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再谈佛教舆中国民俗示(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田光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再谈佛教舆中国民俗示(下)
  田光烈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锁骨观音》、《马郎妇坐化金沙滩》,《观音菩萨鱼篮记》,解放后,此戏改编为《追鱼》,又名《碧波潭》、《碧波仙子》。宝卷方面;有《香山宝卷》,又名《观音济度本愿真经》、《观音金鉴》、《鱼篮宝卷》等。
  其次:是对唐三蔽法师支奘的崇拜。玄奘法师俗称唐僧。他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空前的佛学大师。他不但精通当时中国佛学和印度各家学说,而且能融会大乘佛学诸说自成一家之言。不仅是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留学生,同时也是伟大的创作家。他不仅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也是一个卓越的哲学家,一个博大精深的立于古代世界学术之林也毫无愧色的学者。他为追求佛法真理,不辞辛苦,从长安出发,跋涉万里,经过西域去印度求学,历画艰险,百折不挠,终于学成而归。组织译场,从事翻译工作,十九年中,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兼综大小内外、空有显密,决择精审,义类分明,一语之安,坚如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晨星。况之历代,未有能与之北肩者也。在译经过程中,并培养出许多高僧,在中国文化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他的详细事迹,具载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傅》)。当时和后来的人们,都对他这种坚苦卓绝的精神,异常崇拜。在宋代,就有人把他的西行事迹,撰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有猴行者、深沙神及诸异境,渐渐将实事演成神话。
  金人院本有《唐三藏》一种。元代吴昌龄又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代先有题名齐云杨志和编的、四卷四十一回本的《西游记传》,次有大文学家吴承思(一五OO?——一五八O年),在这一基础上、加工撰成的《西游记》一书,借神话故事讽刺世事,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流传数百年至今,依然僧炙人口,并搬上舞台,最近还编为电视连续剧。唐三藏、孙悟空,不但誉满神州,其至普及到东南亚各国。其中写了不少神通,为此,目前有些气功大师、还认为它是研究人体科学的宝库,有待发掘。
  再次;是对寒山、拾得的崇拜。旧时年画中,有《和合二仙图》,民间常年悬挂于中堂,可使全家和谐、吉祥如意。亦于婚礼时悬挂,使夫妻终身相亲相爱。此图目前城乡依然到处出现、其至家家户户所用的火柴盒上,亦有和合二仙,题曰“和气生财”。
  《事物原会》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寒山、拾得,唐太宗贞观时人,两位圣僧的事迹,见于当时台州剌史闾丘胤撰《寒山子诗集序》(见《四部丛刊集部》中),略云:
  寒山子不知何人,隐居天台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经常列国清寺。寺有拾得,管理食堂,常收贮余残叶滓,置于竹筒中,寒山来时即携去。去时常在长廊中叫唤快活,独言独笑,寺僧逐之,呵呵而去。闾丘胤出牧丹丘,苦头痛医治无效,国清寺丰干禅师吮净水喷之,须臾祛殄。并谓胤曰:“寒山文殊,游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若欲见之,不得取相。”胤至国清厨中、礼拜二人,二人连声喝胤,把手呵呵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言讫走出,更不返寺。
  寺僧道翘寻其往日行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野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概为五言律,有奇骨、有清韵、有椎致。无六朝艳丽绮靡之敝,而有天真烂漫之风,全从道心深处流出。“五四”以后,被誉为我国古代的“白话诗”,言其形似而已。寒山诗后,附录丰干与拾得诗,合称为《三隐集》。
  驰名中外的寒山寺,在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上。该寺初建于梁天监年间(五O二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寒山、拾得尝住于此,故改名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就已提到寒山寺。现在寺里除了他的石刻诗碑外,有清代著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虽金身寒山、拾得塑像,寒山手持一荷;拾得手持一盒,荷与和谐音,有“和谐”意,盒与合谐音,有“合好”意。清初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遂封天台山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释门中的两位圣僧、寒山、拾得,一变而为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和合二僧了。
  再次:是对释万回的崇拜。《宋高僧传》卷十八《唐号州阌乡万回传》云:“释万回,俗姓张氏,号州阌乡人也。年尚弱龄,白痴不语,……东西枉走,终日不息。或笑或哭,略无定容,口角恒滴涎沫,人皆异之。不好华侈,尤少语言,言必谶记,事过乃知。年始十九,兄戍辽阳,一云安西,久无消息,母忧之甚,乃谓设斋祈幅。回倏白母曰:“兄安,极易知耳,奚用忧为?”因裹斋余,出门泾去,除晚而归,执其兄书云“平善”。间其所由,默而无对,去来万里。后时兄归云:“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因授饼饵共吃而返。”举家惊喜。自尔人皆改观,声闻朝廷。”
