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说慈航菩萨的精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略说慈航菩萨的精神
  —佛历二五三八年九月十一日讲子弥勒内院
  慈航菩萨百龄诞辰的纪念晚会
  唯 慈宽度老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在家青年菩萨:
  今天上午我有此特殊的因缘,参加慈航菩萨的百龄诞辰大会,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丰富了我人生的见闻,更使我体悟到善财菩萨何以要到处参加的道理了。
  诸位发表的学术论文,对慈航菩萨的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已经有了具体而深刻的介绍,可见诸位已下了一番苦工,才能写出对佛教对慈航菩萨如此深入的论文来,今晚我没有谈到菩萨的思想,柢是讲一些有关菩萨平常做人的精神。
  本来今晚的专题演讲,是演培老法师主持的:但老人家从新嘉坡飞来,现在还未抵达,所以,我就做了一个临时的后补,因为是后补,事前我没有好好准备,一时不知要讲什么才好,想了大半天,最后才决定讲:略说慈航菩萨的精神,现在就将我知道的简单的介绍出来,奉献给诸位。
  一、固执精神
  (1)坚不经忏
  中国佛教最盛行的一件事,就是经忏,本来诵经礼忏,是一件修持的好事:但时到今日,已为佛门与民间往来的低俗营业了。因此,一般没有出家理念的僧伽,就把赶经忏看为是:一条最好的出路;可是慈航菩萨的意志十分坚定宁可穷得没有饭吃,到处托钵,也不做贩卖如来的事情。此即是老人家的固执了,为什么在穷困艰难时,横在面前的一条方便路不走呢?原来老人家看得很清楚,当一个出家人走进了经忏道场,以经忏为专业时,最初还有点出家人的样于,时间一久,行为就变得低下落俗了。不但断送了自己的一生,也将佛教崇高的形象,带入了低俗落后的境界,使整个社会,对佛教产生了迷信的误解。
  在中国民间,看到德学水准较高的讲经法师,机会实在太少太少了;可是为死人诵经的出家人到处可见,而这些赶经忏的出家人,行为低俗,知识贫薄,站没有站像,坐也没有坐像,那一副粗俗的样子,简直像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一个稍有深度的人看到这些为人诵经的出家人,就觉下是味道,社会上无形中以为佛教就是如此,因而对佛敦的误会越来越深,在清末民初那个苦难的时代(中国人的黑暗时期),出家人受到整个中国人的误会、歧视,那里是没有原因的呢?
  凡是有为的年轻出家人,一走进经忏道场,便稍磨了做人志气,忘掉了为何出家的初衷。故许多有才气的出家青年,走上经忏的道路,便无声息的埋没了。不但埋没了自己一生的有用才能,也使佛教受到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佛教里面的经忏活动,如果不来一番改变,将是未来佛教没落的原因之一。故真正有志振兴佛教的大德,决不走经忏这条路,更不会利用经忏了。但经忏流行中国民间已久,成为中国人丧事主要的活动,若能改革,我认为还是佛教接近民间宏法度生最好的方便之道哩!因此,今日有志改革佛教的大德,经忏是值得提出来研究改革的。
  本人在菲律宾华侨社会已服务了三十多年,有时在不得已之下,仍要随俗为人诵经,记得最初华侨要我诵经,我尽量的拒绝:最后实在情不得已,也只有答应诵经了。不过我有几件事,要请家属诚心的与我合作、。
  第一、在做功德之前的七天,全家到寺里学拜佛,最主要的是让家属了解佛教的礼仪,在诵经时知道礼佛的礼节。
  第二、请家属从学拜佛的这天起,早晚一定要为去世的亲人诚心的念佛,表示做儿女的孝心。
  第三、请家属从拜佛的这天起,全家要吃素七日,用对做功德的诚意。
  第四、全体家属(除了不懂事的孩子),于此七天之内,说话要能尽量的亲和合理:行为要能尽量的做到端正仁慈,绝对不能做伤害人的事情,及说伤害人的言语。
  以上四事,我恳切的要家属诚心的与我合作,表示家属为亲人做功德的一片真情,我恳切的告诉家属:
  “如果你们没有一片做功德的真心,虽然出家人诵经,你去世的亲人,也得不到功德的;再说,你们的亲人,与我一点关系没有,我又何必要为你们的亲人诵经?所以,在做功德之前,你们家属一定要能诚心的做好上面的四件事,所谓:气人有诚心,佛有感念。乙你们的亲人,一定会得到好处!”
