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对重庆华岩寺的组织管理模式及社会责任承担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重庆华岩寺的组织管理模式及社会责任承担的思考
  关键词:当代佛教 大陆寺院 组织管理 社会责任
  内容摘要:当代大陆佛教寺院的组织管理及社会责任承担,关系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为了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有效作用,特以重庆华岩寺的管理模式及开展的弘法利生活动为例,思考当代佛教组织如何与时俱进地进行规范管理和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作者信息: 维摩照行
  对佛教寺院组织管理模式的简单回顾
  中国佛教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起源古印度,教主释迦牟尼在修行觉悟后,提出了“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殊胜教理,并当机制定僧团管理制度, 建立讲堂弘扬佛学,组织僧团教化众生,这个时期称为“讲堂佛教时期”。讲堂是佛教最初的固定场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密切地引导在家信众,而且以讲堂为纽带组成轻便的弘法系统,及时关怀社会及信徒,进行社会教育、慈善及社会文化等方面服务。
  其后的佛教组织,大体有过三种管理模式:一是印度次大陆文化特色的戒律模式;二是中国宗法制度特色的丛林清规模式;三是以太虚大师为首的革新派提倡的现代化组织管理模式。
  印度特色的戒律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中国本土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与繁盛问题凸显。直至马祖兴丛林,百丈制清规,完善起具有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特色的寺院管理模式。随着历史变迁,在近代内忧(如僧尼泛滥,素质低下等)外患(如寺产兴学等)的形势下,太虚大师(1889~1947)倡导“人生佛教”,以“三佛主义”为实践菩萨行的宗旨,期望能改革佛教,力挽狂澜。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性佛教统一组织化管理取得成功。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保护广大佛教徒的合法权益,向社会集中传达了佛教徒的心声,有利于僧团广泛开展佛教的济世利他事业,树立佛教的正面形象,维护佛教教义的纯正,进行佛教内部的民主管理与监督等,佛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当代佛教寺院的组织管理及社会责任承担,关系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为了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有效作用,特以重庆华岩寺的管理模式及开展弘法利生活动为例,思考当代佛教组织如何与时俱进地进行规范管理及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重庆华岩寺的管理模式及弘法活动
  重庆华岩寺被誉为“西南十大丛林”、“川东第一名刹”,为重庆最大佛教寺庙(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该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占地474亩。建筑规模宏大,达八千多平方米。华岩寺也是重庆市佛学院的所在地,常住僧众及居士、聘用工等达三百人之多。为了切实加强寺院管理工作,道坚法师提出以“华岩家风”为理念,组织常住、学院、慈善会“三块一体”的佛教组织管理。使华岩寺这古老丛林透露出时代佛教组织的新气息。
  道坚法师,四川省北川县人,羌族。现为重庆华岩寺方丈并担任重庆佛教协会副会长、重庆佛学院常务副院长。道坚法师倡导“华岩家风”,并领导实施的寺院管理,系一个主导思想总摄三个部门(常住文化、学院教育、慈善公益)五大版块的整体运行模式。以下是围绕“华岩家风”所展开的弘法活动:
  一、菩提心为依怙
  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菩提心为依怙” 。菩提心是求无上菩提之心,为成佛种子、净法良田,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根本、大悲学处,行持能觉悟本有自性清净之心。道坚法师弘扬“人间佛教”首先以“菩提心”来总摄万法。“菩提心为依怙”简单地说,就是用“菩提心”总摄五大系统工程---“戒、定、慧”三学的修持工程;净化世道民心的弘法工程;福泽万代的佛教文化工程;承前期后的佛教教育事业以及佛教的慈善公益工程。“菩提心为依怙”能保证寺院的组织管理及社会责任承担,不会偏离社会、佛教的正轨。
  二、以修持为核心
