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古今佛教之窥见(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今佛教之窥见(上)
  觉了
  岁月在运转,宇宙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事物在变化,文艺在精华,而佛教自释尊创教及布道以来,亦不断在发展和更新。这从佛陀一人增加到僧千两百伍十人,乃至无量众生:从迦昆罗卫国菩提树下,而发展到整个印度,又传播到世界各国每个区域,乃至三千大千之内。因经历长久广泛的传播,则便形成每个时代,每个区域的佛教的表象下大一致,甚至还搞得五花八门、面目全非,以致圣教早日退化,正法未能久住,如此弊病我们应当要找出根源,而想方设法来治之。
  一、原始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佛陀在世出家修道时,首先是参道六年,然后到菩提树下精修三年,便成道证果,彻悟宇宙人生之谛理。从初成道的三七日中,释箪现千丈昆卢遮那身说华严大教,会中唯有四十二位法身大士能见能闻,其余皆如聋若哑,故此世尊又现丈六金身,比丘形相,而说四谛法先度五比丘。以后又说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软法,度僧千二百五十人,乃至三乘四果、六凡等无量众生。再从道场方面说来:佛陀原来一人在菩提树下修行办道,不讲究饮食住宿、衣袍装饰,所以《遗教经》云:“日中一餐,树下一宿”又曰:“不经营耕种” 。又《四分律》云:三一衣外不著异衣” 。这可见原始佛教的简单朴素,实而下饰。后因布教广阔、说法频繁、度众日增,而皈依佛门的弟子亦越来越多,这样必然要扩建道场及住处,才能满足信众的愿望:才能举行大的讲经法会,大的教仪活动(如斋僧、授皈依、传戒法等) 。所以当时就有舍卫国的只园精舍、鹿母讲堂,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吠舍离城外的庵没罗园,拘啖弥城外的瞿师罗园,灵鸶山、逝多林、普光明殿、江一精舍等道场的创建皆是世尊讲经说法的重要地方。另外佛陀制定戒法亦是逐步形成的,如世尊发现某某弟子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或有人反应,而释尊就定下一条戒律,下允许弟子们重犯。由此看来原始佛教亦是经过逐步发展而完善的。这主要亦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人类的追求、而为满足人们的需要,促使佛教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佛教又有新的史事出现。
  待佛灭度后,这由大弟子迦叶来继承佛法。原来靠佛陀心身传授,语言软化的佛法,而由大迦叶带领五百位上座部于王舍城外昆婆罗山的七叶窟举行会诵,结集成经律论三藏。但由于会诵结集只有部分佛弟子,其余还有好多无有参加,如此便引起窟外的大众又举行一次大结集。以致佛教形成两大部,即上座部与大众部。后来因佛教从南北广泛传播和交往,于戒律上有所争论,而引起第二次结集。大概于佛灭度一百年左右,当时中印度拘萨罗国有一位耶舍长老到跋耆国的首都吠舍离城,发现该地比丘乞钱,是非法求施,有犯戒律,而劝说该地比丘。便激起当地跋耆族比丘的愤怒,反而责令耶舍长老悔过,并向大众公开认错,还把他赶出该地,耶舍回到中西印度后,寻求各地僧团的支持,与一些长老相约同赴吠舍离,裁决此事,同时吠舍离的比丘亦谋求其他地方比丘支持。于是以耶舍为代表的僧团和以跋耆比丘为代表的僧伽,总计七百比丘汇集于吠舍离讨论乞钱以及跋耆比丘施行的“十事” (1、角盐净,即允许用角器贮藏食盐。2、二指净,即允许在中午日影偏西二指时仍可进食。3、他聚落净,即允许午后到别的聚落再进食4、住处净,即允许同一住地的僧人参加不同地点的布萨。