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感受一位仁者的佛教精神——读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常识答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田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感受一位仁者的佛教精神——读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常识答问》
  田艳
  赵朴初先生作为佛教界的一位大德,对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和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他对佛教的信念,他对佛教教理的理解,他在弘法上的践行,无一不堪称当代学佛者和佛学者的楷模。今年中国改革开放正好三十周年,赵朴初先生的著作《佛教常识答问》自1983年问世至今也有二十五个年头,伴随着佛教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先生一生在弘法方面的努力,这本著作越来越显出其恒久弥香的价值与意义。同样,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先生秉承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在当代将佛教的精神再次如甘露般洒向了人间。
  阅读这部著作,再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我想从佛教的信念、佛教的知见和佛教的践行三个方面粗浅地谈谈我对赵朴初先生佛教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一 正信的佛教信念
  正信,在佛教教理上的意思是指建立在对佛教的正确知见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对佛法的正确信仰。在赵朴初先生这里,“正信”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个人对佛教信仰的坚定信念。从少年时期接触佛教,青年时期(二十一岁)皈依佛教开始,到后来自己人生历经挫折和磨难,再到佛教发展遭受阻碍,先生从来都没有动摇、放弃对佛教的信仰和信念。为什么先生会如此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呢?那就是因为他对佛教有着自己正确的知见。一般人对信佛的概念不太明确,常常注重形式上的表现。先生说:“信,先是对佛的信赖,然后是对佛的理解,再将这种理解付诸实行,最后得到证悟。这样一个信、解、行、证的过程循环往返,日益达到更高的境界。”信的内容是:“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无我利他,度生无倦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①]在《佛教常识答问》的第一章,一开始就给“佛教”做出了定义:“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佛教的教义核心是缘起论,“‘缘起’即‘诸法因缘而起’”。用佛的话就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对于赵朴初先生而言,正信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对佛教发展的坚定信心。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历经魏晋的融合,隋唐的兴盛,以后则逐渐衰落,直到清代还是如此。但从清代以来,佛教似乎有复兴之势,在一大批在家与出家的有志之士、僧大力提倡和带领下,佛教在教理、教学、教产等各方面的革新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弘法的僧伽人才。年青时期的赵朴初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秉承了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使命,身体力行地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在这本书的末尾,作者充满激情的宣称:“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秘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党和国家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方面都走了弯路,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而以赵朴初先生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对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探讨,也为最终形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策提供了素材。在当代新的时代背景下,他认为,根据佛教自身的特点和优良传统,佛教是可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并且,他对佛教在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二 正见的佛教教理
  在佛教理论“八正道”中是这样阐述“正见”的含义: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见。就这个在佛教教理的本义而言,赵朴初先生正是在修行、学理方面的正确知见中精进的;正因为“正见”,所以他才有了如此坚定的佛教信仰和信念。与对佛教教理正确知见一样,我认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的正信意义体现在赵朴初先生作为一位佛学者的态度,即先生从一个学者的角度,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来阐发佛教的教理和发展历史。
  比如,在《佛教常识答问》中,先生首先指出,被尊为佛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一个有名有姓的人。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 “觉者” 或“智者”。释迦牟尼因为对人生社会的各种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为求解答,从而出家学道,成为佛陀,创立佛教。对于佛教的产生,赵朴初先生认为:“任何宗教和思想都是历史的产物”,佛教的创立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个人思维的成果,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运动的反映,“能了解一些当时社会的情况,是有助于对佛教的了解”。在书中对佛教创立时期印度的社会发展状况作了解说,从而证明释迦牟尼倡导的“四姓平等”反映着当时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佛教是接近平民的宗教,佛接受女众的出家是宗教史上一个很大的革命举动;佛教宣扬的“诸法无常”等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了进步的作用。