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学会忘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 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忘却是一种幸福,忘却又是一种境界。

上帝赋予我们记忆或忘记。我们常常抱怨自己太容易忘却,其实,过目成诵,博闻强记固然好;但忘却不见得绝对不好。生活中有许多痛苦、尴尬、恩怨,就是因为我们会忘却,这些对身心有害的成份才会渐渐地被冲淡,渐渐地使我们脱离了受过的苦痛,这样我们才能有快乐和幸福。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忘掉那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东西却很难。
我从小就“记吃不记打”,保持这点不泯灭的童心,这样就可以忘掉个人的恩怨。但有时又听到一种责备:“你好了伤痕忘了疼呀!”其实,我们应该这么回答他:“该忘却时就忘却。难道要记一辈子?!”殊不知,这是一种壑智者的生命的声音。假若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如何还能正常的生活,世上还怎会有勇敢、快乐和幸福?一个人若把所有的事情统统记住,那么,他不累死也得发疯。

正常的忘却是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所必需的。有医疗个案表明,一个人如果记忆出现异常,凡是经历过的事都不会忘记,那么他每天的活动都会充满混乱。再说,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天灾人祸,留下多少伤痕,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没有“忘记”的生存,是痛苦的生存。要活下去,就不能记得太多。忘却,在某一层次上是值得赞赏推崇的。人类是在忘却中前进的。

当然,有些太深的伤痕是难以愈合,也难于真正忘却的。在晴朗的日子,它们沉睡着,一遇阴天,就会作疼,甚至会悄悄流血。但是,带着伤痛顽强地活下去,忘却的是痛苦,而不忘的是在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去开拓新的生命疆域。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寻常的命运在忘却中改变的吗?
在求知界中,更应学会忘却。曾有人去问禅时,倒茶,溢出来还在倒,你怎么还倒,你如果有疑问,说:“师父,水已满了,你怎么还倒啊?”禅师就回答:“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边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将自己的杯掏空或倒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这是禅宗有名公案。公案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学禅者首先必须忘掉一切使自己虚怀若谷,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保持“空”的状态则无物不容,无物不纳,因缘触发,禅机自显。

忘却,是一种境界。话说,舍多那尊者正要进鸠摩罗多房间,罗多把门关起来。舍多那在外敲门,罗多道:“屋里没人。”舍多那问:“说没人的是谁?”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笑话,其实,你别只当笑话。无独有偶,在明代赵南星《笑赞》载:一个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店,和尚酤酒劝其人烂醉,乃削其发而逃。其人酒醒,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矣,乃大叫曰:“和尚倒在,我却何处去了?”世间人大率悠悠忽,忘却自己是谁,这解差和鸠摩罗多就是例证。但两者境界不一样:解差失去了“我”加上逃走了和尚,等于双双遗失了,是一种双重的忘却,真能做到“忘我”,达到丢掉头发便以成为和尚的忘机的境界,因而他具有艺术家的某些禀性。鸠摩罗多是佛家中的“忘我”,因他参悟到“色身”,则是虚幻的,是泡影般的存在。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实有,“色身”是地(骨骼)、水(血)、火(体温)、风(呼吸),四大假合,四大一旦分散,身体就坏了,不存在了。所具有形象的物质,一旦组合的缘散了,何处觅踪迹呢?孔子“毋我”,佛家亦主张“无我”。所谓无我,并不是将固有的压下或抛弃,乃根本就找不出我来。如果说几十斤肉是我,那么科学发明,证明我身体上的原质也在其他人身上,也在树上。所以鸠摩罗多的忘却自己,就是把自己的观念、执著及对事物的留恋一
齐放下,与一切存在的万物万相化合为一。

忘却,有时是一种境界,非一般人所不能为。鸠摩罗多当然属于大境界的人。道家产生的“至人无我”学说:人应该在道中忘记自己,就好像鱼在水中忘记自己的一样。(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这与颜回的“坐忘”(不知道有形体的存在,摒除聪明的作用,离开形体,去掉机智,和大道相合)境界同出一辙。忘却的另一境界,如庄子所说:“至德人,忘去自己,无心用世;神明的人,忘去立功,无作为;圣哲人,忘去求名,无心胜人。”“只要有过人的德行,形体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遗忘应当遗忘的形体而遗忘所不应遗忘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遗忘。”所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诗人布罗茨基曾在一首诗中为人们呐喊:“他要歌唱/为了忘却/真实生活中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中的真实。”不错,这正是生活的辩证法,这也是智者的品格。
我们不能一味地忘却,鲁迅先生不是有《为了忘却的记念》让国人们不要忘却。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把你当作一种宣传的舆论工具搬出来,不需要你的时候却把你忘记了。于是乎,现在,我们果真是健忘的时代吗?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忽忘。”如果我们总能记取那些善的,而忘记那些丑恶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忘却而来,为了摆脱而来,为了种种祈求和心愿,走进佛门净界。背负着过去的痛苦,夹杂着现实的烦恼,这对于人的心灵而言,是无任何益处,反会造成厌倦和悲观的生活情绪,与其这样,超脱地忘掉,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不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这不是让人去逃避,而是让人拿起忘却这把刀子,割掉人生的阑尾,在忘却中进步,去努力进取。

学会忘却,在某一层次上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推崇赞赏的;学会忘却,你就是勇敢、快乐和幸福的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