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正见与般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正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正见与般若
  正参
  前 言
  佛教从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开始,便就是以大乘为主、小乘为从的局面。虽也偶而有偏宗小乘的,而大乘始终为中国佛教的重心。所以流行至今二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也一直非常推重真常心的两部大乘经:《楞严经》与《圆觉经》。而同时被视为小乘典籍的《阿含经》,其八正道也一直被认为唯小乘行者所修学。所以“佛法在中国,说圆说妙,说心说性,学佛者必备的正常经济生活,是很难得听到的了。”
  八正道,就是三学,也就是出离生死的一乘法。所以佛临灭时,对须跋陀罗说:“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们没有八正道,所以没有圣果,没有解脱。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圣果,有解脱。这可见八正道是能入于涅的唯一不许别异的法门了。这在大乘的《楞伽经》中,也还是这样说:“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脱所必经的正轨,而其主要是以正见为首,这因为正见(慧)不但是末后的目标,也是开始的根基,遍于一切支中。依正见而起正语、正业、正命,然后自净其心,定慧相应而引发无漏慧。如五根以慧为后,而慧实是遍一切的,所以说:“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精进、念、定也如此);……信根成就,即是慧根。”
  佛说慧——般若如房屋的栋梁一样,是在先的,也是最后的。慧学是贯彻始终的,八正道的正见,侧重他的先导;三学的慧学,侧重他的终极完成。正见与慧——般若在佛法的修学中是综合融贯的,其重要性亦可见一斑。以下且就以正见与般若略为叙述。
  一、正见的内容及其在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性
  (一)、学佛者应有的世间正见
  释尊依众生根机的不同,施设五乘、三乘之差别,但最后都终归于一大佛乘。五乘共法中以求现法乐与后法乐为目标的人、天乘,虽是佛教共世间法的。但如果能归依三宝修五乘共法,这要比其它宗教是更为稳当,而且已进入佛乘的大门。只要向上胜进,就可直入出世法了。但这在最初归依三宝后,在修学理解方面,应该先修于正见。修学佛法如果没有正见,就会走入邪道。这犹如瞎子走起路来,东碰西撞,不免有堕坑落堑的危险。佛法中虽教人不要破戒,但尤不可破见,先圣云:“宁可破戒如须弥山,不可被邪师熏一邪念,如芥子许在情识中。”这也就所谓的“宁可破戒,不可破见”。因破戒是个人的过失,而破见则会影响他人。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由此可见“正见”对于修学佛法的重要。
  正见的内容,是有浅有深的不同:有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所谓世间正见,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观察人生的意义,人生应遵循的正道,从正确观察而成为确信不移的定见,便是正见。”
  学佛者应有的世间正见,那就是正见有善有恶,正见有因有果,正见有业有报,正见有凡有圣。这四者是说明世间正见的主要内容,为修学佛法者所必不可缺的见地。也唯有具有这根本的世间正见,我们就能在生活当中坦然面对一切顺境和逆境。因明了一切善恶业报都是有因有果,在面对顺境时不会骄傲执着,那只不过是过去所种下的善因而招感,是不能永远拥有;面对逆境也不会怨天尤人,那也只是在承担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又能怨得了谁呢。
  佛弟子,有了世间正见,在世间算是一个好人,将来最多也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这是不究竟的。修学佛法其目的在于求解脱,这便须要进一步具有出世间正见不可,具足出世间正见,才能进趣三乘解脱。
  (二)、出世间正见的内涵
  佛法的修学,以正觉解脱为目标。到达这一目标,要先有闻、思、修慧。正见,是最先的闻慧。由于听闻正法,能明了世出世间一切善不善法,就能分别邪正、真妄,起到舍邪恶而信受纯正的作用。对于因果、事理、三宝、四谛、缘起等佛法,正确深切的信解不疑;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这就是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的抉择正见。如上来所说的知善恶因果业报,生死的相续与解脱,还是世间的正见,只能转向善道而不能出世。
