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宽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佛教协会 宽明

  普贤菩萨行愿深

  了明后果悟前因

  惟愿慈悲哀纳受

  继惑归真证一乘

  《华严经》谓普贤大士与其三千法眷常住峨眉山,以宏誓愿力,随缘赴感,利济众生。如一月之千江,若春风之被大地,以此因缘故,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在其手辑的《峨眉山志》(卷二)中说:“一千多年来,大小寺庙,莫不崇奉普贤,四方信士,礼敬普贤者,亦莫不指为峨眉,则以山为大士不化之地,更复何疑?”更进一步实证峨眉山为普贤菩萨应化道场,被列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胜地,声闻中外。

  峨眉山佛教历史悠久,据山志记载,从晋代起山中开始建寺,至今已有1670余年历史,惟因大士圣德所感,绍隆至今。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两晋南北朝为峨眉山开创时期,唐、宋为发展阶段,尤以唐朝为盛。其间,以玄奘法师为代表的高僧大德辈出,大量的经论从西至东源源而来,通过国家的支持,翻译经论的事业也遍及一时,各宗各派如雨后春笋、交相辉映,同时也泽及全国各地名山大川。这时峨眉山具有丛林规范的归云阁、卧云寺、集云寺、白水寺、黑水寺等五大寺兴起。明朝时,由于通天、无穷、洪济、楚山大师等的努力,大振宗风,广建梵刹,普铸金像,树建法幢,大传戒法,是峨眉山的黄金时代,至今保留着金像、法器文物还历历可指。清朝一代,道风沉寂,法运中衰,有“云板虽敲,却乏斋供”之势。然而,禅门冷漠,托钵无门,是佛教一贯家风,惯例生涯,并不以此而废清修。暮鼓晨钟,朝暮课诵,佛教命运、普贤道范,得以续慧灯而长明,奉法轮而恒转。

  殆至民国,峨眉山“朝山会”兴,情况愈趋于下,毁寺逐僧、毁坏文物层出不穷,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高僧大德和许多严于律己的信徒。如荣崇老人、果瑶法师、传钵法师等与时风流俗坚持不懈的斗争,才保存了峨眉山寺庙文物、历史古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峨眉县人民政府对全山寺庙进行保护、维修,佛教徒信仰自由,政府又给僧人划拨土地,俾能自耕自食,僧众又自办副业生产(如成立纺织、竹编、制茶、种药等),增加收人,生活有保障,安心佛事。在过去,僧人社会地位低下,而新中国成立后,僧人受到社会尊重,有的僧人被选为乡、县的人民代表,有的被选为县、市、省的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这些政治待遇,是过去任何一个朝代不可比拟的,广大佛教徒受到鼓舞,衷心地拥护和接受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爱国爱教,常祈国泰民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伟大祖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全国在经济建设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峨眉山对外开放以来,旅游事业有了大发展,中外游人日众,朝山信士日增。这一新的形势给峨眉山佛教带来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政府拨款资助维修重点寺庙,整建山道,新建公路,架空索道,为游人登山和信士拜佛带来极大方便。1982年起全山僧众利用自身经济力量,维修寺庙、扩建殿堂,重塑佛像、新制匾联、种花植树,使山中著名古刹如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华藏寺等远比过去崇宏壮丽,其余寺庙,也修葺一新。游人人寺,但见寺院幽深,金碧辉煌,客房禅室,窗明几净,花木扶疏,环境清雅,似人庄严净土,心情愉悦。而信士们来到寺里。一见庄严佛像,立觉佛光滋润,身净心滤,感到满足,咸颂普贤盛德。在过去,每年到峨眉山的游人人数不过二十余万,信士也只有五、六万人,国外佛教朝拜团,更是少见,而近十年来,中外游人,年均超过百万,信士也不下一、二十万,至于海外佛教代表团,每年也在十万以上,这是峨眉山佛教有史以来最为兴盛的时期,山中一些年老僧人赞叹:“现在是峨眉山佛教的黄金时代。,,

  峨眉山不仅是佛教名山,也是享誉中外的旅游名山,可谓“佛以山而扬名,山因佛而增色”。峨眉山之所以受世人瞩目,令人向往,不只是秀丽的山光水色,主要是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因而峨眉山在全国佛教的地位显著,在全国佛教史上,也有厚重的一页。

