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徒的标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徒的标准

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有两个四句话。第一个四句话是叫正信,第二个四句话是叫正行。能够做到正信、正行,那就是一个合格的或者说标准的佛教徒。那么正信也好,正行也好,首先是以皈依三宝作为一个佛教徒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说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皈依三宝就是接受佛法最基本、最根本的传承,对于佛教最基本、最根本的认同。因为只有接受了传承,认同了佛教,才可以谈得上怎么样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它是有一个前提的。为什么一定要皈依呢?因为佛教是主张我们众生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有自性三宝,但这是一个内因,这是我们能够成佛,能够了脱生死的一个根据。内因是根据,还要假借外因来成就内因,来发掘内因,来启动内因本身的作用或者功能。那么皈依三宝就是仰仗外因或者外缘来推动自己内在的成佛因素的开发。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孤因不生,独缘不长,无因无缘更是不可能成就任何物质的或者精神的一切事物。所以,皈依三宝从它的根本意义来说,那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必须具备的一个根本前提。

接下来如何是正信呢?“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所谓的正信就要包括这四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全部佛法的体现,这四方面的内容必须一点一滴地去落实。当你落实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其中只要做到某一条,比如说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因果、般若、解脱包括在其中;或者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那信仰三宝、开发智慧、成就解脱也在其中。所以这四句话我们要好好地去体会,好好地去落实,然后才能够谈得上什么叫做“正信三宝”。然后,有正行的四句话,在正信指导下的实践,在正信指导下的修行,所以叫做正行。正行的四句话:“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四句话包括了佛法的一切修行的法门,这四句话可以说是佛法实践的一个纲领,很好地去领会了,就一定能够真正做到一个标准的佛教徒。这四句话里的每一句话,都没有离开我们生活的当下,没有离开我们生命的当下。离开了生活的当下,离开了生命的当下,佛法在哪里?要佛法有什么用处?佛法就是解决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当下的困惑,之所以要学习佛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从佛教方面的要求来说,一定要做到正信、正行;然后从社会的要求来说,还有四个字叫“爱国爱教”。刚好形成一个排比句:“正信、正行、爱国、爱教。”

大家体会佛教的经常看到的几个词、经常用的几个词。我们不管走到哪一个寺院,山门口写的两句话“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法轮,佛陀说的法或者是说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的法,或者是说我们所要见到的这个法,比喻成为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它总在转动。这个轮子有两种转动的方法,大家一定看到过汽车陷到泥巴里面去了,那个轮子也在转,但是车子不动,这是一种;第二种呢,汽车在一个高速公路上,非常平整的路,轮子转得快,车子就跑得快。佛法就是这个汽车的轮子,说法轮是个比喻嘛!这个轮子倒车的时候很少,总是在向前,有时候车子会向后退两步倒车,但它也是为了要更好的往前启动的需要,它不会倒着走,一定是往前走。法轮既然是在转动,既然是在不停地往前走,那么也就说明佛法对这个世间,对这个不断流动的世间,对这个无常的世间,它是要不断地来适应,所谓叫契理契机。在适应的过程中,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首先是要契合佛陀立教说法的本怀,那就是理;还有一点要契机,要把佛陀的教法,把佛陀的本怀在不同的时代适应不同的根基。不能做刻舟求剑的工作,应该是像孔夫子看到流水一样“逝者如斯夫”。事物总在变,一切的改善人类身心环境的文化,或者是说法门,也要适应无常变化的需求。不断地有新的问题提出来,要不断地去解决新的问题。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这是一个必然的。

佛教历史上有许多的宗派,实际上就是法轮在转动时,适应不同的根基开展的不同的法门。这些法门总的传统都是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根本,所谓一切法门最终都要倡佛本怀,就是说,要把佛教化一切众生,利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一种胸怀,要能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得到落实,这就叫倡佛本怀。传统是一个,传承可能是千个万个。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就好像人有各种疾病一样,是什么病就要吃什么药,药到了病除了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佛法存在这个世间的意义。至于说当今的时代,确实变化很快,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社会,佛教怎么样以它的不变来应万变,这就是我们当今需要思考的、需要探索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探索佛法如何在今天的社会,能够起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这个探索仅仅是开始,这种探索没有结束的那一天,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佛法存在,可能这种探索会一直继续下去,因为法轮要继续地转。所以,佛法如何适应社会,如何适应每一个时空下的具体的根基,那永远都是要探索的,永远都要去适应,永远都要去面对,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情。今天的佛法,许多人都在思考,如何来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佛教界在思考,一切对佛教有爱好的人也在思考,包括政府里的管理宗教事务的人也在思考。因为社会需要宗教,或者是说社会更需要佛教,社会在呼唤着佛教,我们佛教界怎么办?我们佛教界不能把门关起来,不能把眼睛闭起来,我们要敞开大门,我们要睁开眼睛,面对这个现实。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强基固本,这是第一条,然后内修外化。强基固本就是要把我们佛教自身的僧团要建设好,自身的修养要到位,然后再内修外化,这样才能够使佛法在有见地、有修行的一个气氛下,去落实佛法的精神。只是讲讲没有用,盲修瞎练也没有用,功夫和见地同时要到位,那样佛法才能够真正起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

