禅教一致的思想。他在《外纪》中说: .
  教眼、宗眼、原无二眼。(《大藏经补编》14册,《憨山大师年谱疏》卷下,第524页)
  紫柏尊者说,宗者,佛心;教者,佛语。佛语、佛心,都是释迦牟尼一人一口说出来的语言、思想。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思想是语言文字的意思。这两部分,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二不可。所以说,“文道禅道,总是一道。文魔掸魔,总是一魔。道高干尺,魔高干尺(同上,第489页)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特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宗的宗极。所谓不立文字,而是要不被语言文字束缚,深刻体会言外之旨,从而在师父直指弟子心性的一刹那见性成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心传心,传佛心印”。事实上,自达摩西来,立了单传之旨。虽为教外别传,却还是以《楞伽》印心。可见,佛祖无二之道。其实,修禅的参究工夫,也还是从教中来的。譬如,《楞伽经》云:
  静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
  这是释迦牟尼教给弟子做工夫的秘诀。
  彼心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 悉以超度
  这是如来指示悟心的妙旨。
  从上诸圣,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这是世尊指示的秘密心印。再如,初祖达摩示二祖慧可云: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尽如墙壁,可以入道。
  这是达摩最初示人参究的要法。三如,六祖慧能的投机之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表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也可以看作是五祖弘忍传给慧能心印的传心之旨。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这是慧能第一次示人参究工夫的决窍。可见,六祖以前的诸位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并没有重禅轻教的倾向。
  禅宗表榜自己不立文字.主张看话禅的大慧宗杲甚至还烧毁了《碧岩录》。其实,释迦牟尼就有其弟子集结而成的1916部8416卷《大藏经》。初祖达摩也著有《二入四行》、《楞伽经科文》2卷、《楞伽经疏》5卷、《楞伽宗要论》1卷。三祖僧璨也撰有《信心铭》:五祖弘忍也作有《最上乘论》。六祖慧能的门人也为其录有《法宝坛经》。就是自宋以后的禅宗,也还有《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续传灯录》、《碧岩录》、《从容录》等等语录,也并不是不立文字。至于大慧宗杲烧掉《碧岩录》,也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他看到这种浩瀚的语录已流于形式,不仅对修道者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给了修道者一个错觉一离开了语录便不能入道。这就使本来生动活泼的多姿多彩的禅演变成了僵死的专门的脱离大多数群众的禅。所以,他为了使修道者从语言文字中解脱出来,真正体会到言外之旨,才烧毁了《碧岩录》的。
  因此,憨山大师在《示径山堂幻有海禅人》的法语中明确指出: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只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
  悟言外之旨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续藏经》127册,《憨山大师
  梦游全集》卷6,第282页)。
  心乃禅之本,“禅乃心之异名”(同上,卷14,《答许鉴湖锦衣》,第412页)。心与禅,不一不异。故日,佛祖一心,禅教一致。
  憨山大师不仅认为禅教一致,而且也主张性相一源。他说:
  性相教禅,皆显一心之妙。(同上,卷25,《西湖净慈寺宗镜堂记》,第566页)
  性者,性宗;相者,相宗。性宗、相宗,是佛灭以后的印度诸师以唯心、唯识所立的性相二宗。所谓唯心,就是说一切诸法,唯在内心,没有心外之法。如《华严经》的唯心偈云:
  心如画工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所谓唯识,就是说一切诸法不离八识,八识之外别无余法,万法都是唯识所变。《大乘义林章》日:“识者,心也”。故日,心、识,不一不二。因此,憨山大师在《论心法》中说:
  一切形,心之影也;一切声,心之响也;一切圣人,乃影之端者;一切言教,乃响之顺者。(同
  上,卷45,第818页)
  故日,性相一源。
  但是,印度部分高僧没达唯心、唯识旨趣,所以性相二宗相互抵牾,各立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当佛灭以后六百年时,马鸣大师乃宗《楞伽》等百部大乘奥义,竭力破之,,从而开了一心法界之门,摄性相而会一源,引三乘而执至极。我国由唐及宋,禅宗大盛。但是,也有一些盲眼禅师,不懂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深刻旨趣,动辄呵斥教乘,固守偏执。其禅教相非,如性相相抵。其时,“圭山著《禅源诠》以一之,永明又集《宗镜录》百卷,发明性相一源之旨,如自日丽尺。而后学竟不一觑,此岂真竟大事者哉?”(同上,卷19.《刻起信论直解后序》第487页)《禅源诸诠集》是唐代圭峰草堂寺宗密禅师将教禅诸祖著述中的章句,旨意相符者,搜集而成的一本书。