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真如缘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真如缘起
作者:


一、前言
  综合各宗派的缘起论,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本文专说真如缘起。因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对于宇宙人生现象没有完整的说明,尚有缺陷,而有待于真如缘起来补充说明。真如缘起位于业感、赖耶二缘起之上,为法界缘起的阶梯,其对宇宙人生现象剖析得非常圆满。法界缘起虽在佛教缘起论中占有最高地位,但其所谈境界太深高,义理太玄妙,一般人难以接受。又法界缘起是真如缘起形成的。所以欲知宇宙万有的缘起,就必须探讨真如缘起。
二、真如缘起要义
  (一)缘起。即是待缘而起。“缘”是果法生起时所依赖生起的条件。“起”是生起之意。这就是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形形色色,生生灭灭,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法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三者是相依相待,互为因果、条件、关系的。《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诸法的关系。因为这个东西有,所以那个东西就有,有是相对无言而言的;因这个东西生,所以那个东西也就生,生是相对灭而言的。例如因为有了学生方有老师,若无学生,老师这个名词不可得;反过来说若无老师,学生之名词亦不可成立。故说他们都是相依相待,卫为因果的生起,非是无因、一因而生,必须具众缘和合方可生起。比如种一粒种子,须要阳光、水、土、人工等多缘方可发芽结果。这缘起法的含义,与其他流派、宗教思想不同。与当时印度的无因论、偶然论、一因论等相对立。
  我们已认识缘起的果法生起,没有一法是无因而偶然的,必有此因彼果的关系下,方可生起,通常说“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为明达真如缘起之义,现我们阐述什么是真如?
  (二)真如。是梵文意译。“真”是真实不虚之意;“如”即本来如是,常住不变之意。真如是横遍十方,竖通三世,毕竟平等,无生灭变异的永恒真理,是万有的本体和真实相状。也是一切众生得以成佛的主体和依据,宇宙的一切都是属真如,真如统摄一切,这真理是无法言喻的。因众生迷而不知,故流转于生死,佛陀不得不运用善巧方便而假借世俗的语言文字,以“真如”一词为其代表那难以言喻的实相。这就如以手指月,顺着手指往上看方可见真月,若执手指为月,则永远见不到月,因手指非月。真如一词亦尔。真如的异名很多,有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心、一心、不思议法界等等。这都是名异理同。若详细论究它,则各宗各派经论所引用“真如”一词的含义各有不同。
  小乘佛教依据阿含经典所载,缘起之理法是永远不变之真理,故为真如。真如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其善、不善、无记工员等三性与八圣道、生死缘起之理法等都是真实不虚,永远不变的,所以称为真如。
  大乘佛教主张人法二无我,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本来如是,超越所有差别相的,故称真如。例如诸佛法身即是。据《佛地经论》卷七说:“真如乃一切诸法现象之实性,其虽有各种差别,其体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虑之所及,从其远离所有错误、虚伪的观点来说,假名为真如;若以其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若以远离减损之谤名实有;以其远离增益之谤名空无;以其为真实名为实际;以其为无分别之所悟假称名胜义”。
  地论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的自体清净心,此自性清净心即真如。其识因受无明的熏习,故现出染净诸法现象。
  华严宗依据《性起说》主张“本体即现象”就是说真如即是真如的意思。同时真如分为一乘真如与三乘真如。前者又分别教真如、同教真如;后者又分为顿教真如。这都是真如理解之不同。
  《楞严经》所诠的是“如来藏心”,本经讲三如来藏,即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等。如来藏即真如的异名,众生本具,因被无明烦恼缠缚,障蔽了如来之性,故曰如来藏。