5、赞同净,即允许在有人缺席的情况下议事并作出决定,然后再征求缺席的意见。6、所学净,即允许按僧团的先例行事。7、不搅摇净,即允许饮用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5、饮阇楼伽净,即允许饮用未发酵的椰子汁。9、无缘坐具净,即允许使用下缝贴边、大小不一的坐具。10、金银净,即允许接受施舍的金银) 。由于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下休,后经双方商定,各推派四位有威望的上座为代表,在婆利迦园开会。对“十事”逐一加以审查,经过一番辩论,东方僧团代表被西方僧团代表所说服,一致通过“十事非法” ,即十事违背戒律,应当禁止决定,并将它们写进律文。对“十事”作出裁定之后,与会的比丘还重新会诵了经藏和律藏。第二次结集后,因跋耆比丘对大会通过的将“十事”断为非法的决议下满,另外又举行一次结集。于这次结集中,他们更改了三藏的一些内容,以适自己的观点,而且增入了一些新的经典。因此,统一的佛教僧团发生了分裂。但据北传佛教说,教团的分裂是佛灭度后一百年期间,因大天提出“五事”而引起的。其“五事”是:1、阿罗汉仍下能摆脱情欲,会夜梦遗精。2、罗汉不知自己所证的果位。3、罗汉对教理有疑惑下解之处。4、罗汉的修行仍需他人指点。5、罗汉仍有痛苦的感觉。这第三次结集,又名
  “华氏城结集” 。因这次结集是目犍连于帝须为首的一千比丘,在华氏城举行结集,所以称“华氏城结集” 。经过三次的会诵争辩、结集之后,又有宣扬大乘佛法的圣者出世。即有龙树、马鸣、无著、世亲等大力弘扬大乘佛法,使佛教更加发扬广大、圆满彻底。
  而在塔波、寺院等方面的建设亦大大胜于以前精舍的建设。如阿育王时代为佛陀四处建塔,还有那兰陀寺的创建,此等皆是宏伟壮观、古今闻名的建筑,这亦受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佛教亦下是一天两天就完善成功的,亦下是一成不变的。但佛教经过广泛的传播,便形成每个区域的佛教下同的表现。
  二、各区域佛教表象的差异
  自佛陀开创佛教以来,后经历代大德祖师的继承和发扬,而把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国每个区域。因每个区域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规矩礼节的不同,所以佛教应随著每个民族的风俗,以及文化艺术的影响。每个区域佛教的礼节仪规、服装衣著、生活方式、教务活动,建筑结构、雕刻塑造等等,表象看来也大相迳庭,各下相同。如斯里兰卡、越南、缅甸、泰国等是属南传佛教,而大多是保持原始佛教的本质,对戒律是较严格的。他们以三衣著身,托钵应化,下畜钱财产物,依信徒供奉为主。但国家把佛教道场当为教育基地,有的青少年从小就送到佛教场所受教育后,才走上社会工作,或有信心者可留在佛教内从事佛教事业。
  而北传至西藏等地的佛教,又另行一套,即有黄教、红教喇嘛,他们有活佛转世的说法及活佛选择接位的仪式,叩的是全身伏地的大头,有的身著毛的衣,脚穿皮的鞋,下大提倡素食的。而佛寺建筑、雕刻、塑像、法器、礼节仪式与汉地佛教差异颇大。然汉传佛教是提倡独身、素食、农禅并重。僧装有:长方形系有衣圈、衣勾的,有五衣、七衣、祖衣,还有海青、长衫、中挂、小挂、僧鞋、僧袜、僧帽等。这些皆有接近于古代的汉装。而殿堂的结构亦以古代的宫殿的格式造成。佛像亦以汉人的方脸面孔塑造而成,法器亦是中国式的。而在法务活动方面那花样就更多了,有打水陆、拜纤、啖口、斋天、普佛、净七、禅七、延生、往生、祈福、保安等各种之佛事。还有教派方面,则形成八大宗以及五家七宗等各有一整套的佛学理论和观点,以佛法的理论而每宗都建立有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这样就完全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所以有人这么说:“佛教的发源地虽在印度,而真正的佛教是在中国”。这说明佛教是在完善和发展,而佛教随著每个区域、每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的不同,使佛教的外象亦起了变化。