  最后一天,到寺里来诵经,我只简单的为他们诵一次经,而且诵得很少,大家都知道:地藏经共有十三品,我只诵一品(为诵忉利天宫神通品,或诵见闻利益品),不过,诵得很慢,凡是识字的家属,都跪在佛前跟我一起念,而且念得很虔诚,最后便是为家属开示了。
  为什么我要如此?最主要的藉此机会宏扬佛法,为家属种点善根,做功德从来不谈一堂几众,只要有一位出家人领导就可以了:做功德之后,从来也不谈价钱,祗让家属随意结缘而已。这是我在菲律宾,凭著出家人的良心,对佛教传统经忏,做一点小小的改革。我是一个无用的出家人,没有能力为佛教争光,但也不忍心拖累佛教,这是我的本意,也许此即是慈航菩萨的精神对我的感召!
  慈航菩萨虽坚持不做经忏的原则:有时,老人家的信徒往生了,恳切的请求说:
  “老法师呀!你老人家很关心这位往生的居士,恳请老人家念经超度他吧。”
  这是世间一般的情俗,老法师也能慈悲的答应说:
  “请你将亡者的灵牌请来,我来为他诵经。”
  孝子捧著灵牌跪在老人家的面前,老人坐著开示道:
  “你现在人生的果报已经结束,对世间还有什么怀念呢?因世间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永久不坏的。你的身体,你是那样的照顾它、爱它,它也不能做你的依靠。既然如此,身外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给你永久的依靠?生死关头,没有一个可依怙。因此,你现在唯一可走的路,只有时时念佛,可以消除你往昔生中的业障,使你未来的人生提升,幸福增加。
  “现在我为你皈依三宝:皈依佛,不堕地狱……若你从此依法修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你不但现在远离苦难,最后定能解决生死的大苦。永得自在。”
  老法师说法之后,对孝男说:
  “你们做孝子的,每天应该要在爸爸的灵前,早晚念佛,报答爸爸养育之恩,现在起来,将灵位请回去吧!”
  这是一种特殊的做法,时间虽然只有几分钟,而家属对老法师却是无比的感激!其实佛陀在世,不也是为亡者说法超度吗?慈航菩萨不过依照佛陀仿的方法去做罢了。这说明了老人家知法行法,不走违背佛法的道路,这是老人家的第一固执。
  (2)坚不蓄财
  一般人的观念中,财富越多越好,这不仅是世俗之人如此:就是今日出家人,又有几人不蓄财富呢?甚至有些人,想了很多方法,饮取世间财富,下蓄财富,不仅世俗之人难以见到,就是佛教里面也是很少见到的,像慈航菩萨便是仅有少数之中又少见到的了。
  金钱,下管是多是少,一到了慈航菩萨的手里,立刻就散掉了。老人家对财富,可以说:没有丝毫的贪爱之情。此种超越的解脱精神,谁能做到呢?
  记得是民国四十年的农历新年吧!钱召如居士,特地到台湾银行,好不容易(要排好几个小时队)兑换了一百个大银元,到山上供养老人表示贺年之意,没有想到:老人一接到手,便散给在场的同学了,这位钱居士看到如此,心里好像很可惜的样子说
  “老法师呀!我很不容易兑换了一百个大洋,为老人家贺年,怎么就随时散光呢?”
  “你发心供养我,我就是这个钱的主人了,主人不是有处理权吗?你供养我,我为你转申供养所有的法师,为你求福,为什么你不生欢喜心呢?”慈航菩萨看钱居士慈爱的微笑说…“你供养我,我那里还有闲情放在袋袋里?”老人家说完,哈哈大笑。
  钱居士听了老法师这几句话,既是感到无限的惭愧,又感到无限的欢喜!后来,钱居士告诉我们说:
  “老法师太伟大了,老人家喜舍的精神,太使我感动,我差一点被那种伟大的舍心感动得掉泪。”
  世间人固然不易将自己所有的财富,施舍给人,就是佛教中又有几位能像慈老那样喜舍呢?此种大舍,是真正出家人的精神呀!说明了慈老不蓄财的固执,是值得人尊敬的!
