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曹学佺与鼓山僧的法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 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曹学佺与鼓山僧的法缘
  陈 超
  曹学佺(1574-1646年),字能始,号雁泽,侯官县洪塘乡(今福州市郊)人,明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和爱国志士。
  曹学俭的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密切的精神联系,他自称“予性佞佛”,并自号雁泽居士、西峰居士。由于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宦途坎坷,与佛教禅师的交游成为曹学俭寻找精神寄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晚明著名禅僧中,曹学俭与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元来禅师、雪关禅师和元贤禅师的法缘最深。
  一
  元来(1575-1630年),又名大舣,字无异,俗姓沙,舒城(今安徽舒城县)人。少时习儒,16岁游金陵(今江苏南京),一日于瓦棺寺听讲{法华经),遂生出世之志,于是前往五台山,投静庵通禅师座下出家。静庵通禅师传授给他天台三观之旨,并嘱咐他好好修习。元来禅师于是谨遵师教,精勤修习止观法门达5年之久。后慕名至峨峰(在今江西省黎川县)参无明慧经(1548-1618年)禅师。受慧经之嘱,苦参深究,得印可,授以心法,为曹洞宗第27世。元来禅师得法后,便前往鹅湖,从养庵广心禅师受菩萨戒。他二度主法博山能仁寺(今属江西省广丰县),期间于天启七年(1627年),入主福州鼓山涌泉寺。元来禅师力弘曹洞法门,禅律并行,禅教兼重,并有所创新。首先,元来主张“参禅须要立得心真,便头正尾正,其间亦不颠倒。禅人若能以此持之以恒,方可修成正果。”同时,元来也不以参究话头而排除其他,主张在参究话头的同时深入经藏,“夫为学者,凡经律论三藏大小偏圆,靡不遍涉。”其次,元来主张:禅教融通”。认为“宗、教殊途,皆归一致;都城趋入,迟速不同。”以宗抑教,或是以教抑宗,“即是魔人”!宗与教非水火不容,两者之间“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举一纲则众目张”。再次,元来在教诲学人认真参禅的同时,主张融会禅净。在他看来,”禅净无二”。“禅净二门,非别立标帜。”因为,锐净土亦得,说禅亦得;说净土即禅,禅即净土亦得。”而初进者不可会通,“当求一门深入”,总不至于顾此失彼。这样,元来以其独到的禅修,名声远播,望风归学者数以千计。元来所著{参禅警语),言简意赅,言无虚发,对如何参禅、做功夫,作了简明而中肯的开示,堪称学道者‘参禅指南”。元来禅师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圆寂于博山能仁禅寺,春秋五十六。元来禅师有(无异元来禅师广录》35卷、 (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6卷和(宗教通说)等行世。
  曹学俭对元来禅师仰慕已久。喻谦(新续高僧传)卷55云:”天启丁卯鼓山僧众方议合一并作丛林,曹能始观察与乡人联词延舣主之。”这里指的是,明天启七年(1627年),曹学俭为了使千年古刹宗风不堕,特意延请无异元来前来福州鼓山涌泉寺驻锡并为之护法。此后,两人相与谈禅论道,建立起深厚的法缘。学佺与元来的友谊,并不仅仅由“出世”的思想维系着。元来虽为出家人,却很关心国事。他不仅精通佛学禅理,而且富于文采,谈吐爽朗,这更使学俭将他引为同调,视为知己。曹学俭时常入山谒师,与元来禅师唱和,其诗{到涌泉寺呈博山无异大师坛:“此山每一上,辄胜昔来时。泉石欣留客,僧徒庆得师。钟催深谷暝,梅觉下方迟。屡欲酬高唱,当仁不让谁。”元来禅师时而下山回访学俭,在其浮山堂畅谈。学俭(无异禅师过别浮山)云:“无论缁素士,扳送有同心。暂尔还山日,令人怅望深。流泉喧石壁,曲迢绕松林。师谓天然趣,人间不易寻。”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高僧的惜别之情。
