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弘一法师与永春童子李芳远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联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弘一法师与永春童子李芳远
  林联勇
  “一轮明月耀天心”,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24年,其中在闽南驻锡长达14年。他与永春童子李芳远的忘年之交,堪称近代艺坛的一段佳话。
  李芳远是闽南永春县东平镇太平村人,生于1924年2月25日,逝于1981年8月29日。笔名空照、晴翠山民、离离斋主,是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出身书吞门第,其父李汉青于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革命军入闽后担任国民党厦门市党部书记长兼中央特派员、福建省参议员等职,创办(永春日报),编纂有{闽侨海疆拓殖谈)等书籍。李芳远幼禀庭训,聪慧好学,早岁即驰声于庠序之间。
  一
  1936年6月,弘一法师驻锡于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寺。夏日的一天,当时只有13岁的李芳远随父亲到日光岩寺拜谒法师,甚是虔诚。法师十分喜爱这个眉目清秀、英年好学的童子,自此建立深厚的法缘。李芳远以水仙花赠送法师。1937年1月18日,法师从日光岩寺移居南普陀山后室,李芳远所赠水仙花犹含蕊未吐,法师特地将水仙花头取出一同带去。
  1937年"-b七”事变爆发时,弘一法师正在山东青岛弘法,9月弘法毕,即经上海返回厦门。当时厦门风云甚紧,各方纷纷致书劝请法师移居内地,法师都一一回绝。其中有一封是李芳远写的,这时他已随家迁回永春了,信写得十分恳切,有如幼儿之乳慕慈母。法师很感动,特复信说明:他已决定仍居厦门,为诸寺院护法;倘遇变乱,愿以身殉法。李芳远接信,心中十分不安,他知道法师凡事一经决定,即很难更改,想再写信劝请也无用了,只能空白着急忧虑。
  1938年5月8日,厦门沦陷于日寇魔掌,李芳远更为焦灼,曾四出察访,但均无法师踪迹。因为法师性如闲云野鹤,孤往独来,一向不肯预先告人。后来好不容易收到法师从漳州南山寺寄来的信:“朽人于厦市难事前四天到漳州弘法,故能幸免于难……俟秋凉后或车路可通时即返泉州。“李芳远悬挂之心稍得安慰。秋间,法师经同安到晋江安海,住了一个月,11月5日他致书李芳远,表明准备静养的心迹:“今年所以往闽南各地弘法者,因余居闽南十年,受当地人士种种优遇。今余年老力衰,不久即可谢世,故于今年往各地弘法,以报答闽南人士之护法厚恩耳。现在弘法已毕,即拟休养,故往草庵。明年将往惠安,闭门谢客,以终其天年耳。”
  1938年冬初,弘一法师返回泉州,住承天寺。此次,法师竟不再埋名遁迹,而破例为泉州人说了许多法,写了许多字,甚而会了几次客,赴了几次斋……报上披露了这些不寻常的新闻,各方都为法师肯广结法缘而感到欢欣。就在这时,法师收到李芳远一封长信,信中列举报载有关法师近来忙于与世俗酮酢的情形,未了说法师变成一个。应酮和尚’了,劝请法师闭门静修。弘一法师看后,十分感动,立即复信:“惠书诵悉。至用惭惶!自明日起,当即遵命,闭门静修,摒弃一切。”
  1939年1月4日,法师在承天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席上讲演,表示了忏悔,说: “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怖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I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而后法师到泉州城郊清源山一个山洞中静居30余日,方回承天寺。年过半百的一代高僧,诚意接受15岁童子之批评,传为一时佳话。
  1939年4月14日,弘一法师感于永春僧俗四次礼请之诚,并准备入山闭关静修,于是一叶轻舟,从泉州溯溪流直上永春。15日,法师由李芳远等陪同,游览永春名胜环翠亭。16日,法师在桃源殿(永春佛教协会所在地)登座为永春憎俗讲演,题目为<佛教之简易修持法),偌大桃源殿,济济一堂,几无隙地,为永邑高僧说法前所未见之盛况。此次讲演,由李芳远笔录成册后刊行于世。
  1939年4月17日到1940年11月10日,弘一法师在永春普济寺闭关静修,时间长达一年半。在此期间辑成(盗戒释相概略问答)(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华严疏分科)南山律学典籍。
  1939年7月23日,法师致书李芳远:俩奉惠书,具悉。承施笺纸甚感。尊恙渐痊,为慰。倘仁者来普济寺乞终古历六月十九日前惠临。因自二十日始即谢客养静,未能晤谈也。音启。六月初七日。”不久,李芳远入山谒师,法师赋偈赠之日:“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又书‘:无畏”篆额赠李芳远。