  为了悟真理,断烦恼,得解脱,就要有出世的正见。在三学的增上慧学——甚深般若,八正道的正见,都是缘起的中道观。所以基于世间正见,知缘起的集、灭外,那便是四谛的出世间正见。《成佛之道》三乘共法章云:“增上慧学者,即出世正见……此是佛所说,缘起中道义,不着有无见,正见得解脱。又复正见者,即是四谛慧。”四谛中“道谛是三学,八正道……慧学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见(还有正思惟),所以综合起来说‘增上慧学’就是出世正见。”
  所谓出世,不是从此世界进入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去,而是指超越或胜出一般世间见解而不被系缚的意思。出世间正见,就是在正观一切法因缘生上,更深刻的体悟一切法的因缘有与因缘灭。《杂含》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了解世间一切法是缘起的,生死是缘起的生死。因为有因有缘而生死苦集(起),有因有缘而生死苦灭。一切依缘起,缘起是有相对性的,所以是无常——不可能常住的。缘起无常,所以是苦——不安稳而永不彻底的。能正见无常,我们就有能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不再执着有实在性、不变性及独立性,从而摆脱对永恒的执着。这样的无常故苦,所以没有我(自在、自性),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所,无我我所就是空。正见无我、空,我们就有能力摆脱由我执而产生的烦恼,就可以顺入解脱了。
  世间正见,是建立了有善恶、因果、业报、凡圣的观念;出世间正见,是建立与四圣谛相应的观察、分别、抉择的能力。其二者是做为一个学佛的人所必须具备的。
  (三)、正见增上者终不堕恶趣
  正觉解脱的正道,是以八正道为根本的,是一切贤圣所必由的。八正道,从修行的先导说,正见是德行的根本。如《杂含》说:“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慧)明为根本。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定。”正见即明慧,是修行的摄导,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一样。所以说:“如是五根(信、进、念、定、慧),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佛法的德行,是贯彻于正确的正见中;依正见确立正志——向于究竟至善的解脱志愿。有志愿更要有实际工作。没有志向,实行即漫无目的;但也不能徒有志愿,惟有实践才能完成志愿;这是志向与工作的统一,建立幸福人生,再依此世间正见而胜进——出世间正见,迈向生死解脱。
  正见对于德行的重要性,是超过一般的,所以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劫,终不堕恶趣。”这是说,若人生于世界上,能得到正见的力量,增长不退。如菩萨长期在生死轮回中度众生,具足了正见,虽然或有小错,但决不造重罪。即使偶尔因为造了恶业而堕落,但因为正见具足,而且常行善法,所以受苦的时间也很短暂。佛经是称作“拍球地狱”,就像球拍下去,一着地后马上就弹起来。故生死虽历千百次,终不堕入地狱。所以说:“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菩提心),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无自性,得二谛无碍的正见,是最主要的一着。惟有了达得生死与涅,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才能不如凡夫的恋着生死,也像小乘那样‘观三界为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而厌离他,急求摆脱他。”
  “菩萨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流转而能于生死中教化众生,也即是这正见——般若的大力。”可见佛法正见——性空见,缘起慧,正是菩萨行者得以头出头没的流转生死的利器。
  二、般若的内容及其在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性
  (一)、般若的意义与内涵解析
  般若,在一切无漏功德中,要算是最尊贵,最第一了!经中以无边赞叹来赞叹他。佛法的无边功德,各有特胜,都可以有值得被尊重的价值。但般若却有一特殊的意义,值得尊重,这就是佛法的根本。般若是凡夫与圣者,世法与出世法的差别所在。所以一切无漏功德,一切三乘圣者,都依般若而有。如经中说:“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总之,没有般若,就没有出世圣者,没有无漏功德。所以佛法超胜于世间法的特质,也就唯有般若了!
