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弟子不能吃肉之依据(经文汇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乘入楞伽經》

佛言:『大慧!罗刹恶鬼常食肉者,闻我所说尚发慈心、捨肉不食,况我弟子行善法者,当听食肉?若食肉者,当知即是众生大怨,断我圣种。大慧!若我弟子闻我所说,不谛观察而食肉者,当知即是旃陀罗种,非我弟子,我非其师。是故大慧!若欲与我作眷属者,一切诸肉悉不应食」

大慧。未来之世有愚痴人。于我法中而为出家。妄说毘尼坏乱正法。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非是住慈心者。修观行者。行头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劝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于诸众生生一子想断一切肉。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大慧!凡是肉食,于出家人悉是不净。大慧!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

未来之世有愚痴人。于我法中而为出家。妄说毘尼坏乱正法。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

《楞严经》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楞枷经》

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大慧。我涅槃后于未来世法欲灭时。于我法中有出家者。剃除须发自称我是沙门释子。披我袈裟痴如小儿。自称律师堕在二边。种种虚妄觉观乱心贪着肉味。随自心见说毗尼中言得食肉。亦谤我言诸佛如来听人食肉。亦说因制而听食肉。亦谤我言如来世尊亦自食肉。

《梵网经》

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易,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佛说佛医经》

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人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菩萨善戒经》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放诸众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众生。众生不受、不废、不愁,能自调伏,亦能调他。随其所化众生之处,皆悉能令滋长福业。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能速得出,虽同受苦,不生楚毒。见受苦者,心生悲愍。菩萨初发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菩萨摩诃萨为破众生种种恶故,受持神咒,读诵通利,利益众生。为咒术故受持五法:一者,不食肉。二者,不饮酒。三者,不食五辛。四者,不婬;五者,不淨之家不在中食。菩萨具足如是五法,能大利益无量众生,诸恶鬼神、诸毒、诸病无不能治。」

《央掘魔罗经》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 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

「上座迦叶,弃舍种种甘饍之食,舍肉味食,受持修行不食肉法,家家乞食,不恶恶想,始终常一,苦乐无变。其所乞处,有种种人,或言无者,或骂辱者,答言安乐,然后舍去,心不倾动。若言有者,不生贪喜,答言安乐,受之而去,心不倾动。」

《分别善恶报应经》

复云何业获报人间?有十种业。何等十业:一离杀生。二离不与取。三离非梵行。四离虚诳语。五离杂秽语。六无离间语。七离麁恶语。八离饮酒食肉。九离痴闇。十离邪见谛信三宝。修如是等十种耎业。获报人间。

《大般涅槃经》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善男子!从今曰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央掘魔罗经》

上座迦叶,弃舍种种甘饍之食,舍肉味食,受持修行不食肉法,家家乞食,不恶恶想,始终常一,苦乐无变。其所乞处,有种种人,或言无者,或骂辱者,答言安乐,然后舍去,心不倾动。若言有者,不生贪喜,答言安乐,受之而去,心不倾动。(文:佚名)

编辑:菩提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