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3)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观音菩萨修法介绍3

  第二章修学观音菩萨法门需要树立的正见
  ?前言宇宙洪荒,天地寥廓,逝去的和未来的时空,都是无边无际的。人的生命存在,在广袤浩瀚的宇宙天地中,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而这样梦幻一般无常短暂的人生,还往往充满着艰辛、痛苦、漂泊、迷茫与无奈。即使是现在已经很成功的人士,也很少有人愿意再从头经历自己今生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
  俗语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生、老、病、死的无常变化与痛苦。《论语》中就记载孔子站在河岸上,望着不断滚滚逝去的江河水,想到光阴的流逝亦如此,不禁表现出极大的震撼。《庄子*知北游》中亦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曹操,亦深沉地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随着春夏秋冬的更替,花草树木的荣茂与凋零,我们的青春年华在不知不觉中逝去,原本光洁红润的面孔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悄悄地爬上了皱纹。回想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岁月,所有的那些欢乐与忧伤,喜悦和痛苦,成功与失败,相聚与别离,天真烂漫的童年,和“为赋新词强说愁”、忧伤浪漫的少年……留下来的大多只是如同支离破碎的梦境般的回忆。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的一切,将来看来,不也同样如同梦中之事一般?而后人看我们,也如同我们看古人一样,如梦如幻,无常易逝如东流之水。《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己如此贪爱执著,一辈子都在精心呵护照料的身体,最终都不得不放下;父母妻儿、亲朋好友,有缘则相聚,缘尽还分手,再痴情难舍,也抵挡不住无常的催逼。世间的一切权势、财富、名利、家庭荣耀、亲情友爱,最终都像一场大梦般消散得了无痕迹。美丽的春花凋落之后,春风再度吹拂的明年,它们仍旧会再绽放鲜艳的笑颜;而我们的生命终结之后,将会去往何处呢?仰望茫茫无尽的宇宙,思之真正令人惆怅不已。不知不觉间,双鬓悄然染霜,暮齿渐渐摇落,白发已然苍苍。逝去的青春红颜不可再追回,修炼金丹之术也不能永保不死。要想彻底解除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苦,唯一的解脱之道是学修本来清静、不生不灭、圆融无碍的佛法。
  从古到今,很多人正因为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苦空,从而进一步思索和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希望能透过迷乱的生活表象,寻找到生命的本真意义。二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以其洞彻宇宙人生的慈悲与智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真理的光明,以其无与伦比的教法,遣除了无数众生心灵的黑暗、迷失与痛苦。千百年来,有着难以计数的追寻宇宙人生终极真理的人,非常幸运地在佛教中找到了生命的答案,从而走上了皈依佛法僧三宝,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学佛修行的光明大道。
  第一节 树立正信,皈依三宝?一总体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三宝,而开启皈依三宝之门的是信心。信心居于佛教的七圣财(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愧财、智慧财)的首位。
  《华严经*贤首品》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信为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藏传佛教各教派公认的观音菩萨化身大智者华智仁波切(1808——1889)的传世名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中云:信心又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进入有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殿堂或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或者听到彼等功德及事迹,以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称为清净信。
  欲乐信: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后生起想摆脱之心,若听闻善趣与解脱的安乐则生起想获得之心,闻到善法的功德后生起要修持之心,现见罪业的过患后生起想断除之心,这些都是欲乐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三宝是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还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三宝之外,没有其它的依赖和指望,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称为胜解信。具有如此信心之皈依也分为三种:如果是因为畏惧地狱、饿鬼、傍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安乐而皈依,称为小士道皈依;如果是因了知无论生于轮回的善恶趣都不离痛苦的本性,为了摆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三宝,称为中士道的皈依;如果是因为现见沉溺于轮回大苦海中的所有众生遭受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逼迫,为了将他们安置于遍知无上真实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皈依,称为大士道的皈依。
