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佛法的修学谈宗教境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性滢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佛法的修学谈宗教境界
  主讲/性滢法师
  整理/性澈法师
  纲目
  一、宗教境界的解析
  (一)、宗教的意义和价值
  (二)、宗教境界的类别
  (三)、宗教境界与宗教文化
  二,佛法与佛教的本质
  (一) 、主智慧
  (二) 、重德行
  (三) 、净自心
  (四) 、乐利他
  三、佛法修学的三纲与三要
  (一)、戒学个喜信愿:忌志的)
  (二)、定学个喜慈悲(情感的)
  (三)、慧学个喜智慧(知识的)
  四、从三学四心体验宗教境界
  (一)、信心的体验:内心清净不疑,
  安定欢喜
  (二)、戒德的体验:戒力善制身心,
  无恼无悔
  (三)、定学的体验:精神清朗专注,
  慈悲喜舍
  (四)、慧学的体验:闻法大开慧解,
  解脱自在
  五,宗教生命的展现
  (一)、生活伦理:胜解与实践
  (二)、精神心灵:决定境与慈悲情
  一、宗教境界的解析
  (一)、宗教的意义和价值
  在佛经上说佛弟子因信而得欢喜,西洋的宗教是因信而得救。相信各位和我一样,都是因为对佛法有了很坚定的信心,因此在这样的环境、社会潮流中,还能够坚定自己对佛法的修学。
  之所以想讲这个题目:“从佛法的修学谈宗教境界”,是缘于从自己和身旁学友及一般居士们谈话中,发现有个共同的感想—台湾的佛教现况看来几乎兴盛多了,但我们感觉到佛法的正确性和深度性,反而渐渐被模糊、萎缩了!由此我们知道,兴盛并不会永久兴盛,也许在兴盛的背后,反而隐藏著萎缩的杀伤力,就像揠苗助长的故事;宗教假如不循常轨发展,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就佛教本身而言:任何宗教要存之于社会,必须要有社会的适应性,假如一个宗教无法适应当代的社会,再好的宗教也要退隐,佛教亦不例外。处在这时代要适应社会,为了适应社会,就必须回应社会的许多要求,以及满足、适应社会大众的期待。所以佛教在近几年来,不断推动很多的事业,无论教育,文化、慈善,此乃适应时代的需求,回应社会人心对我们的期待。这些并没有错,这是佛教利益人间社会的事实,是属于一般性的好处。但佛法真正的利益是在其深妙处,所以今天我们从佛法修学的观点,来了解佛法的宗教境界,就是希望透过这个论点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对佛法较深一层的理解。
  当今社会普遍存有两种现象:
  1、思想上:理性的思考不明确。
  曾有居士问我:磁场之说,在佛法中那里可以找到?他说最近和某禅师学习,禅师说无论在那里,你都要去感受最好的磁场,才能让修行有所进步。所以他问我,佛弟子要如何判定那里是最好的磁场?有没有磁场的经验?我说,就我所了解的磁场,以佛法之角度来看,是内四大和外四大。亦即所处的环境中,气压、空气的流通,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等外在因素,配合个人的身心状况,内四大、外四大调和地恰恰好,加上心境,就是最好的磁场。他说,只有这样吗?没有更神秘一点的?他说他了解的磁场应该是有个感觉,有个佛菩萨的力量,或宇宙中不可说的力量在摄受著。
  以我所了解的佛法,磁场没有什么神秘性。因为,人处在一个空间,如果环境很好,外四大佳,但若此时的身体状况不好:心情亦不佳,则无法享受如此美好的环境。反之,如果环境差一点,没有空调,而且到处脏乱不洁,但是我的内心清净,身体的适应力也很好,我还是会觉得这地方不错。所以磁场没有什么神秘性。目前的佛教徒或一般人就因为概念、知见上不明确,始终寻寻觅觅,而无法使心安立下来。
  2、精神上:不能安定、不能满足。
  因为有这两种现象,所以宗教成为现代人热衷追求的目标,于是新兴的教派、产物都出现了。当人心变得复杂不安定,很多思想却又不明确的情形下,宗教是最具有安定人心的作用,所以新兴宗教、附属产物纷纷出笼,这是正常的现象。社会学家也说:三不教是人类最后的良知和良心”,良知—知见,良心—精神,此意谓著宗教能令人在寻寻觅觅之后,安定而明确,这是宗教的功能。
  可是,试想今天有多少人自称是宗教的信徒?这表示人心依旧是不明确,且不安定。如此故,宗教的流派就愈来愈多,台湾几乎成为泛宗教的社会。星相、占卜等等许多都要结合宗教之说,即使是断食疗病,气功、人电也要结合宗教来吸引人,此为台湾社会的怪现象、泛宗教化。这样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呢?我们要了解,宗教有它的普遍性,就是无论任何时代、社会环境,人们都需要宗教;但宗教亦有其特殊性,就是有不同于其它的医学、科学:心理学、哲学的地方,这才是宗教的特点。
  当普遍化之后,要掌握宗教的特殊性,不能只普遍化而流于通俗。但我们很难兼顾,若是普遍化了,就没办法关注到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来深思宗教信仰的正面意义。因为目前已经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尽管宗教那么蓬勃、兴盛,也有人说:不要碰宗教!因为他看到负面的影响太多了。所以对这主题的探讨,让我们重新回到宗教信仰的正面意义,我们依旧要肯定—唯有宗教才是人类最后的良知和良心。
