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顿悟小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阳 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顿悟小考
  阳 力
  何谓顿悟?就是“速成正觉”“无明顿尽”“速成下退一《起信论》“一念顿圆”《宗镜录》“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一《法华经》,“豁然还得本心”《维摩经》,用荷泽神会的话来说,就是:“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并不由阶渐,自然是顿悟义。自心本来已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即心是道为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存法悟心,心无所得是顿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
  顿与渐是相对的,渐,是一般理论的,带有时间性与秩序性的,受时间所局限。而顿是飞跃性的,是“忽然”“即时·一“刹那”,在时间瞬息的空隙间,所以曰顿。顿即是悟,一顿的刹那便直悟入正觉。国人素来好简,尤喜谈论顿悟成佛,特别是六祖大鉴慧能,一部坛经唱尽顿悟妙义,演尽了即心是佛学说。非风非幡,一语惊破禅门。尤其六祖寂后,荷泽神会北伐,推倒北宗,建立南宗系统,为天下禅门定宗旨,这一创举,更是将曹溪心法演绎得淋漓致尽,顿悟成佛说遍地开花,至此,天下言禅者,莫不出曹溪矣!
  然而,顿悟学说到底始于何时呢?一说始于菩提达磨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敦外别传。”经由达磨传慧可后,可传灿,灿传信,信传忍,忍传大鉴,于是鉴大师竭立弘扬,发扬光大。一说始于曹溪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如何惹尘埃”及“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将达磨印度禅揉人中国传统文化而开顿悟一门。二种传说之门,具体哪一种更接近于历史呢?我们下敢妄下断言,只奸沿着历史的脉络,溯源而上,探个端倪。
  早期禅门人物
  关于禅是何时传人东土,这亦是一个颇有纷争的问题。一般认为,自菩提达磨西来后,方将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禅文化引入东土,然而据史籍记载,这种传说到底不那么可信,仅全局僧传》一书便可见一斑。此书乃出自慧皎之手,早在梁时期,斯时菩提达磨倘未到达中土,而书中却已记载有众多的习禅者了。可见在达磨之前,东土便有了禅的萌芽,且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大法自汉明帚永平十年印度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携来东土后,最初译出《佛说四十二章经》,其后三百年,支娄迦谶(支谶)、安清(世高丫支曜、竺佛朔等译师相继自月支、安息、康居、印度诸国前来洛阳,译出大批佛经。东晋时期佛图澄之弟子道安,依般若思想大唱空宗,在当时震动不小。当佛教之研究与实践两方面共渐起时,又有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于姚秦弘始三年进入长安。广译大小乘经论,八年时间,所译经典三百余卷,尤其致力于中论所说之中道观,授其法门弟子,以弘扬龙树之空宗,开三论立宗之端绪。其间又有佛陀跋罗陀(觉贤)译出《达磨多罗禅经》。……这些都可谓是中国禅宗早期的著名人物,于东土的禅学推动和发展大有帮助,尤其是安世高、支娄迦谶、释道安、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对中国的禅学传承发展和演变实有不朽之功勋,下面分别简而介之:
  安世高 乃安息国沙门,于东汉桓帚建和二年(一四八)来洛阳。《高僧传》云:“精阿昆昙学,诵持禅经,备尽其妙。一所译经典甚多,最著者有《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大地道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思惟经》《禅行法想经》,其中尤以《佛说大安般守意经》最为影响深远。魏初康僧会注解,弥天道安注释而广为流传,为修习禅道的依据经典。
  传安世高禅者,史迹不详,无从考究,但从道安推崇的角度来看,一定是非同凡响。道安尝云:“若得面禀安世高,无异见圣。一又安般注序云:“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由此可见一斑。
  支娄迦谶 乃月支国沙门,全局僧传云:“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诵群经,志在宣法。”约在帚光和中平之间(一七八—一八四)来到洛阳,是阐扬大乘深义较早的著名人物。其译著经典有:“摩诃般若波罗密经”“首楞严经”“兜沙经”。
  释道安 道安乃厨宾国神僧佛图澄之高足,其对于佛法的弘扬最为得力,对于经论的译著贡献其功亦大焉。《高僧传》云:“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经藏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义,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迹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乃折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四方学子,竟往师之。”其对于译著方面,全局僧传》又云:“笃好经典,志在宣法,译出众经百万余言,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霰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鸠摩罗什 龟兹国人,史载其父鸠摩炎从天竺到龟兹,被尊为国师,娶龟兹五妹而生罗什,七岁随母出家,诵习昆昙。九岁受阿含后又受六足论,复寻访外道经论,遂渐被国王所重,演习大乘,弘倡空宗。于姚秦弘始三年(四O一)进入长安,从事译经,史载“八百余人咨受其旨,受业者三干余。一可见影响之大。
  罗什译经甚多,其对于禅门者计有:“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一“禅法要解”“坐禅三昧经”“禅秘要经”“思惟要略法经”“是阿阑若习禅法经一。
  佛陀跋陀罗 又名觉贤三藏,以禅律驰名,生于天竺,幼年丧父,事师佛大先,专习禅法。于义熙年间(四二二入东土,与鸠摩罗什同居长安,专事弘禅,后入卢山,与远公同倡净土禅,其所译禅法经代表作有:“达磨多罗禅经一。
  上述所叙皆为达磨以前之中土禅门人物,实则达磨之前传东土禅者非指这几人矣!只不过是举其数位而见一端,其外尚有道生、慧观、道猷等唱顿悟之禅,于中土早期顿悟之说,其功大焉,皆田后论之。
