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佛教与基督教的孝道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基督教的孝道论
  一、前言
  “百善孝为先”不仅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思想,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实践德目,尽管在这工商业极度发展的电子资讯化时代,早先的社会制度、大家庭早已瓦解,地球变成一个村落。在人口不断高龄化的此际,学校、民间更应配重倡孝道,让孝顺的美德,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风行起来;而宗教对孝道的推动正可以扮演最好的角色。
  佛教、基督教与儒家一样都提倡孝道,很多人以佛教的僧侣舍父母而出家,也很多人以基督徒不执香祭拜祖先,其实佛教与基督教都很重视孝道。有关孝道的议题,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和基督教的圣经中都有不少的记载。
  二、佛典中有关孝道的记载
  佛教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宗教,经典中有不少谈孝道的内容。佛经中,如《孝子经》谓:“亲之生子,怀胎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梵网经》卷下谓:“孝顺乃至道之法,故以孝为戒。”《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谓:“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故应勤加修习孝养父母,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五分律》卷二十谓:“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并以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故当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必得重罪。”
  另如《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六方礼经》、《父母恩重难报经》、《提谓波利经》、《盂兰盆经》、《毗尼母经》、《大方便佛报恩经》、《杂宝藏经鹦鹉供养盲父母缘》、《睒子经》等,都是谈论孝道的经典。《地藏经》更被称为佛教的孝经。在本文中选择一些和大家分享。
  (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报恩品〉中记载:
  “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这段经文揭示六个重点:
  一是人人都应孝养父母,因为父母于子女有生养、育养、护养、教养、成养之恩,此恩广于天,高于须弥,重于大地,人子应反哺报恩。
  二是孝养父母和孝养佛所获福报等同不异,高过于其他一切供养。
  三是孝养父母是为报父母恩,是自发的、感恩的,不是因为他人给与的诫命。
  四是不唯报一世父母之恩,更要报生生世世父母之恩;一切众生在多生多劫中互为父母,昔世有大恩故,所以要报一切众生恩,所以要作饶益一切有情的事业。
  五是若不能饶益昔世父母者则是为孝不卒。
  六是若背恩不顺,致父母生怨、生嗔、起言诅咒,则必堕地狱等三恶道,或招各种疾疫,佛、菩萨亦不能护救之;若承事、孝顺、奉养、饶益父母,则诸天护卫,福乐无尽,命终生天上。
  (二)《父母恩重难报经》
  在《父母恩难报经》中记载,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难以回报于万一,作子女的即使肩担父母千年,父母虽屎尿于背上儿不怨尤,也不足以报父母恩。为人子者应引导父母皈信三宝,持戒、闻法、奉行正教、布施结缘,增福增慧。经证如下:
  ……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餔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
  这段经文揭示两个重点:
  一是父母生养之恩,恩重难报,虽难报,应尽孝以报,而无怨心。
  二是为人子女者不惟要奉养父母的身,要增长父母的命,更要增长父母的信仰、福德和慧命,使今生后世都得到安乐。
  (三)《盂兰盆经》
  在《盂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初证六通,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以道眼观世间,发现亡母在饿鬼道中受苦,不得饮食,皮骨相连,遂以钵盛饭亲自供养,其母因业力故,饭未入口即化为火炭,不得食。佛告诉目犍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济拔,必须仰仗众僧修行之功才能救度之。佛因此为目犍连说盂兰盆救倒悬之法,要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时,启建盂兰盆法会,设百味供僧;佛并吩咐大众僧于应供后,为目犍连的母亲咒愿拔苦。目犍连之母果然仗此功德出离饿鬼苦,上升天生。