  如今在这三种发心中,我们应当具有希求将无边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大士道发心而皈依。善趣的人天安乐暂时好像是安乐的,但实际上也超不出痛苦的(范畴),善趣安乐果报耗尽后又将堕入恶趣之中。所以不应追求瞬间的善趣安乐。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一人得到寂静安乐涅槃的声闻缘觉果位,而不饶益无始以来曾为自己父母、现在沉于轮回苦海中的无边众生是不应该的。希望一切众生能获得佛的果位而皈依三宝是大士道广大福德之津梁,所以应依大士道皈依。
  佛典中云:“自归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华严经*净行品》)“是三皈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优婆塞戒经*净三归品》)“自归三宝,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法句经》)“佛告弥勒:若金、银、琉璃、真珠、玛瑙、珊瑚诸宝,及诸乐具,不能令人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弥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二?三宝,是指佛宝、法定、僧宝。佛宝是指释迦牟尼佛等十方诸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佛宝的功德以“三身”来展现:法身或究竟身,报身或乐受身,化身或示现身。法身以五种智慧为表象: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五种智慧显现为五方佛部之报身佛:中央佛部,主尊是毗卢遮那佛;东方金刚部,主尊是不动佛;南方宝部,主尊是宝生佛;西方莲花部,主尊是阿弥陀佛;北方羯摩部,主尊是不空成就佛。报身佛在其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美妙庄严清净事物的佛土,持续地为其菩萨眷属们演说佛法。报身佛示现成释迦牟尼佛等凡夫俗子可见的化身佛。皈依佛宝后,对代表佛住世利益众生的佛像,无论是用什么质料做成的,形状大小如何,制造工艺是否完善,都应一律当做真佛一样恭敬尊重,起佛宝想。佛陀的福德智慧已臻究竟圆满,并且具有无量得益众生的方便:“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一如来一毛功德。”(《优婆塞戒经*修三十二相业品》)“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我们对佛宝恭敬尊重,皈依礼拜,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大的福德果报。如:《无垢经》中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业报差别经》中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法宝,是佛陀为了度化和利益有情众生的智慧展现,以帮助众生解脱他们所深陷的痛苦、无明与烦恼。法宝指佛所说的法,包括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显宗和密宗。法宝可以分成两部分:教法和证法。教法是指经、律、论这三藏的经典。证法是指戒、定、慧,也就是戒律、禅定和般若智慧。教证二法中包括了所有的佛法。皈依法宝之后 ,对诸佛如来所说的法,乃至一句偈颂,佛经中的只言片语,都应恭敬尊重,起法宝想,并且应断除恼害众生的恶事。僧宝,大小乘的观点稍有不同。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而言,僧宝指证悟了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哪怕仅仅是一位圣者菩萨,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也被尊称为僧宝。从小乘的观点来看,僧宝必须是四位比丘以上。无论是否证悟,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叫做僧宝。皈依僧宝以后,对一切出家修行的僧众,无论其持戒、犯戒、修行程度如何,只要他受持佛陀所遗传的僧相,皆应恭敬尊重。
  出家为僧,如果清净持戒,精进地如理如法修行佛法,会得到人天的恭敬尊重与赞叹。宋仁宗在《赞僧赋》中说:“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百鹿衔花,青猿献果,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岭山川,蒲团暖坐。任他波涛浪起,振锡杖以腾空。假饶十大魔军,闻名而归正道。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生成为人天之师,末后定归于圣果矣。”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诗《归山词》(又名《顺治皇帝出家偈》)亦云:“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悔恨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去紫袈裟。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王家?……每日清闲自己知,红尘之事若相离。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莫道出家容易得,只缘宿世种菩提。”?三《无死鼓音陀罗尼经》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皈依三宝之功德利益,略说有八种:(一) 常遇佛法,趋入内道。佛法住世,旷劫难遇。今作皈依,已为生生世世结下值遇佛法,趣入正道之缘。《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种少善根,终不败亡。假使久远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入大海,虽经久远,终无亏损。”(二) 昔作恶业,皆悉清净为了远离痛苦,清净罪业,应当投身归命,诚心祈祷,必得三宝威力加被,激发善根。犹如尘镜,经于擦拭,才得光耀。《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愿思维,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现今社会人心不古,恶法丛生,若不祈祷三宝,则为外境所转。自己智慧浅薄,无有正见,心被诱惑,即使刚刚积聚的点滴之善,也容易转成恶业。因此,应当了知,今生断除不善业也是没有比皈依三宝、忆念功德和诚心祈祷更殊胜的方法了。(三)不堕恶趣。