  再说佛教传到日本,又形成日本佛教的一套。首先日本大多是家庙,有家属,即以工作为主,僧服亦与汉地、西藏、南传佛教下同,功课、佛事、经忏等亦不一样,而宗派的组织很严密,有这个宗派,那个宗派,各行一套,有的已信这个教,而又信那个教;有的一个人信多样教,看起来是较复杂的。
  另外,欧美等地的佛教亦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因为欧美等地的佛教是从亚洲各国的僧人和俗家信徒去传播,而各人有各人的一套,所以就出现千姿百态的佛教。总之:自从佛陀创教以来,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广泛传播,而在各个区域形成各种下同的佛教外象,有的能保持佛陀的遗教:有的能发扬广大:有的沿革更新:有的我行我是而搞得面目全非。与真正的佛教相比那是天涯之别。
  三、应要广泛交流及寻找弊端以上所说的五花八门、下如律、不如法的弊端皆出于佛教内部,因没有一个建全的组织;又没有经常交流思想,互相研讨教理·,没有统一思想、统一规划:而违背了佛陀的教义,忘记了世尊“以波罗提木叉戒为师”的嘱付;脱离了释尊所提的“四依四下依”的教导。另外传法说教的人本身不如法,没有依教奉行,亦没有达到传法说教的资格,却不精通教理,我慢贡高、而好为人师,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甚至还滥传戒法,乱收徒众,瞎说教义,便使听受者信以为然,结果是瞎眼牵瞎眼,半夜落深坑。如此看来,既有损于己,又有害于人,甚至还损害整个佛教。这样不但自己要受果报,而且徒众亦会受牵连。另外还有的传法说教的人本身是严持昆尼、精通教法、亦讲修持用功、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广度众生的,而所作所为皆是如法如律,但因徒众难以接受,则亲近他的人亦下多,有的能接受亦难以做到;有的大多能做到,亦难与其师相比,就这样代代相承,结果亦是一代下如一代的。这与佛在世的正法时代相比虽有差距,然与那好为人师,滥传戒法、乱收徒众相比较,那当然是优胜得多,而正法亦能久住,慧命亦能相传。
  另外还有许多附佛法外道,他们是拿著佛教招牌,而根本下相信佛法,是为著逃避社会现实和人生的坎坷曲折,或者为求生活的出路及谋利而进入佛门。他们下但下相信佛教,而且还反对佛教,破坏佛法,而要陷害鄙视、打击、反对、捣乱佛门中虔诚信仰、用功办道、讲究修持的师父及信众,使他们不能用功办道,住持佛教、弘扬佛法。如此他们就可以掌握佛教内部的地位和权利,而就可以为所欲为,作威作福,谁亦不敢劝阻他、指责他,结果把清净佛门搞得乌烟瘴气,致使佛教面目全非、正法早日衰退,最终会被社会淘汰或消灭的。还有人把圣教正法当做人情,待他们登上佛教的地位,掌握佛门的权利,而就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无论是有信仰无信仰,文化无论高低,思想品质好坏,素质优劣都一概拉进入佛门来,而把常住三宝的物质分赐给他们,使他们享用和耗费,在佛门中作威作福致使有信仰者未能为弘法利生,护持三宝出力献策,这亦是佛教早日衰退和消亡的主要弊端所在。对以上所述,若是虔诚爱教的佛门弟子,或者社会有识之上皆有同感的。但对佛门所存在的弊病,应如何挽救和解决,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任其漫延下去,既会使圣教早日衰亡,亦会给社会带来祸患,但为著整个佛教和社会著想,本人有几点建议以供热心佛教者参考: (未完待绩)
  摘自《僧伽》第3卷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