我的修行就按照我说的话去做: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是我一定按着这么去做。然后怎么操作呢?五祖告诉我们两句话“四仪为道场,三业做佛事”。四仪就是行、住、坐、卧四威仪,这四威仪就是道场;三业:身、口、意三业。三业怎么活动,三业可能会造业,造很多恶业,三业也可能做佛事。如果你能以四仪做道场那你就会做到三业做佛事。三业做佛事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身、口、意三业,身,不要胡作非为;口,不要胡说八道;意,不要胡思乱想。做到这三条了,修行就真正能够落实到生活当中,落实在当下。“觉悟人生,极乐世界慢慢去;奉献人生,人间净土快快来”。

佛说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意思是什么呢?翻成汉语叫堪忍。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圆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时时刻刻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下,堪忍实际上就是无可奈何。

我们人类一个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我们人类有许多痛苦,从那里来呢?就是从我们在生活中老是错位,不是想昨天就是想明天,不是想东就是想西,不是想他就是想……总没有安住在当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人类的一切问题都从这个地方开始,所以我主张禅修的第一个要领就是要如何训练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心念安住在当下,这就是很具体。你在看书不要打妄想,安住在当下,好好地看;你在写文章,安住在当下,好好写;你在做每一件事都能够安住当下,这个注意力就能集中,就能专注。专注也有祖师的教导,叫做“守一不移”。安住当下之后你就守一不移,这样你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做到专注,专注就是定,就是禅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说我们经过半小时的训练,就可以达到这种境界,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做到安住当下、守一不移。

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第一条就讲到信仰。一个人有了信仰就真正有了精神的支柱,人生的目标;有了信仰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有了信仰就能在任何的逆境下,或者说顺境下,都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逆境也是因果,顺境还是因果,既然一切都是因果,我们就要正确地面对,就要去接受它。而且,作为个人,你要想改变某一种环境,除了你屋前屋后种几棵树、种几棵菜、把房子收拾干净一点,这个你做得了主,其他的好象都无能为力。个人要想改变这个大环境,那是不可能的。只有众人的力量汇集起来才能够造成一个大的环境,改变一个大的环境。所以,当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在寂寞的时候,不要忘记这都是因缘果报,不要忘记这都跟自己过去生中行为的积累有密切的关系,要很好地去接受它,不要想逃避,想逃避只会造成更大的困难。

人生的不圆满,社会有缺陷,有压力,我们人生有种种困惑,特别是我们现在社会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中,信仰失范,道德滑坡,每天都会有突破底线的问题。正因为有这样一些现实的存在,提倡生活禅有其极大的现实意义。那么面对这个社会有压力、有困惑、有困难,怎么办呢?我想不能够造成一种对立的情绪,“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四个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在如何适应社会的整个大环境的挑战,如何来端正我们人生的态度上有一些帮助。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好好地体会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做人做到: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做到: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样我们人生就会减少许多的痛苦,就会生活得稍微有一点点的乐趣。但是,我们实际上要看到整个的人生,当你没有觉悟之前,没有开悟之前,整个是一个痛苦,是一个烦恼。所以,学习佛法的必要性、重要性,修生活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要从迷惑走向觉悟,从染污走向清净,从烦恼走向菩提。我们不要怕忙,“忙中净土闹中禅,八万尘劳火里莲”,佛法、禅只有在忙碌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它的优越性。如果在山林枯坐,用不着那么麻烦。禅、佛法就是要解决我们在烦恼中的痛苦,就是要解决我们在迷惑中的困惑。所以,希望大家有信心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慢慢地来淡化烦恼,开发智慧,获得清凉自在的感受。

标签:论坛精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