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洪州宗入长安事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亚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洪州宗入长安事略
  王亚荣
  内容提要:禅宗自弘忍之后分为南能北秀,自神会之后北宗衰落,南禅逐渐成为中国禅宗主流。大义、怀晖和惟宽都是南禅洪州宗马祖道一的嫡传弟子,被朝廷召入京城长安,分别居于皇家寺院弘传禅法。本文对大义、怀晖和惟宽的人京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以见马祖道一一系禅法的北传情况。认为惟宽是长安洪州宗的代表,而洪州宗的人京并得到认可,得到了以权德舆为代表的官僚士人的帮助,同时也有“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机遇。这一过程尽管时间不长,但对该宗在全国其他各地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洪州宗 马祖道一 权德舆 大义 怀晖 惟宽长安
  作者简介:王亚荣,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
  马祖道一的禅法在南宗理念的归纳和弘传的方法上都有创新,发展了怀让的禅法,被称为洪州宗,与石头希迁并驾齐驱,为禅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道一门下诸弟子得法后分赴各地。,恢弘师说,见蔚于一方。其中有三位比较特殊,即大义禅师和怀晖禅师、惟宽禅师。这三位北上弘法,几乎是联袂人长安,创设禅堂,成为这一时期禅宗传播上引入注目的事。
  长安乃京城之地,人文荟萃,学说交流频繁,诸宗竞起,各家都争取在京城一露头角,同时也有得到朝廷注意和承认的目的。与神会来北方争正统一样,各家莫不重视在京城得到重视。洪州宗门下大义、怀晖、惟宽三位禅师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联袂人京,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京城的重视,对洪州宗此后在全国各地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权德舆与洪州宗的关系
  洪州宗的人长安,一方面与道一的名声渐著有关,另一方面另有契机,和朝廷大臣权德舆有直接关系。或者,也有可能就是权德舆亲自穿针引线,请皇上将马祖门徒请人京城。在这里,有必要先将权德舆的身份及其与洪州宗的关系稍作介绍。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人。据两《唐书》所载,权德舆父名皋,进士出身,“安史之乱”中避乱洪州,以节行闻,大历三年(768)卒,李华为作墓表。权德舆十五岁,作文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十卷,名闻遐迩。曾为河南韩洄从事、试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初,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迁监察御使。约在贞元八年(792),罢府之后,杜佑、裴胄分别奏请举荐,两表同日到京。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转左补阙。贞元十年(794),迁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复迁中书舍人,很得德宗信任,“居西掖八年,其间独掌者数岁”。十七年(801)冬,以本官知礼部贡举。三年期间,所选多为公卿、宰相之才,称为得人。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迁太常卿。元和五年(810)冬,宰相裴垧病重,拜礼部尚书、平章事,与李藩同作相。三年后,罢知政事,守礼部尚书。后以检校吏部尚书为东都留守,拜太常卿,改刑部尚书。十一年(816),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十三年(818)八月,有疾,诏许归阙,道卒,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
  权德舆执政宽和,知人善任,多次上书直谏被采纳,对稳定朝政多有建树,被史臣评为德宗、宪宗朝的“经纬之臣”。三十年间甚有清望,“羽仪朝行,性直亮宽恕”,嗜书不倦,述作特盛,又为碑版高手,京城名人薨殁以铭记为请者甚众。有《权文公集》五十卷行世。
  由以上所述可见,权德舆长期在朝廷任显要官职,深受德宗、宪宗信任,是个影响很广泛的人物。 ’
