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中国佛教未来要发展当以慈善事业为风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慧 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佛教未来要发展当以慈善事业为风帆
  慧 舫

尊敬的各位诸山长老、大德居士、各位评委及来宾们:
  大家好!
  当新世纪的大门缓缓打开之际,中国佛教度过了她风风雨雨的两千年。今天,中国佛教界更是欣逢盛世,迎来了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岁的生日。这五十年,好似淡淡的云烟在历史长河中飘然而逝;这五十年,更像是时间的老人打了一个小盹,悠然而过!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在我们年青的肩上,有好多的事儿要做呢!今天,我就站在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这个角度上,来谈谈我个人的不成熟的观点,我的题目是:中国佛教未来要发展,当以慈善事业为风帆!
  一说到慈善,大家也许会想到佛门中的这样一句话——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的,这八个字就是我所要说的慈善事业的重点!两千年来,正是这八个字,使佛教大慈大悲的救度思想深入人心,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思想,我们佛教解救了无数处于困境中的有情,成就了无量的众生。在今天,再次提出这个思想,是想将其更为深化,更加行动化,使佛教的未来能循着这个理念,做更多有益于众生的事业。
  关于慈善的理念,在古代,伟大的诗人们就有了很多经典的阐释,如诗圣杜甫就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佳句。还有白居易那“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五言绝唱。 杜甫是因为自己的茅屋被风刮坏而想到无屋庇身的“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在寒冬牛有温暖的冬衣可穿而想到那些没有衣服御寒的“寒人”,两位同时代的诗人可说是古代慈善理论事业的带头人!再如财神爷陶朱公——范蠡就是三次聚财巨万却又三次散财济贫,而被世人尊为财神,他又可以说是一位实业型的慈善家了。
  慈善不但没有古今之分,也是没有人种和信仰之分的。如道教教义中就主张“损有余而益不足”,也就是施舍多余财物以济贫扶困;再如基督教也把“仁慈”作为教徒的“三主德”之一来要求,《圣经》中还有“有求你的,就给他”这样的圣诲;又如伊斯兰教非常讲究“出舍”,也就是施舍自己的财物给贫困者,《可兰经》中就记载有“凡穆斯林都应施舍”的圣训。在佛门中,也有着我们佛教慈善基金会为基督徒付医药费治好心脏病和帮助神学院的学生完成学业的佳话。只有慈善,才有这样的力量化干戈为玉帛;只有慈善,才有这样的力量消怨怼于无形;只有慈善,才有这样的力量广结善缘,成就佛事!
  中国的佛教素有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修桥铺路、植树造林、施粥施药、赈灾济困,一向是佛教徒力行的善举。历史上,我们佛教有着世界上最早的慈善医院,那就是南齐时的“六疾馆”。还有,在南北朝时期, 我们佛教就有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那就是“无尽藏”,当时的“无尽藏”规模非常的宏大,影响极广,资金也非常雄厚,惹的当时的统治阶级都非常的眼红,而被强行没收,但是这种以基金会为形式的慈善理念还是保存了下来,并传到了日本,形成了“无尽会社”等等的慈善机构。在唐朝,我们佛教还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的慈善救度组织,那就是唐代的“悲田养病坊”,那可是由唐朝的武则天亲自扶持的呀!如此种种,非常的多。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深入人心,现代的中国佛教界更加关注现实人生的痛苦和需要,积极地参与了众多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形成了佛教慈善事业遍地开化、满园生辉的大好形式!
  但是,在新世纪到来了的今天,我们佛教的慈善事业还将做些什么呢?
  一、扶贫济困依然是首要
  今天的社会是个特别的社会,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水平在快速的提高,而另一方面,战争,疾病,各种天灾人祸却又不断地侵袭着我们脆弱的生命。有材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有8亿多饥民营养不良,在这8亿多的饥民中,就有1.7亿是儿童,而且,每年就有300多万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算一算,每天就有8千多儿童只是因为饥饿而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就在我这演讲的短短十几分钟中,又有近百名可爱的孩子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而相反,在这个世界上却有10亿多人身体超重,原因只是因为他们过多摄入脂肪、糖和食盐,准确地说,就是营养过剩!