  缴生活不变
  平常做人的生活规定,在家如此,出门亦复如此,下受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保持自己的生活常轨,也是不容易的。
  记得,民国三十八年的秋季,政府刚迁到台湾不久,政治还没有十分的上轨道,社会也未十分的稳定,对大陆逃难来台的人,都以怀疑的目光注视著这些人,当然从大陆来台的出家人也不例外,甚至认为出家人还有共产的嫌疑。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公理的黑暗时代,稍微有点怀疑的人,就被捉去做监·慈航菩萨在那样风风雨雨的混乱时期,为了安插无处安身的同学,穿著一身的显眼的黄色服装,到处走动,引起政府的怀疑,就把他老人家及外省来台的出家人,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捉到监狱去,当时有人问捕人的警察:
  “你们凭什么证据捕人?”
  “没有什么证据,只要是从大陆逃难来台的无业游民,就请他们进监狱。”
  慈航菩萨被冤枉的坐了十八天牢,普通人被冤枉的捉进监狱,就觉无限的烦恼,牢骚满腹:可是老法师一点怨恨没有o/心境坦坦荡荡,该讲话的,老人家还是愉愉快快的讲了:该笑的也还是天真的哈哈大笑,老人家那副傻乎乎的样子,真像是游戏人间哩!
  闻说,监狱里差不多都是被冤枉捉进去的人,他们在狱中,心里有一股下平的怨气,真是怒气冲天,弄得自己既不能睡眠,也不能吃饭,整天叫苦,苦恼无边:可是慈航菩萨就像平常一样,该静坐的时候,照常静坐:该睡的时候,老人家平平安安的睡,而且睡得很甜:吃饭的时候,更是痛痛快快的吃,吃得很舒服,老人家既没有怨言,也没有烦恼,在牢狱中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尤其早晚,老人家在监狱中一样峋做两堂功课,唯一感到不方便的是:监狱里没有木鱼、大磬:但也阻止不了老人家早晚应做的功课,用什么来做键锤呢?老人家就用一把破旧的巴蕉扇的柄,当著木鱼槌,将地板当做木鱼,换句话说,就用巴蕉扇的柄敲地板,晚课照常的念弥陀经,早课也照常的诵楞严咒。大家围坐在一起,早晚殿堂也都做得如如法法,整整齐齐,普通出家人那能做到?
  这说明了慈航菩萨,下管在什么环境里,也不管在什么时候,绝不能改变他出家人的生活行为,凡是出家人日常该做的,在监狱中还是照做。坐监,对他老人家而言,也没有什么下对的地方,反而给他一个难得的自修机会,普通人那能做得如此洒脱哩
  ㈨坚不改装
  老人家从监狱出来,政府对出家人的误解,并未澈底的解除,外边依旧是风声鹤唳,时时紧张,处处不安,老人家因为穿著的一身的黄色服装,目标十分明显,引人注目,很多很多关心的信徒,请老人家脱掉南传的服装,但老人家很平淡的说: ,
  “你们别怕!政府要捉慈航,并不是要捉我的衣服,为什么要换服装?”