  权德舆不仅长期任朝廷大臣,而且与马祖道一的洪州宗很有缘分。权德舆随父亲避难洪州时应已知道一名声,后在观察使李兼洪州的府上任职时,向道一请教禅法,执弟子礼,与洪州宗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全唐文》中载有权德舆不少碑铭记赞墓志文,以及与僧人的酬和之作,如《送灵澈上人》、 《送光上人》、 《记草衣禅师》以及《释迦画像赞》、《西方净土画赞》、《绣弥陀像赞》等等。其中有专为僧人写的几篇铭记作品:
  《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
  《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并序》
  《唐大兴善寺故大宏教大辩正三藏和尚影堂碣铭并序》
  《唐故润州昭代寺比丘尼元应墓志铭并序》
  《唐故宝应寺上座内道场临坛大律师多宝塔铭并序》
  《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并序》(下称《怀晖碑铭》),写的就是道一的弟子怀晖禅师, 《唐大兴善寺故大宏教大辩正三藏和尚影堂碣铭并序》则记的是密宗“开元三大士”中的不空。
  贞元七年(789)道一塔成,众弟子请权德舆为铭,德舆有曰: “德舆往因稽首,粗获击蒙,虽飞鸟在空,莫知远近,而法云覆物,已被清凉。今兹铭表之事,敢拒众多之请?”德舆向道一问道,执弟子礼,学洪州禅法。而在《道一塔铭》末尾所记道一的十一位衣钵弟子中,就列有怀晖和惟宽之名,因而权德舆与怀晖、惟宽实有同门之谊,对大义也不会陌生。贞元二年(786)道一谢世,怀晖元和十三年(818)圆寂,所以权德舆在《怀晖碑铭》中才有“德舆三十年前,尝问道于大寂”之语。
  权德舆的政治生涯在元和五年(810)左右达到高潮。元和三年和四年怀晖、惟宽受诏人京,而在此之前怀晖和惟宽已经到了北方,只是没有到京城,很难说与权德舆没有联系,何况,宪宗赐道一谥号大寂也在元和年。客观上洪州宗向京城的发展与权德舆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上升是一致的,似非偶然。由这些因缘判断,假设以权德舆在朝廷的影响,奏请诏请同门人京,也在情理之中。
  从外部环境来看,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也就是在“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肃、代、德、顺、宪各朝,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一脉相承,有征召高僧人京的传统,长安的佛教活动也从未停歇。先有密宗盛行,慧忠。传禅法,诏径山法钦禅师人京,立般若译场翻译《四十华严》等等,大义、怀晖、惟宽相继被请人京,也是很自然的事。只不过这几位都是洪州门下,引人注目。
  二 大义人京开创局面
  洪州宗大义、怀晖、惟宽三人人京,大义首先开创局面。
  大义禅师(745—818),俗姓徐,衢州须江人。常住鹅湖,以鹅湖大义知名。幼年依本郡潜灵寺惠绩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学律习禅,谒道一于江西。
  唐德宗时,大义人京住大慈恩寺,右神策军霍公表荐为内道场供奉大德。后人内神龙寺法会,甚得太子李诵欣赏。大慈恩寺是京城著名皇家寺院,高僧辈出,以玄奘最为出名。但是大义的这次人长安似乎没有显要人物召请。后来得到右神策军霍公的欣赏,表奏为内道场供奉大德。
  大义在京城主要靠太子李诵的支持和理解。李诵问何者是佛性,大义答曰:“不离殿下所问。”李诵言下顿悟。后来在大义遇到困难,被京城其他僧人诘难时,明确地给予回护:
  后入内神龙寺法会,群僧有湛然法师者,登座云: “佛道遐险,
  经劫无量,南鄙之人,欺诒后学!”大师日: “彼自迷性,盲者可咎
  白日耶?”顺宗顾谓诸王日:“彼不谕至道。”
  德宗降诞日,于麟德殿讲议经论时:
  有法师问: “如何是四谛?” 师日: “圣上一帝, 三帝何在?”有
  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次土凭何而立?”禅师日: “法师只世欲
  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 日: “如何是禅?” 师以手点空。法师无
  对。
  可以看出来京城对禅法的理解仍然比较粗浅。韦处厚总结道:“大师以不定之辨,遣必定之执,以定之说,趣无方之道。自是两宫崇重,道俗宗仰,累锡缣缯,不可毕纪。”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应当即位。但李诵沉疴多年,在德宗去世后竟然病重失语,连德宗的丧葬大典也无法参加。勉强登基,几个月后便因不能理朝而让位于太子李纯,旋即病卒。在这个过程中,大义离开京城,回归本郡,结束了长安之行。据说离开时,“京师祖道者,自皇都及灞上,车盖溢路。”
  三 章敬寺怀晖事略
  大义离开长安三年后,怀晖禅师人长安。
  怀晖禅师,因在定州太行山百岩寺出名,又被称为“百岩大师”,在京城住在章敬寺,又称“章敬怀晖”或“章敬大师”。怀晖俗姓谢,泉州同安人。据权德舆《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并序》,怀晖的俗家先辈似乎是东晋末期的动荡中从内地南逃到泉州,因之就成了泉州人。贞元初,怀晖拜人马祖道一门下。得法后心离文字,化无方所,北上至五台山、徂徕山、太行山、中条山等地,似在太行山百岩寺居住时间较长。