  (三)真如缘起。上略谈了“缘起”、“真如”,现在依据《起信论》进一步探究真如缘起。《起信论》的总纲是“一心二门”一心即真如,是天地之本、宇宙之心。它是世出世间的物质、精神等一切现象之本质,也是众生本具有成佛的主体和依据。本论主张一切诸法皆从一真如心显现,亦是说,所有的万事万物皆从法性真如海流出。一心既是世界的本源,也是包括一切境界的整体,这样一心就可以从实体和缘起、静和动两个方面观察分析,即分为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若从体、相、用三大来看二门,真如之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绝对平等无差别的,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宇宙的本体,此体大属真如门。真如之相是一心之性德,以这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产生世出世间一切有漏无漏的善因果,这是生灭变化无常的现象。真如之用是显一心之业广大无边,能随一切染净之缘现起如幻的有漏无漏法的业用。此相、用二大属生灭法。
  真如本来是一法界大总相。其之所以能生起一切染净法,是因不了知一法界的缘故,与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即为无明。贤首大师《义记》云:“以不了真如平等一义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以此无明为一切染法之源。那真如与无明又有何关系呢?真如与无明是非一非异的。无明只是真如上所发现的一种势用,和真如一样是无始的。经言:“依真如故有无明。”因宇宙万有只不过是真如上所起的波动。真如有两种德性,一种是不变自性绝相义;另一种是不守自性随缘义,即不变随缘义。物虽因无明而起动、变化,显发种种差别现象,但它有保性随缘义,即不变随缘义。真如虽因无明而起动变化,显发种种的差别现象,但它能保有平等普遍恒常不变性。这一切现象仍然是生灭不已,然而生灭不碍真如,真如亦不碍生灭。没有真如就没有生灭现象,现象亦不离真如。就象海水五波涛一样,海水虽被狂风所吹,而波涛起伏,瞬息不停,而海水之湿性终不变灭。水与波是不分的,去波无水,去水亦无波,故说它们是非异的。再说真如是清净的,虽因无明起动成为生灭的现象,但其性不变,所以不生不灭的真如与生灭的无明现象,是截然不同的,故二者又是非一的。
  依绝对平等的真如起差别的无明妄念,真妄和合叫阿梨耶识。这就是真如随缘起动的第一浪。此阿梨耶识能生一切万法,又能摄一切万法。何以故?依新、旧两大翻译家对阿梨耶识所译之意可以说明其道理。阿梨耶识即阿赖耶识的异译,旧译家真谛三藏法师为:“无没识”是种子含藏于第八识中,永不失坏之意;新译家玄奘大师译为:“藏识”是含藏一切万有种子之意。此真妄和合而成的阿梨耶识,具有两种特性,一种是依真如而有不生不灭的特性;另一种是依无明则有生灭的特性。这两种特性是非一非异的。
  由于阿赖耶识当中具有两种特性,依不生不灭之特性有“觉”义:因此有二义,故能摄世出世间有漏无漏一切染净诸法,又能生一切诸法。据《大乘起信论》云:“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是觉照、觉察、觉明,也是能照见万事万物的真如理体,觉悟、了解真如自体的智慧,即大智慧光明。“不觉”即是迷昧的无明,它从细到粗,千变万化,现出迷界的宇宙。由脱离不觉无明,彻底真如自体,就能显现清净的境界。
  前面所讲湛然清净无生无灭的真如,是由于无明之风忽然起念冲动真如,而真妄和合成阿赖耶识,具有觉与不觉二义。此中觉又分为本觉和始觉二义,不觉又分为根本不觉和枝末不觉二义。所谓“枝末不觉”是无明的相,执虚妄现象的无明为实有,而不觉本自具有的清净真是绝所有相,真实不虚,常住不变,不可执取的。而成阿赖耶识之迷心,渐次立主客之别,起彼此之妄见,于是种种妄执从而生起,故起惑造业,则招苦乐生死之报,流转生死无有穷尽。《大乘起信论》把枝末不觉分为九相,九相即三细相和六粗粗。
  三细者:第一位是无明业相,简称业相。“业”是动作之义。因为根本无明冲动真如本觉,如是真如本觉呈现微动的状态,开始形成生灭,但这时主客未分,形状极微细难知。这真如初动相,即名业相。第二位是能见相,简称为见相,又名转相。“见”是见照义。这是依第一位业相的起动转成能见相,妄心既起,转而生成了主观的见照分别一切现象的作用,名转识。第三位是境界相,简称为现象“现”是能现一切境界之意。即有了能见,而一切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即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晦味之顽空,无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瞪发劳相,见久了(累了眼发生劳相)就现起幻化的境界象,此本非实有。这三细是以无明为因,其微细难知,故名三细。