  达磨之与禅学
  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帚利,本名菩提多罗,后追随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发明心要。灯录传云:“尊者(二十七祖)谓师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后即改名菩提达磨。于梁武帚普通八年(五二五)到达中土,(传法正宗记谓在普通九年)与梁武帚一番问答,知帚不契,后隐居少室山面壁,终日默言,人谓壁观婆罗门。
  达磨西来,与历代西域大德回然下同,不带一经一论,不译一章一句,所传之禅,独号上根,下立文字,直指人心。故中国禅学自达磨来后二刚后宗趣判若两途,由早期的文字敦法悟入禅一转而成为不立文字之证法悟入禅,独开中国禅宗之绪。故推为中国禅宗之初祖。非菩提达磨之前中土无禅也,学者当明鉴之。
  达磨之禅,以楞伽为中心,注重于理入与行人。其意旨是“志在这荡,罪福两舍。”昙琳在《达磨四行观》作序云:“夫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下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敦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理,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栘,更下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人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为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未,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却无冤诉。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从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业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旅道,是故言随缘行。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其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云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自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而行。法体无怪,身命财行,檀舍施与无隘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其心要就是教人“藉敦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理一“顿现无所有的清净境界”,依着这一点去发起“舍伪归真一的意乐。故可以说二一入四行一是达磨禅的根本思想。
  综考达磨禅,可归纳为如下特点:一、虽号不立文字而不槟弃经教而体现其大义,以禅敦并存的手法弘扬佛陀精神。二、致力全提佛法,圆融诸宗大义而不事宗派的角力。三、致力于苦行,走平实稳健的道路,不哗众取宠,不陷于习禅的弊端。(从慧可大师传中可见全豹。)四、倡导坐禅工夫,但不拘泥于“五停心”等印度法门,而是教人藉敦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理的大乘敦义。五、随处安心,随处解脱,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
  大鉴慧能之禅学
  六祖之禅,可谓是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他冲破了禅宗沉寂无闻的局面,建立了活生生的新禅学系统,其学术思想经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的努力弘扬后,逐步演化成一花五叶之势,奠定了中国禅宗的新局面。
  达磨之禅,以楞伽为印,三祖后加传信心铭,五祖六祖别开金刚经。大鉴之禅,贯穿全篇,围绕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的般若思想,从他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悟道偈中可以看到,也就是尽其一生,努力弘扬菩提本性,人人具足,不假他求,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大乘思想。与五祖“不识本心,学法无道,若识自本心,即名丈夫人天师佛。”的禅学思想一脉相承。
  曹溪大师的一生都在教人“各各识自本心上故坛经云:“自性动用,共入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则长无明。”又坛经:“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敦法流传,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层法者,直示正路。”旨在教人识本心,明了“除此心外,无佛可求。””吻合了大乘金刚经的根本思想。
  以上是中国早期禅门及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今只能简而述之。其实在中国早期禅学发展史上倘存有另三不趣,那就是鸠摩罗什门下僧肇、道生一派的顿悟成佛学说,其对于中国禅宗的演变和发展,功绩诚为大焉,吾人不可不察也。
  僧肇之与顿悟
  僧肇,乃鸠摩罗什高足,与道生、僧数、道融一起,被誉为罗什门下四圣,加昙影,慧严、慧观、僧?、道常、道标名为十哲。其中尤以僧肇、道生对中国禅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罗什名声日渐彰隆,大都来自门徒的影响也。
  僧肇,全局僧传》云:“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膳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典,志奸去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经,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明累之方,尤未尽善。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
