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泰兴的“伏虎罗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仁 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泰兴的“伏虎罗汉”
  仁 愿
  在泰兴有一尊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伏虎禅师”像,老人们都称其为“伏虎罗汉”、“禅师菩萨”。究其所因,其中还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和一个神奇的传说。
  “伏虎禅师”法名“法响”,俗姓李,唐末海陵济川人(即江苏泰兴),史载:“僧法响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于广福寺”。唐时还未设泰兴县,延令村属济川镇,济川镇属海陵县,由于靖江刚成江滩现出水面称“骥渚”,故延令村为海陵南境,仅为茫茫荒原上的一座村镇。其环水临江,林深树茂,利于修行,故有两座寺院。一座位于村西郭家庄,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的建安寺;一座位于村中,即建于唐光化二年的广福寺。
  法响和尚在广福寺出家后,深入经藏、严守戒律,明了因果,以身作则,“爱惜米谷,虽污秽中必拾取洁而食之”。精进修持数十年,即得成就,史载其“焚修精进,事多神奇”。饭后,法响和尚总在寺后一池塘为常住洗钵。他洗钵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他把钵一起放在一个大篮子里,浸在水中用一根棍子反复搅拌锤打。坚硬的陶钵到他手里变得就象棉布一样柔软,任其锤打成什么模样皆不损坏,洗到最后他还把钵的里面象翻布袋一样翻来覆去的搓揉浆洗,看得人目瞪口呆,镇中毁僧谤佛者皆被摄服。此池塘因此得名“洗钵池”。法响和尚常常独自静坐池边,凝视虚空,若有所思。此时总有白鹤伴其左右,和尚回寺鹤即飞离,长而久之当地人即称此地为“仙鹤湾”。
  唐时老虎遍布大江南北,与狼一样十分普遍。而济川镇延令村地偏人稀,四周荒凉,林深草密,时有虎患,危害乡邻。镇中人常凑钱请猎户捕杀,皆无功而返,甚至被其所伤。法响和尚为众生和谐相处,择日设斋供召虎,史载:“邑有虎害,响设斋召虎,虎至,弥伏不动,响杖其胫背,自是绝迹。”法响和尚将虎赶走后,名声大作,被称为“伏虎禅师”,求法者络绎不决。
  晚年老禅师退居,“于济川镇南小孤山建寺以居”。不久圆寂,“涅槃后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禅师祠”。每逢天旱无雨,乡人们都会到祠中将老禅师像抬出求雨,“迎以祷雨无不应”。后来小孤山崩于江中,“伏虎禅师”祠便向北迁徙,清初“移县东南莲子荡”,建禅师殿供奉,当地人称“伏虎罗汉”或“禅师菩萨”。后此地便更“莲子荡”为“禅师殿”名,即今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村。
  直至“文革”前,泰兴依然保留着抬禅师像祈雨的风俗,流传着“撞禅师”、“抢禅师”、“赖禅师”的习俗。
  什么叫“撞禅师”呢?听老人讲,每到抬禅师像出来祈雨时,抬的人走起路来都不由自主的歪歪撞撞,不是碰上路边的树,就是撞上村头上的草堆,不管抬前怎么约好要好好走,抬时都象不堪重负一样,难以避免。庄严的活动变得幽默诙谐,年常日久,人们也习以为常,称之为“撞禅师”。由于祈雨灵验,往往禅师像一出堂,乡人都抢着往自己村里抬,争来抢去的就叫“抢禅师”。既然争到自己村上,就舍不得还回来,就地建庙供奉的事就经常发生,传说有一次邻县请了禅师像去不肯还泰兴,双方要打官司,伏虎禅师就托梦叫大家不要争,说他虽在他乡但各地众生都一样,他都会保佑的。于是泰兴就重新塑像供奉,从而避免了一场官司,这就是“赖禅师”。
  “伏虎罗汉”,这位泰兴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历尽千年沧桑,至今仍活在泰兴人民心中,广福寺、仙鹤湾、洗钵池、禅师殿等遗迹犹存,已经融入了泰兴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重建孤山寺大事记
下一篇:本尊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