它的中心思想是倡导禅教一致,“融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同上,103册,《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序叙》,第6lO页)。它的企图是使后来的习教者和参禅者知道一佛无二之道,言归于好,不再诋毁,从而达到“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趋”(同上)的日的。《宗镜录》是宋代钱塘永明寺延寿禅师于该寺改名后的净慈寺宗镜堂集结贤首、慈恩、天台三宗的义学高僧百余人,研习了六十部大乘经论后,集辑而成的一本书。它的宗旨是:“以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撤三宗之藩篱,显一心之奥义”(《读藏经》127册,《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25,《西湖净慈寺宗镜堂记》,第566页)。它的目的是性相双融,“摄殊流而归于浩海”(同上)。因此,憨山大师举出这两本书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且望后世的三宗僧人,再不要相互抵牾,内耗佛教力量了。为此憨山大师身先士卒,于《楞伽》则有笔记,于《楞严》则有悬镜,是皆即教乘而指归向上一路”(同上,卷19,《刻起信论直解后序》,第487页)。《楞伽笔记》是憨山大师于万历26年(1598),被谪五羊时写成的4卷书。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劝人以教印心,且使宇内的法侣俗友知道自己在患难之中也未忘作佛事。《楞伽悬镜》是憨山大师于万历十四年(1586)时,在牢山海印寺一夕静坐入定生慧以后,以半枝烛的功夫写成的一卷书。它可以助人悟道悟文、禅教双修。总之,憨山大师强调禅教一致,性相一源,是要消除派性,同归性海。否则,毁相者达不到法性,斥教者达不到佛法,反而会成为盲眼禅师和文字之师。
  念佛即是参禅 参禅乃生净土
  憨山大师是一位禅师,但在晚年却归心净土。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他曾嘱咐弟子福微募造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菩萨)法像。次年,修复五乳峰佛殿、禅堂。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他闭关谢缘,效法远公六时刻香代漏,专心净业。这是因为,他认为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开悟门人,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要了悟一心。其了悟一心的最要法门就是参禅念佛。所谓参禅,就是参究自己的本来面目。它是我国禅宗诸祖创立的一种悟心方法,也就是一种宗教的或神密的体验。所谓念佛,就是忆念佛。它是释迦牟尼开示三贤十地菩萨的成佛之要,也是往生极乐净土修行法门的中心。到五台山佛光寺的高僧昙鸾之时,他才把念佛的对象限定在阿弥陀佛一佛。而念阿弥陀佛,又谓称名。到五台山竹寺的高僧法照创立了五会念佛之后,又称为心念口称,故又名称名念佛。称名念佛,就是口念阿弥陀佛之名,观想阿弥陀佛之相。所谓阿弥陀,就是无量光和无量寿的意思。阿弥陀佛就是从不同角度来对释迦牟尼的描述和表现,具有大乘菩萨的慈悲思想和利他精神。他能够以光明无量之愿、寿命无量之愿和念佛往生等四十八愿,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临命终时接引众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觉悟的至善的清净的自由的平等的安乐的富庶的理想的宗教世界,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爱戴。因此,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对子精神空虚的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憨山太师在《化生仪规》中说:
  所谓万修万人去,最是稳稳当当,一毫不错之大法门也。祖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以此法门,全不误人。(同上,卷46,第844页)
  念佛往生是简单易行、普摄上中下三根、顿渐齐入、无机不摄的最胜法门。所以古今中外诸祖、悟心之士,多数予以称赞,多数以此作为归宿。如龙树、马鸣,就极力称扬;永明、中峰诸位禅师就回心归于净土。再就善财童子来说,他参了五十三位善知识,第一位德云比丘就是只传给他念佛解脱门,及至最后参见普贤菩萨,他为了进入妙善知识,也专回向了西方净土。因此,憨山大师到晚年时也转向了净土。
  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是憨山大师于《示慧镜心禅人》的法语中提出来的一个禅净兼修的新颖观点。他说:
  若约唯心净土,则心净土净,故初参禅未悟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
  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佛无以成正觉。……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
  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若以菩萨,则是悟后不舍念佛,故从前诸祖皆不舍净土。如此,则念佛即是
  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同上,卷9,第330页)
  云楼《弥陀经疏》一日:
  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一术语源于《观无量寿经》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