  1939年11月1日(农历九月二十日),弘一法师在永春普济寺度过60寿诞。各方人士纷纷赋诗著文为法师祝寿,大多寄达李芳远转交法师。法师挚友柳亚子在诗序中说:“弘一大师……闭关闽海,其弟子李芳远来书,以俗寿周甲纪念索诗,为赋二截。”其中一首非常有名:“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斯。大雄大无畏,救世心无歧。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法师敬抄{红菊花)一偈以报之:”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1940年夏,法师又书赠李芳远“见性”“明心”篆联,额跋日:“岁次寿星暑初,居毗湖普济山中,养疴习静。书此以奉李芳远童子。老病颓唐,无能工也。善梦(善梦为法师别号),时年六十有一。’7月X日,法师在致李芳远信中提到’近拟埋光埋名,遁世终老”,再露隐世之意。
  1940年11月12日清晨,在永春僧俗欢送下,弘一法师冒着细雨,离开永春,前往南安灵应寺。舟过李芳远家乡永春东平,事先得知法师即将离永的李芳远已在渡口等侯多时,准备送老师一程。苍凉的河景,白茫茫的芦花,立在船头的老僧长髯似雪,身姿瘦矍,如一株苍松,接近以后,对等在桥边的少年双手合十,诵了声啊弥陀佛”。李芳远后来回忆说: ‘,这声音清冷轻快,使我全身发抖,莫敢仰视。”李芳远上了船,见到敬爱的老师十分高兴,但法师那峭瘦的样子也叫他心酸。李芳远问老师何时会再来永春,法师答道:‘来年机缘成熟,就会重来。”法师又问:‘你送我到哪里呢?”“送”字入耳,一时记起老师填写的(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芳远心中不觉一阵伤恸。初见面的欢欣过后,法师又静默起来,露着淡然的神情,只是念着佛号。本来有满腹话语要向老师倾诉的李芳远也随着沉默了。于是两人就这么静静的坐着,聆听船过浅水处,和石子擦摩,发着“叉、叉、又”的声音。无声中含万声的情与景,后来李芳远记录在(送别晚晴老人)一文中,成为著名的叙述离别的文字,不止一次被后世载述引用。
  1942年2月,弘一法师致函著名教育家蒋、维乔(字宇竹庄)居士,推荐其俗家弟子李芳远:“芳远童子,十三岁时,即与朽人相识,尔后常致讯问,颇于朽人有所规导。·”请求仁者有以诏教,当来所造,宁可量哉?!”盛赞李芳远”生于富贵之家,而不沉溺晏安,犹如莲华不著于水”。3月,文学大师郭沫若致函弘一法师请赐法书,法师书寒山诗“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委托李芳远寄赠郭沫若。郭沫若接书后欣喜不胜,即谨书一首回赠,亦请李芳远转达,并称法师为“澄览大师”。法师见郭沫若称他为“澄览”,觉得颇有意思,遂亦欣然受之,以为别号。7月,李芳远请求法师为其第一本诗集<大方广室诗初集)题词,法师即为主题灵峰法语,并书附记:”世出世事,非苦心经营其成就必不惊人;若要超脱尘障,更须一番风霜磨砺。”10月8日,弘一法师病势日益沉重,自觉来日无多,致信李芳远:“惠书敬悉。自当遵命闭关,力思往非。仁者慧根深厚,举世无匹,深望自此用功,勇猛精进。朽人近来病态日甚,不久当往生极乐。犹如西山落日,殷红绚彩,瞬即西沉。故未圆满之事,深望仁者继成之,则吾虽凋,复奚憾哉!”
  三
  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10月20日,于泉州承天寺举行荼毗盛典,李芳远兼程赶到,敬献秋菊一束,以了大师“犹有黄花晚节香”之愿。
  李芳远自结识弘一法师后,追随他学习古诗、训诂、史记和书法篆刻、绘画及佛典,并接触中外文学名著,获益匪浅。法师圆寂后,李芳远辑法师生前书简,汇为(晚晴山房书简)第一辑(晚晴山房为法师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时的居所),寄给时在上海开明书店的夏丐尊,希望得以刊行,夏丐尊收到书稿后,又广为搜罗,使之增倍,于1944年10月由大雄书店出版,书中收录了法师致李芳远的书简40件。李芳远又编<弘一大师文钞),194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是早期研究弘一法师的重要文献。李芳远于1943年入私立福建学院,获法学学土学位,1947年任厦门鼓浪屿中山图书馆馆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从厦门到北京,先后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校笺注(六朝词赋选注) (韩惺全集笺注),蔬注(香奁集),写作(吞奁集索引) (吞奁集研究) (离骚经异义录) (离离斋诗话)(晴翠山庄随笔) (弘一大师本行记)(空照诗草)等。
  李芳远对弘一法师意境空灵、超尘脱俗的书法,耳目染濡,心摹手追,成为其弟子后又终身不娶,更加深了他对“弘体”的感悟,从而形神兼备,很见功夫。只是李芳远书法笔画较为飘逸,结体较为舒放,不似弘一法师书法那么敛神藏锋,凝炼绝俗,这在其寄郭沫若先生诗作中可略见一斑。
  (作者工作单位为永春县委党史研究室)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