  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二十三云:“宋时杭州以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著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外亦能回家,故云“万回”。明时其祀巳绝。”这个和合神,取其合家团聚之意,与寒山、拾得之受封为和圣与合圣,固不同也。
  再次:是对释僧咖的崇拜。《宋高僧传》卷十八《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云:“释僧伽、葱岭北何国人,少出家。为僧后,誓游远方,始至西淙府。高宗龙朔初(六六一年),游历江淮,隶名于山阳龙与寺。初偕弟子慧俨同至临准(泗州),就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志之,言决于此处建立咖蓝。遂穴土获古碑,乃齐国香积寺也。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居人叹异云:“天眼先见,吾曹安得不舍乎!”尝卧贺拔氏家,身忽长其床杨各三尺许,次现十一面观音形(丁福保《佛字大辞典》作十二面观音。并云:“经轨珍十二面观音,是志(保志)大士等(憎伽)之化现也”),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遂舍宅焉。其香积寺基,即今寺是也。
  初僧咖化行江表,止嘉禾(在浙江)灵光寺,居民多以捕鱼为生,杀业陷入,伽苦口敦喻,劝其别图生计,使人裂网折竿改业。在长安时,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叹之而愈,声振天邑。后有疾求医者,或以柳枝拂其身;或令洗石师子;或掷水瓶;或令谢过。身体受伤的,叫他去骑马;感冒伤风的,叫他扇扇子,无不痊愈。或预知大雪,或救旱飞雨,神变无方,灵异莫测。
  中宗景龙二年(七O八年),遣使诏赴内道场,造膝占对休咎,契若合符。四年(七一O年)庚戌示疾,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三月二日示寂,神彩犹生,形体宛如。后历肃宗、代宗、穆宗、僖宗、昭宗迄于五代,均现灵迹,救人无数。天下很多寺院,都有僧伽真像殿,旁曰“大圣僧伽和尚”。有所乞愿,多送人心。李邕、胡浩均有碑颂德。李白作《僧伽歌》云:
  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
  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
  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三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
  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子落泊江淮久,
  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把轻垢。
  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云:《广川书跋、僧伽传》蒋颖叔作,其谓李太白尝以诗与师论三车者误也。诗鄙近知非李白所作。……太白死在代宗元年,上距大足二年壬寅为六十年而白生,当景龙四年白生九岁,固不与僧伽接。”余谓李白天纵之姿,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大汉书、艺文志》五行家、有《风鼓六甲文解六甲》。六甲为五行方术之一、相当深刻。他五岁便开始诵习,可见他自幼聪明奇绝、好学深思。时距景龙四年僧伽示寂,还有四载,四年中二人不会没有机缘见面,见面时作忘年交、论及三车问题,三车乃《法华经》以羊、鹿、牛三车喻声闻、缘觉、大乘次第,此接引初机,方便善巧之说也。《歌》固后时追忆所作、顿为雅邃,不能以“鄙近”视之。
  由于僧伽屡现灵异,并得到大诗人的歌颂赞扬,声誉日益显赫。当时东南沿海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乃至湖南等地,虽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泗州大师。古代优伶、还演为故实。宋人钱易《南部新书、癸》云:“王廷彬独据建州称伪号、一旦大设,为伶官作戏词云:“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其受人崇拜之普及,可以想见。
  再次:是对释契此的崇拜。《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明州布袋和尚》、明、如惺《龙华忏法、布袋和尚传》、均载其事。未详氏族、自称契此。或云四明人,形裁腲胺、蹙额皤腹、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以杖荷一布袋,凡供身之具,尽贮袋中。人市见物则乞,醯酱鱼蕴,才接入口,分少许投袋中,人称“长汀子布袋师”。尝卧雪中,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志。天将雨、即著湿草履途中骤行;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居民以此验晴雨。