  “华岩家风”中的佛教修持,并不是简单的心理调适和治疗,也不是通灵达神的经忏佛事,而是追求一种超越自我的、身心自在的和谐生活。强调学佛者道理圆融,行持深入,不管外在的世界(外缘)如何变幻,我自坚持“戒、定、慧”三学如法修持。重庆华岩寺在抓好常住管理的同时,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部分特殊人群,社会上存在普遍“压抑”“郁闷”等心理感觉,从佛法修持上给予“心灵关怀”“释放减轻”。华岩寺设有“净土修学中心”“禅修教室”“念佛堂”等组织,以各种方法,举办各类活动,应机接引有缘众生。有喜欢探讨哲学、心理学、论理学等学理的,想通过研究佛法义理,契入佛道,则可利用华岩寺主办的西南地区最大的佛教图书馆的自学资源、参加华岩寺组织的各种经典的研究、学习小组,如:菩提道次第修学小组、弥勒内学研究会等。华岩寺在佛菩萨圣诞及每月初一、十五等信徒聚集的日子,按照佛教修持原则举办各种法会,通过大众亲身体验佛事去启发生命的智慧,感悟宇宙人生。有些佛事活动,能直接利益环境生态保护,又把佛教修持与日常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乃至一事一念联系起来,让修持者认识佛教的伟大,进一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这就是以核心聚集人气,实施“以人为本”的“华岩家风”的基础工作。
  三、以教育为特色
  华岩寺承办的重庆佛学院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成立、重庆市民宗委主管、重庆市佛教协会主办的高级宗教院校。现有教职员工(包括外聘教师7人)共29人,全院分设男女众预科班、本科班和研究班、师资研修班,现有学生109人。在校长惟贤法师的指导下,华岩寺方丈、佛学院常务副校长道坚法师领导全体师生开创了佛教院校的新局面。道坚法师本人也在繁重的事务之余带头学术研究,今年又出版了《佛教与社会探论》、《破山禅师语录(点校)》、《北韵佛曲》等佛教文化专业书籍。法师还亲自带领十二名研究生法师,为培育僧才废寝忘食。近几年来佛学院着力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爱教、解行并重的僧伽人才,学院致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僧格和人格养成教育,明确秉承太虚大师以来的“人间佛教”思想,倡导“悲智行愿”菩萨行道,积极参与弘法利生事业。如支持华岩正信读经会和华岩寺般若讲堂的讲经活动、夏令营、慈善福利项目等弘法活动,让众生以喜闻乐见的弘法方式,轻松愉快地学习佛法,减轻社会心理压力,收效明显。部分媒体报道时说“重庆佛学院找准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契入点,在加强学院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反哺社会,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和良好作用”
  四、以文化为契机
  华岩寺地处西南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又没有国家财政的经费支撑,要想保护重庆市区唯一的古建筑群只有从抓自身管理上入手,从管理中出效益。几年来,寺院投入大量财力依次对接引殿、法堂、藏经楼、山门殿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对文字古籍进行了纷繁复杂的整理分类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古老的华岩寺在21世纪,带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为促进重庆经济的繁荣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教作为宗教,音乐作为艺术,佛教的传播是以音声为主体。华岩寺组织“菩提心月艺术团”,进行了全国各地的佛教音乐文化演出,还抢救性出版了佛教音乐书籍《北韵佛曲》。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华岩寺策划出版了“华岩文丛”系列书籍,已经出版的有道坚法师《佛教与社会探论》、《佛教基础知识问答》、《破山禅师语录(点校)》等,华岩寺决心建设西南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宝库,通过成立华岩无尽学社、各种佛教文化艺术展、研讨会等形式,吸纳社会精英参与文化宝库建设,功在当代,福泽千秋。
  五、以弘法为本怀
  道坚法师在《身为佛子,当作佛事》一文中,明确提出出家人就是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作事业”的观点。华岩寺由客堂部门、佛学院弘法信息部、文教基金会策划项目部等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法活动,每周六、周日礼请佛学院的法师带领大家诵经、听经,特别由策划部策划,弘法部立项,佛学院法师支持的禅修活动,在重庆地区已初具规模。弘法信息部对每一次的弘法活动及时报道,并实时网络直播,把寺院的弘法通过网络无限传播。由于网络的互动特征,大众的参与性极为突出,为佛法的学习、思辨提供了最为殊胜的手段和环境。华岩寺加强互动功能的设计和实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开启智慧、解除烦恼为根本目标。华岩寺的“中国佛网”已经成为佛教界著名的网站,利益最广大的网民接触正信的佛教。
  弘法部门为了方便在家佛教徒的集中管理,设立了中华正信读经会、华岩无尽学社、中华英才传习社、各社区念佛小组、各种经论学习小组等佛教弘化团、研究佛学社等护法团体。研究佛学社的任务是对大小乘佛学、各国宗派理论、各种文字的佛教文献及各国的佛教历史等研究项目,并对各种佛学与社会各种交叉学科如佛学与伦理道德、政治经济、国民礼俗、中外古今各派哲学、科学、宗教的研究等。
  六、以慈善为方便