  还有数字表明,每年就有两百万到四百万的儿童因为喝了带有病菌的饮用水而引发痢疾死亡,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喝着这清凉可口的矿泉水时,有没有想到这些呢?这是一组组多么让人心痛的数字呀。
  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三分之一这样的人还处于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用慈悲的博爱和善意的呵护来对待那些我们需要帮助的人群。我们佛教讲报恩、济苦,而慈善事业则是我们报恩济苦的最好体现。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中,一切众生都可能是我们的亲人、师友,都有可能对我们有恩、有情。而那些山河大地,森林泉源,它们又是那样真实、宽宏地承载着万物,却又无私无偏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对我们不也是有着深深的养育之恩吗?所以,人固然亲爱,而我们生存的环境,更是可亲可爱。
  行善济苦是一种美德,我们不可因为善小而不为,小者可以积大,念念心善会使我们的心灵越来越美,越来越高尚。在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着朴素的爱,都有着天生的善性,只是因为生活在这个五浊恶世太久了,我们同化了,我们退失了。而佛教,就是要我们找回这样的初心,就是要我们实践着慈悲济世,造福众生的精神理念来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
  二、教育事业依旧是重点
  诸位,在今天科技横飞、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我们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电脑、互联网的时代,中国,还有近2.2亿文盲,这就是说,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不识字。而就在2。2亿在校生中,大约也只有三分之一能读到小学,三分之一读到初中,再读到高中也还是不到30%,全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5年!“五年”又是个什么概念呢?也许只能读懂普通的报纸,低级的杂志,而对于我们大部分是古汉语、还包含着甚深名相的佛学来说,是很吃力的,又要叫他们如何正确地了解佛教呢?而且,在中国,每年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还有100多万!想一想,一百多万个身影在校门前徘徊,一百多万双眼睛在教室外张望,是多么让人心痛,多么让人悲伤呀! ’
  前些日子有资料统计说,中国的春蕾计划使250万的孩子上了学,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数字,我为此感到欣慰。有一首歌这样写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这方面,作为有着大慈悲的佛教徒们来说,更应该去做的了。同道们,让我们为共同托起中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三、尊老爱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有资料表明,新世纪的世界将逐渐地向老龄化发展。
  据预测,2000-2030年间,有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增幅高达372%。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近3倍。
  据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月增长将达到84。7万。1990年,全世界只有26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200万以上,到2000年,已有31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200万以上。
  据预测,到2030年,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00万的国家将有60多个,而中国则更是超级老年大国。
  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作为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中国佛教更应该将此发扬光大,对于老人,我们不但要做到对其物质中的充实,更主要的是能够用佛教那甚深的义理,圆融的教化让他们度过这一期人生的暮年,所以,我们要做的慈善事业就是能够多办一些佛教养老院,让老人们有着精神充实的晚年,都能个个夕阳红。
  四、提升国人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每年因各种原因自杀的人达到了20万之多,每天就有500人之多正在前仆后继在应用各种自杀的手段作贱自己那宝贵的生命。而有自杀倾向或有想过自杀的人竟在国人的数量中占了百分十之多。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的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而对生活产生了绝望呢?其最大的原因是心理不健康,生活没有质量。
  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说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满和怨恨,也就是失去了爱心,而布施是培养一个人的爱心最好方法,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快乐地生活。而我们佛教讲的爱心是无所求地给予,与别人并无所约定。佛法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施比受更有福”,付出者真正的收获采自心中的喜悦,而并不是我们布施后所要求的回报。只有这样心胸宽大的人才能快乐,在助人时才能引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在逆境来时安全度过,甚至超越。
  佛教讲的布施并只限于金钱布施,还有劳力、欢喜、智慧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不管用语言、力量、精神、物质来布施,主要的是要应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欢喜心,慈悲心来布施结缘,这样地布施是消伏我们烦恼最好的办法,内心的烦恼调伏了,世界上充满了爱心,人们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还会有自杀的因吗? 不但自杀的因没有了,我们还会因为慈悲心的增长,爱心的增加,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质量,更加幸福美满!
  关于慈善事业,作为佛教徒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将这慈悲、善良的理念输进每个人的大脑,这样,我们的慈善事业就不只是救度于某些穷人了,而最多的是让那些的精神无法得以充裕、生活没有了质量的人们有了更好的活法,也就是佛教的因缘生活、因果生活。就是说秉着因缘的法则而生活,秉着佛教的因果而生活。
  最后,我相信,在佛陀慈力加被下,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在我们满腔热血的努力下,我们未来佛教的慈善事业将会蒸蒸日上。希望大家都能够行动起来,为我们的佛教未采的慈善事业添砖加瓦。把慈善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把慈善的甘露洒满人间。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演讲者单位:杭州佛学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