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毗奈耶杂事”中套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汪 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毗奈耶杂事”中套语的运用
  汪 娟
  一、前 言
  穴吡奈耶杂事》,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的省称,全书共有四十卷,二十八万余字,由三藏法师义净在唐睿宗庚戊年间译出。内容主要在记叙佛陀制戒的因缘,但其中也穿插了不少佛传故事、佛及弟子的本生谭,因此具有相当的文学性。
  从书名中即可想知,这是一部记载非常庞杂琐细的小乘律典。虽然在内容上不大有系统,形式上却是纲举目张,如书中所引:“此杂事四十卷中,总有八门。以大门一顼,摄尽宏纲。一一门中各有别门。总摄乃有八顼,就别门中各有十颈,合八十九颈。并内摄顼向有千行,若能读诵忆持者,即可总闲其义。” 足可说明体例的清楚完整,也可看出在散文中加入偈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记忆。
  全书除了韵散兼用以外,也经常出现一些重复的词句,甚至有一整段一整段相同的文字先役出现在不同卷数里的情形。因此笔者推测,在穴吡奈耶杂事》中可能有一定的套语,只要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便可直接套用,而不劳另作他词。本文即希望对穴吡奈耶杂事》中运用套语的情形加以研究,也许对于其他佛典中或有类似的情形,也能提供一点点参考的价值。
  二、什么是“套语”
  本文中所谓的套语,包括散文和偈顼,都是由全书中出现不止一次的文句归纳而得,因此必须有重复出现的事实。简单的说,套语是指由某些固定的语词所组成的,可以套用在相类似的情形中的文句。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情况,虽然它们的形式和套语有点类近,极易和套语相混淆,却不能算是套语。举例说明如下:
  (一)在同一个事件中时常重复出现的文句,若是由于对话或
  意念的传达过程所产生,而不可能被其他类似的情节所
  套用者,不能视为套语,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例如在火生童子的故事中,佛陀对火生的授记
  ,虽然被重复叙述了好几次,却不能算是套语。
  (二)套语是以相同的语句套用在不同的文章里,它和一种可
  以被套入不同语句的文章格式,两者正好相反。例如:
  “……时诸苾刍闻已白佛,佛作是念:苾刍(洗浴以砖
  揩身)有斯过失,由是苾刍不应(以砖揩身为洗浴事)
  ,若(揩身)者得越法罪。佛既不许(以砖揩身),时
  诸苾刍……以缘白佛,佛告诸苾刍:“叫是创制,今乃
  随开,……”” 上面这一段文字就是在佛陀
  制戒因缘中常用的一种格式,而在圆括弧内的文字便相
  当于“做某某事l,是可以被套入各种不同语句的格式
  ,因此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套语。
  三、套语的举例与检讨
  (一)依佛力故,得生天宫
  凡生天者,若男若女,即起三念:我于何处死,今于何处生,由作何业。便忆前身于人趣死,今生三十三天,由于佛教极生尊重。时彼天子便作是念:我若不往礼世尊者,是不恭敬,是非所宜。于时天子作是念已,即庄严身,著天璎珞,光明殊胜。便以衣襟盛诸妙花,嗢钵罗花、钵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迦花、曼陀罗花,过初夜分来诣佛所,便布天花申供养已厂礼佛双足,在一面坐,听受妙法。彼天光明,甚大赫赫,周遍照逝多园林。尔时世尊随彼天子意乐根性为其说法,令彼得悟四圣谛理。是时天子以金刚智杵,破二十种萨迦耶见山,得预流果。既见谛已,三白佛言:“大德,由佛世尊令我证得解脱之果,此非父母、人王、天众、沙门、婆罗门、亲友、眷属之所能作。我遇世尊善知识故,于地狱、傍生、饿鬼趣中拔济令出,安置人天胜妙之处,当尽生死而得涅槃。超越骨山,干竭血海。无始积集萨迦耶见,以金刚智杵而摧碎之,得预流果。我今归依佛法僧宝,受五学处,始从今日,乃至命终,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唯愿世尊证知我是邬波索迦。”即是佛前合掌恭敬,而说顼曰:
  我由佛力故,/水闭三恶道,得生胜妙天,长归涅槃路。
  我依世尊故,今得清净眼,证见真谛理,当尽苦海际。
  超出于人天,离生老死患,有诲中难过,我逢今得越。
  我以庄严身,净心礼佛足,右绕除怨者,今往赴天宫。
  时彼天子既称所愿,犹如商主多获财利,亦如农夫广收田实,如勇健者降伏彼怨,如重病人除去众疾。时彼天子辞佛而去,便往天宫。
  这段文字是承接在某一苾刍因护戒身亡,由此福力得生天宫的故事之后。同样的文字又出现在恶生王消灭释迦族人的故事里,有五百释女被截手足,因于佛所发净信心,命终之后便生于四天王宫(注八一 。两段文字的差异不大,除了前者的“天子”、二二十三天”被改为“五百释女”、“四天王宫”以外,其他的部分也只替换了几个同义字而已。既然两段文字的主角并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心念、口语和说顼竟然如出一辙,如果不是套语的话,便很难另作其他合理的解释了。
  若就这一段套语的内容来看,大约可以分成下面几点:(一)思维生天因缘。(二)往礼世尊。(三)闻佛说法,得预流果。(四)赞叹佛陀。(五)欢喜而去。这五个单元组成的套语,是接在往生天宫的情节之后,目的在说明尊重佛教能得胜果,以及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即使删去的话,也不致于影响到情节、结构的完整。但是就行文的铺陈排比而言,例如:“超越骨山,干竭血海”、“犹如商主多获财利,亦如农夫广收田实,如勇健者降伏彼怨,如重病人除去众疾。”,却能使文辞显得更华美。
  (二)世尊微笑,欲说因缘
  世尊法尔,于一切时观察众生,无不闻见,无不知者,恒起大悲,饶益一切。于救护中,最为第一,最为雄猛,无有二言,依定慧住,显发三明,善修三学,善调三业,渡四瀑流,安四神足,于长夜中,修四摄行,舍除五盖,远离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圆满,七财普施,开七觉花,离于八难,修八正道,永断九结,妙闲九定,满足十力,名闻十方。于诸自在,最为殊胜,得法无畏,降伏魔怨,震大雷音,作师子吼。昼夜六时,常以佛限观诸世问,于善根处,谁增谁减,谁遭苦厄,谁向恶趣,谁陨欲泥,谁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济令出。无圣财者,舍得圣财,以智安膳那,破无明膜。无善根者,合种善根,有善根者,令得增长,置人天路,安隐无碍,趣涅槃城。如有颂言:
  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
  佛于诸有情,慈悲不舍离,思济其苦难,如母牛随犊。
  尔时世尊于经行所,遂便微笑,口出五色微妙光明,或时下照,或复上升。其光下者,至无间狱,并余地狱。现受炎热,普得清凉;若处寒冰,便获温暖。彼诸有情,各得安乐,皆作是念:我与汝等,为从地狱死,生余处耶?尔时世尊合彼有情生信心已,复现余相。彼见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于此死而生余处,然我定由无上大圣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现受安乐,既生敬信,能减诸苦,于人天趣,受胜妙身,当为法器,见真谛理。其上升者,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并说二伽他日:
  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
  时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还至佛所。若佛世尊说过去事,光从背入,若说未来事,光从胸入,若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若说傍生事,光从足跟入,若说饿鬼事,光从足指入,若说人事,光从膝入,若说力轮王事,光从左手掌入,若说转轮王事,光从右手掌入,若说天事,光从脐入,若说声闻事,光从口入,若说独觉事,光从眉间入,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光从顶入。是时光明绕佛三匝,从口而入。时具寿阿难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熙恰微笑,非无因缘。”即说伽他而请佛曰:
  口出种种妙光明,流满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诸刹土,如日光明尽虚空。
  佛是众生最胜因,能除侨慢及忧戚。
  无缘不启于金口,微笑当必演希奇。
  安详客谛牟尼镎,乐欲间者能为说,
  如师子王震大吼,愿为我等决疑心。
  如大海内妙山王,若无因缘不摇动,
  自在慈悲现微笑,为渴仰者说因缘。
  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如是如是,阿难陀,非无因缘,如来应正等觉辄现微笑。”
  这段文字出现在火生童子的故事里,佛陀授记善贤长者的妻子会生男孩,此儿具足人天妙相,将来还会投佛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但是善贤听信外道的谗言,杀妇焚尸,使得佛陀的预言受到了考验。就在故事推向高潮的时候,这段套语也登场了。; 其次,在法与尼证道的故事里也出现了同样的套语。法与情乐出家,但因许过指腹之亲,其父不准。莲华色尼奉世尊教,即其家中而为剃发出家。后时男方欲共成亲,父与诸亲皆来逼嫁。把故事的冲突发展到最高点,接着便是套语了。
  再看这个套语的主要内容是:(一)赞叹佛陀功德。(二)世尊微笑,口出微妙光明。(三)阿难陀启问微笑因缘。即此可知,这一套语的作用除了在故事高潮——人心最为专注,宣导效果最好的时刻来赞叹佛陀以外,还负有引导下文的责任——以称赞世尊无不知见来暗示故事转变(冲突解决)的契机,以启问佛陀的微笑因缘来推动新的情节发展。
  另外还有两个例子把“世尊微笑”和“阿难启问”的部分都省略掉了。
  其一是苾刍尼瘦瞿答弥的证道故事。瘦瞿答弥在一时之间丧夫亡子,父母亲属俱遭霹雳,辗转再嫁,其夫旋皆死亡。受尽忧恼饥渴之梭,失心威疯,裸形乱走,遂至世尊说法之处。见佛相好庄严,因得本心。接着就是这段套语,从“于一切时如来大师无不知见”至“假使大海潮”一颂结束为止,然后世尊让阿难陀拿衣服给瘦瞿答弥穿,带她来听法,乃至出家证果。
  就佛陀指示阿难陀授衣的一点而言,有可能是承接阿难陀启问佛陀微笑因缘之文,加上瘦瞿答弥证得阿罗汉果也符合了“若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是时光明绕佛三匝,从口而入”的叙述,因此我们有理由这么推测“世尊微笑”和“阿难启问”的部分是被漏掉的,另一个可能是作者因为瘦瞿答弥可怜的遭遇,故意删去世尊微笑后面一大段文字,来强调世尊的悲心吧!
  其二出现在猛光王的故事里。猛光王的国度发生了瘟疫,尸骸遍野,佛陀欲存救憨,接着是这段套语,然后世尊让大迦多演那苾刍到彼处救拔行化。在这里“世尊微笑”和“阿难启问”的部分的的确确应该被省掉,比较能符合上下情节的需要。
  总括以上四个例子中的套语(不管是完整的或是节略的),虽然有承启的作用,但是如果删去,也无损于故事的情节发展,甚至还能避免结构散漫、故事被叉开的毛病呢。因为套语太长,容易使读者转移了注意力,而忘记原来故事的脉络,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非把套语弄清楚不可的原因了。但是套语越是,越是铺陈华麓。例如数字的排比,“最为第一”、“无有二言”、“显发三明”……“满足十力,名闻十方”,达成一气。文辞的铺叙,“若佛世尊说过去事,光从背入,若说未来事,光从胸入,若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重文叠句,譬喻的使用,“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佛于诸有情,慈悲不舍离,思济其苦难,如母牛随犊。”、“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等等,都十分活泼生动。
  (三)善朱苾刍,须发自落
  ……自言:“世尊,唯愿许我于善说法律而为出家,并受近圆成芯刍性,净修梵行,奉事世尊。”
  佛既见已,告言:“善来苾刍,可修梵行。”闲是语已,须发自落,如曾剪剃已经七日,法衣着身,瓶钵在手,威仪整肃如百岁苾刍。颂曰:
  世尊命善来,发除衣着体,即得诸根寂,随佛意皆成。
  这段文字是火生长者请求从佛出家的情形,类似的情节描写至少还有四处,或有偈颈,或略而不录。其中最简略的一则不仅省掉了偈颈,而且把“闻是语已,须发自落,如曾剪剃已经七日,法衣着身卜瓶钵在手,威仪整肃如百岁苾刍”换成
  “于佛言下,如常威仪”。试想,如果我们不知道套语的使用情形,又怎么能够了解“如常威仪”的正确含义呢?
