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达摩的行迹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程兆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达摩的行迹
  程兆熊
  东方是“智慧的”地方,中国是“智慧的”国度,隔一重山,见冒了烟,就早知道那里着了大火。隔一座墙,见生了角,就知道那里有了牛。从一点就知道一切,有葛藤就一刀两段。风吹来,总会吹去。众流至,终归平平。这些事竟被一个外方人明白了,起先是一个衷心的向往,接着是一个绝妙的行综。
  这个外方人的名字,叫做达摩。他在外方遥遥地观看着这里。但从那里到这里,是隔了重重的山,又隔了茫茫的海。
  终于他泛了海,渡了海。他得得而来,他寂寂而至。以前的记载说他是负了一个使命而来,但现在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为了一个大因缘而至。说他“单传心印”,那是由于这里的智慧,已深深印人了他的心胸。说他“不立文字”,那是由于他早知道这里的文字,已经太多了。这里的文字就是性情,这里的性情,就是心血。他初来时,只得惊讶,他一到后,遍地是佛。凡是土里,都有了栽培;凡是水里,都有了养育。一株小草也有绝大的风流,沉沉流过;一朵小花,也有无边的神化,默默化来。巨石总是贞固不移,老树更是清风亮节。这里遍地是黄金,因黄金已行将等诸尘土。这里是家家鱼米,因鱼米已尽可随手拈来。柳浪徐徐,泉声潺潺。凡有所言,皆如未说。
  达摩会见了那时的梁武帝。于是作了如次的交谈: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武帝问。
  “廓然无圣。”达摩答。
  “对朕者谁?”武帝问。
  “不识!”达摩再答。
  要知道智慧之国里的皇帝,这一问是反而成了无智无慧。那是一个真问题,但也是一个真玩意。那里有的是究竟,但那里也有的是游戏。据教中人说: “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其实那只是说:什么都没有,亦都不是没有,让有和没有,成为一件事,这便是第一义。其实那只是一个圈子,必须跳出。其实那只是一个漆桶,必须打破。聪明的人,总欢喜弄点圈套,灵俐的人,会时常跌人漆桶。梁武帝竟不知不觉间作了这些人的代言人,他在智慧的国里,只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智慧的人。因之,他也自以为是作了许多功德的事。当第一次见了达摩时,他就问道: “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这便只好让达摩回答道: “无功德。”他脑子里,总有一个皇帝,他不知道他只是偶然做了皇帝。既是他可以偶然做了皇帝,所以他也尽可偶然不做了皇帝。同样,人家也只是偶然未做着皇帝。他更不知道在智慧之国里,只有最笨拙的人,才可以做皇帝,而且还只有脑子里最没有皇帝的人,才可以做最好的皇帝。他问道:对着他这皇帝的是什么人?那真是不知不识的问,就只有不识不知的回答了。两人未能契合:一个是见之不见,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一个是不见之见,不逢之逢,不遇之遇。前者是武帝自道,后者是达摩行程。
  达摩才渡了海,现又渡了江。他到拓拔氏的魏国去,但他却并未离开着一个智慧的国。在拓拔氏的国中,他没有露面。但在智慧之国里,他等于留下。他路过那时魏国里的少林寺,他于是留于寺中不再行走了。他明知渡了海, 又渡了江,还能更渡着什么呢?眼面前是一座墙壁,不必逾墙而走,就只好正墙而立,不必破壁而人,就只好面壁而休。于是他便坐下了面壁九年。终于得到了一个徒弟,传了他的法,也传了他的道。因此被人称为“面壁婆罗门”。只这面璧就是他的法,只这面壁就是他的道。一面壁,便一切放下来。一面壁,便一切留下来。一面壁,便一切静下来。只要放下你的心,就可留下你的心。只要留下你的心,就可静下你的心。,于是一面壁,便心安理得。于是一面壁,便天清地宁。人世通达,应无面壁之人。但虽无面壁人,亦不妨作面壁想。此理无碍,当舍面壁之事。但虽舍面壁事,亦不妨作面壁观。就这样,达摩终于行了他的法,传了他的道,更收得了二祖慧可,作了门徒。
  风声是如此传遍了南北,梁武帝又把这事去问志公:
  志公云: “陛下还识此人否?”
  帝云: “不识。”
  志公云: “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
  于是武帝大大地懊悔了,他想立即派人去请那达摩再来。
  志公云: “莫道陛下发使去取,阖国人去,亦不回!”
  不回,永不再回。一经去了的,又怎么会再回来?莫说再回不值半文钱,就是再回来,也一切分明是两样了。万古千秋,剩下来的只是回忆。如果再回,又何来“回忆”?“再回”固然是好事,但“回忆”不更是美妙么?“再回”会只是一种风流,但“回忆”却成了一种神化。要知道,让一切神化着,不更美妙了么?
  对以上的事,雪窦显和尚还有以下的颂:
  “圣谛廓然,何当辨的?对朕者谁?还云不识!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清风匝地有何极?师顾左右云: ‘这里还有祖师么?’自云: ‘有,唤来与老僧洗脚。’”
  这颂颂得好。那是知道了达摩的心事,也是明白了达摩的行迹。达摩渡海到达了一智慧的国,原只望供人呼唤。但毕竟无人呼唤他。他也原想在这一智慧之国,有些行迹,但渡海来,渡江去,一面壁,便九年,这又如何能有行迹?只不过行迹,虽难说有,亦难说无,达摩是在来去里,达摩是在有无中。有来则无去,故达摩长在,有去则无来,故达摩已矣。关于达摩的行迹,那是可以用下列的语句作结的:
  “为亲智慧国,渡海观其帝。帝问非常情,帝问是圣谛,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此是真问题,亦是真游戏,对一智慧者,此乃伤心事。既为智慧国,理应是常义。将心放下来,谁识大皇帝子
  ‘凡人’真何如?圣人真何似?心体已廓然,即是真智慧。廓然无圣岂无圣?何用问谁对皇帝?不识不识诚不识,不识自己不识帝。不识永远是不识,离去就此真离去。才渡海来又渡江,渡江到达拓拔魏。智慧国既不能留,非智慧国何能去。一身天外来,两眼望天地。天地无所留,留下少林寺。有壁面九年,不须留一字。偶然遇其徒,斯心得所寄。斯道有担承,斯命原可弃。一意待人来,一声长去矣。谁知南国中,皇帝又多事。转去问志公,达摩是何意?越问越糊涂,越问越无味。不识达摩人,只识观音士。一闻达摩即观音,便欲请来遣使去。只不过: ‘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行云流水无已时,达摩一去无行迹。皇帝见之如不见,皇帝既识如不识,风清月白是常情,常情常情何可极?要知达摩意,应识达摩事。达摩无语不问天,达摩面壁凡九年,九年九年皆面壁,到此如何有行迹尹”
  (原载《人生》1944年第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