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地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辛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地宫
  作者:辛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最终促使她革唐立周的原因是什么呢?
  689年,有一些佛门子弟拜见武则天,称他们发现了《大云经》。经中说,有一位天女下凡主宰世界,这位天女,便是当时的武则天,她若登皇位,乃是顺应天意。武则天闻之正中下怀,遂即诏令全国各地建置大云寺,以宣传神权天授,并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年号天授。
  远在西北的泾州(今甘肃泾川)也得到诏令,于694年兴建大云寺。当时的大云寺早已随风而逝,但一群农民却在无意间掀开了这尘封的一页。
  农闲时节,泾川县贾家庄的村民正在顶着寒风平整土地,忽然间传出“当”的一声,打破了沉闷单调的气氛。人们好奇地围了过来,发现铁锨所触动的居然是一座砖砌的建筑。
  县博物馆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清理发掘,这座建筑为砖石混筑,大致呈方形,坐北面南,居中开一门。门前是一条宽1.5米、长约2米的过道,过道两侧的壁面上残存着斑驳的彩绘,已剥蚀殆尽。在门楣内外两侧的石面上均有线刻的图案,内容为华丽的香炉、婀娜的飞天、威武的天王和强壮的力士。看到这些,富有经验的专家们认定这是佛塔地宫。砖室中放置了一个高28.3厘米的大理石石函。石函下半部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已然有些变色。拭去盖上的积土,四行遒劲的字迹显现出来:“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摠一十四粒。”据此可初步断定地宫的年代为唐朝。这件石函的四周也刻有铭文,介绍了修建地宫的经过。石函里套一铜匣,匣内放银椁,银椁里有一棺,棺内置琉璃瓶,瓶内盛舍利。
  从石函上的铭文得知,694年兴建大云寺时,该地已有一残破的废塔基,“高惟及仞,袤劣兼常,坏甓既零,榛芜遂积”。地宫中除铜匣、金棺银椁以及石刻图案是唐代之物外,其他的应是隋朝圣物。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一统天下,文帝杨坚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曾先后三次诏令各州择依山傍水清静之处兴修佛寺与佛塔。尤其是仁寿元年(601年),文帝亲分舍利三十份,派沙门三十往全国三十处地方,定于十月十五日正午,“一时起塔”。当时的泾川在大兴国寺起塔造函之时,有人争献“旧磨好石”,乃世间罕见,“固而用之,怡然相称”(《广弘明集》)。据此,人们推测废塔基及石函舍利当是文帝分发舍利之时遗物,石函上的十六个字,乃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兴建大云寺时重新鎸刻的。
  大云寺地宫在塔基地宫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将中原传统的棺椁之制纳入佛教,开创了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
  最早的金棺
  棺,本是我国传统的葬具,后被外来的佛教所采用,成为埋佛舍利的容器,这不仅表明佛教的汉化,同时在学术上也具有断代的意义。
  这件金碧辉煌的金棺,1964年发现于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上饰大朵莲花四朵,分布在棺的前端,顶面及两侧面,并以此为主题,四周环以金片、绿松石和石英石做成的莲瓣,莲蒂及莲叶。晶莹剔透的珍珠、石英石作为花蕊,点缀其间,愈发圣洁,稀疏散布的绿松石,为这件原本就富丽雍容的器物更添几分华贵。这件舍利容器使用大量的金银珠宝为饰,是想标明其内容至高至尚、至圣至尊。类似的造型,在别处的地宫中也有发现,只不过在形制或装饰上略有区别罢了。
  中国古代棺椁之制
  中国人自古就奉祖先若神灵,在入敛先人时,子孙们便将自己的许多厚望以物质的形式陪同遗体下葬,棺椁制度是这一观念的载体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仅能容身,绝大多数都未使用棺。而那些使用木质葬具的小部分墓,其主人的社会地位较高,身份比较特殊。在大汶口文化(距今六千三百至四千五百年)后期,有些墓在四壁垒砌木材,上以木板铺盖,这是早期的墓椁。而对于夭折的儿童,则用陶器做葬具,将他们埋在房基下或居室近,这在考古学上称为“瓮棺葬”。
  商周两代,已步入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也已确立。在使用棺椁方面,商王和贵族墓均用木材砌成长方形椁室,其大小视墓规模而定。椁室正中,是敛室的木棺。至于王用几重棺椁,诸侯用几重,大夫用几重,均有明文规定,不得违背,否则就是“僭越”。平民的墓则有棺无椁。降及春秋,礼崩乐坏,周礼中的一些规定屡被僭越,棺椁之制也日渐式微。
  到战国中晚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椁,即用体积较大的空心砖砌筑墓以代替木椁。这种做法虽不很普遍。但它表明,商周的葬制发生了变化。
  古代葬制的变革
  西汉中期是我国古代葬制出现重大变革的时代。墓穴由传统的竖穴变成横穴,筑造材料使用砖石来代替木料,墓葬本身便是成了椁室,而墓内的z葬具实际上已有棺无椁了,周礼的棺椁之制于此时已渐消亡。一些地区的砖砌墓的壁面上还刻印(或绘有)图案花纹,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纯起装饰作用的。这些新的墓葬无论是形式还是墓内装饰,均仿自汉人所居房屋和生活场景。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视死如生”观念的反映。作为葬具的棺虽然较之前代减少了,可是形同椁的墓室却较前代增多,并且在用途上也分工明显。就好比前代的房间面积很大,但只有一间,且积多项功能于一起,而自汉始,亡者所居已由一居变为一居数厅了,若干个厅中有贮藏的,有放置车马的,有摆放随葬品的,这种仿自生人居处的墓葬制式,自此被沿袭下去,各代在此基础上,融入本朝的时尚,将中国的古代墓葬的发展史点缀得丰富多彩。
  宋元之际,由于释教的深入,葬俗中出现了火葬,葬具与之相适应,出现了以塔式罐盛敛骨灰的习俗,这种习俗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反叛,是葬俗中极其重要的革命,其积极意义,今人已深深体味到。
  或许是囿于地宫狭小的空间,无法照搬皇室丧礼中庞大的陵墓形制,所以佛塔只得在形式上仿效古代礼仪,用棺椁瘗埋舍利。
  《塔中的秘密:佛宝》辛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该书考证了全国11个州的地宫,泾川大云寺排名第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