  在那段时期,逃难来台的出家人,真是惶惶不安,老人家东躲西藏,有时静静地住到山洞里,有时又藏身到人迹不到的僻静地方,常常换环境,深怕被人发觉:心里总是没有安全感。因此,信徒们旧调重弹,再次恳请老人家换掉衣服,但老人家很不耐烦的告诉大家: ;
  “请诸位不要再勉强的劝我换服装,这是我出众生活的一部分,是我正常的志愿,就是剁掉我的头,我也不会更换的;纵然是衣服产生的意外,我也甘心情愿为宗教的生活而牺牲。”
  这说明了老法师对出家人的生活行为,绝不改变,下接受任何人的劝告,也不畏政府对他的威胁,此乃宗教情操的固执,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精神。
  “择善固执”是我们中国人一句普通的老话,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做到“择善固执”的能有几人?慈航菩萨在那一段黑暗的慌乱时期,几乎内外都有压力,但老人家固守自己的宗教生活,绝不因为内外的压力而有所改变。
  凡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受任何威胁和压力,能够固执到底,至死不变,便是做人崇高的精神。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应该固执的不能固执到底,甚至东说东好,西说西好,随波逐流,没有一点做人的主宰,这便是普通人的缺点了。但慈航菩萨,他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总能表现出做出家人的精神,始终固执出家人的生活行为,到任何环境,都充满了热情,做出家人的事情—宏法与修持。这就是令人尊敬的地方了。
  二、教不厌的精神
  (1)教的方法
  慈航菩萨除了对出众生活的固执,其次便是敦不厌的精神。敦,不但敦我们围绕在老人身边的同学:同时,还要为在家居士们讲经、说法,而且老人家乡人固然讲,一人两人,也能十分热忱的讲,诚如佛陀在世,“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法华经药草喻品)。”老人为在家居士们讲经(为楞严经),很有深入浅出的方法,引导听众,深入妙理:若在大众之下的通俗讲演,那更是说理浅的,引人入胜。不过,为我们同学讲课,就不是那末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原因之一是:我想老人家从早到晚敦的课太多了,精力实在不够支持,最初教相宗十讲,老人照著自己的注解,还一段一段的念给我们听;后来,讲到楞严直指、成唯识论述记等,就叫我们同学轮流的念注解了。关于这一点,请诸位翻开今天上午大会手册,第十二张,里面有一首小诗,是本人于一九七一年回台湾渡假,返菲之前,来汐止弥勒内院的关房,向老人遗像顶礼,看到当时内院的荒凉情景,写下这首五言律诗,舒发我心头对老人的怀念,虽只有短短的八句,但对内院最初的旺盛气氛:慈航菩萨护僧的悲心:老人忧伤佛教衰微的心怀:甚至老人圆寂留下来的圣迹,都写进了这首小诗,诸位若想了解诗的全貌,请看拙作—一首诗的寓意,现在请翻开大会手册的十二张反面,从第三行开始念:慈航菩萨对教学是十分十分的热忱,当僧青年围侍在老人左右的时候,白天要讲六堂课,晚上还要讲一堂课才能休息。记得圆明法师在内院,曾帮忙老法师教过一个时期的课:但不久圆明法师便出去宏法了。教课的事情,都落在老人家一个人的身上。因此,老人家整天的唱独脚戏,喉咙哑了,照常讲下去,既不放假,也不休息,那种教学忘我的精神,在佛教社会之中,实在很难多见。
  我是一个非常不听话的学生,使老人家不知生了多少闲气,不过,我对老人家教学无有疲厌的精神,内心之中生起无限的敬意:可是我对老人家教学的方法,不很赞成,甚至站在反抗的立场,因为老人家只是敦我们轮流的下厌其烦的念注解,我感到没有一点意味,引不起我学习的兴趣。所以,每次轮到我念注解时,我总是愁眉苦脸,萎靡不振,没有一点精神……不过,老人对我的恩,却深植在我的心底。永远永远不能忘怀。
  当时的情景是那样:可是现在想想:老人家只有一个人,而且一天要讲那末多课,那来余暇准备教材?我对老人家讲课的误解,现在想想,真是后悔不已!