  “般若”本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是沿用印度的原音——般若。而不直译为智慧的原因是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经的翻字不翻音的意思。般若一名,比较其它异名,可说最为尊贵,含义也最深广。其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虽意为智慧,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所以《智论》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般若以其种类而言,有二种、三种、五种之别。今略举三种般若: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智论》说:“般若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其不可思议的境界,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象与言论的,如《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亦约三义释之(一)、实相无相,(二)、实相无不相,(三)、实相无相无不相。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智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此亦可分三节解说:凡夫、外道、二乘之料简:(一)、凡夫的世俗智慧;(二)、外道的离生智慧;(三)、二乘行者的偏真智慧。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真智慧”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三、文字般若:诸佛菩萨,从其亲证实相理体,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谓之文字般若。如经中说:“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这就是指章句经卷等。此三种般若中,实相般若,才是真般若;其余二般若,是达到此实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为般若、为中观。
  般若与方便二者同是智慧。“如《智论》比喻说: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菩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如通达诸法空性,即能引发无方的巧用,名为方便。经上说:‘以无所得为方便。’假使离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所以,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智论》这样说:‘般若将入毕竟空,无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
  般若随机之不同而又有种种转化,《智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又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约始终浅深说,有空、般若、菩提三名,实际即是一般若。这如一个人年幼时名孩童,上学读书就名学生,长大以后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因此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二)、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佛的功德,究竟圆满。这不外乎从菩萨的六度与四摄修行而成。六度是成佛道的要目,四摄是利济众生的方便;所以大乘的菩提道,也就是六度与四摄了。但这不过是约特点而分别的说明,其实六度也可分自利利他二道:如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禅、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进通于二道。若进一步说,六度都有自利与利他意义。
  这里要特别说到的,佛果不是一行一法门而可以圆成的。在《般若经》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万行来说。菩萨依三心,才能修菩萨的六度;又依六度圆满三心。六度只不过是菩萨行的大纲,如《增壹阿含经·序品》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波罗蜜。而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成为其它五波罗蜜之根据,因般若度能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故称般若为“诸佛之母”,在佛法中居于最重要之地位,为大乘佛法之纲要:大乘教义,深广如海。但总的可分为二:(一)、以慈悲为本,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其实是自利与利他的互相促进,进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圆成。(二)、以六波罗蜜为本。施、戒、忍、进、定五度,如果离般若,非波罗蜜。般若为大乘道体,为五度眼目;为般若所摄持,万行始能到达究竟佛果,成为波罗蜜。然而般若能摄导万行,也须万行庄严般若。所以在修学的过程中,对信愿、慈悲,以及禅定等等,也要同时随顺修集,才能显发般若真慧。所以总的来说般若为大乘佛法之纲要,为菩萨行的宗主,而又离不了万行。龙树菩萨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即等于说六波罗蜜。《大般若经》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佛说般若,虽说但为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上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出世圣者的特质,就在于有智慧。智慧以外的一切法门,都要与智慧合一去修才成。如说:信智一如、悲智交融、定慧均衡、理智平等,都离不了智慧。离开智慧而学佛,什么都不能够了生死。所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最妙。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一切智)中。”所以般若不论约那一方面说,决定是出世圣法的特质,非布施、禅定等所及,而为生死与成佛的必修法门!
  (三)、般若大火聚 四边不可触
  “诸法如实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他,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象他,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着的。”所以《智论》譬喻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这是说般若——无分别智,如大火聚,各式各样的执着,一触到般若,都不能存在。般若能够遍破一切妄执,断息一切戏论,在此扼要的举五种妄执,为无分别遍智所对治。一、对治“妄执有法”,这是法执。二、对治妄执“数取趣”补特伽罗我执。三、对治“变坏”妄执。四、对治“异”妄执。五、对治“损减性”妄执。众生若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众生的所知所见,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一切是错误的。这种虚诳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只因凡夫愚痴——以无明为主,妄执一切,这才系缚在生死中,不得自在。圣人因修持而得净智——以般若为主,能够遍破一切妄执,断息一切戏论,这才解脱生死的系缚。如同样的用黏土做成的瓶子,没有经过火的锻炼,遇水要化,风吹日晒会分裂破坏。如经过火的锻炼,成为磁瓶,遇水不会化,风吹日晒也不会裂了。世间粗事,经过锻炼,还大大不同,何况自称万物之灵的人呢!难道依法修行,经般若智火的熏炼,还是凡夫那样的吗?