对此,我很赞同韩焕忠先生的观点:“《佛教常识答问》这本著作充分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怯除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信众们逐渐蒙在释迦牟尼佛身上的神秘色彩,而将其还原为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正本清源较之那些神话传说更能体现释迦牟尼的伟大,更容易理智地再现佛教的历史意义,也更容易使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佛教信众理解佛陀创教的本怀。”[②]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原因,中国佛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先生作为佛教圆融会通智慧的继承者,在本书中,无论是对天台宗、华严宗,还是对禅宗、律宗,都能客观叙说其教理的殊胜之处,对于欧阳渐及支那学院的成就不仅允为佛教,而且还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同样,作为整个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还对少数民族佛教进行了介绍,使“中国佛教” 突破了传统仅指汉传佛教的限制,成为了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佛教;对少数民族佛教,还推崇其优长,赞美其殊胜,充满了尊重不同文化传统的包容精神。君冈在给北京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本书序中说:“作者能本着讲事实、不渲染的精神,就佛教的教义、历史、现状作出客观的阐述,努力做到不谀不谤、不偏不倚,非大家不能为。”这个评价是公正的。
  在佛教的社会定性上,赵朴初先生在给本书1998年作的序中就插入了毛泽东、范文澜和钱学森三位名人关于佛教的谈话,归纳认为,这三位“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可以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关系,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佛教看做粗俗的宗教迷信。人类文化是发展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发掘和研究佛教文化遗产,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无疑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佛教是文化”的论断,为中国佛教的生存发展,为弘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为发挥佛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寻找到了合法的理论依据。
  三 正行的佛教践行
  正行,就是在宗教意义上的正确修行,从狭义的理解上来说,主要指修行者个人平时的一言一行;广义的理解,正行不仅包括个人的修行,而且如菩萨行所涵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弘扬佛法、救度众生为己任。赵朴初先生的佛教精神是从广义上来说的,他在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怎样叫学佛?学佛就是要学菩萨行,过去诸佛是修菩萨行的,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因此,他提倡人间佛教,正是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
  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出路在哪里?针对这个问题,赵朴初先生说:“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提倡人间佛教思想”。这是他在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对于未来佛教发展的一个思路。“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重搞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如何将人间佛教的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来?赵朴初先生认为,应当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
  已经有学者在这样评价,如果星云法师是台湾人间佛教的当代践行者的话,那么在大陆人间佛教的当代践行者就是赵朴初先生。赵朴初先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人间佛教理念放在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强调了人间佛教理念的普遍意义,并积极地实践于大陆佛教的恢复与弘扬。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结合传统与现实,在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扬了大乘菩萨的精神,实现了利乐有情的教化。先生早在1938年皈依佛教起即以佛教为职业,一生大愿,全在“人间佛教”,一世大行,全在“庄严国土”。茗山法师赞赵朴初先生的伟业:“爱国爱教,社会适应,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其大愿大行是“菩萨化身”。[③]文革后中国佛教的顺利恢复,多有赖于他的推动之功,也已经开拓了中国佛教的新局面。我们也深信,继续发扬赵朴初先生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佛教必然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对国家民族、对世界文明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自本书问世到现在,二十五年过去了,此书的作者赵朴初先生也已经故去八个年头。人已故,物依然,人与物蕴涵的精神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它们的影响现在已经在慢慢地凸显,其价值与意义会越来越重要。正如韩焕忠先生对此书的评价:“可以说,这本小册子饿共和国成立近60年来佛教界所推出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具有抉择佛法胜义和型塑佛教未来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④]。”时间已经在证明这一点。
  赵朴初先生的精神是不巧的。
  --------------------------------------------------------------------------------
  [①]李家振:《赵朴初的佛教精神》【J】,《世纪》2007年第5期。
  [②]韩焕忠:《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答问〉的历史意义》【J】,《五台山研究》2008年总第94期。
  [③] 茗山:《在赵朴初会长示寂回向法会上的致词》。
  [④] 韩焕忠:《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答问〉的历史意义》【J】,《五台山研究》2008年总第94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大天五事
下一篇:各家释“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