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做好佛教教育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到来(代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做好佛教教育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到来(代序)
  构建和谐社会是整个世界各国人民的最终愿望,也是中国和中国政府提倡的奋斗目标。人类要继续生存,各国要稳定发展,都离不开和谐社会这个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个公民的事情,对佛教界来讲,这是爱国爱教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佛教界在这个主题下,完全可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离开了众生,则谈不上什么社会。众生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需要众生有良好的道德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宽容待人待己,善待世间一切,拥有一颗平常心,无欲无求,自在萧洒,人与人之间构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整个社会充满了和睦友好的气氛,国与国平等相待,最终天下大同。
  要达到和谐社会的要求,人心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让众生都有一颗平和的安宁心,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佛教是宗教,宗教的目的就是挽救世间的人心,给众生提供一个心安的情况,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大自在。由此可知,佛教做的就是教育人心的工作,这是佛教教育的特点,其宗旨就是要人向善,这个性质,也决定了佛教教育有广大的愿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释迦牟尼佛创教之后,首先重视的就是佛教教育,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向弟子说法,就开始了佛教教育的活动。佛陀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佛教的教育是教人“示教利喜”,通过佛教的教育活动,让众生有一个欢喜心,听法的也会有一个“见教利喜”的感觉,使人心情愉悦,达到解脱境界。佛教将自己的学说称为“内学”。“外学” 就是佛教以外的学说。佛陀生前主张要因人施教,同意用各种俗语来进行宣教,而且可以“开外学”。佛陀圆寂以后,佛教教育已经成为佛教的重要内容,僧人们“午时食罢,齐暮讲经,斯则处中者所务。”当时寺院里办有书院,而且摆放了不少的世俗的书籍,如印度祇树园中,共有六十四院。南有二十六院,中院北有六院。其中第三院就是阴阳书院。佛书载“(僧人)方可于一日分三时。初、中二分,读诵佛经。至晚读外书,是故祇垣中有书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书。”可见,寺院中除了佛书以外,还有世俗的外典,很多人就是通过佛教的教育而成才的,他们最终掌握了了文化,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成为中国佛教的载体,仍然担当了佛教教育的责任,同时又是译经的场所,负有传播佛教文化的义务。《高僧传》记载,僧肇法师从小受苦,因为没有钱,上不了学,就到寺院抄书写经,于是学到了佛教的知识,最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家,对中国佛教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后人称赞:“肇公著《般若无知论》,远公抚几称叹。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名论》,皆妙达真宗,词义圆彻。什公之门,一时蔚盛,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矣。”寺院就是一所佛教的学校。在中国古代,“学肆”代表了学习学问的地方,佛教也将其沿用。僧人们在寺院里生活,学习文化,研究佛教,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大批的佛教人才。
  笑隐欣禅师曾经对世俗教育与寺院教育的特点做过不同的比较。他说:“慈父爱子情无偏,家庭教育仍娇怜。出从严师痛加鞭,责以成人期大全。瞿昙训徒岂不然,说法鹿苑开人天。提携三界出爱缠,金粟古佛分化权。弹偏击小诃盲禅,毗耶示疾久未痊。欲遣问讯畴能传,文殊领徒众万千……”笑隐欣禅师指出世俗教育的特点是“责以成人期大全”,即怎样培养一个全材,佛教教育的特点则是“提携三界出爱缠”的出世教育。所以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后,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特别是像天台、禅宗等民族特点的宗派出现,讲经成为中国佛教教育的重要方式。当时寺院里面有专门讲经的法堂,“将听法时,大众坐堂也。”寺院对讲经的活动非常重视,凡是讲经的和尚,都有很高的荣誉,讲经者被称为“首座”,以及“都讲”、“人中师子”、“法匠”、“经论元匠”等荣誉,他们都是“特精外(舆,为)群儒所惮”之人。《正法念处经》说,“凡人间讲经、受戒、修道、证果,举行佛事,地神报空神,是展转上报三界诸天,乃至诸佛。”由是可见,讲经的人能够被获得殊荣,与他代佛宣法的地位有关,同时讲经者还要有深入的知识和很好的修行,必须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历代祖师非常重视佛教教育工作,因为这关系到教化社会,提高众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工作。破山海明祖师强调在尽人伦、持家务中参悟佛道。他对俗弟子说:“既是坤道,当要尽礼。见夫君,尽温存;见儿女,尽怜悯;见宾客,尽操持;见法法头头,无不是道。”在家女弟子当以“尽礼”为参禅悟道的关键。尽礼的内容,即对丈夫要温柔体贴,尽一个做妻子的责任;要怜悯子女,尽一个慈母之道;平日善于迎宾待客,操持家务等,这些都是修行因缘。佛道就在住世操家等平常日用之中,所谓念念相续不离当处,则无处不是道场。对僧弟子,破山常常以“即世法亦出世法”的理念开示,他说:“世俗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妙法,不相违背。”在世间诸法中实现出世间法,世俗与真谛不二,一切世俗的事业也与实相真理不相违背,行童应该在寺院的清苦生涯中磨练心性,在扫地烹茗的事务中体验禅道。沙弥要以信心为基石,珍惜寸阴,精进修学,以谦虚谨慎之心,向智者及长辈学习。修道贵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用心,不离当下的事务而修学佛道。佛法从恭敬中求,只要懂得谦虚谨慎地处处留心学习。总之,丛林教育“乃是陶铸凡愚,以成圣哲。抚养鞠育人才美器之地。教令法化,咸由兹出。”
  1937年,太虚大师曾在重庆华岩佛学院演讲,指出:“若为佛徒而不知建立正法,利益众生者,深为可愍!甚盼诸君从缘精研教理,发挥正行,与佛法增光,方不愧为出家佛徒!” 出家人应是人中狮子,肩负的是救人出倒悬的神圣使命。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人出离五浊恶世,远离人间诸恶,广行善事。提高出家佛教徒的素质,强调僧材的使命乃是祖师所说的“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圣可德玉说:“种草言继业。好人为好种草,犹好田出好种草也。”“能续洪规,为担当佛祖家业的好种草”。而要有“好种草”,关键还在于“道德乃丛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最近,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又指出,中国要建“世界佛教论坛”,就应有相应的世界级的佛教教育和佛教人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时代呼唤佛教教育,时代也给佛教教育以不可多得的因缘。由是可见,佛教教育乃是佛教界永远重视的重要工作。如果我们搞好这个工作,培养出来教化一方,受到众生尊奉的一代龙象,则整个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能很快达到,历代前贤追求的天下大同也将最终实现。
  中国佛教界在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的复兴之后,进入了21世纪的辉煌时期,佛教界在各方面和各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如今全国的寺院得到了整修,很多寺院金碧辉煌;佛教僧人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佛学教育正在社会上普及;佛教界里人才辈出,许多年青人被选拔到寺院的领导岗位,佛教文化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佛教的影响在社会上进一步增大,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佛教界内拥有人才,而这一切又与近20年来佛教界重视办教育是分不开的。佛教教育是佛教存世的根本,佛教经常讲续佛慧命,人才是佛教得以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根本原因。明代儒宗顾亭林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更是我们出家人义无旁贷的义务。每个社会都需要人才,和谐社会更离不开人才,让我们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佛教人才!
  贫僧出家多年,屡屡在各地参学,求教于世俗大学与中国佛学院,饱得各位善知识的浸染。师父心月大和尚与业师杨曾文先生提携之恩,不敢没齿相忘。多年来,学经之外,稍有心得,书于经卷,积掖成裘,略成一册。今不吝集册献丑,殆笑于师门同学,报答师恩与同道之好,与天下之善知识结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