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中论》的核心思想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见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论》的核心思想现实意义
作者:

《中论》的核心思想现实意义
   见学
内容题要:
  《中信纸》是龙树菩萨的主要论著之一,也是印度中观宗和中国三论宗的核心论典。这部伟大的著作,无认是古今何时,都具有不同寻常的巨大影响力。然而这么重要的一部佛学论典,在当今研究并不多。本文即通过对《中论》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中道的论述、以及对其现实意义的阐述,来显示了《中论》值得研究的殊胜一面,以及《中论》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前言
  岁月蹉跎,流水无情,佛字母化缘已尽,随即涅槃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宣化,度毕有缘,也是撒手归西。岁月的流逝,淹没了一辈又一辈的古德,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灿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中道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到龙树、无著、世亲时期,已正式形成空有两大佛教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中道为核心而创立的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的缘起、情空、中道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龙树菩萨是一方面以般若思想抨击旧有的学说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谈缘起性、性空,彻底提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的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而龙树菩萨这些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中论》中。《中论》作为广东尼众佛学院的一部分教材,我们这一届已学习了两个学期,在这二个学期的《中论》滋润下,想必同学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所以在下面,笔者不揣冒味,也将秉着抛砖引玉的态度,略作“中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浅述。
    一、《中论》的核心思想
  《中论》共27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破的方式出现。缘起、性空、中道三者,是《中论》驳斥凡夫、外小的不符合中道思想的三项基本原则,也是整个《中论》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说,也是全体佛法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能透彻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宇宙人生真相,从字面解释:宇宙即迁流无常之万有,人生即人类及非人类的一切有情众生,真相即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然而,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古到今,就被许多宗教家、哲学家误解或曲解,使人堕入云里雾中,龙树于《中论》给于精确的概括,即缘起、性空、中道。基于此三项基本原则,所以本论就从这三方面说。
  1、缘起
  缘起是《中论》的核心思想,这已含摄并显示于信纸题当中了。所谓“中”即是缘起正法,“八不”是缘起的真相。而《中论》以八不颂作为开端,恰恰表明整部《中论》就是围绕缘起正法展开讨论,使通达缘起的实相。缘起是说一切法皆依托因缘而生起、而存在,没有一法是无因而自性有的。也就是说;宇宙间任何一个事物的组成,都是由种种因缘条件和合,互相依赖才能成立,一旦构成诸法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就归于乌有,这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即称为缘起。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乃是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的真理并非是佛陀自己创造的,佛陀只是发现了宇宙间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众生宣说而已。如《杂阿含经》卷十二中佛陀说:“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作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缘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则,世出世间、情与无情,无非因果,而这一切无不是缘起的存在。如十二因缘所揭示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缘起的定义,即是因果法则的最佳论释。缘起的意义表现在有情方面的,就是说明生死流转的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这是有情世间的缘起因果,“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灭”这是出世间解脱的缘起因果。表现在世间万物的生成上,则成为“因缘所生法。”广泛地说,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草一木,无不是缘起而成。可见《中论》所主张的比重起是宇宙万有形成的根本法则,也是世出世间一切现象的根本原理。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存在,并非是自成的、常恒的、独立不变的,而是由众缘条件和合集起,是刹那刹那生灭,彼此相互依存的,无论任何事物的生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否则就不能生起。如:人生的出生,是以过支的业识为因、现世的父母为助缘。草木的生成,是以种子为主因,以阳光、水土、空气与肥料众多条件为助缘而得生起。假如没有这些因缘的和合,就不会有果之产生。所以《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复说:“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这就是说万法皆因缘而起,事物永远是在因缘条件之下存在,所有的一切法皆无实自性可得。