  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而去。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叉手。保福问:“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尚在这裹作什么?”师曰:“等个人。”曰:“来也来也!”师曰:“汝不是这个人。”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我一文钱!】师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切不如心真实。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凡非圣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又有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年,《宋僧传》作天复中“九O一——九O三年”),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师全身存于岳林寺大殿东堂。宋代以来,寺院多塑绘他的形象。元代戏曲家郑廷玉、把他的事迹创作为《布袋和尚忍字记》杂剧,简称《忍字记》,题目为《乞儿点化看钱奴主见臧晋叔编同兀曲选》)。剧情曲折动人,脍炙人口。后来的人,普遍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寺院三门第一重殿(即天王殿)的正中,塑了他的像,成千上万的信徒,向他顶礼膜拜。
  最后,谈谈对释道济的崇拜。道济俗称济公活佛。南宋台州府天台县人。俗姓李,父茂春,母王氏。禅师生后,弥月之日,国清寺性空长老登门代赐名修元,取常修本命元辰之意。弱冠从杭州西湖灵隐寺瞎堂远公(佛海慧远)出家受具,得其密印,彻悟本源。嗣为南岳十六世,又被称为禅宗第五十世的禅师(见《增订佛祖道影》卷二)。博通广识,题墨尤为隽永。性疏狂不洁,平居破裤袒程,喜啖酒肉,醉则与小儿嬉戏于沟壑间,世故以济颠称之。以是为灵隐所摈,入南屏净慈寺为书记僧,文章与书法俱妙,每一疏出,部下哄传(参考拙著《佛法与书法》第三章第一节《历代僧侣书法家略录》)。
  最近有人从气功角度论述济公,说他“成天价疯疯颠颠地,走起路来也是疯颠状态。酒肉穿阳过,无忧无虑无烦恼,把人世间一切琐碎、烦恼抛却一边、进入一种气功态。这是练功人所追求的境界,是最高级的练功态。……济公就是什么都不在乎,走路也处在练功态,整天处在一称无意识的状态下。譬如,喝完酒就处于昏睡状态,这时就出功能。”(纪一《大气功师出山》)其实济公是从游戏三昧中、所发出的神通,与气功有染净之别。所以他言行叵测、异迹奇多:翻筋斗证本来面目;唱山歌遥感行医;或预知疾病先处方;或化缘显梦修佛殿。写榜文字字发光;知过未桩桩应验。重修净慈,古井运木;画两廊壁,妙语参禅。发慈悲救雷殛后生,避灾难令死人走路。运三昧火根治痨虫,拾银钱偿还冤债。喝酒替佛像装金,吃死肉吐出活鹄。他自己说:
  尼姑庵里讲禅机,人都笑我颠倒;
  娼妓家中说因果,我却自认疯狂。
  唱小词声声般若,饮美酒碗碗曹溪。
  所谓“禅机不便分明说,假作糊涂醉里言。”他还劝市民放生螺蛳,亲下火超度促织。他真是个带果行因,佯狂济世的活佛。
  济公生卒年,据陈垣《释氏疑年录》、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年)、卒于宁宗嘉定(一二零九年)、年六十二岁。而《净慈寺志》却云年六十。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录》,则称济公七十三端坐而逝,三说不同,确年待考。济公骨灰,葬虎跑塔中。后人将他的传说编成《济公传》一书。印光法师说“《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即原佛学书局本《济颠僧传》)最好,所述之事,乃当日实事”(见《印光法师文钞》)。近来又编成电视连续剧广播,他的奇迹,尽人皆知,普遍受到尊敬。
  由于佛教和我国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所以影向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极大。在古代,从封建皇帝到劳动人民,从农业生产到家庭生活、医药卫生、国家法制、哲学、艺术、小说、诗歌、戏剧等各方面、无不渗透,其影向于政治经济者、尤为明显。
  首先是孕育民主思想、激励农民起义。早在北魏统治时期,中原一带,曾不断暴发所谓“沙门造反”事件。魏孝文帝时,先后有沙门法秀、司马惠乡等的起义。宣帝时,先后有沙门刘惠旺、刘光秀、刘绍僧等的起义,以及沙门法庆所领导的规模更大的大乘教起义。这时还未揭出任何旗帜。
  到了隋代、炀帝大业六年二(一O年)、使出现了以弥勒佛自称的农民起义(《隋书》卷三《炀帝本纪上》)。此后中国的农民起义,多与弥勒佛有关,特别是到了元代、与弥勒白莲教结合的农民起义极多,元太租时就开始出现(《元史》卷一四八《董俊传》)。元顺帝时、陈州人捧胡(一三二七年)以及韩山童、刘幅通等(一三五一年)所领导的弥勒白莲教起义,是比较著名的。明清两代,则有明成祖永乐十八年(一四二零年)、唐赛儿起义,明熹宗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徐鸿儒起义。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三伦起义,仁宗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年)、李文成起义,文宗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宋景诗起义,以及德宗光绪二十六年(一九OO年)、轰动世界的义和团起义,无一不是以弥勒白莲教的名义组织起来的。因条件不成熟,起义虽终归失败,而从这些事件中,却突出地表现了佛教的民主思想精神。
  其次是经济方面。如在每年的各种节日里,各地信徒纷纷到寺院进香,络绎不绝的游人,也去游览,自然形成集市贸易,所谓“庙会”。这对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很有关系。见于从前记载的:如江苏无锡崇安寺、六月十九日的观音会,其“市最盛、珍果毕陈,有数百里来观者。”江阴广福寺、六月十九日的观音会,在清代也是“远贾来集,百货具陈。”最著名的是云南大理的观音市,俗称三月街。每年三月十五日开始,在苍山下贸易,集各省的货物汇于一市。自唐高宗永徽年间(六五O——六五五年)开始(据《明通志》),历久不衰。建国以来,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观音市的规模,更是空前未有。其他规模大小不等的庙会,遍及全国各地。
  摘自《内明》第23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