  唐元和三年(808),宪宗诏请怀晖人京,安置于章敬寺毗卢遮那院。每年召人麟德殿讲论。
  怀晖是如何被宪宗诏请人京的,史籍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可以参考代宗时诏请径山法钦时的情况。德、宪两朝诏请禅僧人京的理由一脉相承,其过程也差别不大。德宗在诏请法钦的诏书是这样说的: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
  悬,有感必通, 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
  应物见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敕令本州供
  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
  少,听其随侍。
  法钦人京后德宗“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被安置在章敬寺。怀晖人京后的待遇也相当高,也被安置在章敬寺。
  章敬寺是为了纪念代宗生母章敬皇后所建,位于长安城东门外,是当时京城最显要的皇家寺院。代宗大历二年(767)七月十九日,内侍鱼朝恩,请以通化门外庄园为章敬皇后建造寺院。该庄“连城对郭,沼台榭形胜第一”。鱼朝恩得到后,献给朝廷修章敬寺, “穷极壮丽。以为城市材木不足充费,乃奏坏曲江亭馆、华清官观风楼及百司行廨,并将相没官宅给其用焉。土木之役,仅逾万亿。会要曰,因拆哥舒翰宅及曲江百司廨室及华清宫之观风楼造焉。”总计四十八院,殿堂房舍4130多间。在长安城二百多年的寺院建造史上,章敬寺大概是最大的一所皇家寺院。
  怀晖既奉诏人长安,自然参加宪宗每岁在麟德殿召集讲论经意盛会。但似乎身体不大好,不久就因疾病而无法参加了。
  怀晖继承了乃师道一的风格。 《景德传灯录》卷七载有下面一则公案:
  有一僧来,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日: “是,是。”长庆代云:
  “和尚佛法身心何在?” 其僧又到南泉, 亦绕南泉三匝,振锡而立。
  南泉云: “不是,不是。此是风力所转始终成坏。”僧云: “章敬道
  是,和尚为什么道不是?” 南泉云: “章敬即是,是汝不是。”长庆代
  云:“和尚是什么心行?”云居锡云:“章敬未必道是,南泉未必道不
  是。”
  说明怀晖虽在京城,但与各地的交往还是很密切的。不执著于佛性、心性,乃洪州本门家风。又如权德舆《怀晖碑铭》中记曰:
  或有问心要者,答日: “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遗境以会心,
  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
  之所累也。”
  唐元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示灭。世寿六十,僧腊三十五。次年正月,弟子智朗、志操等,建塔于灞陵原。敕谥大觉禅师大宝相之塔。
  四 大兴善寺惟宽事略
  在怀晖人长安的第二年,另一位洪州门下高僧惟宽也奉诏人京,住锡大兴善寺。
  惟宽禅师,俗姓祝,衢州信安人。祖名安,父亲名皎。十三岁从僧昙出家,从僧崇学戒,从僧如学律,后习天台止观,于马祖道一处得法。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开始行化于吴越之间,八年(792),至鄱阳,十三年(797)复北上,止嵩山。元和四年(809),诏惟宽人长安,宪宗于大安国寺接见,之后安置于大兴善寺。惟宽也参加了每年的麟德殿讲论经意。
  大兴善寺位于长安城内的靖善坊,创建于隋代,有“国寺”之称。寺内翻经院译经传法,昭玄寺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组织实施复兴佛教事务等等。唐代,大兴善寺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安史之乱”前后,金刚智、善无畏和不空来华,弘传印度密教,在寺内设坛灌顶,广授徒众,形成中国佛教密宗一派。《宋高僧传·惟宽传》有元和五年惟宽“复灵泉于不空三藏池”的记载。“不空三藏池”,不空乃密教高僧,长期住在兴善寺,曾在寺内水池作法祈雨。
  惟宽在长安很有人望,争相请教问道,宪宗召见,麟德殿议论,兴善寺说法。据白居易《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并序》云,惟宽行禅演法垂三十年,号称“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 “师之徒殆千余,达者三十九人。”
  京城人们兴趣多,并不能都迅速了解洪州宗旨,所以惟宽弘法采取循序渐进、抽茧剥丝的方法。例如与白居易之间的四问四答。白居易四次问道,每次一问:
  一问:既日禅师,何故说法?