  目犍连因此请佛同意流布此盂兰盆救倒悬之法,期大家可以仗此功德,救度自己现世和七世的父母及六亲眷属出离苦海。
  本经揭示五个重点:
  一是神通抵不过业力,自己作业自己受报。
  二是孝养要能救度父母悲苦。救度父母己力不足时,可寻求大众修行的功德力来济助。
  三是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处厄难中者作功德,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乞愿仗此功德获大德僧回向所修,济度出离倒悬之苦。
  四是修孝顺者,应常忆念,供养今生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五是对父母不唯应尽孝养之责,更要作慈悲济度,饶益生生世世父母健康长寿,无忧无苦,生于善道,福乐无穷。
  (四)《地藏经》
  《地藏经》一向被称为“佛教的孝经”,在中国影响很大,经文中记载地藏菩萨过去生曾为婆罗门女和光目女时,为过往生母修斋资福,度苦得乐,为度亡母,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本生故事最感人,最被传颂。
  在《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中记载,地藏菩萨过去生中为婆罗门女时,为罪母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处修斋资福,度生母及地狱罪苦众生同出地狱,上生天界的事。经证如下: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说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稣,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
  这段经文揭示四个行孝的重点:
  一是对无慧、邪见、恶作的父母,不可轻蔑之、舍弃之,应更积极哀之、悯之,设种种方便引度之。
  二是父母在生时度之不了,死后也要继续度之,决不可放弃。
  三是为父母修斋资福,不惟可度堕于地狱中方死未久的罪苦的父母,也可以度地狱中其他一切众生(是我们多生的父母亲眷)。
  四是菩萨行大孝,父母虽死,而孝行应继续不断,直到父母得度为止。
  (五)《善生经》
  在《善生经》中记载,子女要以五件事来敬奉供养父母。经证如下:
  ……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令子不负债,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以付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者,谓子父母也。居士子!若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段经文揭示,在现世的日常生活中,子女要如法敬奉供养父母:包括为父母添财添物,办妥父母交代的事,满足父母之所欲,不违逆父母之意,自己所有尽奉父母等。
  三、圣经中有关孝道的记载
  圣经中也有些篇章谈到神对人子应孝敬父母的教示,但是相较于佛典中所记载佛陀告知弟子有关行孝的内容、和份量来看,简略很多。在本单元中,把圣经中有谈到孝的篇章和内容摘录出来。
  (二)旧约中有关孝道的记载
  在旧约圣经中的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申命记、箴言、玛拉基书中都有关于孝敬父母或相关的记载。例如:1.《创世记》
  《创世记》第二十二章第一节至第十八节记载,亚伯拉罕晚年得子,神要试验他对神的忠诚,指示亚伯拉罕将所爱的独子以撒供献给神作祭燔。亚伯拉罕遵照神的指示,带著柴火和儿子到神指示的山上去献祭。以撒跟著父亲前往,被捆绑在摆好柴火的祭坛上,亚伯拉罕持刀准备杀子献祭,此时神出面阻止,并说:“我已知你是敬畏我的,你没有把你的独子不留给我。”亚伯拉罕于是就近找了只公羊作代替品,宰杀了献给神。神欢喜赐福,因为亚伯拉罕听从他的话。
  这段经文有两个重点:其一是,亚伯拉罕听神的话,没有讨价还价就献出至爱;其二是,以撒听父亲的话,也没有讨价还价就把自己献出。前者是信徒对神的至孝至顺,后者是儿子对父亲的至孝至顺。
  孝顺的唯一理由就是“服膺”,父亲服膺神的话,儿子服膺父亲的话。
  2.《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第二十章的第三节至第十七节中记载,耶和华真神于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颁布的十条诫命。此十条诫命为:第五条是“当孝敬父母”,当孝敬父母的诫命在第十二节中,原文如下:
  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这段经文揭示出两个重点:其一是基督徒应当要孝顺爱敬父母;其二是应当孝敬父母的理由是,可以在神所赐的土地上获得福气和长寿。也就是说如果要福气和长寿,就应听神的话作孝敬父母的事。