  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僧肇可谓是将印度禅融入老庄学说之第一人。他虽事师罗什,但常用老庄言语释禅要,开中国禅学之先河。且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化及后期宋明理学与禅敦的融洽。其所著《肇论·涅槃无名论主干·“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以“万物无非我造”一语,道破了华严经的唯心二兀论,而斯时华严经倘未传来,僧肇却果断地提出这一见解,其观点可谓空前而卓越。后世石头希迁依此一语而写下“参同契”影响整个禅界,又以石头心法逐渐繁衍出曹洞、云门、法眼诸宗,其始祖可归源于肇法师也。
  又《涅槃无名论云:“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然则言之者皆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净名曰:一不离烦恼而得涅槃,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则道玄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己无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说本出于庄子,但在肇法师道来,又何其生动自然。后期禅门的烦恼即菩提即来源于此也。
  又《肇论疏主子·“道远乎哉者,言不远也,触事皆是道,更无别道尔。圣远乎哉者,言不远也,体悟即是圣,更无别有圣人。”与后世禅师特别是六祖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出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并无二致。特别是“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出了禅的本意和特质。后世马祖得此一句,拈出了“平常心是道”“任心为修”,创立了洪州一系禅脉,将禅宗推到了“临天下”之势,其中不可抹刹僧肇之功绩也。
  僧肇之论禅学,虽未直接拈出顿悟成佛论,但统观其思想,则无时不在教人明心见性,触事即真,当下解脱,直入圣境。
  道生与顿悟学说
  道生,生于晋宋之间,卒于元嘉十一年(四三四)高僧传云:“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即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辨,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他是鸠摩罗什的学生,同时又是卢山慧远的弟子,在当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禅宗发展史上,道生可谓是顿悟成佛论的先驱者,他主张“得鱼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倡导“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他是中国最早提出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的先哲,也是开纯粹性中国禅宗的著名人物。全局僧传云:生既潜思日久,辙悟言外,乃谓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二目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入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与可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下受报÷顿悟成佛言又著“二谛论气佛性当有论一,“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夺之声纷然竞起。又六卷泥洹(大涅槃经)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背经邪说,讥忿滋甚,遂显于大众,搂而遗之。生于四众之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疠疾,若与实象不相违背者,愿舍身之时踞师子座。言竞拂衣而游……。”后投迹于卢山,销影岩岫,山中僧众咸皆信服,后大本涅槃经传到南京,果有“阐提皆有佛性”之句,与生公所说合若符契。于是以宋元嘉十一年(四三四)冬十月庚子,在卢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开朗,德音俊发,论议数番,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下悟说。法席将毕,端座正容隐几而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僧道骇嗟,远近悲泣。京邑诸僧内惭自疾,追而信服。
  道生不仅在当时大胆地拈出“顿悟成佛”论,而且主张前贤未发的“阐提有佛”论,认为法界含生,莫不有情。“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思想,被后世立为禅门公案,继而被进一步演变成曹洞宗的无情有情观。其注法华经见塔晶云:“既云三乘是一,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一又云:“以神通力接引诸大众,皆在虚空,所以接之者,欲明众生大悟之分皆在于成佛,示此相尔!”此说一时喧于朝野,而为宋文帚所重。
  考道生的学术思想,虽是建立在罗什的基础上,但又大大超出了罗什的思想体系,特别是顿悟成佛说,可谓是空前未有的,是纯粹性中国式的,所倡之佛无净土论则推翻了卢山慧远的净土观,善不受报论则是对当时有为的买卖功德作了有力的抨击。由此可知,中国禅宗的顿悟成佛说,非始于菩提达磨,亦非始于大鉴慧能,而是始于道生法师也。
  道生寂后,传顿悟学者代不乏人。其中最著者有道猷、慧观及其弟子法瑗等。慧观曾注有论顿悟渐义等著作流传于世,法瑗则受宋文帚所重,而大开顿悟之门,《<局僧传主子·“使顿悟之旨,重申宋代。一故闻者叹曰:“当谓生公逝后,微言永绝,今日复闻象外之言,可谓天未丧斯文也。”此外,倘有刘虬、宝志、惠览等亦是顿悟成佛论的忠实追随及弘扬者。
  由此观之,则中国顿悟学说源头可知矣!其倡导者非达磨、非慧能,而是僧肇、道生,后人常言,中国禅学始传于菩提达磨之说纯为蒙人耳目,只能换而言之,达磨之前东上禅学为文字敦法悟入禅,达磨之后为不立文字之证法悟入禅。在安世高至罗什一段时期为三不趣,罗什之后别开三论及空宗又为三不趣。世人皆谓罗什禅为小乘,其实只是看到表面的一层。罗什居长安,广译群经,实为我国佛教界传大乘之第一人,其所尽力于大乘空宗,传印土龙树学于中上,其功大焉。其传空宗,妙在言外澈见真性,为南方所爱,逐步演变成禅宗一脉,故南方禅多与罗什禅相依,其于中道方面,则化为天台宗,有慧文、慧思得其精髓。故天台宗与罗什亦有关系。空宗方面,有道生、僧肇承其法席。尤其是道生的顿悟成佛论,实开中国禅宗的端绪。这一论点,比菩提达磨早数十年,更比曹溪慧能早得多,而后世谈禅,皆言南禅归于曹溪,此实为天大之冤屈,严格地说,南禅应归于罗什、道生一系方合乎历史本来面目。
  原载《内明》第272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