  (2)教的课本
  ①因明学
  敦课取材也是很重要的,当时老人家以什么课本敦我们呢?大都是唯识、因明、楞严经等为主,有时,也将印顺导师新出版的唯识探深等念给我们听,这些教材,比较能够引起我们兴趣的,还是因明。老人对因明学是非常熟习的,真可谓随手拈来,皆成逻辑,在外宏法,也常引用因明,举出的例,很是浅的,易于理解:能启发人的智慧,老人家为我们讲因明,也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常在听完老法师因明课时,心头也能有一种法喜的滋味,觉得因明学立论有其一定的条件。违背了条件,立论就站不住脚了。比方说:因明中的三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偏无性。就是因明学上极重要的条件,尤其前二条件三支比量中为最重要。
  什么是偏是宗法性呢?因明的形式、首要立宗,宗是宗旨,也是辩论时归纳得来的断案,其次是要立因,因是成立断论的理由,没有充分的理由,决下能成立断论的,有了理由还不够,必须还要找个喻来证明,才能构成三支比量的完整形式,现在举个例:(第二
  宗 人是动物(断案)
  因 有知觉故(理由)
  喻 如牛丰。凡是有知觉的,皆是动物。牛羊有知觉是动物,人也有知觉,故知人定为动物,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
  因为因的理由正确,成立的宗旨就不会有什么错误的。怎么知道因是正确的呢?原来因有三相,相者向也,意思是因要向著三方面。第一偏是宗法性:必须向著宗上前陈,遍满宗上前陈有法—人。你们看:“有知觉故”的因,不是遍满所有的人吗?故遍是遏满之意,也是涵盖的意思。意思是:因的范围,一定要比宗上有法的人宽大。决不可以比宗上有法的范围小,这是因明学上很重要的规定因的第一条件。现在我们看:“有知觉故”的因,不是遍满了宗上有法的人吗?不但所有的人有知觉,甚至非人的牛羊等动物,皆有知觉。此即说明:知觉的范围,超过了宗上前陈人的范围了,故因要洒盖宗上前陈的有法,此即递是宗法性的第一条件。
  同品定有性,是因明学上规定因的第二条件。什么是同品?凡是与动物同类的都叫做同品,本例举出的牛羊等,是宗上后陈动物的同类,怎么知道呢?因为牛羊也有知觉的原故。现在用“有知觉故”的因,来成立人是动物,举出证明:牛羊有知觉是动物:现在人也有知觉,故断定人也是动物·还有“同品定有性”的定字,于此也有特殊的规定。原来:因义的第二条件,只要有宗上后陈—动物—的同类就可以了,但因的范围,绝对不能涵盖宗上后陈的动物。如因义不能遵守这一规定,就不能成立宗上后陈的动物了。现在举例:(第二)
  宗 人是动物
  因 是生物故
  生物的因,比宗上后陈的动物范围大,就下能成立:人是动物还是植物了。若有人反问:凡是生物都是动物吗?你会哑口无言,原来生物中的草木等不是动物,那能做同品呢?此即是因:没有遵守因明学上的第二条件—同品定有性—的规定。所以,因的第二条件,—同品定有性的范围,最多只能与宗上后陈的范围一样大,绝不能超过(涵盖)宗上后陈,这是因中“同品定有性”的定字第一义。其次,因义的范围,比宗上后陈的范围小也是正确的,现在举例:(第三)
  宗 人是生物
  因 有知觉故
  有知觉的因,并没有宗上后陈的生物范围大,但很正确,现在若有人间:凡是有知觉的皆是生物吗?我们肯定的答覆他:世间有知觉的生命体,皆是生物。现见牛羊有知觉是生物:人也有知觉,故知人定是生物。
  有知觉故的因,并没有宗上后陈生物的范围大:但能成立人是生物的宗旨,可见这是正确的因,此在因明九句因中,属第八句;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
  因明里面的宗、因、喻三支,是辩论时的形式:但宗支是从诸多现象中归纳得来的结论。比方说:人是动物(宗),什么理由?因为有知觉的原故,现在我们遍查有知觉的物体,发现到都是动物,没有一个有知觉的不是动物。故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人是有知觉的,一定也是动物。这是逻辑学的断案,是世人共认的真理。