  佛教树立的慈悲观,有助于人类确立理想的人生价值取向。个性张扬且符合社会共同道德认同,能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才是理想的价值追求。道坚法师表示:只要你们过得好就行了,佛教利他是不求任何回报。华岩文教基金会是重庆市民政局注册的公募性基金会,以文化教育为重点,自成立以来,弘扬佛教传统优良文化,发扬佛教“爱国爱教、护国佑民”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社会扶贫、济困、悯孤、养老、助学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各社会大学设立“华岩奖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贫困边远地区修建希望小学;为藏区同胞发起“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关怀社会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及贫困家庭慈善公益活动,策划了“手语”“弱智”等特殊教育项目;打造了“慈善进社区”、“佛子在行动”“中秋慈善晚会”“关心老年人”等系列的慈善公益项目,二年共筹集资金200多万,帮助600多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资助500多名弱势群体人员、与12个街道社区建立慈善连动项目,福利社会,和谐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众缘和合才能承担和谐社会的重大责任
  经过组织实践以“华岩家风”为理念的寺院管理模式,发现应该具足以下因缘条件:
  一、对佛教有虔诚信仰的领导者。领导者要能融合宗派教义与所持传承,人格特质上被大众认可----具有诚信、人道、博爱、平等、和平、大慈悲、负责任等优良特质,能改善过去、立足现实、创造未来,能团结追随者,包括僧众(比丘、比丘尼)、护法、信徒、会员、捐赠者、义工、一般服务对象、以及组织成员等。具足摄受力的领导者,就是寺院(团队)管理走向成功的巨大领导力。没有强大的领导力,就没有行动的方向,执行力也成为无的之矢。道坚法师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代楷模,他所住持的华岩寺勇于承担广大的社会责任。道坚法师本人在四众弟子中威信极高,同时也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近年来当选为区人大代表、被推荐为市政协委员、获得“慈善公益楷模”等各种表彰。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理念。“华岩家风”就是重庆华岩寺“以人为本”的团队价值观。在立足本地因缘的同时,还必须打开心胸圆融借鉴外部因缘。华岩寺在具体实施组织管理的时候,学习借鉴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香港、南传佛教国家等各地的先进经验。这个最终确定的“华岩家风”,有巨大的“菩萨乘”入世承担性。实施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组合的特点是僧俗并重,尊重传统以出家僧众为主﹐发动居士、聘请社会精英组成整体团队﹐相辅相成和合发展. 这样的的组织就不只是“法”的结合,也是“人”的组合。“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理念,是组织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责任承担的必要条件。
  三、“大众精进,共同成就”的原则。华岩家风是“一心摄五相”,在菩提心的统摄下,一即是多,多既是一,运作“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保证了寺院弘法工作的科学性、人文性。华岩寺也制定了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如继承古老丛林的清规、符合社会特色的经济运行、结合现代西方管理的各项程序等,使华岩寺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各层次的积极性,整合全面资源整合,服务于当代佛教慈悲济世的社会责任。
  现实中亟待改正的几个方面
  1、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服务于佛教事业的人员才能偏底,僧众面对快速经济时代感觉不适,部分老年僧人对于在寺院运用“世间法”弘化有抵抗的情绪。佛学院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大力度,尽量使新一代德才兼备的青年僧才发心站到弘法利生的第一线去。引进精英居士人才、使用社会义工目前也仅仅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的新旧思想引发矛盾冲突。
  2、寺院的经济支柱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不能满足保护寺院文物及佛教教育、弘扬优秀文化等需要的大量资金。而仅凭香火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必须尽快建设寺院支柱产业,以适应和谐社会对佛教的时代要求。
  3、寺院走出红墙服务社会大众,还受个别歧视和特殊限制,在经济建设及人力资源等方面不利于寺院与社会的接轨。
  2007年11月吉祥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