  六粗者:第一位是智相,又名智识。是前面主观对于现识所现的客观境界,不明了是自己妄现的幻影,误认为是自己心外实有的境界,妄生智慧,而起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分别。第二位是相续相,也称为相续识,这是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起乐觉,不爱境则起苦觉等。如此相应不绝,数数起念,相续于前。第三位是执取相,是依前相续识对苦乐等境界,不知是虚妄不实的,而是执着,越执越深,终至发生我执。第四位是计名字相,因在前面虚妄取相,越执越加深时,便在其上建立种种名字言句,投置美丑、好坏、怨亲等种种名称,在这假设的名称上分别各种相,对美的假名字发生爱念,对丑的假名发生嗔念,故名为计名字相。第五位是起业相,由于前面的计名了相,建立美丑、怨亲、苦乐等假名称,而起贪、嗔等烦恼,则发身口意三业,故造诸善恶之业。第六位是业系苦相,既已造诸不同之业,则必感招不同的苦乐果报。如我们虽同是人,但有贫贵贱等不同的苦乐果报,这就是前世所造的善恶业因之不同。而今生又随自己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起惑造业,等前世所造业尽时,则今生的生命告终,而又随今生所造的新业转为来生受报,如此轮转不休,循环诸道,生死不缚,名业系苦相,此六粗当中第一位至第四位相当于惑,第五位相当于业,第六位相当于苦,此三细、六粗就是由于根本无明冲动本觉真如,真如本觉起微动,先成三细,由此渐渐缘起,开展发生为六粗的粗动相。此六粗是粗显可知之物,我们凡夫也能认识,故名六粗。
  真如缘起,即是说明缘起开发宇宙万有的过程。概括说其过程,是由于不知真如为真如的根本无明,忽然起念,冲动真如本觉,于是绝对平等的真如微动,而成业相。更在上面起转相、现相的主观、客观的三细相,成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上的客观,本来就是虚妄的幻影,而分别执为心外的实法,于是渐次呈现了智相等六粗相,惹起几多迷妄执着,终至于罗列现在的现象。此枝末不觉的三细六粗相,实乃说明迷界缘起。
三、真如缘起的启悟
  众生本具自性清净常恒不变的真如,即是众生本有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由于被无明烦恼冲动,于是就从真妄,次第生起三细六粗,现起宇宙一切万有虚妄染净现象,众生随之沉轮到迷妄的深渊之中。既然我们明白了宇宙万有都是真如生起的幻想,那我们又怎样返回本具的清净真如,而得以出离苦海呢?那就是要依佛法通过修持,使本具有的真如去熏习、影响无明,即是以“本觉熏习不觉”从而根除烦恼妄念,灭绝无明,不起妄心,则妄境不起,如此收摄六根,心亦不向外尘攀缘,能安住于一境,如是则可以返照自性,启悟自己本有的清净真如。
  由于我们末世众生实是业障太深重了,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就如明镜太久没太久没擦了,则尘垢太学深厚,一时无法擦尽,只有慢慢的一层一层去擦,才能把深厚的尘垢去尽。要去除无如来的烦恼习气亦尔,只有依照佛法修行,一步一步的去除二执烦恼(二执即我执和法执)。首先了知一切万法都是虚幻的,除去我除,发大菩提心,常行布施,生欢喜心,作自利利他的行业,要作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修福修慧,这样就可以对治贪、嗔、痴等无明烦恼。还要严持佛所制之净戒,如《菩萨戒经》云:“万丈高楼从地起,无上菩提戒为基。”若戒德圆满,则定力万就,心定如静水不动,能明照万物。放下幻化的万物,无我相可得,亦无所行之善法可得,连所持之戒相亦不可得,人法皆空。如是一切智慧,自然现前,有了大智慧,湛然清净的真如自然显现,那么我们就获得究竟的快乐,出离了生死苦海。
四、结语
  《大乘起信论》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境界。”又云:“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真如缘起,亦是为说明此道理。本文先说缘起、真如、次说一切万有生起之过程。其过程是由一念无明冲动真如,真妄和合成阿赖耶识,如是妄生一切虚幻之万法。当我们了知一切有为诸法皆是虚妄,非真实的,唯有本自具有的清净真如心是永恒不变之真理,则应弃妄求真,不应于虚幻相上起贪、嗔、痴等烦恼妄执。应以戒、定、慧等诸佛法来对治无始来的贪等烦恼、习气妄贪。如此则能离苦得乐,契入真理,显发湛然无边的清净真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