  记得,当年我们听了慈航菩萨的因明课后,大家豪兴的胡纠,你成立一个宗骂我,我也成立一个宗骂你,虽是胡纠,也要遵守因明的规则:我们在集体的玩笑中,使自己也能得到一些讲话的启示。
  其实,世间任何人,平常讲话,虽没有特殊的形式:但人人都有说话逻辑。如:你为什么要吃饭?你会不加思索的随口应道:因为肚饥的原故,吃饭是宗旨(断案),肚饥是原因。如将这两句话变成形式,人都要吃饭(宗),肚饿故(因)。凡是肚饿的一定要吃饭,谁能否认这个事实?可见,世间人都有逻辑的思考和运用,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现在于此,我举两例,让大家选择,看看那一例是对?那一例是不对?第一例:弥勒内院在汐止(宗):属台北县故(因)。第二例:弥勒内院属台北县(宗):在汐止故(因)。
  上面两个例,请在座诸位看:那个例是对?那个例是不对?有一位年轻的在家菩萨说:第二例是对的,第一例是错误的。为什么第一例是错误?错在那里?请看前面(第二):宗,人是动物:因,是生物故。第二例为什么是对的?请看前面(第三)宗:人是生物:因,有知觉故。
  为什么第一例不对?我上面已经讲过,因明学上第一规定是:因义范围,要遍满同时涵盖宗上前陈的有法。现在看:属台北县的因的范围,的确遍满了宗上前陈的有法—弥勒内院:但因明学上第二规定是:因义范围,一定不能洒盖宗上后陈。现在看:“属台北县故”的因,范围不是超过了宗上后陈的汐止吗?毛病就出在这里,因为如此,弥勒内院是不是在汐止,就不能肯定了。如有人提出异议说:弥勒内院在板桥(宗);属台北县故(因) 。
  此所谓:用你的枪,刺你的马。意思是:他用你的因(属台北县故);破坏你的主张,使弥勒内院在汐止不能成立。大家都知道:板桥不是属台北县吗?
  其实,因明学上还有所谓:因的第三条件—异品遍无性。意思是:在同类中,不能有丝毫的异类(遍无)。现在我们看:本例宗上后陈的汐止,属于台北县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反面(异品),凡是不在汐止的地方,都不属台北县,这就犯了很大错误。因为:异品中有了同品,如中和、板桥、新店……虽不在汐止,但也都属台北县呀!就知道:用“属台北县故”的因,来成立“弥勒内院在汐止”的主张:不),没有遵守因的第三规定—异品遍无性。此在九句因中,叫做“异品有非有”是个错误的因。
  因明学上还有所谓:正合与倒合的规定。正合,是用来检查“同品”的,此必须“先因后宗。”倒台,是用来检查“异品”的。此必须“先宗后因。”如本例:弥勒内院在汐止:不):属台北县故(因)。正合:凡是属台北县(先因)的,都在汐止(后宗),此一检查,立刻发现到:属台北县故的因,有大问题,因为中和等地方,都不在汐止,却属台北县,这是因没有遵守因明学上“同品定有性”的第二条件。再用倒合来检查异品:凡是不在汐止(先宗)的地方,都不属台北县(后因)。使我们发现到:异品中有同品,此即是因。没有遵守第三条件(异品遍无性)。关于此处没有遵守的道理,前面已经说明,不再重述。
  慈航菩萨在生宏法,很喜爱用因明来说明佛法,既具体,又通俗,使人一听就懂。尤其谈到世间问题,更须要懂得因明,才能应付。比方:世间一般人,往往会问法师:“如果世间人都出家了,人类岂不是要绝后吗?”你可以问他:“凡是世间人都会出家吗?”这是因明学上的正合方法,也是亚里斯多德逻辑学的大前提,你如此反问,对方稍微思索一下,立刻就醒过来,世间人都出家,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世间见识稍高的人,就不敢随便用假使来代替肯定了。
  慈航菩萨善用因明,即使如今读老人家的演讲集,里面有许多因明的例子,既刺激,也通俗,更能启发人的思路,真觉得另有一番滋味。
  ②唯识学
  前面是老法师对因明方面的教学:其次,是对唯识学方面的教授,慈航菩萨的相宗十讲,写得极为浅白。不管什么人一看就懂,也许写得太浅白,佛学基础差的人,虽然看懂了文句,而圣典里面的真实内容,还是不很了解。这是我读老人讲记的感受,老人家敦唯识课程的时候,从百法讲起,接著唯识三字经、唯识二十颂等,一部一部的讲下去,老人家讲百法时,先念一首颂。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共百法。”只要念熟了这首颂,就非常清楚的了解:五位百法分类了。老人家就依著这首颂的解释,虽不十分明白里面的内容,但我们很容易的记住了这首偈颂。