  缘起是佛法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解释宇宙万法起灭、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早在佛陀时代,缘起就已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的论师依此为根本教理,从而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教说。尽管各宗各派所依据的经典、所阐述的理论有所不同。然对于“缘起说”所阐述的,无非都是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以及人世间苦乐的来源。例如缘起法显示世间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的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进面认识级起,建立感恩的美德,在随缘不变的同时,掌握主动、改善因缘。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龙树的《中论》缘起思想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引导学佛者,体悟缘起法的本性空寂,于空性中,能见诸法如幻。故《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如虚空相不可尽,是为菩萨的不共中道妙观。”这才是本论阐示缘起的真义。
  2、性空
  如来一代是时教,所说不出空、有二义,而龙树《中论》思想所发扬的“有”,是如上所说的缘起有,“空”是毕竟自性空。即缘起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因果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是暂时的幻起、幻灭。换句话说,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相界说则是“性空”。
缘起无自性,无自性故是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至极真理,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佛门因此而有“空门”之称。“性空”是说明事事物物都是缘起无尽的,故无有固定实在之体质。这一无自性的空理。是遍于一切事物的,是法尔如此、永恒如此,故是一切事物真性。由于一切事物的真性是空性,故一切事物皆无质碍、皆无限碍。
  《中论》主张一切法皆因缘而起,实际已含有一切法皆空的道理。因为万皆因缘而生,故万法本无自性、本无自性,故空。但这个空并不是顽空、不是妄计一切皆空的“恶趣空”,只是说一切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是超越有无之空而已,它们是时刻处于运动转换之中的。譬如房子,因有各种关系之力量,维持暂时的存在,无实在之自性的可得。不仅房子本身没有实在的自性,连水泥、钢筋、人工等各种条件自身,亦复有其它因素和合而存在,而凡是有种种因缘关系存在之事物,就会产生变化,房子经过若干年后、维持它的各种条件散失了,房子也就崩倒不存在了,待他成已故,无有实自性,无实性故是空。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宇宙不空,众生就无法生存。所以要“空”才有“有”,宇宙万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的。在常人的心目中,总认为一切人、事、物都有实不变、固定、自存的本体,然《中论》者却认为这是起于感官或理性的谬误执著,而对执著实有、实空的任何见解加以呵斥。如《中观·观有无品》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由此而得出无生灭、无真实的运动可得,万法唯有真空寂灭。
  缘起性空,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在龙树菩萨论著里,曾反复说到。如说“非空性,则非缘起;是缘起者,则是空性者”但一般偏空者,碍于自性见之蔽,不见究竟真智,而否定“空与缘不离”之原则。法碍重重,误谓离“有”有“空”,或离“空”有“有”,而不知依缘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方便不妨不同,而实而一悟一切悟,三解脱门同缘一实。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是缘所生,无不是性空的,而缘起与性空是相顺的,因为“缘起”,才能显示“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起”。也就是说,因为“空”,才能“有”。“空”是成就一切“有”的要因。龙树菩萨据此而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的中观学说。由此说明: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二者不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执有”,即名“中道实相义”。能够了达“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就是般若,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显“空”,从而成为“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
  假如一切法不是性空的,则必事事物物都有其自性,事物若有自性,则缘起现象必不能产生,一切生灭现象亦不可能存在,而导致这世界的僵化、固定和静态。如《中观论·观四谛品》云:“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空故。”但反过来。如果肯定了缘起性空的义理而去执著,亦同样落入自性见的陷井而不自觉。如《中观论·观行品》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陀说“空”,就是要我们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无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空”也要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解脱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
  3、中道
  所谓中道,就是要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不是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如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这是畸形;如果只张不合,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于左右、好坏两边的,都是极端;能够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中道思想是龙树菩萨在缘起与性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佛法的根本立场,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因此,无论大小乘的各宗各派,皆以中道为弘法的基本义理,但各宗派对于中道的解释并不尽相同,如小乘说“八正道”,法相唯识宗说“唯识中道”,天台宗立“三谛说”,中观宗则主张“八不中道”等。各家所诠释的观点虽不一,但都不失佛陀最初所说的中道思想,其中以“八不中道”为最浅显易懂,而其对“中道”之诠释也是最为圆满。
  所谓“八不”,如《中观·初品》云:“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八不非空非有,远离二边,而从现起、时间、空间、运动四个世间法则的不真实性,来揭示诸法的中道实相。也就是说缘起的诸法,其当体性空、不可得,但凡夫、外道及有所得的行者,不能体认一切法空,总执有实在性的法,从而不能超越自性妄见。此自性见,在时间上,即有常见、断见;在空间上,则是一见、异见;在时空的运动上,则有去、来之执;在法的当体上,则有生、灭之执。此生灭等八计是众生迷失的根本,和离一切妄执戏论的中道不相应,于是龙树菩萨开立“八不”以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执,而彰显无所得的中道。因此,古人说:“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法;无得正观之相,浮一实中道之水。”
