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弘一大师与泉南佛国的因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幼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弘一大师与泉南佛国的因缘
  作者:吴幼雄
  我出生于教师家庭。记得孩提时曾随家父拜会过一位身材修长而清癯的外地和尚,这位和尚也曾造访我家,在我家的庭院里仔细审视琳琅满目的古代伊斯兰教、基督教、婆罗门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多种外来宗教石刻。长大以后,方知这位和尚就是弘一法师。小学阶段,我在泉州中山公园附近的卓然小学就读,音乐课老师教唱《送别》歌曲,歌词内容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听老师解说歌词,觉得很有诗意,似乎亲临其境,而且曲子也很委婉悠扬。于是,歌词和曲子很快就成诵了。这时候,才知道《送别》的歌词是曾经造访我家的弘一大师出家前的作品。这首歌抗日战争时期十分流行。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送别》歌曲还能顺口成诵。
  1993年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弘一大师全集》出版。今年,在泉南佛国胜地召开弘一大师诞辰115周年纪念学术研究会。这又勾起我的回忆,又让我回想到我的童年。因此,得很有写几个字以缅怀这位大师的必要。
  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两位影响全国的著名僧人,一位是名家子弟苏曼殊,他逃释归儒;另一位是名家子弟李叔同,他逃儒归释。他们两人都有文集行世,对中国文坛影响很大①,不过苏曼殊英年早逝罢了。②苏曼殊逝后未及一年,李叔同也舍其日妇,入杭州西湖大慈山为僧去了。柳亚子与他们两人都有深交,视为知己。柳亚子为苏曼殊编文集出版行世,《断鸿零雁记》是为代表作。柳亚子对李叔同的评价是:“翩翩裘马,征逐名场。壮游樱岛,习美术,举凡音乐、绘画以及金石、书法靡不精妙,又嗜戏剧。”③其弟子丰子恺则记述李叔同,“渴望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留学生。”回国后,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杭州师范学校。以后,又“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放着《道藏》。”1916年入大慈山去断食17日,并自誉“欣欣道人”。④
  关于李叔同的崇道教,似乎很少人提及,他有自载《断食日志》云:
  丙辰嘉平一日始。断食后,易名欣,字同。黄昏老人、李息。
  十一月二十二日,决定断食。祷诸大神之前,神诏断食,故决定之。⑤
  不久,李叔同就学佛了,“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佛门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⑥
  弘一大师来泉州后,了解到泉州素称海滨邹鲁,且古有泉南佛国之称号。朱文公尝于泉州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1935年,泉州居士叶青眼欲恢复古迹,请弘一大师为此亭补额“过化”二字。大师欣然应允,且作《题过化亭跋》云:
  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莫非胜缘耶!⑦
  《题过化亭跋》反映了弘一大师对程朱理学的尊崇,如今虽是出家人了,但能为过化亭题字,却是一件莫大的胜缘之事呢!
  明代,泉南佛国胜地出了一位全国著名的文人,其人的人生经历一样是逃儒归释的,他便是李贽(李卓吾)。李贽自50岁以后逐渐耽于佛学,他虽没有受戒正式出家,但他后来的20年时间寄居寺院,并剃发过着僧徒式的生活。弘一大师来到李贽的家乡泉州,李贽的人生经历,很自然地勾起大师对李贽的同情和尊敬。弘一大师曾为李贽画像写赞,赞云:
  由儒入释,悟彻禅机。
  清源毓秀,千古崔巍。⑧
  颂扬李贽的由儒入释行为是“悟彻禅机”所致,且是泉南佛国的“清源毓秀”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因此,推崇李贽的由儒入释行为是“千古崔巍”,值得永远赞颂。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学说,承认人人都有良知,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李贽十分欣赏王学的这一点主张。李贽云:“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故阳明先生曰:‘满街皆圣人。’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⑨孟子早就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过“涂之人可以为禹”,但后来的圣人仅指孔子。王阳明的功绩是恢复孟、荀的好传统,李贽又结合佛教的思想加以发挥,把作圣与成佛结合一起。王学和李贽的“满街都是圣人”的哲学思想,弘一大师是十分赞赏的。
  1938年,弘一大师来泉州,为泉州佛教开元寺作《补书泉州开元寺门联题跋》: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寺门旧有此联,朱文公撰,久佚,为补书之。
  戊寅春沙门一音书。
  过去,人们苦于从朱熹的文著中找不到题泉州开元寺门联的记载。现在,人们终于明白了,补题此门联正是弘一大师对明代王阳明继承、批判、发展宋代程朱理学的“满街皆是圣人”哲学思想的肯定和推崇,也是对明代李贽的人人皆可成佛,把作圣与成佛结合一起的哲学思想的肯定和尊崇。弘一大师真不失为融合古今的现代儒学、佛学的思想家。
