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中国在南北朝後期的四念处观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塭入法道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在南北朝後期的四念处观法
  塭入法道著
  文丽英译
  一、前言
  身、受、心、法的四念处——原始佛教以来的重要观法——在佛教史上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开展。本文将以中国南北朝后期特别是以北方的修禅者为中心,考察一下当时四念处思想的形态,以及时人如何实践四念处。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中国人吸收了由印度传来的禅观及观法,而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北方的修禅者有所成就,如天台智颉的止观大系及禅宗的发展母胎均告完成。直到现在的研究虽然不太注意智颛,但是,从研究资料中却可看到重视四念处基本构想的痕迹。本文虽然未能研讨在智颛的止观大系中的四念处,但准备考察当时四念处的实践形态及修禅者间的关系,考察的对象包括云门寺僧稠、菩提达摩、北齐慧文及南岳意思,他们的师弟承传亦曾提及。
  二、云门寺僧稠
  在北魏末期至北齐此段时期中,僧稠(四八〇~五六〇)是修行四念处并把它广泛传播的修禅者。根据《续高僧传》的记述,僧稠是钜鹿(河平省平乡县)人,廿八岁时在景明寺出家,出家後,跟随少林寺佛陀禅师的高徒道房禅师学习止观法。初时在定州的嘉鱼山修行,可是未得证果,後求一位由泰山来的僧人启示他:“修禅慎无他志,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要心系绿无求不遂。”僧稠继续修行,得到证果。之後的五年经常修行《涅槃经》圣行晶的四念处。稍後,从赵州障洪山的道明禅师处学习十六特胜法,更修行死想观等观法。跋陀禅师曾这样赞扬他:“自葱岭(栢米尔高原)之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并让他在嵩岳寺(嵩山的东方)居住获得深要。之後,僧稠巡回各山修行,并施行教化,北齐天保二年一五五二,在文宣帝的盛情邀请下下山,广泛解释四念处之法——“三界本空,国上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这时他已经七十多岁,文宣帝仍然盛情厚待。天保三年,在邺城西南八十里的云门寺落成,僧裯任寺内主持,而云门寺成为僧稠及其门人的据点。后来,他更担任石窟大寺的主持,门徒众多,将近千人。乾明元年(五六〇)时年八十而逝。他的著作有《止观法》二卷(已佚),弟子则有昙询等。
  以上简略介绍了僧稠的生平。道房禅师是僧稠直接的老师,而景明寺僧实法师、泰山僧人以及障洪山道明禅师,均教导过僧稠,可是没有资料详细记述他们的行事,然而在《唐传》中却载有天竺僧佛陀禅师(生卒年不详)传。根据传记所载,跋陀在北魏孝文帚时来到中国,居住在由皇帝下令兴建的嵩岳小室山少林寺。弟子有四分律宗之祖——慧光、道房、憎稠等。根据记载:“(跋陀)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教其定业。”由此可知,僧稠所以为道房的弟子,是由跋陀所促成的。在介绍僧稠生平之时,曾提及跋陀禅师的赞许,由此推测,道房与僧稠虽是师徒,情如兄弟。《唐传》的道宠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一说云,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房定二士授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法津。”由慧光传可知④,所谓慧光是指曾接受《十地经论》的翻译者勒那摩提教导的慧光,而房定二士,房是指道房,他从勒那摩提处获得观心法(而定士却不知所指)。勒那摩提精通禅法,跟随他学习禅法的还有僧达、僧实,而道房、憎稠这一系统,继承了勒那摩提及跋陀禅师等由印度傅来的禅学观念。
  这个由印度传来的禅学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回溯一下,在《高憎传》的求耶跋摩三二(七—四三一)传中,附有他的遗玄、具体的敍述了他自身修行的禅观:在广阔的旷野中,首先产生死尸、白骨等不洁净的观念,浚修行四念处的别相观及总相观,而进入了无漏道。我想,道房、僧稠等的禅观的具体形态大概跟求那跋摩的基本相同,那也是僧稠自身修行的四念处。