  《中论》对于中道的表述,同时用的又是一种极其微妙的辩证方法。宇宙万法是缘起的现象,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故有“自性空”,但万物既是缘起的,就不是空无所有、就不是在存在,而为一种无有自性的有,这种“有”只是方便的假名语言施设,只有名言概念而已,所以“空”不否定“假名有”,而在万法现象上,观察其无自性的空。“自性空”与“假名有”是紧密相联在一起的,是一体的两面,只有自性空,才有假名有,只有假名有,才有自性空,这种逻辑形式在佛教中称为“中道”。如《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就是说,认识中道,不仅要看到无自性,还要看到假名有。而佛说缘起,又说无自性,就是要众生能认识中道,远离“空”、“有”两端的执著。所以能真正通达缘起者,于诸法则不执著实有,亦不著全无,所谓“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相即,不合不离”。如是体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因此,龙树菩萨的《灭诤论》:“佛说空、缘起、中道为第一义。”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认识世间生灭、差别的万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灭的中道真理。能够如实认识世间实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吹动,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足之外,所以离于二边而和中道,亦无中道可得,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佛法。
  二、《中论》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1、缘起的理论将使人们更真实的认识宇宙人生
  万法是相互依存的,大到星球、星系,乃至宇宙,小到草木乃至微尘,它们都是缘起而有的,没有永恒的实体,时时处于成住坏空之中,而凡夫众生,由于生性迷昧,总为心外妄境所蒙蔽,心随境转,认为世间有种种固定的模式和实体,制造出各种自性的概念。如印度的婆罗门者,认为吠陀常住、梵我一如;迦罗鸠陀迦旃延的邪因邪果者,认为大自在天是万物的创造者,万物灭而还其所;中国的道家主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为“道”是形成世界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错误的认知。
  今日的人们不会再相信“世界是由万能的上帝创造”。因为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多少已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人们知道宇宙无限的大;知道地球是由亿万年的积淀而形成;知道人是进化而来;甚至知道世界有成、终也有毁灭的时候。这种种的科技发达理论,已距佛法的思想越来越近。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的探索还不够究竟,还是有很多人不能正确的认识世间的一切缘合缘散,反而顽固的认为世间一切真实永存,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弘扬《中论》,传播其缘起、性空的思想。只有缘起性空的佛法道理,才能令人们知道宇宙人生的真实起源。只有明白这些,人们的胸怀才能“心包太虚”,眼光才能“量周沙界”。
  2、性空中道思想将为破除贪执净化人心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我国现代建设的中心。这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固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负面作用、造成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人们如是丢弃了过去的那种共同的理想精神,都变得现实起来,开始努力在金一与物质上下功夫。一部分领先勤恳劳动发家致富的还算不错,然有的为了金一,则完全抛弃社会公德,不顾良心道德,而实践杀、盗、骗、蒙、拐、贪污、甚至为了金钱,挖空心思、不择手段,父母兄弟可以反目成仇等无恶不敢作,从而形成了今日社会极难斩断的一股凶猛浊流。近几年来,揪出的一些贪污、走私等大安要安,无不是这股暗流的彰显,这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造成这些现象,客观的社会形势固然是其原因,而众生的贪婪与执取,则是其根本的内在原因。这些人为了贪取外在的物质财富、奢侈享乐,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他们不懂得生灭无常、刹那迁变的道理,他们不明白财色名利都如行云流水,都是过眼烟云,所以害人害己,最终走上了绝路。其实,人只不过是五蕴假体的结合而已,在贪等烦恼的指使下,各种名利欲望牢牢系缚身心,并由此执取而造种种恶业。《阿含经》云:“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水泡,观想如阳焰,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事。”这几句话即正确地说明了五蕴——这个有情众生活动的主体,是虚假不实的,人们不应该为此而执著自我的存在,《中论》棒喝一切“自性有”的思想,如《中论·观五阴品》就是有力的破斥了五蕴实有的谬论,令诸众生明白色身虚妄的道理。《中论·本际品》也说明了一切法皆无本际、万物本质性空。《中论·涅槃品》说涅槃之方法也是佛之方便言教,若认为实有涅槃存在,则是妄执。
  由此可见,学习《中论》可以让人消除贪执和邪见妄念;能得佛法之意旨,悟诸法之实相,从而走上光明人生之路。试想:如果这个社会的大部分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从事违法乱纪的事情呢?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佛学可补政治之偏漏”。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恰得其分的,佛法兴盛的时候,也将是社会安宁、人民祥和的时期。
  结语
  从《中论》的整个思想中,人们就可以看到缘起、性空、中道的理论是一个非常完整和党内奥的思想体系。它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了佛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中论》之思想对现实的意义和社会作用都无比巨大:它如一位哲人,给人类以无尽的启迪和智慧;它又如一位向导,指引人们走出人生的误区、旅途的迷茫。它用一种超然的智慧净化着人心世界。而在我们今天大力提倡人间佛教的时候,要想进一步了解《中论》的精深思想、窥其伟大意义,唯有深入经藏,继而弘扬《中论》的思想,促使法轮常转、佛日增辉!
  参考文献:
  (1)、太虚大师:《中观思想》
  (2)、张曼涛:《三论典籍研究》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8
  (3)、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进记》
      妙云集(上编之五)
  (4)、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5)、佛光星云:《佛教的真理》
      佛光教科书②
  (6)、《洛阳佛教学报》总第五十三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平等待人常不轻
下一篇:论真如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