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我听《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杜继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听《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杜继文
  1961到1963年,吕澂先生为佛学研究班讲授了三门课程,所谓二史一论。一论是《佛学基本问题》,它的提要发表在《现代佛学》上,后经改写,收入《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三;二史之一是《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另一种就是是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这两本佛学史略,是由记录稿整理而成。当时我们三人听课,都做笔记,下课整理后,第二次上课时交先生批阅。先生将三人笔记一一审定,包括错别字、语法、标点等,都分别给以改正,然后发还。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学风,表现在先生做人做学问的各个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听完二史一论的课程后,回到内蒙古原单位,看手系统研读佛教原典。每读完一部,总要写数万字的理解性笔记,寄给先生请教,先生同样用细小的笔头,纠正种种错谬,并及时寄还。这种教授无任何代价,也为他人所不知。我认为这是一种牺牲,在先生或许当作一种义务。我从先生那里获得不少知识,但使我更加难忘的,是他的品格和学风。今天每对学子,想起先生,总是自愧、自励。
  吕澂先生一生进取,对于旧学,时有扬弃。《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反映了他对中国佛学的全新认识。他在《略讲》的“序论”中指出,对中国佛教的研究——且不说印度——一直是日本人领先。此前,中国有过两部《中国佛教史》,就是以日本人的相关著作为蓝本;在研究方法上,也往往为日本学界所左右。先生认为,日本人研究中国佛教,固然有其长处,但不论在文献取舍、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隔阂。这是一种民族的、历史的距离,是很难凭博学多识填平的。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更符合史实的佛教史,中国人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人格,不能在中国问题上,也跟别人蹒跚而行。先生讲授《中国佛学源流》,就是从自己做起的一个榜样。
  本书不名“佛教“而曰“佛学”,是因为先生把佛教哲学当成整个佛教的核心部分;抓住佛教哲学的发展线索,足以概观佛教的历史全貌。其名“源流”,而不名“史”,那就更见苦心了。
  在国内外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上,曾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佛教中国化,有一个传入、容受、消化的漫长时期,经历了五百多年,到隋唐诸宗才算完成,而其中,唯有禅宗才是中国自己的产物。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由此可以推出种种有违史实的结论。吕先生的《略讲》实际上清理了这种看法。从资料来源说,中国佛教起自译经;但佛经翻译,几乎一开始就存在“错误”,与原本不符,因为中国人是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按照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和概念体系来接受的,所以从本以来,就是“中国化”了的。不存在中国人仅不仅外来佛教的问题。姚秦时僧●从鸠摩罗什的中观学出发,批评此前的般若学为“格义”,其实罗什本人就是以意译著称,并不忠于原本的。僧肇被推为三论宗的远祖,说当时流行的般若学都是误解,后人指此还分般若有六家七宗之多。但他的《肇论》中充塞的都是十足的庄学精神。今人交口称玄奘是直译的第一大家,是照搬印度佛学的教条主义者,以致影向到法相唯识家在中国的宗脉不常。吕先生则特别指出,即使玄奘的传译,也“带有中国风味,而且还把中国风味带到了日本”,并实上,法相唯识家的思想也没有在中唐以后湮没无闻,它之渗透于各个宗派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理论基石之一,是到处可见的。所以先生反夏强调:“中国佛学的根子在中国,而不在印度”。译经提供了中国佛学筛选加工的丰富材料,但如何加工,加工到什么程度,决定于中国自己的土壤。
  与此有关,吕先生认为佛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体系。基督教各派共同尊奉的唯有一部形成于公元一、二世纪的《圣经》。佛教不同,自有文字记录以来,经律论陆续产生,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仅中国的译经史,至少有八百年,种类多到难以计数。因此说它似乎有一个既成的理论系统需要中国人长期理解,或者说,只有在汉译大藏经完备之后才能形成中国佛教,都是缺乏根据的。按吕先生的意思,原始佛教经部派佛教,南北分流,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按照当地当时人的需要,形成各种宗派出现各种思想信仰,因而各带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都是佛教的组成部分。