  三、正见与般若在佛法中的综合
  (一)、阿含之正见即大乘般若
  佛陀初转法轮的内容,有些经典说是“四圣谛”,有些说是离苦乐二边的“八正道”,有些则说,先是说了“八正道”,继而说了“四圣谛”。不论是四圣谛,或是八正道,都是依缘起法则开展的修持方法。四圣谛是原则性的大架构,而八正道是四圣谛中道谛(方法)的实践细则。破除欲贪,彻底解决人生苦迫的方法,就是八正道了。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故佛法以圣道的笃行为主,而行是理性的行,所以以正见为先。“正见即是般若,在八正道中称为正见。正见,不是一般所说的正确了解,而是正确的智见。那八正道的正见,是现证法性的般若。为何名为见?如以眼睛见物,看得很清楚。我们的智慧,直对真理,体验得明明白白,这样的智慧,所以又名为见——正见。”
  “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所以释尊所开示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像神教者所认为的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
  (二)、正见缘起与般若性空的统一
  佛,译义为觉者,是无上正遍觉者。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所以就世间法所没有的——不共世间的来说,当然就是“缘起性空”。
  空,这就是佛法的不共之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是依此而显示出来。“缘起”,以佛教的术语说,是“因缘和合而起”之义。以现代语说是:“种种条件集合”之义。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天文、地理、自然界、动物界,乃至我们个人生理上、心理上的现象,都是依缘而存在的。佛说“缘起”,是最通遍的法则,是万有诸法的实相,亦即普遍常在真理。释迦牟尼佛的体悟它,只是发现了真理,而不是创造真理,真理不是任何人所能创造的。如有谁说能创造真理,或能创造世间的万事万物,佛法是要否定它而不予以承认的。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缘起”真理以后,曾公开的向世人宣示说:“此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法性法尔,法界常住。”由此,可知真理是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的。问题在乎我们能不能发现而已。我们如果正确明了一切事物都无常性,刹那在变化,由于无常的演化而最终归于灭无,就能体见缘起性空的深义。
  缘起的空寂,缘起的无我,缘起的无常,说明了佛教的三大理性,亦即显示了佛教的三大真理;而这所谓的三大真理,不是各自独立的有三条不同真理的路向;是依于缘起的无常无我,而体见缘起空寂的。三者都统一于缘起性空的真理中。所以缘起甚深,而缘起的寂灭性更甚深,所以缘起被称为“空相应缘起”,被赞为“法性法住法界”。佛法的真义,便也就是于缘起性空中,四谛的自性不可得,会归四谛的最高理性,即无我空寂,也即是自性寂静的灭谛。《心经》:“无苦集灭道”,也就是此意。这也便是启示了佛教思想发展的实相。
  (三)、般若统摄一切向于佛道
  一切众生,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以大悲为本,无所得为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三乘同入一法性,大乘与小乘,都以无所得而入道。当然,也说到菩萨般若的方便善巧,不共二乘。有些是从广行来说,着重于菩萨的特胜;由于悲愿殊胜,智证也殊胜,这便有贬抑诃斥二乘的教说。有些是从菩提果德及因心来说,对二乘折摄兼施,而导归佛乘的。”
  菩萨以万行的因花,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万行而成佛。这二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大乘经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摄导无量无数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趣向临入一切智海。”声闻乘教也说:“明(慧)为一切善法之根本。”智慧为一切功德之本,修证要依智慧而得圆满究竟,这是佛法所一致宣说的。般若为大乘道体,为五度眼目;为般若所摄持,万行始能到达究竟佛果,成为波罗蜜。般若是解脱道的先导,也是解脱道的主体;没有般若,是不可能解脱生死的。所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的,“又是最根本的,般若是领导者,启导一切功德的进修,与一切功德相应。在三学中,慧学最后,为能得解脱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却以正见为首。这说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彻始彻终的;他是领导者,又是完成者!”
  结 论
  综上所述,正见有善恶、因果,有生死、解脱,有圣贤、凡夫,这是世间正见;解苦、空、无常、无我、涅寂静、法性如如,是为出世正见。此二者是为学佛应具备的。如果有世间正见,不一定就会有出世间正见;然而有出世间正见的人,就一定会有世间正见。因为出世间正见是由具足世间正见以后所修生的。所以说,修学佛法,出世间正见固然要紧,但世间正见更是不可缺少,因为没有世间正见,是不可能生起出世间正见的。佛法教导众生真正认识善恶是非,使人照着这正知正见的道路走去,就必定达成目的。
  正见在经藏最早期的经典中,被当作般若。印顺导师在《印度之佛教》中亦云:“于性空缘起见三法印,曰‘正见’,正见即般若之异名。见正者一切正,摄导诸行入一切智海。诸有欲破魔军、离爱网、越生死河以登涅城者,非正见不为功。”
  佛法的真般若,从摧破无明中来,不可与世俗的定境等混滥。无明就是对宇宙人生的无知,是烦恼痛苦的根源,是罪恶产生的根源,也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如果将无明比作黑暗,那么智慧就是驱除黑暗的明灯。而真正的智慧,只有依佛法的正见才能获得。“见”在佛法中,是指很深刻的了解,是一种坚定、坚固的见解。一个人若见解偏颇、颠倒、错误,就好象是眼睛模糊,路都看不清楚,东摸西摸地不知道会走到那里去。所以要得般若求解脱必须先得正见,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的中道行,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完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