  (四)断尽诸惑,证罗汉果
  便断诸惑,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得如实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心无障碍如手矫空,刀割香涂爱惜不起,观金与土等无有异,于诺名利无不弃舍,释梵诸天悉皆恭敬。
  这段套语是摘自火生长者证阿罗汉果的一节文字,而套用在其他故事中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也有不用套语,在“断诸烦恼,得阿罗汉果”之役直接叙述别的情节的。可见这个套语虽然主旨在强调罗汉的境界,但是它的存在却不是绝对必要的。此多,这个套语也有省略的情形,例如?“……得阿罗汉果,广说如余,乃至梵释诸天所共敬重。” 其中的“广说如余”,主要是为了避免一再使用重复的词句,但是这个套语既然可有可无,为什么不干脆把它删掉呢?或许这正是作者对套语的作用的一个肯定吧!
  (五)世尊传意,起世俗心
  诸佛常法,若起世俗心,乃至昆蚁皆知佛意。若起出世心,乃至声闻独觉不知佛意,况余含识而能得知。
  这一段套语见于恶生王砍去五百释女的手足一节故事,世尊悲愍五百释女,起世俗心希望天女能持天衣、香水来慰问五百释女,天女果然就来了。因此这一段套语是用来解释为什么天女能知道佛陀的意念,其他故事中相同的套语也都是插在佛陀传达心念给对方的时候。另外一个例子“佛于中夜起世俗心,如何令彼释梵诸天咸来至此,广说如上。” 其中的“广说如上”也正是指的这段套语而言。
  四、结 论
  上面所举的例子,是在《毗奈耶杂事》中几个比较显著、有代表性的套语,虽然还不够完整,仍然可以看出《毗奈耶杂事》在运用套语时的一些特点。
  (一)套语的篇幅相差甚远,短的只有几十字,长的有逾六百
  字者。
  (二)套语的体制有纯粹的散文,也有夹杂偈颂的杂文。
  (三)套语的繁省不一,有依故事情节的需要而省略者,有为
  避免重复而省略者,避免套语的重复经常以“广说如余
  ”、“广说如上”等语词来替代。
  (四)大部分的套语都是随着固定的事件而出现的,例如一提
  到成阿罗汉,大半会接着“断尽诸惑,证罗汉果”的套
  语;但也有依据故事发展的程序而出现者,例如“世尊
  微笑欲说因缘”之套语,经常出现在故事的冲突之后。
  (五)从文学方面来看,套语的删除并不会影响到故事的情节
  发展,而且能避免结构的松散。此外,非套语部分的文
  字一般显得比较质仆,而套语(尤其是长篇的套语)的
  文字风格不仅较为华丽,并且善于譬喻、铺陈和排比。
  (六)从宗教方面来看,套语的存在是必须的。因为套语里包
  含了大量的称颂佛陀和教理的宣扬。更何况依照佛教的
  观点,文字只是悟道前的一种方便,等到契入真理以后
  就应该舍弃了。
  《海潮音月刊》第70卷第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