同样道理,对于中国佛教,也应作如是观。中国佛教的演变也很巨大,在不同的时代,从东汉到近现代。近二千年中,有许多很不相同的表现形式,都属于中国佛教的范畴,而不能说,哪个是中国化了,哪个尚未中国化。有人把隋唐诸宗的形成,当作中国佛教的模型或成熟的标志,是片面的,主观的。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吕先生所谓“中国佛学的根子在中国”,主要不是指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吸取外来佛学方面,传统文化无疑起著重大的制约作用。但是,传统文化也在变化,儒家由经学到玄学,从五经到四书,显然不同;老庄各异,尔后老庄合流,佛道并论,道家也有演化。到了两宋以后,儒释道三足一鼎,大家都在变化。决定它们共同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吕先生说是“时代和社会条件”。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的绪论中,著重论述了从“社会根源”和“阶级利益”来考察佛教的必要性。譬如说,禅宗之兴源于道信在黄梅双峰山的聚众定居。吕先生认为,这只能从唐初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解释:唐初实行均田制,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土地问题,所以又允许民众开荒;加上僧侣有免赋役权,所以无固定寺院可居的禅僧愿意也可能聚居山区,实行自耕自给的丛林生活,从而双峰山成了禅宗的真正发源地。武则天请神秀入京,也是因为神秀聚众量多,有号召力,引起了统治阶级的警觉,才采征召措施。若认真考察,不难发现,般若学不仅依附玄学,而且推动了玄学的发展;由此形成一股否定名教、蔑视权威的思潮,并没有至南北朝而终结,它时起时伏,几乎贯穿在中国佛教的历史全程。积极向儒学靠拢,固然是中国佛教的主流,但佛学与庄学结盟,在历代的在野派中占有优势。行善止恶,维护王权,自是中国佛教的正统宗旨;但不问善恶,拒绝与皇朝合作,也是一种没有中断过的传承。诸如此类,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间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对不同文化形态的分析和比较上。尽管这种分析和比较十分重要,但归根到底,要从特定的社会条件上加以把握,才能使二者关系成为历史的、具体的、可以理解的。吕先生精通印、汉、藏三类佛教,熟悉儒、释、道三家思想,所以作教理分析和文化比较是他的专长。即使如此,他也一再强调从“时代和社会条件”上考察佛教历史及其与它种文化的关系问题,因而特别具有说服力、给人的印象深刻。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还贯彻了吕先生一贯提倡的从史实出发,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他一再指导我们不要想当然,不要轻信第二手材料,不要人云亦云。因此,《略讲》一书不乏孤明独发之见。譬如说,一般认为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来,似乎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论。但《略记》第二讲的标题是:《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认为直到鸠摩罗什到长安译经(401)之前,进入中土的佛典是来自西域而不是印度。西域这个地理概念比较含混,但在中国佛教史籍中,它不包括印度是肯定的。从东汉未年算起,著名的译家几乎全来自月氏、康居、安息、宾,以至于于阗、龟兹。西晋的竺法护、石赵的竺佛图澄,以竺为姓,很像印度人,其实,前者是世居敦煌的月氏后裔:后者的祖籍虽有异说,但定他是龟兹帛氏,理由更加充分。如果再严格些说,鸠摩罗什也是龟兹人,除少年时到过属实外,他的多半生都是在今新疆和河西走廊度过的,与印度并无往来。
  迄于鸠摩罗什,中国引进来的佛学主要是两大系统,即大乘般若和小乘有部,以及部分《法华》和《华严》,全是来自西域流传的经典。吕先生之所以专门标明这个问题,不仅在澄清史实,还在把我们的视线从印度转向中亚,看到这个古代世界文化荟萃地区中西思想的沟通。这里的佛教与印度、波斯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与希腊文化的交流,也应该引起重视。约在西晋两译的《那先比的经》,公认是在希腊人统治的国家(弥烂陀时代)产生的,属一切有部;而早期般若经类同古希腊的怀疑论也有出奇的相似点。英人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中认为,中国的“大乘佛教“来自古代的印度—希腊—叙利亚,而不是直接来自印度。吕先生独以“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为中国佛学的开拓期,扩大了我们研究的领域,表明中国佛学凝结着古代世界性文明的因素。
  最后,关于《略讲》的文风。当年,我们听课的人都缺乏基本的佛学知识。先生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由此形成的《略话》一书,在任何一种佛学史书中也难以找到。他没有以经解经,有连篇累牍的引文和空泛的论议,而是用我们现在的口语,将晦涩艰深的佛理确切地表达出来,显得通俗易解。但言必有据,决无信口开河;其接触佛学问题之深,即使当代老宿,也能从中得到种种启迪。在文风上,先生也是我们的楷模。
  吕澂先生以九十二岁高龄逝世,至今已有三个半年头了,先生的语音笑貌,彷佛就在眼前。随时间的悄然消逝,怀念之情愈深。仅以此文,以志永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