  峨眉山佛教文化已与地方文化融和成为一种深层次的、独特的地方文化,在巴蜀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

  一、珍稀的佛教文物光华璀璨

  在数以千计的佛教文物中,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最为引人注目,它铸于宋代太平兴国五年(980),通高7.4米,净重62吨,属国家级文物。伏虎寺的华严铜塔,十四层,上刻小佛4700尊及《华严经》全文,工艺精湛,令人赞叹,在古代铜塔中,被列为全国之最。报国寺的圣积晚钟,重12.5吨,高2.5米,上刻文字数万。这件明代遗物,不但颇有史料价值,还是巴蜀钟王。至于洪椿坪的木制千佛莲灯,上刻金龙7条,小佛500尊,还有仙道之像,也是一件珍稀文物。其它的如贝叶经、“佛牙”,御印等文物,其引起的神话传说,也令人妙趣横生。

  二、多彩的佛教文化深沉厚实

  全山各大小寺庙的楹联上千幅,无不以其较强的文学性和佛家哲理性及故事性引人人胜。短者6字,长者200字,大都格调高雅,文词清逸。或写景、或叙事、或感怀、情景交融,意境精深,而其字体有正楷,有行草,有篆体,形体多样,琳琅满目,至于各寺收藏的名家书画,多是艺术珍品,极大地丰厚了佛教文化内涵。还有历代僧人的诗文、佛偈和名人雅士题赠的诗文,佳晶甚多,在清人编辑的《国朝全蜀诗钞》中,就收录有清代峨眉诗30余首,引起社会注目。古往今来,以峨眉山佛教文化为内容的史书、文学作品亦有数十部,其中《译峨籁》、《峨眉山志》享有盛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大型图书馆几乎都有收藏。近几年出版的《峨眉山佛道漫话》、《峨眉山楹联欣赏》、《话说峨眉山》等书,受到游人欢迎,在民间流传的佛教故事、掌故传奇,亦盛传不衰,可以说峨眉山佛教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多姿,它是峨眉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多姿的寺庙建筑风格各异

  峨眉山现存寺庙,多是明、清建筑物,形式多种,有宫殿式,有园林式,有农院式。其特点是因地形的不同而建式也不一样,有依坡而上,有贴壁而建,有立于平地,其形状无不与当地山林景物溶为一体,和谐自然。

  峨眉山佛教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过去,僧人只重自身修持,深居殿堂,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使佛门成为远离尘世的“空林”。这样的修持方式,在今天已不能与发展迅猛的社会相适应。纵观历史,佛教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主因是在不断进行教仪上的一些改革,以顺应时代潮流。当今,峨眉山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著名风景旅游区。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外游人日众,朝山居士增多,为适应这一形势,僧人除搞好自身修持外,还热情接待中外游人,为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在这方面峨眉山广大教徒,已迈出了新的步子,做出了可喜的成绩。我认为峨眉山广大僧众,同过去相比,有三个新的变化。

  一、增强了同海外佛教界的友好交往

  在过去,很少有海外佛教代表团来朝圣峨眉山,就是个人朝山的也极少。近十年来,先后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的佛教代表团多批和个人来峨眉山朝拜,同峨眉山佛教进行友好交往,为促进中外友好往来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支援国内外灾区

  过去峨眉山佛教徒对社会上发生的灾害很少过问,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如1985年非洲大旱,峨眉山僧众捐款2千多元进行支援,区区薄礼,可表诚心。至于国内近几年发生洪灾、旱灾,峨眉山僧众亦捐款相助。此外,还用于地方公益事业(修桥、修路、办学、赞助残疾人等)50余万元,这体现了佛门以慈悲为本的精神。

  三、改进佛学院学习内容

  过去的佛学院,只教授佛学。今天的佛学院课程除佛学外,有政治、历史、汉语、英语。目的在于培养一批文化素养较高的僧人。

  峨眉山是普贤道场,因此全山僧众应有普贤精神,既要加强自身修持,清苦修行,学习先辈,忘身为法,在自己心中保持一方净土;也要为游人服务,热情接待游人,为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峨眉山林壑优美,秀甲天下,因而我们佛教徒应搞好寺庙的清洁卫生,种树栽花,献给游人一片净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