  根据僧稠的传记昕载,僧稠的四念处是依据《涅槃经》的圣行品,《涅槃经》的中心思想是积极的肯定净、乐、我、常的四颠倒,而僧稠的四念处是由《涅槃经》的传统及基本思想中发展出来的。石刻史料《安阳县金石录》中载有乾明元年(五六〇)的《方法师镂行班径记》⑦,这些史料是在天保元年(五五〇)由灵山寺僧人方法师等在岩窟里刻上塑像,后来由僧稠重修及记述。乾明元年,憎稠逝世浚不久,岩窟里有关灵山寺僧人方法师的资料并不清楚,却有僧稠晚年担任主持的云门寺及石窟大寺的资料。石碑真刻有《华严径》及《涅槃经》圣行品的一小节,虽然有关《涅槃经》的部份缺字很多,但却完整地刻有大正大藏经三段文字。这些文字敍述了菩萨的圣行,虽然有种种的不洁净观,但他能修习四念处进入堪忍地。前面的僧稠生平事迹里曾提及泰山僧人的启示:“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我想,堪忍地就是菩萨的初地,更可确定的是,僧稠的四念处是依据《涅槃经》的圣行品,而他失存的著作《止观法》大概也安放了解说《涅槃经》的四念处。在僧稠逝世後,那篇长长的经文完成了,并刻在石碑上。
  憎稠的四念处是依据《涅槃经》,立足於经典的根本思想中,以不净观作为中心,既传统又具体的观法。道宣在《唐传》习禅篇的总论中,曾把僧稠与菩提达摩的禅观作一比较,以下让我们加以讨论:
  “然而观波两宗,即乘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啧。可崇则情事易头,幽赜则理性难通。”那就是说,与达摩的幽玄虚宗相比,僧稠较重视四念处,并对它加以整理及规范,使人们易於理解,获得人们的耸崇。然而,僧稠的四念处是较为传统的。
  无论如何,僧稠的禅观成为当时北方的禅学主流,道宣在习禅篇总论里曾强调他的重要性:“高齐河北独盛僧稠。”因为仰慕的人下少,云门寺的入门弟子非常多,他们均以四念处作为禅观的中心,在《唐传》的智舜传、僧邕传、智首传、僧伦传等传里均可找出证据。至於净影寺慧远拜访憎调一事仍存疑问。僧稠的佛教系统未能传於後世,在佛教史上也不太受重视,可是,他却是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修禅者,由他推广的四念处在当时广泛流行。
  三、菩提达摩
  有关菩提达摩(?~五三四?)的资料,收录在《唐传》里,可是不清楚的地方很多。他出身於南天竺的婆罗门,由宋的南越(广东省至广西一带)过境,稍後再去北魏。他以<二入四行说>来宣扬禅法,他的语录为世所传诵。弟子有道育、慧可:据说他有一百五十多岁,但逝世的时代不明确。有关菩提达摩的传记,与禅宗之租达磨大师的关系,语录中揭示的思想,敦煌文献中有关他的资料,均巳由铃木大拙、宇井伯寿、关口真大、柳田圣山各学者作了详细的研究。有关菩提达摩的最古及可信资料是《唐传》、《洛阳伽蓝记》及<二入四行论>。<二入四行论>在《唐传》里已有或多或少的简略敍述。《洛阳伽蓝记》在东魏武定五年一五四七)成书,是有关菩提达摩资料中最古的一部书籍。书中记述菩提达摩自称是一百五十岁的西域憎人,并惊叹洛阳永宁寺的殿堂壮丽堂皇。
  自古以来载有达磨禅师傅记的权威书籍是《传法正宗记》,根据关口真大博士研究所得,传记的内容全部非虚构,他还认为少林寺达摩大师的出现是象散着中国佛教到达最高的境地。跟随菩提达摩的修禅者,暂且不加讨论,让我们先了解上述三部史料中听揭示的问题,那是由柳田圣山教授指出的。
  首先是菩提达摩在中国北方修禅,施行教化的时期。上文提及《唐僧》的菩提达摩簿并不能了解他的一生,然而在僧副传中可知他在年青时是太原出身的僧副一四六四—五二四—,在岩穴真居住及修行,后来遇见达摩禅师便出家为僧。他在北瑰太和年间(四七七~四九九)初来到太原一或者是太原附近一。而根据《洛阳咖蓝记》的记载,他曾拜访永宁寺,而永宁寺的建成是熙平元年(五一六)以后的事。僧可传曾提及:弟子僧可(慧可)入其门下,在僧可四十岁时,菩提达摩逝世,他们师徒俩相处了六年,慧可师傅逝世后的天平初年(五三四)到北面的邺城。僧可的生卒年虽然不详,但可确定的是菩提达摩在天平元年之前逝世。由上述可知,菩提达摩在大和年间初期至天平年问初期,在中国北方渡过了差不多五十年的漫长岁月。诚然,要确定他在中国逗留的正确年份是下可能的,也是不重要的问题,可是,重要的是,在北瑰末期,菩提达摩开展了独特的禅观,而他所处的时代、地域与僧稠大致相同。