  1933年10月,弘一大师途经泉州西门外潘山,偶然发现“有碑矗路旁,题曰‘唐学士韩偓墓道’”。这引发了弘一大师回忆往事,“儿时居住南燕,尝诵读韩偓诗”,因此很喜欢韩偓,由此发出感叹道:“乃五十年后,七千里外,遂获展其坟墓,因缘会遇,岂偶然耶?”此时此地,不禁联想自己的身世与韩偓十分相似,进而感慨道:“余于晚岁遁居南闽。偓以避地亦依闽王而终其身。俯仰古今,能无感怆?”(10)
  据随行的僧人回忆,弘一大师在韩偓墓前“伏碑痛哭流泪,久久不起身”,这引起路人的万般惊奇,因而发出疑问:“不是说出家人万念俱灰吗?怎么这位和尚却如此动了感情?”(11)据弘一大师自载,他曾在韩偓墓道摄影,并留一题记云:
  唐季变乱,中原士族徙闽者众。偓以孤忠奇节,抗忤权奸,既遭贬谪,因隐南闽。蔬食修禅,冥心至道,求诸季世,亦希有矣。胜进居士为撰偓传,以示青年学子,俾闻其风者,励节操,祛卑污,堪为世间完人,渐以熏修佛法。则是书流布,循循善诱,非无益矣。夫岂世俗文学典籍所可同日语耶?撰录既竟,为题其端,爰志赞喜云。(12)
  1936年,弘一大师又在《韩偓评传序》里云:
  为唐季名臣,晚岁居南闽,略能熏修佛法。生平事迹,散见诸书,而知者盖鲜。乃属高子胜进摭其概略,辑为一编,以示时贤。尔者紫云诗人施千金重葺偓墓,晋水诸耆宿赋诗美之。余复为偓写经,回向菩提。而高子所辑传记,亦适于斯成就,可谓千载一时之盛矣。传记将以锓版,为述所怀,弁其端云。
  丙子八月弘一。(13)
  则知《韩偓评传》为弘一大师嘱居士高胜进所撰。弘一大师如此敬重千年前的著名文人韩偓有三个原因。其一,喜其诗,且是从儿时就诵偓诗,喜彼名字;其二,赞其忠,是“偓以孤忠奇节,抗忤权奸”,因遭贬谪,隐居南闽,“励节操,祛卑污,堪为世间完人”;其三,宏扬其逃儒入释,是韩偓“蔬食修禅,冥心至”、“略能熏修佛法”。所以,孤忠奇节,逃儒入释为弘一大师推崇韩偓的思想基础。
  1941年2月5日,住居九龙的旧友柳亚子闻大师“闭关闽海”(时居南安)致诗大师,其一云:
  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
  大雄大无畏,救世心无歧。
  其二云:
  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
  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
  弘一大师见了柳亚子先生的赠诗后,不以为忤。时适僧传贯送大师一束西洋品种红色菊花,大师有感而题作《红菊偈并跋》,闻曾以此回赠柳氏,其辞云:
  辛巳初冬,积阴凝寒,贯师赠余红菊一枝,为此说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弘一大师就是这样身在南闽的泉南佛国,每日不离念佛,同时又随时缘事缘物,不失明心见性,不忘国家并随时准备舍身殉教。
  1941年冬,弘一大师来泉州开元寺结七念佛,书一横幅书赠开元寺僧云: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辛巳年冬来开元寺结七念佛,投书呈奉。晚晴老人。(15)
  弘一大师作跋,说明念佛与救国的关系,这表明在关系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的危急关头,弘一大师为鼓励泉南佛国之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而作此横幅。这是他对佛教宗旨作了一个深彻高远的概括与宏扬。这对当时有的人提出出家人“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脱俗,其道乃崇”的心性论,无疑起到震聋发聩的冲击作用。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可惜弘一大师没有机会看到50年前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但是弘一大师的爱国、爱教思想及其文学、佛学的成就,已收入伟大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宝库。《弘一大师全集》的出版问世,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15周年学术会议在泉南佛国胜地的召开,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前日在泉南佛国胜地的成立,这一切都是弘一大师与泉南佛国胜地的因缘。在本文结束之际,我情不自禁地又顺口唱起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吴幼雄:泉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
  
  注释:
  ①见《苏曼殊全集》,柳亚子编,上海北新书局印行,1928年8月1日初版。
  ②苏曼殊,1884—1918年,享年35岁。
  ③见《弘一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编。④⑥见《丰子恺散文集》。
  ⑤见《弘一大师全集》杂著卷第1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⑦见《弘一大师全集序跋卷》
  ⑧见《弘一大师全集杂著卷》
  ⑨见李贽《焚书·答耿司寇书》,中华书局年月出版。
  ⑩见《弘一大师全集序跋卷》《韩偓全传序》。
  林鼎安《弘一法师在泉州》,原载《厦门日报》,1985年10月30日。
  见《弘一大师全集·序跋卷》,《唐学士韩偓墓道摄影题记》。
  见《弘一大师全集·序跋卷》《韩偓评传序》。
  据柳亚子先生自述,末句原作“迹异心岂殊”,在澳门出版的《觉音》纪念刊作“救世心无歧”。
  此横幅跋文系从图版抄录。跋文中的“辛巳年”,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而《弘一大师全集》附录卷第274—275页把大师作横幅的时间定为1938年冬月于承天寺。录此存疑。
  (原载于: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编《弘一大师纪念文集》海风出版社2005年10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