  答: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
  有三,其实一也。如江湖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
  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二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答:本无损伤,云何要修?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
  三问: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
  答: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
  四问:无修无念,亦何异于凡夫耶?
  答: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
  动,不得忘。动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
  元和十二年(817)二月,惟宽于大兴善寺传法堂说法迄,奄然而化,报龄六十三,僧夏三十九,归葬于灞陵西原。弟子有义崇、圆照等。诏谥曰大彻禅师,塔号元和正真。
  五 小 结
  尽管禅宗提倡离言绝相的个人体悟,并以灵活方便的方法向社会提供了一份清凉活泼的解脱药方,但从来都不能脱离社会的主流意识,特别是朝廷官府的态度。从神会开始,争取官府的承认便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长安是京城所在地,一切的发明都需要在长安得到认可。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长安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信息广泛,是全国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佛教也是这样,高僧大德比比皆是,各有主张,各张旗帜,而且和内地相比,有和印度佛教发源地联系方便的优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要站住脚,正如说白居易的那句话: “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京城人有一种自高门第的习惯,历来如此。
  马祖禅法确实有所发明,但得到主流意识的认可,官僚士人的帮助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应当看到,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长安地区除了密宗不空与朝廷暗通消息,乱平之后大得朝廷赏识之外,其他各派莫不元气大伤。这也对洪州宗的人长安造成了客观的有利环境,某种程度上是填补了空白。
  京城对洪州禅法的接受也有个过程。从以上所述洪州宗人长安的情况来看,开创局面的大义似乎并不很成功,受到“南鄙之人,欺抬后学”的非议。在不断地辩论中争取地位,幸好太子李诵非常欣赏。但顺宗执政时间很短,便移交政权。顺宗移交政权的同时大义也离开了长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义的离京必然是获得了有关方面的批准,也就是说朝廷并没有挽留。
  大义人长安较早,离开的时间也早,而怀晖和惟宽入长安以后再也没有离开,去世后也埋葬在长安。怀晖和惟宽相比,惟宽的影响似乎要大。怀晖因为身体多病的原因,连麟德殿讲论的盛典也辞去,无形中失去了扩大洪州宗影响的良机,而惟宽没有这方面的情况。这一点可以从白居易的《传法堂碑》中清楚地看到。所以,长安的洪州宗中以惟宽为主要的代表。
  但是由于京城的特殊的地位,即使得到承认,但时间也不会太长,最多各领风骚数十年,之前的佛教各宗各派都是这样。
  还有一点是,权德舆、怀晖和惟宽三人,从元和十年十二月到十三年八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全部去世,长安的洪州门下突然良将丧尽(甚至已经离开京城的大义也于元和十三年去世)。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洪州宗为什么在长安没有进一步发扬光大,固然有“京城米贵,白居不易”的困难,但几位领头人物的突然去世则使得风头顿挫。他们留在京城的弟子们后来也未见有大的作为。不过,由于得到了京城长安的肯定和支持,洪州宗地位大为提高,对其他地区洪州禅法的推广无疑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