  还有,老人家讲到八识规炬颂时,也举出了一首颂。所谓:“弟兄八个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幕后精策划,还有一个管钱财。”
  这首颂也能将八识功能,形容得清清楚楚,前五识是向外缘境的,它们是第六识最忠实的助手,前五识的取舍、进退,完全是第六识的指挥。儒家所谓:“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个心就是指的第六识。可见,儒家只知道第六识而已。至于七八二识,就完全不知道了。古德开示学人:走路要用心,吃饭要用心,睡觉要用心,行、住、坐、卧要用心。……这个心也还是第六识,可见第六识才是造罪作善的主脑:也是成佛作祖的最高指导者。所谓:“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两句话,对第六识胜用的描绘,甚至将其活动的—业力,也都有了清楚的交代。虽然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染净依;但其没有强力的明朗的表现,现代心理学的潜在意识,能够保存行为的记忆,很像唯识学上的第七识。唯识学将第八识喻如呆子,它承受了第六识造下的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故在轮回的路上,上天堂、下地狱的主体,就是第八识承担,故第八识也即世俗所说的灵魂。
  第六识有特殊的动身发语的指挥大用,若它没有前五识的忠实助手,任它有多大本领,也干不出什么事情来,五识完全是被动的,故五识离开了第六识,便什么作为也没有了。
  五识所缘的叫做睡境(俗谛的本质境),性就是现前实有的境界,不像第六识缘过去未来的幻相。在八识规炬颂中,所谓:“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八识与根(俱舍论中有根见与识见的两派)。
  从这首颂里了解到:眼识九缘生。所谓九缘:即是作意、空、明、根、境、识、分别依(第六识)、染净依(第七识)、根本依(第八识):耳识唯从八(九缘中除去了明):鼻舌身三七(九缘中除去空、明):后三五三四。后三者:是指第六、七、八三识。第六识五缘生:即根、境、作意、根本、种子。第七识三缘生:即种子、作意、根本依(所谓:依彼转缘彼)。第八识四缘生:根本依、种子、境、作意。
  什么是合三?就是鼻舌身三识,是不要空、明的助缘。如舌识尝味(取境),饭菜入口,必需要舌根合一,才能知道饭菜的滋味,舌尝味如此,身觉触,也必须与冶热的境界完全接合,身识才有冷热的觉触。此所谓:合中取境。唯鼻识亦是合中取境,从年轻时听慈航菩萨讲八识规炬颂,直到现在还不能解除心里的疑情。在我心里,鼻与耳取境的缘应是相同的,耳识取缘需要空间的距离:鼻识取境亦应有空缘。什么理由?因为我见人,在大雨暴雷时,将两耳塞起来,冤受重大的雷声惊吓;我也常见,当一个人进入臭气重浊的环境,亦将两鼻塞起来,可见恶浊臭气也是从空气流进鼻孔而识别的,此不与耳闻声一样吗?为什么耳取境是八缘?而鼻取境是七缘呢?
  耳鼻取境虽是不同,而取境时的缘,在我心里完全是一样的,但八识规炬颂里规定是:“鼻舌身三七。”八识规炬颂的作者,是中国佛敦界唯识宗的开山祖,是最受人尊敬的玄奘大师,而八识规炬颂流传世间也有了一千多年。于此一千多年之中,不知多少高僧大德对此有深刻的研究,而续藏里面八识规炬颂的注解,共搜集了十家(明朝七家、清朝三家),而民国时代如太虚大师、默如法师、演培法师等都有八识注解。这些注解八识的大师,都是唯识学的通家,唯对鼻识缘境的缘,皆一致认为是合中取境,可见我提出来的问题,未必就是问题:不过,我心里对此确有模糊的疑情,愿请在座诸位大德,不吝赐教!
  今晚讲演的时间已经到了。还有慈航菩萨护僧的精神等问题,有缘将来再讲了,唯今晚所讲,仅凭我个人临时的回忆,所谓:举一而漏万是再所难免,况内容拉杂,语无条理,荒废了诸位太多宝贵的时间,心至抱歉,祝诸位晚安!
  摘自《海潮音》总第76卷9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