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徒的树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徒的树观
  佛教法鼓山香港分会召集人
  陈国华先生
  树在佛教的地位
  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公园的无忧树下出生,出家后在森林中修道,在菩提树下成道,成道后首次说法度化五个比丘弟子的地方叫鹿野苑,也是一个树林,还有好几个道在树林里,只园精舍,大林精舍都在林间,一个叫做竹林精舍,就种满竹子,甚至于他在涅槃时,也是在两棵叫作娑罗树的树木之间。
  丛林---佛教寺院另的一名称
  丛林-佛教指僧众聚居之寺院,尤指禅宗的寺院,故又称为禅林,又以芳香之栴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亦称栴檀林。寺院就是佛教的教育中心,在台湾佛光山有丛林大学。
  树----环境的代表
  以佛法来讲,有依报庄严之说,一个人的身心是正报,所处的世界环境是依报,正依二报就是己的道场,每个人都要用正报在依报中修道,所以必须爱护环境,中国的佛教徒所向往的环境是西方极乐世界,佛经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由七宝建成,而四周由七重行树围绕,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宝映饰,珠纲覆其上;行行相当,叶叶相次,生诸妙花,成七宝果,其叶千色,有大光明,照映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国土。
  环境保护由心做起
  现任人保护环境的运动,起源于欧美,由于现代化的生活,需要大量地消耗地球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水及纸张消耗最为严重,纸张的来源是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和原始森林而来的。在佛教经典之中把所有生命分成两类:有情和无情,有情的生命是指动物世界,无情的生命包括植物和矿物。在佛教徒来看,无论是有情世界或是无情世界,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无法离开大环境,大环境便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大环境,我们的身体就无法存在,而生存环境就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世界。佛经中提到,所有的动物都可能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释迦牟尼佛在无量世以前曾在不同的众生群中,广度众生,他做过鹿、象、免子、鸟及其他动物。但目前动物世界究竟如何?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水塘、池、湖受到污染,许多过去有的水鸟和鱼类现在也不见了。不仅在香港没有容身之地,在世界各地也都不容易找到栖身之所,因为许多国家的原始森林,已在地球上急速消失了。
  心五四运动-----达成心灵环保的方法
  从心灵环保出发,达到自然环保,生活环保之目的,以心五四为方法,惜福培福,那我们就有福,我们要建设间净人土,就要多为他人想,少为自己的贪求,人间净土才可能实现。
  心五四的观念----二十一世纪生活主张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人是自然的一部份,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后代子孙,都应该要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破坏。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其实保护自然环境,即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如果众生无法生存,人类也将面临灭亡。二零零零年八月间,圣严师父受邀参加联合国“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时,除特别在会中呼吁全世界的宗教及精神领袖们不仅要为环保工作的成功祈祷,更应该亲自投入外,亦针对“环境保护”议题发表演说,获得广大回响。多年来,法鼓山对于环保观念的推动及实践,不遗余力,对各界均带来相当正面的示范效果与影响。
  禅宗的修持中,极为强调“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念,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是修行的环境,修持的时机。
  如果能落实禅法的观念于生活中,便自然能体会整洁、简朴、节约的素朴之美,而不会浪费自然资源;能体会安宁、平静、清净的和谐之美,就不会制造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噪音污染等;法鼓山提倡旧物新用、儿童玩具及书籍交换,并推广环保厨房、环保饮食、环保餐具、环保购物袋、环保日用品、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鼓励办公室里一纸至少两用,然后集中再生,成为再生纸。以此法使该用需用的东西与资源,能重覆再利用,用到不能用为止,让我们的资源能永续不绝。此外,并以“少欲知足来惜福、爱惜资源来培福、做好环保来造福”为生活环保运动的基本观念,达到做好环保珍惜地球之目的
  最后我们用圣严法师所写的环保列车歌词作为总结
  我们有四种环保 大家一齐来做好
  心灵环保 扭转颠倒的观念 提高人生的境界
  礼仪环保 彼此相处有尊严 增进人间和谐
  生活环保 过得整洁又简便 取得生存的空间
  自然环保 能让大地 留下美好的明天
  啊……四种环保 让我们大家福寿绵延
  祝福各位 福慧平安 和喜自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