  另外如《利未记》记载:“你们各人都当孝敬父母,也要遵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申命记》中的“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分咐的孝顺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以及《箴言》、《玛拉基书》中也都记载了孝顺父母的文字。 
  (二)新约中有关孝顺的记载
  1.《马太福音》
  在《马太福音》第十五章第一节至第九节中记载,法利赛人和文士因为基督徒吃饭的时候不洗手,质问耶稣:“为什么你的门徒犯古人的遗传呢?”耶稣于是问大家:“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犯神的诫命呢?”耶稣接著举出神告诫大家当孝敬父母,凡咒骂父母的人,将治他于死罪的教示。并问大家对只奉养父母,而不孝敬父母的人有何看法。耶稣不待大家的回答,接著说:“这就是藉著遗传,废了神的诫命,这是用嘴唇尊敬我,而心却远离我;若依人的吩咐教导人,即便礼拜我也没有用。”这是强调神意凌驾于人意。
  2.《马可福音》
  在马可福音第七章第一节至第二十三节的内容和马太福音几乎一样,记载著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质问耶稣,为什么基督徒不遵守先人遗传的习惯,用未洗净的俗手吃饭。耶稣指斥法利赛人和文士拘守人的遗教,不奉行神的诫命,是伪善之人;宣说摩西转述神要大家孝敬母亲,以及咒骂父母将治死地的教示。并强调人的言教是不可信的,因为人是污秽的,从人的心里会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等。一切的恶都是从人的心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在这段经文谈到的孝揭示了三个重点:一是孝顺父母是“应当”的事;二是咒骂父母的忤逆行为将获不可饶恕的死罪;三是不可以借口已对神作出供献而不供养父母。
  3.《路加福音》
  在《路加福音》第十八章第十八节至第二十五节中记载,一位官员向耶稣请问怎样才可以获得永生?耶稣说:“遵守诫命: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见证,要孝敬父母,并爱人如己。”全部内容和马可福音第十章第十七节至二十五节及马太福音第十六节至第二十四节相同,只是问道者的身分不同罢了,一为官员,一为青年。
  4.《以弗所书》
  在《以弗所书》第六章第一节至第四节中记载,为人子女者,应在主里听从父母,要孝顺父母才能得福得寿,做父母的不要惹儿女的气,要依主的教训和警戒教养孩子。
  这段经文揭示四个重点:一是孝顺父母必须要在神主的范畴内;二是孝顺父母可得福、寿;三是在十诫中这是第一条带有神所“应许”的诫命;四是作父母的必须要依照神主的教训和警告来教养子女。
  四、结论──佛教与基督教孝 道论的同异
  1.佛教与基督教虽然都同样提倡孝道,佛教是立足在“报恩主义”的立场上论孝道,启发人类自觉、自发、自愿、自动,以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和具体作为来尽人子之孝。基督教则是立足在“神权主义”的立场上论孝道,孝敬父母是神的诫命,人子必须服从神的意旨,按照神的方式,在神所规定的范围内,被动地孝敬父母克尽应服膺的孝道。
  2.佛教是立足在“生命无限,众生互亲,佛与众生平等”的立场上论孝道。佛陀认为人的生命永垂不朽,但会在无限的时空中,因著众生自己的业力,于六道中轮回的大舞台上更换身分,演出不同的角色,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因为如此,佛教主张不仅要孝敬、奉养、报答现世的父母,还要普度永世的父母,并因此由报父母恩提升为报一切众生恩。基督教是立足在“神尊人卑,神人不平等,人为神造,角色神定”的立场上论孝道,人的一切在神的掌握中,没有生命六道轮回以及众生互亲的主张,所以谈孝道,止于对现世父母。
  3.佛教与基督教虽然都同样主张孝敬父母,除了甘旨等一切生活所须的奉养满足,和精神的慰藉、欢喜、荣耀外,也都认为引导信仰,使归正道很重要,但两教的目的不同。佛教的引导父母皈信三宝,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实践六度波罗蜜,是为度父母,让他们自己拥有功力,得以出苦得乐,自我改造自己生命的品质和生存的环境,自我提升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基督教的引导父母皈信基督,是引导父母在主的领域中,一切奉主的指示生活、生存、行事。
  4.佛教与基督教虽然都同样主张孝敬父母,但对孝敬佛、神和孝敬父母孰重的问题上,两教是不同的。佛教主张,孝敬父母、供养父母,与孝顺佛、供养佛,不但一样重要,所得功德、善报是等同不异的;违逆不孝父母、不供养父母,与不孝顺佛、违逆佛,不但同样不可,所得恶报也是等同不异的;佛以自己的孝行作榜样引导众生为报父母恩而尽孝。 基督教则主张对父母的爱敬不可以凌驾于对神的爱敬之上,对父母的爱敬必须在次于爱敬基督之下进行,因为人的祖先是上帝创造的。
  节录自: 依淳法师《普门学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