  接着,我们要探求一下菩提达摩的禅观。道宣在评论他的禅法时曾提及:其大乘壁观功业最高。我们先以僧稠的禅观与之比较,并理性地论述达摩以虚宗作为主旨的深奥意义。铃木大拙博士对“幽迹则理性难通”有以下看法:在安心的情况下,显现出壁观的劫果,那是非常支妙的,是不能用理性和语言来解释的。这样我们可以了解的是,他的禅观就是虚宗或可说是空观,是属於大乘壁观。当然,这壁观与稍後达磨大师面壁九年的坐禅有所不同。壁观的壁不同於实际生活中的壁,那是意味着内在思想的壁。他以虚宗作为主旨,他的壁观也即是般若的空观。然而,为什么用“壁”这个字?用大乘说的“空观”不是很好的吗?菩提达摩与晚年的僧稠不同,他住在受国家保护的大寺裹,常常到山间漫游,在僧副传中可看到他在岩窟裏修行的情况。我认为用“壁”这个字除了有思想的意味外,亦蕴含着象徽他自己态度的意义。在大自然的山野间,不加任何装饰地面壁,以在岩窟裏修行作为自己的信条,他的决意可在“壁”字里流露出来。
  达摩听说理行二入,或称二入四行:“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一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昕覆,不能头了。若舍妄归真,则凡圣等一,与理冥符而无分别,寂然无为,名曰理入。以上论述了进入真理的根本原理,说明了一切有感情动物的平等陆,敍述了要处於壁观、超越分别,很名显地是大乘的思想。那么,作为实际修行法的行人,又是怎样的呢?
  行人则有四者,一、报寃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宽苦之时,当念我往昔劫中,舍本逐末,流泪诸有,多起寃僧,违害无限,今虽无把,是我宿殃恶业之果熟,甘心忍受,都无寃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宽进道,故名报寃行。
  二、随缘行,众生无我,皆缘业转,苦乐齐受,若受胜报荣誉之事,皆是过去宿因之昕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不增减,八风不动,冥顺於道,谓之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樫贪,顺之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阁,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名为称法行。以上用了略长的篇幅把原文翻译出来,文中以空观及因缘观贯通全文,而各法行中以称法行最为彻匠。
  关於这四行,柳田圣山教授指出已证实般若主义作为理人,而大乘菩萨禅作为四念处。在《大智度论》中已有论及菩萨修行的四念处,与四行相比,在思想内容上是同一立场的。《大智度论》里,有以下的论述:
  “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掎。”(身念处)
  “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受念处)
  “智者虽觐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减法,下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心念处)
  “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昕解。”(法念处)
  以上的论述与四行的内容相似,四行与四念处其实可互相对应的:
  报兖行--受念处 随缘行——身念处
  无昕求行——心念处 称法行——法念处
  可是,菩提达摩不同於僧稠,他不采取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各项目,而是以般若空观的思想作为背景,独自展开其禅观。那就是说,其禅观的基本构想一方面是依据着四念处,一方面超越传统的形式,这便是评他为“幽啧则理性难通”的理由所在。虽然身念虚相当於随缘行,在传统的四念处中有论述不净观,然而,在菩提达摩的禅观裏却没有论述,这可算是菩提达摩禅观的特徽,那是与僧稠的禅观两相对照的。
  在报寃里阐述了一种宿命论:自己受着现世的苦,是根源於前世的宿业,必须甘心忍受。南岳意思多次遇到迫害,也认为是自己前世的宿业。後来,僧稠的四念处是依据《涅槃经》的圣行品,他修习四念处,擭得堪忍地,这是因为他能坚忍各种各样的苦难,所以命名为堪忍地。
  四、北齐慧文和南岳慧思
  与僧稠、菩提达摩处於相同的时代,在中国北方非常活跃的修禅者还有北齐慧文。慧文在天台宗的传承系谱裏是紧随着龙树的第二祖,是南岳慧思的老师。虽然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不太清楚,可是,由意思至天台智顗流行天台止观期间,以及在继承四念处方面,他是值得留意的一位修禅者。在《唐传》里的意思传,我们可看到慧文的名字,意思在修行时代一五四〇年前後一跟随慧文修学,有关慧文当时的样子,有以下记载:“时禅师慧支,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在《摩词止观》里,更有以下记述是有关慧文的:
  “南岳事慧文禅师,当齐高之世独步河准。法门非世所知,
  履地戴天莫知高厚。支师用心一依释论,论是龙树听说。”
  由上述记载推测,慧文在北齐天保年间,现在河南省北部一带修禅及施行教化,由“聚徒数百”可知,他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修禅者;而“当齐高之世独步河准”,与道宣赞扬僧稠“高齐河北独盛僧稠”相似;“法门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更令人想起菩提达摩的禅风。
  在《佛租统记》里,僧稠传记之隆,作者志磐曾推测慧文的相传系统有两线发展:
  《佛租统记》虽然不能说是极好的资料,但是整理了天台系的相承关系,有开慧文、道房、僧稠这些修禅者相互关系的资料,是值得参考的。
  有关慧文禅观的记载并不太清楚,根据龙树的《大智度论》,他获得的一心三智法门,是从意思处得到的,那是由意思、智颉的一心三观类推出来的。根据《大智度论》的记述,其禅观是「法门非世所知l,那不正是揭示了他与菩提达摩同样地以空观作为基调的吗?在《止观辅行》里的(第七讳文)敍述说:“多用觉心,重观三味,灭尽三昧,无间三味,於一切法心无分别。”安藤俊雄博士指出,当时,在北方的道长重视《大智度论》以及展开四论宗,那正是深受慧文思想所影响的。根据记述,他的风格与菩提达摩的相近。从时代及地域来看,他与达摩或者说那些教团是有关系。暂且不去研究其般若思想,可以确定他是禅观的实践人物。
  根据《止观辅行》所载,与慧文同时代的还有明、最、嵩、就、监、慧的各位大师,均与天台的传承有关。以上没有清楚提及慧文,然而,在《唐传》裏的意思传、智颚传里却记述监(鉴)、最、就三位大师与意思有密切关系。在意思的自传《南岳恩大禅师立誓颐文》中有此一句:“遍历齐国大禅师学摩诃衍,恒居林野经行修禅。”由此推想,意思游睡广阔,或者是上述各位大师的继承者。这里提及的明大师,以及敦僧稠十六特胜的道明禅师,不正是同一人物吗?我们可作此推定:明大师多用五停心等的七方便,并把十六特胜发展为五停心中的数息观。
  接着让我们讨论一下既是慧文的弟子,又是天台智觊的老师的南岳意思(五一五~五七七)。他的传记及著作仍然存在,《唐传》的意思传及《立誓愿文》,是以他在北方游历的时期作为中心。意思在南予州汝阳郡武津出生,十五岁出家,念诵《法华经》,在阅读《妙胜定经》时深受禅观吸引,其後历迩齐国各大禅师。在这段期间,他遇到慧文禅师并获得禅要,其後,他继续修行,发扬少静观及初禅,可是後来发生了禅障,未能取得证果,他深感断愧。有一次,他靠近墙壁,突然间获得法华三昧,通晓了十六待胜、背舍、除入等。後来,他向鉴、最等禅师谈及证果,他的名字开始广泛流行。稍後,他一方面多次遇上被杀危机,一面到南方,在大苏山南岳一带传播教义。太建九年(五七七),意思逝世。他的禅观对南北两方的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而众多的弟子中以智觊为主。
  意思的传记里提及他年青时在北方修禅者的发源地积极修行,在此段期间,他擭得全部的法华三昧,他的禅观基本是在北方完成的。影响其思想的是由僧稠 、菩提达摩及慧文等开展的北方修禅佛教,也许,他还接触过由僧稠扩阔的四念处以及达摩独特的禅法。後来,他擭得法华三昧时,通晓的其中一种观法——除人,大概就是在《妙胜定说竺吴提及的“观除人舍”。在径典夷并没有明确叙述观、除、人、舍的观法,只是把四禅及四念处配合说明,并具体的叙述了不净观。意思十分重视《妙胜定经》,我想《定胜竺畏的禅观对他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因为篇幅的关系,未能考察在意恩著作里的四念处,然而,在此可以确定的是他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是由四念虚架构而成的,而且备受庄目。其禅观的特点是:建基於《法华经》精神的法华三昧,以及把作为禅观总体的基本的四念处经常放在心上。
  五、结语
  上文,未能对南岳意思作全面性的检讨,然而,却考察了南北朝末期北方修禅者对四念处的实践。这裏可清楚地看出以下各点:当时在僧稠及其教团的影响下,四念处得以广泛流行。之後,与跋陀禅师、憎稠的系统不同的菩提达摩的禅观裏,亦可看出有四念处的构想。而天台止观之祖慧文、意思、僧稠、菩提达摩之间,是有某些关系的,至於意思,他是重视四念处的。  (摘自《内明》190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