  元来禅师是涌泉寺第61代开山大师。在元来禅师入主之前,涌泉寺住持之位曾悬缺达170年之久(1457-1627年),特别是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月涌泉寺遭火灾以来,寺圮僧散。曹学佺《游鼓山涌泉寺再订博山无异禅师》诗云:“此山荒废已多年,愧作檀那力不前。佛殿甫客瞻相地,僧寮初启诵经筵。学人虽有通宵路,开士能无卓锡泉。应待法轮重转处,正当时节与因缘。”元来禅师来后,以百丈清规为基础,率众奋力振兴,立规饬绳,开堂说法,四众翕然。涌泉寺经元来禅师苦心经营后,呈现勃勃生机。
  1630年,元来禅师待鼓山涌泉寺大体恢复后将其交徒住持,自己改往金陵天界寺,不久返回再主博山法席。曹学佺在(浴佛日送无异禅师还博山》中写道:“法门凋谢顿兴隆,时节因缘逗凑中。体浸琉璃传佛日,手提如意嗣宗风。溪名弋字形勾曲,山顶香炉气郁葱。晏祖道场须护念,灵源一脉意无穷。”学俭深为元来禅师那直心直行的禅师性格、勇于护法救世的豪杰气魄所折服。元来禅师离开福建后,学佺还常常想念他, 《方丈小饮怀博山禅师》云:“相传九日会,忍使一樽赊。海月当空正,松风向壁斜。尽容居士榻,却仿戴逵家。小影灯辉澈,能无去住嗟。”
  二
  智誾(1584-1637年),字雪关,江西省上饶人。8岁出家,聪颖出众。一日读《六祖坛经》,于“火烧海底”句有疑,久参不契,乃往博山参元来禅师。复闭关六载,矢志苦参,终得彻悟,获印可,为曹洞宗第28世。后主法于广信府瀛山寺,兼任博山能仁禅寺首座。明崇祯三年(1630年),元来和尚圆寂后,受请入住博山执掌法席。二年后,应曹学俭之请,入主鼓山涌泉寺,退居后,迁住杭州虎跑寺,晚年返住瀛山寺,崇祯十年(1637年)圆寂。有《摘灯录》 《炊香堂诗文集》 《雪关和尚语录》等传世。
  雪关禅师是个习佛参禅的高僧,又是个能诗善文的诗僧,曹学俭经常与他交流学禅的心得与作诗的体会。曹学俭《答雪关禅师》诗云:“开士吟诗得静功,有时言下见真空。只缘老子婆心切,恰与维摩病症同。沧海白云开霁影,岩花野竹笑春工。愧予六十成衰懒,问道无由拜下风。”(寿雪关长老)诗云:“狮子霜林响彻天,家风应自博山传。以文度世元无量,舍筏为津遍有缘。善九将为重九节,前三通及后三边。漫须索和阳春句,雅思翩翩似涌泉。” {寄雪关长老)云:“逃禅不用更逃名,白石清泉可结盟。圣箭直从霄路入,天风吹度海涛迎。辩才若个称无疑,世谛应知熟处生。漫道宗门今绝响,博山犹自有家声”。一种对大师学道高深的钦佩之情以及自己寻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心态跃然纸上。
  雪关是涌泉寺第62代禅师。明崇祯五年(1632年)雪关禅师感于曹学俭的礼请之诚,入主福州鼓山涌泉寺,此后,两人来往更为密切。有时是曹学俭入山拜谒雪关禅师,有时是雪关禅师下山探访曹学佺。曹学俭工于书法,雪关禅师向他求字,他欣然应允,于是便有了{过绿玉斋为雪关上人书字》诗。诗云:“新诗吟甫就,试笔在山斋。正值高僧乞,欣然当我怀。藤萝垂玉箸,池水落金钗。为问宗门旨,能禁几度排”。
  1633年正月,曹学俭邀请禅师到他石仓园的浮山堂观灯,后因下雨没有看成。为此,曹学俭深感遗憾,特作诗《雪关禅师过浮山堂正月十一日也余里洪江上灯时遇雨因成两绝》以志。诗一云: ”燃灯本是西方供,师到山堂正放灯。恰似摩尼珠已现,风幡何事问南能。”诗二云:“当年游骑咽如云,底事今宵寂不闻。莫是因师来说法,座中花雨自缤纷。”在浮山堂停留了4天,禅师于正月十五返回鼓山涌泉寺,曹学俭以《送雪关还山次韵》握别。诗云:”公来度众遍人天,意似嗔予不上船。成佛久弃灵运后,阿蒙犹是子明先。萧萧锡杖江浮苇,灿灿灯花火吐莲。待到涌泉相忆处,孤峰海月几回圆。”崇祯十年(1637年)雪关圆寂,曹学俭闻讯黯然神伤。