  《涅槃经》云:“虽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法句经》中有则故事说,曾有一位帝释天王,因五德离身,自知命尽,用神通观察,知道将堕入于驴胎,因而忧苦万分。他暗自揣思,在三界之中,唯有佛陀能济度厄难,便急忙去至佛前,稽首伏地,至心皈依三宝。在他暗念皈依佛法僧后的瞬间,神识已入母驴腹中。然而,母驴踏坏主人家中器物,主人一怒之下用棍杖责打它,帝释神识又从母驴身中出来,重新现生天帝之身。佛陀赞叹道:“善哉!你能于陨命之际,归命三宝,免堕恶趣,值得称叹!”佛遂为帝释开示佛法,帝释得证须陀洹果位。(四) 获无量善神庇佑,不为人与非人等障碍所损。佛陀曾经说过,只要有人诚心皈依三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可使三宝弟子辟除邪恶,出入无畏。
  古德云:“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免除灾厄。”“无论身处山林旷野,还是遇到官法刑难,只要随念三宝功德和佛菩萨名号,恐怖即灭。因此,皈依三宝,救护不虚。”《法苑珠林》中记载了一则启迪人心的故事:晋朝时,有个人名叫刘度,他的家乡有着成千的住户,整座城镇的人们都皈依三宝,信奉佛法,经常供养僧众。当时正逢兵荒马乱,有许多境外灾民涌入城内。他们善心相助,慈悲救济。随后追杀而来的主将大怒,以为这座城镇的人留住逃民是与其作对,发誓要血洗全城。刘度面对即将到来的血腥之难,就带领城中老少众人,向三宝祷告,诚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不久,在三宝总集之化身——观世音菩萨的护佑下,在主将的庭院中,从天降下一物,缠绕在房屋檐柱上。主将一看,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不禁惊恐万分,转而大喜……这样,全城老少免于涂炭。由于获得三宝庇佑,感召了其它乡镇邑邻,人们纷纷皈依三宝。《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
  一个盗贼被主人抓住,主人一边念皈依偈,一边用棍棒打他。每念一句皈依偈就打他一下,念完皈依偈也就将其释放了。盗贼想:释迦牟尼佛恩德真大,幸好皈依偈只有几句,如果皈依偈再多的话,我可能已被打死了。在他心中,好像皈依偈的声音与痛苦成了无二无别,并且脑海中一直回想着朗朗的皈依偈声。他到一座桥下躺了下来,这时桥上来了许多鬼魔,它们说:“这里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都不敢下桥伤害他,就吵吵嚷嚷地走了。(五)一切所作,皆得成办。
  莲花生大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不用说是了知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的,即便是仅仅耳闻佛号或对佛身语意中任何一种结上一缕善缘的,也能成办所作,获得暂时人天之乐,究竟解脱之果。从前有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尊泥佛像,他想:这尊小泥像如果这样放着,很快就会被雨水淋坏,不能让它被毁坏。看到小泥像前面有一个被扔掉的鞋垫,便将鞋垫盖在上面。又有另一人看到这种情景,他认为这么肮脏的鞋垫盖在小泥像上面很不好,于是将鞋垫扔掉了。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二人,都以贤善意乐的善因,后世获得了王位。如颂云:“善意将鞋垫,置于能仁顶,他人舍弃彼,二者得王位。”所以最初造小泥像的人、中间盖鞋垫的人、最后扔鞋垫的人,三者都暂时得到王位等善趣的乐果,究竟播下了解脱的种子,逐渐也能成佛。这是引自《普贤上师言教》中的公案。(六)常具广大福德之因。
  《大论》中云,供奉三宝是福源宝藏,如影随形;供奉三宝是破灭苦难如意宝,能予人幸福欢乐;供奉三宝是导航舵手,能显示天道之径;供奉三宝是集善之府,能聚引善人贤士;供奉三宝是安稳之舟,临命终时,心不怖畏;供奉三宝能获福乐之果,是趣入涅槃之初缘,善法道行之根本。
  (七)能作法师,为众所依。
  既已趣入正法,应当闻思修并进,则能化导众生,离苦得乐。《贤愚经》中云:“行者欲成佛道,当乐经法,读诵演说。即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受,况出家人。出家之人,乃至行路诵经说偈,常有诸天随而听之。是故应勤诵经说法。”(八)速证菩提。在《木槵子经》中,佛陀说道,曾有一位莎斗比丘,虔诚恭敬诵持三宝名号,随念三宝功德,经历十年时间,恒无间断,得证斯陀含果位。因努力修持,现今已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等等。
  皈依三宝,起坚固心,具不坏信,去除恶业增上善业,远离心理怖畏,成为一切功德之源,总摄一切善法,获得善神庇护。皈依三宝,是内道与外道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三菩提最初之因……一切正道的基础,无疑就是忆念三宝功德。如莲花生大师所云:“一心皈信三宝,决定得大加持,所求圆满。”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慈悲与加持。然而我们要想使三宝的慈悲加持融入自己的身心,如《普贤上师言教》所言,唯一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自己具有上品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若具有中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则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只具有下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就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若自己无有信心,则遇到真佛摄受也无济于事。如果具有真诚的信心与恭敬心,现在无论谁人祈祷,佛陀都会降临于他的面前赐予加持,诸佛对众生的悲心无有亲疏。如颂云:“何人诚作意,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又如莲花生大师所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只要自己具有胜解信,则任何人都会得到佛的悲悯和加持。平时我们受用新的和好的衣、食、住、行,见到有清净美妙的山水风景、饮食财物等好的东西时,都可以观想用来供养三宝,这也可以为我们培植很大的福德资粮。我们平时能享受到的福报,乃至在懊热中能享受到一阵凉风,都应当思惟:这是因为自己宿世和过去受三宝的教化,行善修行,所以现在才能享受这些福报,当思这一切都是三宝的恩德所致。如果我们对三宝能有这样的信心和恭敬心,三宝对我们的加持也会是不可思议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