  (二)宗教境界的类别
  什么叫宗教境界?在哲学上称宗教境界为神秘经验,谈神秘大家都很有兴趣,因为人性或多或少都有神秘的倾向,愈不了解,愈神秘的,愈激发我们要去得到、进入那样的欲望。所以有个笑话:一场讲经下来,有人说讲得很好吔!讲什么?不知道。这例子常被星云法师拿来当笑话,意思是讲的听得懂的,反而是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人在宗教的领域中,多少倾向于神秘。
  将宗教境界说为神秘的经验,是指不可思议,没有办法用我们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这样平常人的见闻觉知去了解,你的境界,我没办法知道;我的境界,你也没有办法了解!因为这样才名为“不可思议”,以一般的话语叫“神秘”。也就是无法用常人见闻觉知去解释,用我们的语言概念去论说。况且每个人的经验可能不同,你的经验自己了解,我的经验也只能自己去意会。
  宗教境界是一个宗教徒,透过很浓厚的信心和坚定的信仰,而体会到所信仰的内涵,是一般人所没有体会到的境界,于是全部的身心都溶入信仰里面。
  宗教境界的类别可分为三大类:
  1、圣者境界:
  透过理性的觉悟,趣入到宇宙的真理,这世界叫绝对理性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呢?依据经典或世尊的修行史,世尊在二千五百年前,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最高的境界,所以世尊叹日:“不可思议!”此为宗教境界。另方面大乘经典中介绍许多佛菩萨的境界,如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等等都是最善美、上品的宗教境界。如华严经中,佛曾问普贤菩萨:你的神足通怎么样呢?普贤菩萨很笃定的说,我的神足通在一念顷,遍游三干大千世界。佛听了,就拔下一根毫毛,把它化作一个世界,普贤菩萨去游历三天三夜都没有回来。可见佛的境界是更高的,这样的宗教境界,我们说是不可思议的,不但二尚山仰止,吾不能至”,连想像模拟都无法到达。但是圣者绝对理性的觉悟,有他高远的宗教境界。
  2、神教的宗教境界:
  是透过外在精神主体存在之感觉,意识到有个神,有个上帝在引导,支配著人的命运,所以相信它,愿意去跟随它。
  举个例子:一九八0年和平奖得主德蕾莎修女,在一九四0年说:她发愿终其一身为穷人服务,五十年来不曾改变其信念。在其自传中言及,一九四O年有次参加修女团到印度灵修的经验,在前往大吉岭避静(摒除外缘)的途中,她忽然听到很明显的召唤,那就是上帝—主耶苏的召唤!当时有一种振憾的感动,于是向同行修女道歉说,我必须离开你们,这是很明确的讯息,从此我要去照顾孤苦无依乃至濒死的病人。
  对德蕾莎修女而言,她是感觉有个外在的精神体在召唤她。所以得奖之后有人访问她,她说:也许你们认为我是社会工作者造福社会,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只是“服侍主耶苏”而已。因为对我而言,当年明确的讯息和召唤,这些贫苦之人都是耶苏的化身,所以我服侍穷人,只是服侍我所信仰的主耶苏而已。这段话就是她的宗教经验引发她终生信愿的叙述。
  类似于此的宗教经验是属第二类神教的宗教境界,感觉到,听到外在精神主体存在之召唤。佛教徒偶尔也有这样的境界,但依佛法来说,宇宙世间没有精神主体之存在,一切都是缘起的。
  3、是属心灵的特殊经验:
  这是最浅的宗教经验,也是最容易去经验到的宗教境界。“心灵”乃指我们内心的世界,故此类乃最普遍、最浅显,较之前二类容易得到,是一个宗教徒于其内在精神领域中的特殊经验。此为今日我们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般人论及心灵都是凭直觉,例如在拜佛、念佛、忏悔之时,不由自己的痛哭流涕。其他的宗教徒也会在行宗教仪式时有痛哭不已之情况,那是因为内心有一个特殊的情感被激发出来。所以依宗教境界来说,我们希望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了解。
  宗教境界到底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为什么?一个宗教之所以能在时代环境中产生影响力,就必须要有很多信众,义无反顾地追随、顺从、护持,才能产生影响力,而其价值来自于信徒的信心,信心则来自于宗教体验。所以宗教的境界不可以没有,只怕有而不了解,或追求于颠倒、蒙昧、不明显乃至歪曲、极端,这些似是而非之境界,而误以为就是佛法的境界。
  我们要肯定佛法修学的宗教经验,是我们宗教信心的原动力,所以探讨佛法修行的宗教境界,必须了解佛法和佛教的本质是什么?因为对佛法宗教境界的获得,并非凭空想像而来,必须实地去了解,实际去实践、经验才能得到。
  所以我们说信佛就要学佛,学佛是要修学什么呢?从修学中体验宗教经验,于是更精进、更坚定自己的信心。因此,一位正信的佛教弟子要体验宗教境界,应从佛法与佛教的本质去了解。 (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