  元贤(1578-1657年),字永觉,俗姓蔡,原名懋德,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少时习儒,尤喜程朱之学。25岁借读于山寺,闻诵{法华经》而为之新奇,视为有别于程朱之说的一大事。于是进而从习《楞严) (法华》 {圆觉》一经,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决意弃儒向佛,即至董岩报恩寺(在今福建省福清市)以居士的身份依慧经禅师习禅。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元贤禅师已经40岁,深感人世无常,生死事大,于是抛妻别子,投无明慧经禅师落发。次年慧经禅师圆寂,元贤前往博山受了具足戒,并在其师兄元来禅师座下相依了3年。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元贤禅师回到福建,住持沙县双髻峰。天启七年(1627年),元贤禅师复移住建安之荷山,崇祯七年(1634年)驻锡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崇祯八年(1635年)开堂说法,继主泉州开元寺、杭州真寂院等处。
  元贤禅师一生”开堂三十载,未尝轻许学者。”盛名远扬,道席常盛,依止座下“率二百余人,问道,受戒,不啻数万人,得度若干人。”其中,影。向较大者乃为霖道霈。元贤以儒入释,得法后,广弘曹洞宗法,并发挥自己的禅观来弘法。对于禅、教、律三门,元贤认为“本是一源”,后世因智力弗能兼而分为三。但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合之则俱成。”
  元贤见解深邃,至今仍被人们推崇为“是继元来之后曹洞宗最有影响的禅师。”元贤夙怀“刚强傲骨救禅”之愿,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述,其中较著名的有《继灯录》 《补灯录》 《建州弘释录》 《法华私记》 《楞严翼解》 《楞严略疏》 《金刚略疏》 《般若心经指掌》 《洞上古辙》等。同时,整理和续编了《泉州开元寺志》与《鼓山志》元贤禅师圆寂于南明桂王永历十一年(1657年)秋。
  元贤是涌泉寺第63代禅师。他一生严于修行,始终以负荷大法为己任。明崇祯七年(1634年)入主鼓山涌泉寺后,元贤大扬曹洞禅风。他力倡真参实悟,深诫知解杂毒,主张学道者应博参远访,反对当时闭关之风,力斥在家二众滥受三衣。其禅学一反当时流行学偈颂、学答话及上堂、小参等徒具形式的不良风气,成为当时独特的“鼓山禅”。此外,他又主张调和禅净与儒释思想,力图调和禅宗内部及临济、曹洞两派间之对峙,且提倡师法百丈修持与劳动并行之精神。
  大师住持鼓山,众望所归,各地僧众,闻风而集于鼓山,致使涌泉寺‘百废俱兴,其法席之盛与兴圣(神晏)无异”。鼓山涌泉寺的再兴,实自无异元来,再历经永觉元贤诸师的经营,使之再度成为福建第一丛林。曹学俭对元贤禅师的佛教修为钦仰不已,他经常到鼓山听禅师讲法谈禅,并与其揽胜赋诗,唱和抒怀,弥月不倦。其《看春日到鼓山涌泉寺访觉师)云:“山僧老衲闲,客至亦无喜。常年此时节,相过成故事。日夕尘劳中,行阴迁流易。但愿菩提心,增长入初地”。此诗实际上道出了鼓山僧的天机:以一种“平常心”与士人交往,然其一言一行,却暗蕴禅机。
  元贤禅师也常携鼓山岩茶到曹学俭的“听泉阁”小坐。“听泉阁”为石仓园一景,是曹学俭与僧人谈禅论道、品茗吟诗之处。曹学俭《听泉阁》云:“老僧已归寂,阁畔空斜曛。独有泉声在,邀来与客闻。” 《除夕同僧坐听泉阁夜归》云:“岁去行将老,僧来不厌烦。落梅分半树,双鹤妒闲身。谷邃闻街鼓,泉清却市尘。哪能邃免俗,酌酒复烹鳞”。
  清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十七日,清兵攻入福州城。学佳目击时艰,深感回天无力,特意到鼓山涌泉寺向佛祖求拜。曹学俭之子曹孟善在(曹石仓行述》中写道:“宫保公与鼓山永觉大师吻契。当殉节时,永觉大师于方丈中见,宫保公缓步而入,须臾弗见。次日方知其殉节。”如此看来,元贤禅师应该是曹学俭死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
  总之,在明代,文人学佛是一种风气,僧人学文也是一种风气。不但一些文人内典、外典兼学,不少僧人也内学、外学兼修,这使得文人和僧人能够沟通,而诗文是沟通的重要领域。曹学佺崇佛意识的一个特点,就是用诗人的情趣和才情,开掘佛教较高层次的哲理,展示佛教更深邃的生命思想和智慧魅力。
  (作者工作单位为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