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 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常 德
  近来有人提倡禅宗,把圭峰宗密禅师讲的“知之一字,象妙之门”,解说为我人现前一念之知就是佛,唯此“知”是佛,余二悉非,悟此即可直下承当。此说虽似玄妙,伹未免真妄含糊,体用不分。兹分四点,试加阐明:
  l、“知”的本意
  中国的禅宗自六祖惠能以后,便分有五宗七派,其接机施教或参、或默、或棒、或喝、机锋严峻、啐啄同时。无非是对症下药,解粘去缚,使人直下承当,彻悟自性。但在荷泽派下的宗门大德,却往往以“知之一字是家妙之门”来教诫学人,使人就路还家。这里“知”的本意有明了、觉察、寂照之义,它包含着止观、静虑等禅定和慧照的功能。静郎是止,所谓湛湛寂寂,一念不生;虑即是观:历历明明,万象森罗。因为我门的心性从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被无明所障蔽;一念妄动,为生灭所流转。因此,转明为暗,转静为动。自心本是灵明彻照,以至成为糊糊涂涂之昏暗;本是不生不灭,而今成为生生灭灭之妄动。所以初心用功的人,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所谓昏沉,即令心沉没,暗昧无知;所谓散乱,乃驰逐外缘,流转不息。这二者都是忘却现前一念灵知,为盖障所覆。因此,必须念兹在兹,时时保持觉醒。使正念分明,静虑不如。若偏于止,郎用观照以提之;倘过于观,则以寂定以抑之。所谓“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保持现前一念经知始终不昧。如此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方能由中流入一切智海。由此可见此“知”是指悟证自性,体用一如之“灵知”,而不是依稀彷佛,识情卜度之“妄知”。
  二、辩别真妄体用
  从“知”的本意看来,如果我们认为“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郎是说当人现前一念之知就是自性,舍此更无其它,那就未免陇侗真如,颛预佛性,使人难分真妄,不别圣凡。当知体性空寂,离相离念、离知离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离四句、绝百非”;至于相用,则见闻觉知、染净诸缘,恒沙功德等亦无非自性妙用。所谓“实际理地一尘不染,佛事门中一法不舍”。若见性人郎用显体、以假明真,则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皆法身;见闻觉知均是佛性作用,起心动念无非海印发光。所谓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但若未明本来,心外取法,认黄花是般若,则般若堕于无情;执翠竹为法身,则法身同于草木;以见闻觉知为佛性,则真性菩提成为凡夫的颠倒知见了!当知法身无象,藉翠竹以威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这黄花、翠竹就是般若、法身。佛真法身犹如虚空,不生不灭,隐物现形如水中月,若迷头认影,郎当面错过了。
  气楞严经’中说:“知见立知,即妩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就说明灵知真见绝诸情见,若有所重所依,一念知见存于心田,则空晦眼迷,痴晴无明。因我们无始以来烦恼习气充满识田,由惑造业,故感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正因为“业”之所系,使见闻觉知壅令隔碍,便为这业识的“情量”所局。因此,随其惑业之轻重,才有见大、见小、知苦、知乐之别。必须断尽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及见思、无明,无一丝凡情圣解,那才是知见无见、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真见现前后,郎能彻见妄见,正当能见之真见,见于所见之妄见时,真见郎离自体中一分妄见。这时的真见,方非带妄的见精。所以说,真见犹离于见精之自相,见精亦所不能及。既然我们现前犹带二种妄见。那么、带妄则全妄,见真郎纯真——纯真之体,怎么是我人现前的妄知、妄见所能及呢?因此,若执“知”是佛,即是认假为真,执用为体。当知用有染净,体无变异:随染缘即入六凡法界,随净缘则成四圣法界。譬如河水,若经净化,郎为清水,可以止渴充饥:倘是污水,则为毒水,可能致病杀人,而水的湿性始终不变。湿性虽然不变,作用毕竟不同,我们总不能认为现前这能杀人的毒水,就是水的净用吧!
  唐代南阳慧忠国师说:“若以见闻觉知为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见闻觉知是,即是见闻觉知,非求法也!……闻佛知见,尚不言菩萨二乘,岂以家生痴倒便同佛之知见耶?”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觑精明本体,纵使练得身心如虚空,精叫湛不摇处,亦不出识阴区宇尸如急流水,急流不觉而妄为恬静罢了!
  ‘妙法连华经’“佛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这说明佛之知见,菩萨、二乘尚且不知,所谓初地不知二地下足处,何况凡夫知见?若说心、佛,家生三无差别,这是仅揩理体无差。如矿中有金而矿非郎金,必经冶炼后方戍,岂可矿金混为一谈?如福州玄沙师备禅师说:“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性,为什么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h若瞌睡时不是,为什么有昭昭时?这是认贼作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弄精魂汉,瞌睡时既作不得主,生死到来怎生作主?但哄人自哄耳!”针对此病,为扫除学人的情见,所以南岳派下即提出不同的看法,说:“知之一字是众祸之门”,因一有知在,郎有所著,毫厘知见未忘,皆为生死根本。因此,必须直下无心,断知见,剿情识,叻——的一声,桶底脱落,光烁烁、活泼泼,那才全体显现。由此可见,我人现前之知见,均属妄知、妄见,生灭变异。但妄念虽空而能知见的“能”不灭,此能郎是灵知不昧的本体;如如不动的真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故无法衡量,无可此度。
  三、事理圆融
  上说心性有体用、事理之分,但究其实际,则非一 、非异。从其事相来说:妙用随缘,应显万类,似有染净形象;而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以这不同来看,故说非一。若就理体言: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以这不相离背来说,故又非异。当知一切事柜皆是性的显现,事相虽殊,其性则一。如明镜现象,应现万类,而像不离镜,镜亦不离像。因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起用郎是显体,明心方可见性。性体虽无形象可见,而用必有相,以有相之心,方可体悟无相之体。所以也可以说,相郎性、性郎相,事理圆融,体用一如。
  ‘华严经’中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翠竹既不出于法界,所以翠竹即是法身。
  ‘般若经’中说:“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离于色,所以黄花亦郎般若。其实我们的思想、工作、创造、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都是心性的作用。因此,悟性的人,色空不二,自在无碍,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是未见性的人,听说无情,执无情;说般若,不识般若,那才有种种争论。我们要见性都可以从这些作用上来见;从事相中去领会不变的理体;从妄想中去认取这知妄的本性。果能一念回光,识自本源是名明心见性。
  四、众妙之门
  所谓“门”郎是通达,无壅义。这里指修行的道路。‘楞严经’中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譬如天王,赐舆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但若执门为家,那就非但不知家,且亦不知门了!可见“知之一字是象妙之门”显然是指这惺惺寂寂之知,为能通之门,可通于所通之涅槃。无论是修念佛或参禅,皆不能离此觉知。所以说“知”是各宗修行的妙门,是本体的作用。因我人多生妄习执以戍性,喜怒哀乐,微细流注,虽知理体,而此识情难以郎断。所以圭峰宗密禅师说:“识冰池而全水,必借阳气以销熔,悟凡夫郎佛,须资法力以熏修。”因此,心须时常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湏渐息,岂可以一生所修便同诸佛之力用?伹可认空寂为理体,勿以妄想为自心。既知性体无念、无形,还有什么我相、人相?觉诸相皆空,心念白息。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念起郎觉,觉之郎无。前念不生,后念不起,郎保持此现前一念孤明,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乃至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及种种利生事业,皆任运无间,不离这个,这才是真正的妙庄严路,所谓——家妙之门。
  摘自《内明》第174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